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淑雲 |
---|---|
論文名稱: |
學齡前獨生子女班級同儕互動之個案研究 A Case Study of Two Single Children’s Peer Interaction in Preschool Classrooms |
指導教授: | 蘇育令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7 |
中文關鍵詞: | 獨生子女 、人格特質 、同儕互動 |
外文關鍵詞: | single child, personality traits, peer interac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探討學齡前獨生子女班級同儕互動的面貌、獨生子女人格特質及成人在獨生子女同儕互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希望能藉著進到托兒所班級對大班兩位研究個案進行近一百三十五小時的觀察,與家長及老師進行正式訪談,深入探究並瞭解學齡前獨生子女在班級與同儕互動的面貌。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針對學齡前獨生子女在班級中與同儕互動的部份,進行觀察及訪談研究,以下是本研究所得之結果發現:
一、二位學齡前獨生子女的人格特質皆有他的特點。
二、學齡前獨生子女的同儕互動在班級中拓展。
三、家人成員為學齡前獨生子女同儕互動的推力者。
四、教師面對學齡前獨生子女時能平等對待,並給予鼓勵與支持。
本研究依據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以提供幼稚園、教育工作人員、教育主管機關以及後續研究方向參考。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eer interaction and the personality traits of two family single children,and to research roles the adults played in their peer interaction. This study was to observe two kindergarten children about 135 hours and to formally interview with their parents and teachers,and to collect the related data about the children’s peer interaction in their classrooms. The study was hoped to deeply explore and understand family only children’s peer interaction in preschools.
The study used qualitative and case study approach to observe and explore the peer interaction of the single chil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ings:
1.Both of two single children have their own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2.Two single children’s peer interaction were developed in preschool classrooms.
3.The family members are the pusher for preschool only child in peer interaction.
4.The teachers of two single children are fair when facing the children’s peer interaction and give them encouragement and suppor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vided to the kindergarten, educators,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101-141。
王淑秋(2008)。學齡前獨生子女父親的教養信念。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受榮(2000)。教育研究中研究道德之探索。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秀紅、楊詠梅(2002)。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的健康。護理雜誌,49,35-41。
王珮玲(2010)。孩子的氣質你最懂。台北:遠流。
方金鳳(2004)。自由遊戲時間同儕互動策略之研究-以一個幼稚園大班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澤次郎、鈴木方正(1998)。獨生子EQ教養方法。台北:新潮社。
田村正晨(2000)。我家有個獨生子:獨生子的深層心理探討。台北:國際村。
多湖輝(2007)。獨生女怎麼教。台北:世茂。
朱玉鈴(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杜蕾蕾(譯)(2004)。C. White 著 。別嬌壞你的孩子─教養獨生子女的七大罪狀(The Seven Common Sins of Parenting an Only Child)。台北:悅智文化。
李玉冠(2000)。隔代家庭祖孫關係之探討以台北縣低收入戶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駱遜(1997)。幼兒的同儕關係:老師怎麼說。載於林錦英編:道德與健康:國民小學課程與教學,69-79頁。台北:師大書苑。
李駱遜(2002)。教室中的隱形人-被忽略幼兒的研究。幼兒教育年刊,14,91-112。
李淑娟(1999)。其他類型家庭。載於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合著),婚姻與家人關係。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89-318。
李湘凌(2005)。一位隔代教養幼兒在幼兒園生活適應之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1,1-18。
李湘凌、洪瑞楓(2005)。外籍配偶家庭之教養觀對其子女口語表達影響之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1。
李湘凌、高傳正(2006)。隔代教養幼兒在幼兒園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幼兒保育研究集刊。2(1),38-56。
李英瑄(2003)。衝突情境中的幼兒社會互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金針、唐璽惠(2006)。少子化趨勢對幼稚園經營衝擊及因應策略。學校行政,43,242-252。
何金針(2010)。父母離異兒童復原力之探究。諮商與輔導。294,40-45。
何金樺(2003)。治療取向的班級藝術活動對國小學童情緒經驗、同儕關係與師生關係之輔導效果。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汪慧瑜(2008)。獨生子女行不行。張老師月刊,366,112-117。
林進材(1995)。成長路上親子行。台北:商鼎文化。
林璣萍(2003)。臺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宜蓁(2005)。孩子交不到朋友,怎麼辦?讓孩子受歡迎的祕訣。幼教資訊,174,40-45。
林瓊芸(2004)。淺談隔代降養家庭。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2。
林萬億(1992)。台北市單親家庭問題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專案研究。
林淑娟(2004)。遊戲團體對被拒絕兒童輔導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佩璇(2000)。質的研究方法。台北:麗文。
林佳蓉(2009)。萬千寵愛?隻身獨影—談獨生子女的友伴關係。師友,499,42-46。
林亮吟(2004)。幼稚園教師處理幼兒人際衝突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惠娟(1995)。A glimpse of development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preschoolchild。幼兒教育年刊,8。台中師範學院。
杰士特索瑞(2006)。一位父親的心情獨生子女、兄弟姊妹、一個伴。張老師月刊,346,36-43。
邱珍琬(2002)。隔代教養祖孫需求初探。嘉義大學九十一學年度師範院校學術論文發表論文集,2057-2085。
邱珍琬(2004)。變化中的家庭隔代教養。台北:學富。
邱珍琬(2005)。隔代教養經驗—敘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6(1),95-120。
邱珍琬(2008)。隔代教養家庭與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72,75-85。
周靜怡(2006)。家庭教育投資對雙親家庭獨生與非獨生國小學童數學成就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周惠莉(2003)。五大人格特質、性別角色與轉換型領導關聯性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台北:五南圖書。
吳佩玲(2010)。學齡前獨生子女及其父母教養方式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春鳳(2005)。一個班級幼教師營造同儕友愛情境之歷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佳蓉(2002)。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教養兒童學校生活過應之比較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佳蓉、張德勝(2004)。隔代教養學生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花蓮師院學報,16,109-134。
吳柏姍(2004)。外籍配偶子女幼稚園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未出版)。
吳季芳(1993)。男女單親家長生活適應及其相關社會政策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寶絢(2003)。擁有獨生子女好不好。學前教育。25(11),27-28。
柯淑慧(2007)。新移民子女的教育。台北:心理。
洪美花(2005)。金孫在我們班---談獨生子女教養。幼教資訊,174, 38-39。
洪信安(2002)。海峽兩案小學獨生子女的人格特質與父母管教方式的比較。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未出版)。
洪福財(2006)。親子關係與親子教育。台北:心理。
涂妙如(1994)。幼兒與母親以及與教師間的依附關係對幼兒社會與學習行為之影響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涂志賢、程一民(2009)。情境學習的理念與實踐。北縣教育,69,46-50。
徐良熙、林忠正(1984)。家庭結構與社會變遷:中美單親家庭之比較,中國社會學刊,8,1-22。
翁福元(2000)。隔代教養家庭問題。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193-202)台北:師大書苑。
孫青(1999)。獨生子女—壓力從何而來。父母親月刊,170,35-37。
孫世維(1994)。青少年與父母的情感關係:依附的性質與重要性。中興法商學報,29,257-304。
袁儷綺(2002)。獨生學童性別、年級與其依附關係、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台南: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欣、翁褔元(2000)。我國隔代教養家庭現況之分析(上)。成人教育通訊,2,37-40。
陳如葳(2001)。獨生子女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分享行為相關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忠傑(1999)。混齡編班中受歡迎與被拒絕幼兒社會行為及同儕互動之研究。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如葳(2001)。獨生子女、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分享行為相關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科學研究所。(未出版)。
陳素甄(2008)。中部四縣市外籍配偶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曉楓(2004)。學齡前獨生子女的面貌及其母親的教養想法。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秋吟(2004)。他是我的好朋友---談幼兒同儕關係與友誼。幼教資訊,160,13-17。
陳淑琴(1999)。幼兒非社會性行為的成因與輔導策略的探討。幼兒教育年刊,8,135-150。
陳幸伶(2009)。給獨生子女爸媽的練習題。學前教育,32(5),20-22。
郭靜晃譯(1999),J.E. Jhonson.等著。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智揚。
張秀琴(1998)。單親家庭基本特質及困擾之探討。中國統計通訊。9(1)。
張進輔、馮維主編(2002)。心理學。台北:新文京。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佩韻(2000)。重塑獨生子女新風貌。父母親月刊,186,18-20。
張佩韻(2001)。離婚單親父親父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怡貞(1998)。國小學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同才關係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瓊方(2008)。獨生子女世代來臨。臺灣光華雜誌,33(1),36-44。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莫藜藜、賴佩玲(2003)。臺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會發展季刊,105,55~65。
曾火城(2008)。幼兒同儕文化的分享現象分析。幼教研究彙刊,1(2),107-121。
曾葆賢(2004)。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學習區之同儕互動個案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淑雲(2005)。這個班級怎麼這麼多衝突-幼兒園同儕衝突情境的幼兒次文化。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解振明(1994)。中國獨生子女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詹益民(1996)。個人屬性、人格特質與內滋激勵與外附激勵關聯性之研究-以交通部數據通訊所員工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重新(2008)。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黃清榮(1998)。獨生子女教育問題。訓育研究,37(2),42-47。
黃佳儀(2003)。隔代教養學童生活適應之研究-以臺灣北區高年級學童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淑惠(2005)。隔代教養面面觀。南縣國教,18,70。
黃韻瑜(2006)。隔代教養家庭祖父母親職教育之研究-以嘉義縣三所教育優先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光雄.簡茂發(2000)。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志成(2000)。與同儕間的衝突。育兒生活,119,152-154。
黃彩雲(1998)。父母離異兒同對父母離婚事件歸因與因應歷程之研究—以一個團體諮商歷程為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意舒(1996)。兒童行為觀察法與應用。臺北:心理。
楊麗芬(1993)。教育新族群的誕生-淺談獨生子女的教育。高市鐸聲,4(1),79-81。
廖信達(1988)。受歡迎及被拒絕學前兒童與其同輩社會互動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曉慧(2005)。影響幼兒期獨生子女的因素。大陸:理論界,7,140。
劉修吉(1979)。培育優秀兒女的新教育法。台北:三青國際。
劉焜輝、段秀玲(1990)。個案研究—理論、實務、案例。台北:天馬。
劉金花(1999)。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貴英(1996)。離婚對兒童的影響探討。家政教育,13(3),13-28。
蔡淑苓(1998)。幼兒同儕互動之研究--以一個幼稚園大班為例。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學報,17,169-189。
蔡清中(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春美(2006)。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台北:心理。
潘淑滿(2009)。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鄭美惠(2006)。促進幼兒社交能力之策略探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7。
鄭靜雪(1998)。現代獨生子女。幼教資訊,96,42-43。
盧盛忠、余凱成、徐昶(1997)。組織行為學-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盧素碧(1985)。幼兒發展與輔導。台北:文景書局。
謝美慧譯(2001)。Patricia G.Ramsey 著。幼兒的人際關係-改善幼兒在校同儕關係。台北:桂冠。
蕭世慧(2005)。單親家庭問題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6。
薛承泰、劉美惠(1998)。單親家庭研究在臺灣。社區發展季刊,第84期。
薛國忠(2003)。幼兒衝突行為及教師的處理策略之個案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薛美珍譯(1996)。Newman, S. 著。如何教養獨生子。台北:遠流。
羅怡華(2006)。研究顯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分享行為與同儕互動之比較。朝陽科技大學 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品欣(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秋碧(2000)。國小六年級被同儕拒絕兒童其被同儕拒絕因素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內政部戶政司。線上檢索:http://www.ris.gov.tw/。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08月10日。
中廣新聞網(2010)。線上檢索: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17/1/2b9ft.html
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08月17日。
二、英文文獻:
Corsaro, W. A.(1994). Discussion, debate, and friendship processes:
Peer Discourse in U.S. and Italian Nursery school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7, 1-26.
Costa, P. T., Jr., & McCrae, R. R. (1989). The NEO-PI/NEO-FFI manual supplement,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Costa, P. T., Jr., & McCrae, R. R. (1992). 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NEO-PI-R) and NEO Five-Factor Inventory (NEO-FFI) professional manual.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Inc.
Eischens, A. D. (1998). The dilemma of the only child. Retrieved July10,2006,from http://www.personalityresearch.org/papers/eischens2.html
Falbo, T. (1983). The Only Child Family in Perspectiv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Convention of the Southwe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9, San Antonio, TX,April, 21-23.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36504)
Fehr, B.(1996). Friendship processes. CA: Sage.
Guo, H.(2000). The”Little emperors grow up”. psychology today, 33(1), 10.
Lewis,C.C.(1995).Educating hearts and minds:Reflections on Japanese preschool and elementary educa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lly, H. & McMurry, P. (1996). Conflict strategies and resolutions: Peer conflictin an integrated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1, 185-206.
Piaget, J. (1926) The language and thought of the child. Harcourt: New York.
Yin, R. K(1989).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Sage publications: Newbury p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