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福荃
Lee, Fu-Chuan
論文名稱: 明清時期文君相如戲曲改編研究
A Stud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atrical Adaptations of the Wenjun and Xiangru Story
指導教授: 羅仕龍
Lo, Shi-lung
口試委員: 黃思超
Huang, Szu-Chao
林芷瑩
Lin, Chih-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0
中文關鍵詞: 卓文君司馬相如明清戲曲戲曲改編
外文關鍵詞: ZhuoWenjun, SimaXiangru, Threat, Adaption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的戀情故事自漢代《史記》記載以來,以本身的戲劇性、兩人的才貌,在唐代詩歌、宋話本及元明清戲曲中不斷被重新詮釋與創作。明清時期特殊的經濟與思想背景,促使俗文學興盛發展,且文人對情/理有諸多討論,兩人故事中琴挑、私奔等「違禮」情節,即成為文人表述各自價值觀的理想切入點。

    本研究聚焦於明清時期的文君相如戲曲改編作品,探討創作者如何基於各自價值觀,增刪或改寫情節,並分析這些改編如何形塑文君與相如的情感關係與文君形象變化。研究採用完整的戲曲文本進行分析,避免僅討論琴挑、私奔等特定情節,從而陷入「見樹不見林」的狀況。例如,有些改編中的文君主動追求愛情,且在困境中比相如更積極應對,展現出強烈的自主性;但也有些文君,在前期主動私奔,而後期遇困境則被動等待相如指示,甚至在私奔後表現出懺悔,成為警示觀眾的角色。本研究旨在透過分析文君相如在明清戲曲中的互動關係變化,提供理解明清社會看待情感與禮教之間關係的新視角。


    Since the story of Zhuo Wenjun and Sima Xiangru was first recorded in Sima Qian’s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Shiji) during the Han dynasty, their romantic relationship—rich in dramatic elements and celebrated for the couple’s talents and charm—has been continuously reinterpreted and creatively adapted in Tang poetry, Song popular tales, and in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atrical works. The distinctive economic and ideological climate of the Ming and Qing periods encouraged the flourishing of popular literature and generated substantial scholarly debates regarding the interplay between sentiment and social propriety. Within this context, the "improper" elements of the Wenjun-Xiangru narrative, such as their flirtation through the qin and elopement, became compelling entry points for creators to express diverse moral and personal values.

    This study focuses on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atrical adaptations of the Wenjun-Xiangru story, examining how creators added, omitted, or altered scenes based on their individual values, and analyzing how these adaptations shaped the emo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Wenjun and Xiangru and the evolving portrayal of Wenjun’s character. This investigation adopts a holistic approach by analyzing complete theatrical texts to avoid the narrow focus on specific scenes, such as the flirtation through the qin or elopement. For instance,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some adaptations depict Wenjun actively pursuing love and displaying greater agency than Xiangru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while others present her as initially proactive in eloping but later passive when faced with hardship, waiting for Xiangru’s guidance or even expressing remorse, thereby positioning her as a cautionary example for the audience.

    Through this analysis of chang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Wenjun and Xiangru in Ming and Qing theatrical adaptations, this study aims to offer new insights into Ming-Qing society’s perspectiv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timent and propriety.

    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次 ⅲ 表目次 ⅴ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概念界定與研究文本說明 3 一、概念界定 3 二、研究文本說明 5 第三節 研究現狀和文獻回顧 7 一、以文君相如故事為探討主題 8 (一)歷來廣義相如文君故事研究 8 (二)明清時期文君相如戲曲研究 9 (三)文君相如個別戲曲作品相關研究 10 二、特定主題下,論及文君相如的研究 11 第四節 研究方法和章節架構 12 一、研究方法 12 二、章節架構 13 第二章 文君相如故事的歷代流變 16 第一節 文君相如故事奠基期—漢至六朝漸積累 17 第二節 文君相如故事典型化—唐詩的意象化用 22 第三節 文君相如故事轉型期—宋元走入俗文學 26 第四節 文君相如故事蓬勃期—明清文學多元綻放 28 第五節 小結 30 第三章 以情為主的文君相如明清戲曲 31 第一節 以磨難與成長呈現真情不渝的《琴心記》 32 一、以坎坷際遇與牽掛心緒證兩人情感不渝 36 二、文君懷有真情而逐漸成長 38 三、《琴心記》小結 40 第二節 滿足文人愛情理想的《琴心雅調》、《凌雲記》 41 一、私奔行動 45 二、當壚策劃 46 三、題橋勸進 46 四、納妾應對 47 五、《琴心雅調》、《凌雲記》小結 48 第三節 極短篇幅還文君豪爽本色的《卓女當壚》 49 第四節 擺盪於肯定真情與謹守禮教間的《鳳凰琴》 51 一、肯定真情與謹守禮教間的擺盪 53 二、打破常規維護女兒的母親 54 三、文君自主性在婚後才彰顯 55 第五節 小結 56 第四章 以功名為主軸的相如文君明清戲曲 57 第一節 傳達明初價值觀的《司馬相如題橋記》、《卓文君私奔相如》 57 一、文君相如事相關情節改動 58 二、文君形象 61 第二節 官場情場皆得意的《漢相如畫錦歸西蜀》、《鳳求凰》、《鷫鸘裘》、《才人福》、《鷫鸘裘》 63 一、琴挑 65 二、私奔 66 三、當壚 67 四、題橋送別 68 五、作吟 69 第三節 以文君故事為警惕的《封禪書》、《茂陵絃》 72 第四節 小結 76 第五章 結論 78 參考文獻 81 一、 原始文獻 81 二、 近人論著 83 (一)專書 83 (二)期刊論文 85 (三)學位論文 87 (四)網路資料 88

    一、 原始文獻

    〔漢〕司馬遷,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並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漢〕司馬遷,韓兆琦注譯,《新譯史記》,台北:三民書局,2008年。
    〔漢〕劉歆,〔晉〕葛洪集,向心陽、劉克任校註,《西京雜記校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東漢〕班固,〔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晉〕常璩,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梁〕劉勰,羅立乾注譯,《新譯文心雕龍》,台北:三民,1994年。
    〔陳〕徐陵輯,吳冠文、談蓓芳、章培恒彙校,《玉臺新詠彙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隋〕顏之推,壇作文、李小杰譯注,《顏氏家訓》,香港:中華書局,2013年。
    〔唐〕杜甫,楊倫箋注,《杜詩鏡銓》,台北:學生書局,2016年。
    〔唐〕李白,郁賢皓校注,《李太白全集校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
    〔唐〕李白,郁賢皓注譯,《新譯李白詩全集》,台北:三民書局,2017年。
    〔唐〕元稹,周相錄校注,《元稹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唐〕李商隱,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台北:洪葉文化,1992年。
    〔宋〕程頤、程顥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遺書二十二》,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曾慥編纂,王汝濤等校注,《類說校注》,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南宋〕風月主人撰,《綠窗新話》,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
    〔明〕洪楩輯,程毅中校注,《清平山堂話本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明〕馮夢龍,《情史類略》,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
    〔明〕鄒之麟,《女俠傳》,收入〔明〕陶珽,《說郛續》卷23,《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19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秦淮寓客,《綠牕女史》第4冊,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明〕李贄,《焚書;續焚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明〕李贄,張建業編,《藏書注(四)》,收入《李贄全集注》第7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明〕湯顯祖,邵海清校注,《牡丹亭》,台北:三民,1999年。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台北:弘毅,1981年。
    〔明〕無名氏,《司馬相如題橋記》,收入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第7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
    〔明〕朱權,《卓文君私奔相如》,收入王季烈校刊,《孤本元明雜劇》,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77年。
    〔明〕許潮,《漢相如畫錦歸西蜀》,收入黄仕忠編,《明清孤本稀見戲曲匯刊》上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6年。
    〔明〕孫柚,《琴心記》,收入黃竹三、馮俊傑主編,《六十種曲評注》第10冊,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明〕葉憲祖,《琴心雅調》,收入黄仕忠編,《明清孤本稀見戲曲匯刊》上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6年。
    〔明〕韓上桂,《凌雲記》,收入《古本戲曲叢刊》5集第1函,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明〕陸濟之,《題橋記・卓文君月下聽琴》,收入《樂府紅珊》卷13,見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11冊,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明〕楊柔勝,《綠綺記・春愁》,收入〔明〕槐鼎,吳之俊輯,《彩雲乘新鐫樂府遏雲編》,《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戲劇類》第117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陳玉蟾,《鳳求凰》,《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1輯163冊,台北:天一,1983年。
    〔明〕袁于令,《鷫鸘裘》,《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1輯135冊,台北:天一,1983年。
    〔明〕徐復祚,《三家村老委談》,臺北:新興出版社,1986年。
    〔清〕朱瑞圖,《封禪書》,《古本戲曲叢刊》5集第8函,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舒位,《瓶笙館修簫譜》,台北:新文豐,1989年。
    〔清〕椿軒居士,《鳳凰琴》,收入《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第73冊,北京:學苑,2010年。
    〔清〕朱鳳森,《才人福》收入《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第81冊,北京:學苑,2010年。
    〔清〕黃燮清,《茂陵絃》收入《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第93冊,北京:學苑,2010年。
    〔清〕許樹棠,《鷫鸘裘》,《古本戲曲叢刊》8集第7函,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9年。
    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程俊英、蔣建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二、 近人論著

    (一)專書
    王永恩,《明清才子佳人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年。
    吳秀華,《明末清初小說戲曲中的女性形象》,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
    李修生,《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新華書店,1997年。
    杜桂萍,《文獻與文心:元明清文學論考》,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沈新林,《同源而異派—中國古代小說戲曲比較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8年。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中國劇場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
    柯香君,《明代戲曲發展之群體現象研究》,台北:新文豐,2015年。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台北:大安,1994年。
    徐子方,《明雜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台北:五南書局,2017年。
    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許並生,《中國古代小說戲曲關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陳貞吟,《明雜劇論題三編》,台北:國家出版社,2016年。
    陸侃如、馮沅君,《南戲拾遺》,北京:哈佛燕京學社,1936年。
    曾永義,《明雜劇概論》,台北:學海出版社,1999年。
    曾影靖,《清人雜劇論略》,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
    程華平,《明清傳奇雜劇編年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
    馮達文,郭齊勇等編著,《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洪葉文化,2005年。
    葉舒憲,《高唐神女與維納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卷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董上德,《古代戲曲小說敘事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劉果,《「三言」性別話語研究—以話本小說的文獻比勘為基礎》,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劉南平、班秀萍,《司馬相如考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劉輝,《小說戲曲論集》,台北:貫雅文化,1992年。
    劉勵操,《寫作方法一百例》,台北:國文天地,1990年。
    鄭志敏,《細說唐妓》,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鄭莉,《明代宮廷戲曲編年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20年。
    蹤凡編,《司馬相如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蘇建新,《中國才子佳人小說演變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顧麗華,《漢代婦女生活情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二)期刊論文
    方瑜,〈接受、反應、詮釋—試說與「相如、文君」本文相關的三首詩〉,《臺大中文學報》第5卷,1992年6月,頁139-141。
    王立群,〈歷史建構與文學闡釋—以《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為中心〉,《文學評論》2011年第6期,2011年11月,頁147-154。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審美意識中情理觀之轉化及其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9月,頁183-250。
    ___,〈譜歷史事義,見古人情性─論楊潮觀《吟風閣雜劇》之詠史特質與戲劇構思〉,《戲劇研究》第2期,2008年7月,頁81-122。
    李大明,〈〈琴歌〉校補〉,《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2007年9月,頁129-134。
    汪澤,〈司馬相如故事研究綜述與前景展望—以中國敘事文化學為依據〉,《天中學刊》2016年第1期,2016年2月,頁25-30。
    周震麟,〈袁于令戲曲作品的個性特點和人格理想〉,《藝術百家》1995年第2期,1995年6月,頁69-75。
    陳貞吟,〈《題橋記》與《私奔相如》之比較—明初雜劇的相如文君故事〉,《高雄師大學報》第38期,2015年6月,頁1-21。
    湯君,〈宋元以來小說戲文之相如文君故事敘略〉,《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2008年3月,頁135-144。
    湯洪,〈白頭吟考辨〉,《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2007年9月,頁141-144。
    黃勝江,〈檔案史料所見清中葉文人曲家稽考三題〉,《江淮論壇》2015年第6期,2015年12月,頁35-39。
    黃瑩,〈出走後的中國「娜拉」—陳學昭對卓文君命運的續寫〉,《郭沫若學刊》2018年第4期,2018年12月,頁67-72。
    黃濤鈞,〈唐傳奇女俠內容探析與男女俠之比較〉,《輔大中研所學刊》第5期,1995年9月,頁301-325。
    萬光治,〈文君、相如故事的文化解讀〉,《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2007年9月,頁121-128。
    齊曉楓,〈相如文君故事義藴析論〉,《輔仁國文學報》第10集,1994年4月,頁113-140。
    劉奇玉,〈許潮及其《泰和記》〉,《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2003年2月,頁105-108。
    磯部佑子,〈相如、文君劇之演變〉,《漢學研究》第6卷第1期,1988年6月,頁529-550。
    蘇涵,〈母題的流變與模式的展衍—司馬相如與卓文君戲曲考論〉,中國戲曲學會、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主編,《中華戲曲》第24輯,2000年6月,頁130-145。

    (三)學位論文
    王艷梅,《文君私奔與戲曲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朱寧春,《許潮《泰和記》研究》,臨汾:山西師範大學戲劇影視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何煜婷,《現存明清相如文君戲曲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李佩蓉,《吾家有女—明清「女兒」書寫及其展衍》,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8年。
    李雅婷,《《椿軒六種曲》研究》,臨汾:山西師範大學戲劇影視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洪珠瑛,《相如文君戲曲之研究:以明清雜劇傳奇為範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徐心悅,《清代戲曲家朱鳳森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戲劇與影視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馬家融,《觀「情」:《情史類略》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張海霞,《性別視野中的古代文君相如戲》,廈門:廈門大學戲劇戲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張銀京,《「相如文君」劇作藝術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郭淑芬,《馮夢龍《情史類略》之「才女」形象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葉凡甄,《明代俠女形象研究》,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詹杏雯,《文君相如在文學中的角色呈現—以《史記》至唐詩為範圍》,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蔡慶,《黃燮清創作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四)網路資料
    川劇《卓文君》簡介:https://www.douban.com/location/drama/34794875/,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9日。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