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詹育娟 |
---|---|
論文名稱: |
泰雅族織物工藝品之商業模式-以野桐工坊為例 Atayal Weaving Handcrafts business model - The Case Study of Lihang Studio |
指導教授: |
黎正中
Li, Chang Chung |
口試委員: |
方友平
邱宏昌 Fun, Yu P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科技管理學院 - 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8 |
中文關鍵詞: | 文化創意 、原住民 、織物 、工藝品 、個案研究 、尤瑪達陸 、野桐工坊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透過文獻整理,歸納出文化創意產業中,原住民工藝品的經營及行銷策略,建立一個商業模式特性構面分析,並透過泰雅傳統織物工坊-野桐工坊的個案研究方式,由探究野桐工坊的使命與願景、五力分析後,再運用商業模式特性構面分析,整理出野桐工坊經營與行銷之商業模式,提出優勢及劣勢之結論及建議。
經由分析後得知,野桐工坊深耕傳統織物文化,突顯己身的價值,在研究與織造的過程,除了找回族群自我認同,也得到了其他人對於其織物的肯定,做為一個製作典藏藝術品的工坊,野桐工坊帶出的,不僅只是織物工藝品,更是織物藝術品;「風格」鮮明的泰雅族文化,在其巧手之下,透過家飾布、各式服飾展現出來,不僅展示價值,也傳播了文化。
野桐工坊的作品,就是富含著文化與故事,每一樣作品都說得出它的故事、它的典故,對於這樣的典藏藝術品,蘊含了歷史情感與文化藝術深度的內涵,莫怪稱之為泰雅傳統織物文化的巨擘。對於市場行銷機制,也因著其作品的強大文化涵養,讓大眾趨之若鶩,造成口碑行銷與品牌行銷的效果。
野桐工坊依著其組織使命是在尋找傳統的新價值,並以創新產品的形式出現,經營及行銷策略並不以營利為主,卻也因為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造成了織物工藝品價值的突顯,並形成良好之口碑行銷、品牌行銷,這應該是在以「營利」為主,「數字」掛帥的商業市場中,可以值得深思與標竿之處。
透過本研究,可提供其他有志從事原住民織物工藝品的創作者,有一清楚的商業模式脈絡,可藉由野桐工坊的例子,調整己身工坊的經營與行銷策略,讓原住民織物工藝品,不僅僅是「商品」而已,還能傳播深刻的族群文化,並成功的永續經營下去。
In this study, we focused o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and summarized the business and marketing strategies of aboriginal people’s arts and craft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create an analysis approach with business model feature dimensions. We selected traditional Atayal fabric studio – Lihang Studio as case study object. We have induced the case’s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business model by exploring the Lihang studio's mission and vision through five forces analysis and the dimensions of business model, and finally, propos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ase with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Through our analysis, we learned that, Lihang Studio puts much emphasis on traditional fabric culture and highlights their own value.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and weaving, they not only gets the ethnic self-identification back, but also gets others recognition of fabric. As a productive studio of preservative art works, Lihang Studio provides not just fabric crafts, but more fabric art. The Atayal’s culture has very distinct style. Lihang Studio its value and spreads the ethnic culture through the manufacturing of interior cloth and other kinds of cloth.
The works of Lihang Studio are rich with culture and stories, as every works has its story and allusion. Due to such art collection of works contain a historical emotion and cultural artistic connotations, it is called the cultural giant of Atayal traditional fabrics. As to its mechanisms for marketing, because their works have a strong cultural conservation, so that the public are in droves, and resulting in the effect of word of mouth marketing and brand marketing.
The Lihang Studio 's mission is to find new value of tradition, and provides innovative products form. Its business and marketing strategy are not profit-oriented. Its rich cultural basis results in the value of the fabric crafts highlighted, and good word of mouth marketing, brand marketing. This paradigm should be worth pondering and benchmarking in the "profit-based" and “sales-oriented" commercial market.
This research provides the other creators of those interested in Aborigines fabric crafts a clear business model context, and by the case of Lihang Studio, others can adjust their business and marketing strategy so that aboriginal fabric crafts are more than "commodities" and can spread deep ethnic cultures and has successfu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論文部分:
金惠雯,編織.部落.夢 原住民婦女手工藝品生產之政治經濟分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蔣文鵑,傳承、變奏與斷裂,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蕭明媛,消費者對原住民俗服飾商品之美感喜好與消費行為,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碩士論文,2004。
方麗美,泰雅織布藝術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林奎佑,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經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EMBA科技管理組碩士論文,2005。
吳宜珮,臺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之策略研究-以出版產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班,2005。
方金寶,以Porter鑽石模型探討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策略與法規,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
陳曉鷗,以「婚紗產業」為例探討文化創意事業產業化關鍵成功因素,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
張平,藝術品收藏價值行銷之研究-以張敬木雕創作品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2006。
葉碧雯,桃園縣龍潭鄉文化創意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SWOT分析,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2006。
劉曉蓉,文化產業發展成文化創意產業 之特性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
王湘涵,文化創意產品特質之分析研究,世新大學公關暨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彭映淳,文化創意產業感性行銷之研究-以苗栗三義木雕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程道琳,影響地方工藝特色產品特徵價格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童天良,原住民文化商品創業動機、創業策略與創業績效之研究,義守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7。
蔡菱芳,高高屏「文化觀光產業」規劃與開發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林俊生,顏水龍的工藝推廣-以臺灣原住民工藝發展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教學碩士,2009。
林蕙怡,台北市原住民創意商品賣店體驗行銷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暨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林佳穎,台灣原住民文化產業之智慧資源規劃─以編織工藝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張裴文,原住民當代藝術之策展探討,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藝術研究所碩士班,2009。
朱永正,促銷方式對消費者知覺價值、購買意願與忠誠度影響之研究-以屈臣氏連鎖藥妝店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侯玟貞,編織彩虹夢-賽德克文化脈絡下的織布工藝發展,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論文,2010。
鄭玉雲,編織課程對泰雅族原住民學童、教師編織才能、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需教育行政碩士論文,2010。
簡嘉瑩,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財經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張瑋真,台灣原住民織物解構與重構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博士班,2011。
洪于展,傳統磚雕工藝多角化經營之策略模式研究-以三和瓦窯為例,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11。
許瑄,原住民文化工藝產業發展:三家原住民工坊之經營比較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社會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期刊部分
王俐容,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大眾經濟?文化研究學會2003年年會•「靠文化•By Culture」,2003。
郭怡秀,苗栗客家文化創意化與產業化策略之研究,國立聯合大學建築學系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2004,
王俐容,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創刊號,頁169~195。
楊燕枝、吳思華,2005,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創造形塑之初探,《行銷評論》,第2券第3期,頁313~318。
黃國敏(Edward K. Hwang);周宗德(Tsung-Te Chou),2006,苗栗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及其行銷策略之研究,《中華行政學報》,第3期,頁7~23。
潘裕豐,2007,台灣原住民文化創意發展之行動探究-參觀美國、加拿大原住民文化之省思,《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創刊號,頁103~124。
吳慶烜 葉仲超.,「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環境探討」,嘉南學報, 34 期,頁806~816,2008。
莊立民、謝煒頻、蔡振仲,2008,以Amabile組織創新模式探討文化創意產業創新歷程,《文化事業與管理研究》,第一期,頁57~85。
林文斌、吳慶烜,文化政策與文化支出:文化產業化經濟論述的反思,2009年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文化事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
林承緯。2009,〈近代「工藝」概念在台灣〉,《台灣工藝》,第34期,頁48~55。
林誠長,2009,文創產業、文創商品之策略.計畫.設計.開發研究 以「台灣老樹根-魔法木工坊」為例,《商業設計學報》,卷13,頁173-192。
陳元義、陳鄔福、鍾桂林,2009,臺灣原住民部落產業發展之道:融會貫通法與SWOT分析法之啟示,育達學院學報,第19期,頁17~38。
吳振榮、黃鐉津、林建漢。導入原住民伴手禮包裝設計規劃,2010設計理論與實務國際研討會,2010,頁101~108。
官銓興等,2010,泰雅族口簧琴舞傳情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第九期,頁317~329。
張瑋琦,2009,臺灣原住民工藝創作--從「觀光客凝視」到「自我觀視」,《台灣工藝》;第32卷,頁18-23
鄭玉雲、鄭裕豐,2010,泰雅族編織知識與才能發展、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之研究,《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七期,頁209~242。
尤天鳴,文化創意•原民魅力-從新五都格局談建構都市原住民族文創產業的契機,2011第四屆城市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2011。
黃瀞瑩,織造,在歷史的經緯上-織者 尤瑪達陸,《藝術認證》,頁74~77。
書籍、網路部分
謝世忠著,2004,傳統文化的操控與管理,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台灣原住民論集,臺灣大學出版。
Robbins.Coulter 著;林一利編譯,2006,管理學「第八版」,華泰文化。Kinicki/Williams 著;榮泰生編譯,2007,管理學「第二版」,普林斯頓國際。
祖靈之邦,原民文化活動觀察:台灣原住民族有文字嗎?http://www.abohome.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 id=3059:viewpoints-3059&catid=65:2008-10-22-22-01-21&Itemid=60,2008。
經濟部、新聞局、文建會,創意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行動計畫 98-102年 (核定本),2009。
藤井志津枝(傅琪貽)著;2010,理蕃-日本治理台灣的記策「第二版」,文英堂。泰雅數位網,http://atayal.cca.gov.tw/tw/page4-3-2.asp,(2012)
雪霸國家公園,原住民文化-織布技藝,http://www.spnp.gov.tw/Article.aspx?a=3v5AtmxcRHI%3d&lang=1,2012。
文建會,http://cci.culture.tw/cci/upload/year_epaper/20120405062306-971ebd79cefa76a6456e70589fc1450c.pdf
詹嘉慧,淺談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專刊,第4期,http://www.moc.gov.tw/images/epaper/20100323/page02.html。
科技產業資訊室,波特五力分析的合作觀點,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pclass/pclass_A0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