研究生: |
呂學怡 LU,HSUEH-YI |
---|---|
論文名稱: |
臺灣地區鐵道藝術網絡運作狀況之調查研究 A Survey Study on Operations of the Art Network of Railway Warehouses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張全成
CHANG,CHUAN-CHE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47 |
中文關鍵詞: | 鐵道藝術網絡 、閒置空間再利用 |
外文關鍵詞: | The Art Network of Railway Warehouses, reuse of deserted space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臺灣地區在多年來文化建設推動的歷程中,自 1990年起,「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思潮興起,到了2000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推行「鐵道藝術網絡計畫」,設立台中20號倉庫、嘉義鐵道藝術村、枋寮F3藝文特區、新竹市鐵道藝術村、台東鐵道藝術村等五個站。不僅留存了臺灣地區鐵道歷史文化,而且是以公部門為主導、視「鐵道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為目標,因此別具意義。本研究首先梳理鐵道藝術網絡的文獻脈絡,再以訪談大綱、調查問卷做為研究工具,對鐵道藝術網絡各站營運單位進行訪談,以及對參觀者進行問卷調查;經過資料的整理後所得結論如下:
一、鐵道藝術網絡各站運作狀況方面
(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每年都會對鐵道藝術網絡各站年度成果進行「督考」之評鑑,各站內部也會進行非制式的考核。
(二)各站的營運經費幾乎全部依賴公部門,在年年遞減的狀況下,因應的方式就是自行籌辦活動、或改變活動舉辦的型態。
二、鐵道藝術網絡各站營運單位在運作實務經驗方面
各站營運單位與公部門時有意見不同之處:公部門要求立即性的成果、辦理活動的作法未依照公部門標準程序、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籌備處行政事務的承辦人員更換頻繁、鐵道倉庫老舊、戶外空間維護工作不易。
三、鐵道藝術網絡各站營運單位與參觀者均認為藝文展演活動、駐村藝術家及駐村相關活動是鐵道藝術網絡的主軸。
Abstract
In Taiwan’s history of promot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s, the concept of “reuse of deserted spaces” began to emerge and became popular in 1990s. In 2000,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CCA) of Executive Yuan launched “The Art Network of Railway Warehouses Project” and selected five railway stations to be railway art stations, including Stock 20 in Taichung Railway Station, Art Site of Chiayi Railway Warehouse, Fangliao Railway Art Village, Hsinchu Railway Art Village, and Taitung Railway Art Village. These railway art stations exist for particular meanings because, und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public department, they preserve Taiwan’s railway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are aimed to “make railway an art, life an art”. This study first reviewed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Art Network of Railway Warehouses and then collected empirical data through interview with the managing staff of each railway art station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visitor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Operational status of the The Art Network of Railway Warehouses:
(1)CCA evaluates the performance of each station on a yearly basis through a program called “supervision and assessment”. All stations also conduct internal evaluations of themselves.
(2)All stations are run under financial aid of the government. As the amount of the aid decreases year by year, they need to either organize activities on their own or change the pattern of their activities.
2.Practical experience in aspects of The Art Network of Railway Warehouses’s operation:
The discrepancy of opinions between station managers and the public department lies in (1) the public department demands immediate results; (2) the public department requires all station managers to follow standard government procedures when organizing an activity; (3) staff in charge of administrative affairs in Headquarters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HACH) turn over too frequently; (4) the railway warehouses are old, and maintenance of outdoor spaces is not easy.
3.The management of all stations and vistors view artistic and cultural presentations, resident artists, and residing related activities as the main directions for developing the Art Network of Railway Warehous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文化環境工作室(1998)。台灣縣市文化藝術發展-理念與實務。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王嘉驥(2000)。中西藝術史中的「工作室」現象。空間重塑˙新契機。56-60。台北市:文建會藝術村籌備處。
王壽來(2008)。序。載於林磐聳(主編),臺灣鐵道藝術容顏。6-7。台中市: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朱光潛(2000)。談美。台北市:國際少年村。
李靜芳(2005)。跨越傳統認知的界面:從博物館的整體性探究其教育的新面向。藝術教育研究,10 期,62-63。
林青萍(2004)。由鐵道倉庫另類空間走到嘉義鐵道藝術村--一個藝術新舞台的誕生。載於簡丹(主編),在20號倉庫走過一千個日子。246-249。台北市:文建會。
吳松村編輯(2008)。鐵道藝術網絡:嘉義站:嘉義鐵道藝術村成果專輯Ⅷ。嘉義市:嘉義市文化局。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市:五南。
林品秀(2008)。閒置空間再利用之藝文活動探討-以嘉義鐵道藝術村為例。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雅琪、鄭惠文 譯(2004)。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的藩籬。台北市:麥田。Arthur C. Danto(1997)。
林磐聳主編(2008)。臺灣鐵道藝術容顏。台中市: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胡永芬(2000)。城市風格的夢工廠-華山藝文特區的處境。空間重塑˙新契機。8-13。台北市:文建會藝術村籌備處。
姚瑞中(2002)。台灣裝置藝術。台北縣:木馬文化。
奚建華(2007)。以文化產業到文化創意產業:現實走向與邏輯途徑。浙江學刊。6期。192-194。
徐純(2000)。如何實施博物館教育評量。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孫關根編輯(1985)。中國博物館學概論。北京:文物出版社。
梅丁衍(2008)。伊通20歲生日思想起……。今藝術。194期。189。
傅朝卿(2001)。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理論建構。2001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理論、操作、永續實踐會議記錄。1-1.0-1-1.10。南投市:文建會。
張珃君(2005)。台灣地區藝術村經營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海鳴計畫主持(2003)。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操作參考手冊。台北市:文建會。
張婉真(2005)。論博物館學。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經濟部工業局(2006)。臺灣文化創意產業年報˙2005年。台北市:經濟部工業局。
蔡美文(2005)。閒置空間再造-管理者與藝術家關係。台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昭儀(2000)。在多重變數下實驗-台中二十號倉庫的挑戰。空間重塑˙新契機。14-19。台北市:文建會藝術村籌備處。
劉梅英總編輯(2008)。停看聽,來玩。台東市:台東劇團。
劉舜仁(2000)。空間的滅絕與再生。閒置空間˙新造化。14-19。台北市:文建會藝術村籌備處。
劉舜仁、沈芷蓀(2000)。鐵道藝術網絡整體規劃結案報告書。台中市:東海大學。
劉舜仁、謝明峰、盧耀正、楊永智(2001)。台灣七大經典車站建築圖集。台北市:文建會。
劉舜仁(2005)。邁向不斷流動的臺灣文化網絡:建構鐵道藝術發展之回顧與幾項思考。臺灣地貌改造運動特展-論述專輯。367-374。台北市:文建會。
潘廣宜、蔡青雯 譯,(2004)。藝術與城市:獨立策展人十五年的軌跡。臺北:田園城市。南條史生(無原著出版年)
劉璞(2008)。沿著鐵支路 散播美麗 美麗在旅行-台灣鐵道藝術村連動展覽。美麗在旅行:雙軌並行/臺灣鐵道藝術村連動展覽。18-23。台中市: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錢善瑩(2003)。1990 年代前後「替代空間」在台灣執行之現象。台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簡丹總編輯(2004)。在20號倉庫走過一千個日子=1000 days in stock 20。台北市:文建會。
簡瑞榮(2002)。文化與藝術的演進。藝術與人文教育(上)。204-211。台北:桂冠。
二、西文部分
Hooper-Greenhill, Eilean(1999).Studying Visitors. In B. Emma(Ed.),Contemporary Cultures of Display(pp.363-374).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Yasuko Furuichi(2004)Alternative Spaces in Asia. Alternatives 2005:Contemporary Art Spaces in Asia(no page number).Tokyo:Japan Foundation.
三、電子媒體資料部分
台中20號倉庫(無日期)。有關20號倉庫。http://www.stock20.com.tw/web/pages.asp?PT=F2,(2009 年11月11日)
陳慧嶠(2004)。關於我們。http://www.itpark.com.tw/aboutus,(2008年11月11日)。
新竹市鐵道藝術村(無日期)。村落歷史。
http://www.hcccb.gov.tw/chinese/16museum/mus_b02.asp?station=107&museum_id=19,(2009年11月11日)
新樂園藝術空間(無日期)。About Us。http://www.slyart.com.tw/frame-p1.htm,(2008年12月1日)
嘉義鐵道藝術村(無日期)。鐵道大小事。http://www.cabcy.gov.tw/railway/1-1.asp,(2008年12月5日)
枋寮F3藝文特區(2005)。「枋寮F3藝文特區」發展簡介。http://www1.cultural.pthg.gov.tw/F3s/homestyle1.jsp?TID=42&LID=1&CID=175&PageName=枋寮F3藝文特區,(2008年12月1日)
台東鐵道藝術村(無日期)。故事正精采的進行-舊站化身為藝術村的蛻變與美麗。http://www.ttrav.org/taitungartvillage/htm/about2.htm#aboutlink1〉,(2008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