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巫宜靜
Wu, Yiching
論文名稱: 「以為」的歷史演變
Historical Change of Yiwei
指導教授: 連金發
Lien, Chinfa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語言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7
中文關鍵詞: 以為詞彙化評價報導意動使成當作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現代漢語詞彙化的「以為」可表(一)『誤認為』,帶有[說話者評價]特徵,表達說話者評價認知者的認知內容與說話者的信念不符。(二)『認為』,帶有[說話者報導]屬性,表達說話者報導認知者的認知內容,並不加入個人主觀的評價。「以為」可能民國以後才多表評價義。其來源可追溯至上古漢語的「以(…)為」。其整體發展可能歷經二次語義和句式分工的過程,先由鄰式發展成分離式,「甲以為乙[NP]」>「丁以甲為乙[NP/VP]」,其後表意動義「以為」詞彙化,後可接句賓,有「丁以為丙[S]」式。本文從實際語語料中觀察上古漢語至今緊鄰式、與分離式「以(…)為」的使用與分佈,探究各階段發展的成因,從分離式「以甲為乙」、「以為」的詞彙化,以及「以為」的評價義發展等三方面來探討。

    上古漢語「以(…)為」可表意動義和使成義,以及介於其間表『把甲當作乙』,即『用對待乙的行為與態度對待甲』之意。在使用分佈上,上古漢語出土文獻與至《春秋左傳》的傳世文獻,均顯示緊鄰式「以為」的使用頻率高於分離式「以…為…」。分離式出現的時間可能較晚。分離式「以甲為乙」的發展和上古漢語賓語不前置的整體發展有關。

    從語義組合性和論元範疇的選擇來判別,上古漢語表意動義的「以(…)為」極可能是一個特殊構式,「以」、「為」單用表意動的用例遠少於合用的用例,且合用時「為」後的賓語類型和單用時不同。表意動義「以為」自《左傳》已有詞彙化的傾向,可後接無外顯主語的動賓結構。在《國語》中已開始詞彙化,能後接句賓。《墨子》以及其後的文獻中,後接句賓的用例增多,可見語言漸變的過程。其成因,可能是由詞組結構「以(…)為」的意動義擴展至其組成成分「以」與「為」的詞彙語義,從而使其原本「以」接引認知對象與「為」接引認知內容的的分工模式,進展成共同後接認知對象與認知內容的同工模式。甲成分可能因此後移至「為」之後緊鄰的位置,與乙成分結合成句賓。另一個可能的因素是乙成分本身結構的擴展。單音節動詞如「認」與評價義「當」的賓語類型,也有由名賓、動賓到句賓的發展趨勢。其後接句賓的發展,不是來自句構中其它成分的位移,因此賓語成分的內部結構,也可能發生自主擴展的變化。可能當「為」後的賓語成分發展成能容納外顯主語的句子結構時,甲成分即可有二選擇,除仍可出現在「以」之後,亦可選擇出現在「為」之後。

    現今口語中,約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以為」表評價義。意動義「以為」評價義的發展,可能與其近義詞「認為」、「認作」、「認做」、「認成」等有關。發展過程中,可見「認(…)為」與「以(…)為」有競爭性的互動關係。「認為」可能在競爭過程中獲得體現說話者報導義的優先權,而使「以為」逐漸喪失表達說話者報導義的功能。「認作」、「認做」、「認成」的評價義衰微,可能提供了「以為」的評價義發展的契機。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文獻探討 3 1.2.1 語法化研究 3 1.2.1.1 「語法化」的定義 3 1.2.1.2 「語法化」的過程、參數與辨識原則 3 1.2.1.3 「語法化」的研究方法 5 1.2.2 漢語詞彙化研究 5 1.2.3 對「以為」的研究 7 1.2.3.1 常被討論的「以(…)為」語義 8 1.2.3.2 其它的「以(…)為」用法 14 1.2.3.3 「以(…)為」的句式結構 18 1.2.3.4 「以(…)為」的省略與相關用語 25 1.2.3.5 「以為」的來源與演變 30 1.3 各章主題 33 1.4 語料來源 33 第二章 現代漢語的「以為」與其可能的演變途徑 35 2.1 現代漢語「以」、「為」的語義和句式 35 2.1.1 現代漢語的「以」 35 2.1.2 現代漢語的「為」 36 2.2 現代漢語「以(…)為」的語義和句式 37 2.2.1 現代漢語的「以為」 37 2.2.1.1 詞彙化「以為」的語義和徵性 37 2.2.1.2 詞彙化「以為」的搭配詞語 39 2.2.1.3 其它含「以為」的形式 43 2.2.2 現代漢語的「以…為…」 45 2.2.3 小結 48 2.3「以為」可能的演變發展與途徑 49 第三章 「以甲為乙」的發展與成因 57 3.1 《尚書》的「以(…)為」 57 3.1.1 《尚書》的語料取用範圍 57 3.1.2 《尚書》的「以(…)為」 58 3.2 《毛詩》的「以(…)為」 59 3.2.1 《毛詩》的緊鄰式「以為」 60 3.2.2 《詩經》的分離式「以…為…」 64 3.3 東周金文的「以(…)為」 65 3.4 《左傳》的「以(…)為」 66 3.4.1 《左傳》的緊鄰式「以為」 66 3.4.1.1 意動義 66 3.4.1.2 使成義 69 3.4.2 《左傳》的分離式「以…為…」 75 3.4.2.1 意動義 75 3.4.2.2 使成義 78 3.4.3 小結 80 3.5 上古漢語的「以」、「為」 81 3.5.1 上古漢語的「以」 81 3.5.2 上古漢語的「為」 86 3.5.3 「以」、「為」搭配綜觀 92 3.6 上古漢語「以」的賓語位移 94 3.6.1 上古漢語的賓語前置現象 95 3.6.1.1 甲骨文中的賓語前置現象 95 3.6.1.2 傳世文獻中的賓語前置規律 97 3.6.1.3 其他賓語前置現象 100 3.6.2 上古漢語中「以」的賓語位置 101 3.6.3 賓語後置分析 107 3.6.3.1 代詞賓語前置的例外 107 3.6.3.2 代詞賓語後置的分析 108 3.6.4 小結 114 第四章 「以為」詞彙化的發展與成因 117 4.1 意動義「以為」後接句賓的發展 118 4.1.1 《國語》表意動的「以為」 118 4.1.2 《墨子》表意動的「以為」 119 4.1.3 其它文獻中表意動的「以為」 120 4.2 「以為」後接句賓的可能成因 123 4.2.1 「以」表意動的用法 124 4.2.2 「為」表意動的用法 125 4.3 單音節動詞後接句賓的發展 127 4.3.1 「認」後接句賓的發展 127 4.3.2 「當」後接句賓的發展 128 4.4 小結 130 第五章 「以為」評價義的發展與成因 131 5.1 現代漢語「以為」語義分佈 131 5.1.1 清代的「以為」 131 5.1.2 民國後文學作品中的「以為」 133 5.1.3 現今電視訪談節目中的「以為」 137 5.2 「以為」評價義發展的可能成因 140 5.2.1 「認(…)為」的影響 140 5.2.2 「認作」、「認做」、「認成」的影響 142 5.3 小結 143 第六章 結論 145 6.1 現代漢語的「以為」 145 6.2 上古漢語「以為」與分離式「以…為…」的形成 145 6.3 「以為」的詞彙化 146 6.4 「以為」的評價義 146 6.5 餘論和未來研究方向 147 參考書目 1 中文文獻 1 英文文獻 11 語料來源典籍 14 網路資源 15 附錄一 15 附錄二 17

    中文文獻
    《金文金譯類檢》編寫組2003《金文今譯類檢(殷商西周卷)》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1995《古詩觀止》三刷(1993初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么峻洲2006《孟子說解》濟南:齊魯書社。
    于智榮1996 <是介詞還是動詞—試論表“率領”諸義“以”字的詞性>《長春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9-36頁。
    于智榮2000 <從甲骨文“以”字字形及用例看古籍中表“率領”義“以”字的詞性>《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6期,48-51頁。
    于智榮2002 <上古典籍中表“率領”諸義的“以”字不是介詞>《古漢語研究》第2期,33-37頁。
    于萍2003《漢語代詞賓語後置的演變過程及動因》北京:北京語言大學碩士論文。
    大西克也2004 <《史記》中的“為”和“以為”及其相關句型—古漢語的語態試探之一>《「第五屆國際古漢語語法研討會」暨「第四屆海峽兩岸語法史研討會」論文集(I)》139-156頁。臺北:中央研究院。
    大西克也2005 <《史記》中的“為”和“以為”及其相關句型—古漢語的語態試探之一>《勵耘學刊》(語言卷)第一輯,頁70-100。北京:學苑出版社。
    尹日高1991 <“以為”的語義類別極其演變軌迹>《古漢語研究》第3期,92-94頁。
    太田辰夫(著)、江藍生、白維國(譯)1991《漢語史通考》重慶巿:重慶出版社。
    太田辰夫(著)、蔣紹愚、徐昌華(譯)2003《中國語歷史文法》第二版(1987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方有國1990 <論“有以”“無以”的形成和結構關係>《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36-42頁。
    方有國1993 <上古漢語“以A為B”的變換結構>《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88-91頁。
    方有國2002《上古漢語語法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方述鑫、林小安、常正光、彭裕商(編)1993《甲骨金文字典》成都:巴蜀書社。
    方麗華、藍旭(譯注)2006《孟子》北京:中華書局。
    牛守禎1994 <古漢語連詞“而”“以”淺考>《濰坊教育學院學報(綜合版)》第1期,27-28頁。
    牛島德次1967《漢語文法論中古編》東京都:大修館書店。
    王力1937 <中國文法中的繫詞>《清華學報》第12卷第1期,1-67頁。
    王力2000《漢語語法史》二刷(1989初版)。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力2004《漢語史稿》第二版(重排本)(1980新一版)。北京市:中華書局。
    王大年1994 <《尚書》中的賓語前置句式>《古漢語研究》第1期,1-6頁。
    王宇信、楊升南、聶玉海(主編)2004《甲骨文精粹釋譯》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王利器(主編)1988《史記注譯》(四冊)西安:三秦出版社。
    王利器、張烈(註譯)、司馬遷(著)2005《史記本紀》(二冊)四刷(2001初版)。臺北:臺灣古籍出版。
    王建軍2001 <關於“以”字的一些看法>《平頂山師專學報》第16卷第3期,69-70頁。
    王海棻1998《馬氏文通與中國語法學》三刷(1991初版)。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王景豔2004 <《論語》中 “以”的用法>《濱州師專學報》第20卷第3期,頁72-74。
    王琥娥1995 <“以”字的介詞詞性與動詞詞語義辨>《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90、87頁。
    王貴民1983<“ ”非耜形新探—兼及有關古農具的文字語音問題>《農業考古》第2期,137-144頁。
    王熙元、郭預衡(主纂)、湯振鶴、徐勉、桑逢康、林友光(主編)、許錟輝、王冬珍、王關仕、陳滿銘、陳弘治、傅武光、莊耀郎、倪復賢、林銀生、王寧、鄒曉麗、屈毓秀、石紹勛、孫秀秋、張仁健(註譯) 1994《評析譯註古文觀止續編》臺北:百川書局。
    王曉紅2006 <《圍城》中動詞“以為”探析>《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2期,171-173頁。
    王鴻濱2001 <從《左傳》主題句中“以”的詞性判定看語文詞典詞性標注問題>《玉林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4期,72-74頁。
    王鴻濱2002a <《春秋左傳》中“S以VP”結構試析>《語文研究》第1期,27-29頁。
    王鴻濱2002b <春秋左傳“以為”結構分析>《唐都學刊》第2期,104-106頁。
    王鴻濱2004 <《春秋左傳》中“無(有)以”>《西安聯合大學學報》第7卷第3期,77-80頁。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2001《古文字詁林(第三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史存直2006《文言語法》二刷(2005初版)。北京:中華書局。
    史次耘1980《孟子今註今譯》四版(1973初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史震己1980 <古代漢語中的 “以……為……”句式>《語言文學》第4期,27-31頁。
    左松超1996《新譯說苑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石毓智、徐杰2001<漢語史上疑問形式的類型學轉變及其機制—焦點標記“是”的產生及其影響>《中國語文》第5期,454-465頁。
    向熹1993《簡明漢語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朱永嘉、蕭木2000《新譯呂氏春秋》(二冊)二刷(1995初版)。臺北:三民書局。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江舉謙1987 <論語中「為」字訓義分析>《中國文化月刊》第4期,50-59頁。
    何一寰1966 <論“以為”在古籍中的用法>《中國語文》第1期,25-28頁。
    何亮2004 <《三國志》“以•賓”結構句的變換考察>《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99-102頁。
    何樂士1992 <《左傳》的單句和複句初探>程湘清(主編)《先秦漢語研究》144-273頁。濟南巿:山東教育出版社。
    何樂士2000 <論《左傳》前八公與後四公的語法差異>《古漢語語法研究論文集》61-109頁。(本文修改自發表於《古漢語研究》1988年第一期(創刊號)頁碼的文章)北京:商務印書館。
    何樂士2004《左傳虛詞研究》(修訂本)二版二刷(1989初版、2004二版)。北京:商務印書館。
    何樂士2006《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語文出版社。
    吳仁傑2007《新譯孫子讀本》二版一刷(1996初版)。臺北:三民書局。
    吳璵2001《新譯尚書讀本》九刷(1977初版)。臺北:三民書局。
    呂志2002 <《詩經》介詞“以”考察—兼談“以”的虛化>《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51-53、88頁。
    呂叔湘、王海棻1987《馬氏文通讀本》二刷(1986初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呂叔湘1956《文言虛字》香港:開明書店。
    呂叔湘1996《現代漢語八百詞》六刷(1980初版)。北京:商務印書館。
    巫宜靜、黃居仁2006 <「認」的語義演變初探--歷史鳥瞰>《第八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會前論文集》第一冊語言分析(1),1-47頁。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協會/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巫宜靜2005 <「以為」的句式及語意演變>《清華學報》第35卷 第1期,37-72頁。
    巫宜靜2006 <「認為」的句式及語義演變>《日本中國語學會第56回全國大會預稿集》,117-121頁。愛知:愛知縣立大學、日本中國語學會。
    李民、王健2000《尚書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生信1995 <“為”在上古漢語中可以是一個判斷詞>《固原師專學報》第1期, 65-67、72頁。
    李生龍2000《新譯墨子讀本》二刷(1996初版)。臺北:三民書局。
    李宗侗2002《春秋左傳今註今譯》(三冊)校訂版第四次印刷(1971初版,1993校訂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李明2003 <試談言說動詞向認知動詞的引申>吳福祥、洪波(主編)《語法化與語法研究》,350-370頁。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秋菊2001 <淺析《孟子》中“以”字的用法>《晉中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第4期,17-19頁。
    李爽2000 <《論語》中的“於”、“以”比較>《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6期,74-77頁。
    李誠、勾承益1994《韓非子白話今譯》北京:中國書店。
    李夢生1998《左傳譯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漁叔2002《墨子今註今譯》九刷(1974初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李澤厚2004《論語今讀》三刷(2004初版)。北京:新華書店。
    李豔2004 <“以為”和“認為”>《現代語文(理論研究版)》第3期,12-13頁。
    沙少海、徐子宏(註譯)、老子(著)2005《老子》二刷(2001初版)。臺北市:臺灣古籍。
    沈云佳2004 <《詩經》中“以A以B”句淺析>《婁底師專學報》第4期,57-58、88頁。
    沈家煊1994 <“語法化”研究綜觀”>《外語教學與研究》第4期,17-24、80頁。
    狄小雨1994 <“妻之美我者”之“美”意動說辨正>《蒲峪學刊》第4期,38-39頁。
    辛志鳳2000<試析古漢語“以……為……”結構>《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第6期,71-72頁。
    邢公畹1983 <《詩經》“中”字倒置的問題>《語言論集》135-141頁。北京:商務印書館。原文載於1947年8月27日上海《大公報•文史周刊》36期。
    周法高196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三十九 中國古代語法造句編(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周秉鈞1998《古代漢語綱要》(原名《古漢語綱要》)九刷(1981初版)。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周善培1938《言文一貫虛字使用法》十二版。上海:上海作者書社。
    屈萬里1983《屈萬里全集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
    屈萬里1988《詩經釋義》三版(1980初版)。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屈萬里1997《尚書今註今譯》十四刷(1969初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易中天2006《新譯國語讀本》二版二刷(1995初版)。臺北:三民書局。
    易孟醇1989《先秦語法》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易孟醇2005《先秦語法(修訂本)》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林翠芬2003 <試析「論語」「為」字的用法>《國立虎尾技術學院學報》第3期, 1-12頁。
    邱勝威1991a《聊齋志異對照注譯析(卷二)》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
    邱勝威1991b《聊齋志異對照注譯析(卷六)》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
    金恆祥1962 <釋 >《中國文字(第八冊)》。本文亦收錄於:金祥恆1990《金祥恆先生全集第三冊》1053-1072頁。臺北:臺北藝文印書館。
    俞敏1981 <倒句探源>《語言研究》創刊號,78-82頁。
    姜義華2007《新譯禮記讀本》(二冊)二版一刷(1997初版)。臺北:三民書局。
    姚孝遂、蕭丁1985《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
    姚振武1997 <“以為”的形成及相關問題>《古漢語研究》第3期,25-31頁。
    姚振武1998 <“為”字的性質與“為”字式>郭錫良(主編)《古代漢語語法論集》536-555頁。北京:語文出版社。
    柳東春1996《周原甲骨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博士論文。
    胡力文1958 <“以”和它的賓語倒置問題>《語文教學》第6期,32頁。
    胡曉萍2000 <論《論語》《孟子》仲介詞“以”用法之分析>《綏化師專學報》第20卷第4期,90-96頁。
    胡興亞1994 < “于(於)賓”短語的比較分析>《雲南中醫學院學報》第17卷第2期,頁42-46。
    郎久英1998 <“以”字在《左傳》中的語法特性>《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1期,40-41、35頁。
    郁賢皓、周福昌、姚曼波2002《新譯左傳讀本》(三冊)臺北:三民書局。
    唐啟運1988 <論“以為”的語法特點>張之強、許嘉璐(編)《古漢語論集第二輯》301-312頁。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孫星衍1967《尚書今古文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孫海波1982《甲骨文編》四版。臺北:大化書局。
    徐中舒(主編)1988《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徐仁甫1981《廣釋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徐時儀1998 <詞組結構功能的虛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108-112頁。
    袁梅1980《詩經譯注(國風部分)》濟南:齊魯書社。
    袁梅1982《詩經譯注(雅、頌部分)》濟南:齊魯書社。
    袁愈荌(譯)、唐莫堯(注釋)1982《詩經全譯》二刷(1981初版)。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馬持盈2001《詩經今註今譯》八刷(1971初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馬□君(註譯)2005《莊子正宗》北京:華夏出版社。
    馬雍1982《尚書史話》北京:中華書局。
    馬漢麟1993《馬漢麟語言文字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高山鳥謙一 (K. Takashima)1985《殷虛文字丙編通檢》(A concordance to fascicle three of inscriptions from the Yin Ruins)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高明1999 <論《史記》中的“以為”結構>《西藏民族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2期,76-81頁。
    高明2005《古文字類編》五刷(1980初版)。北京:中華書局。
    郗鳳歧1994 <《論語》《搜神記》介詞“以”的比較研究>《北京聯合大學學報》第4期,105-106頁。
    崔永東1994《兩周金文虛詞集釋》北京:新華書店。
    崔棠華1981 <古漢語中的“以……為……”結構>《遼寧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67-71頁。
    康國章1999 <引進動作行為受益對象的介詞“為”之起源>《殷都學刊》第2期,92-96頁。
    張允中1971《白話註解詩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玉金2002《甲骨文語法學》二刷(2001初版)。上海:學林出版社。
    張玉金2003《20世紀甲骨語言學》上海:學林出版社。
    張玉金2004《西周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亦堂、蔡曉光1998 <從古漢語中“以……為……”句看名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濱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3-5頁。
    張宇恕1989 <說“以爲”>《山東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99-101頁。
    張良澤(編) 1977《鍾理和全集一卷夾竹桃》再版。1976年初版。臺北:遠行出版社。
    張邱林1999 <動詞‘以為’的考察>《語言研究》第1期,133-141頁。
    張家文2001 <古漢語介詞“以”支配成分的移位和省略>《古漢語研究》第4期,44-48頁。
    張素貞1975 <韓非子內外儲說「為」字用法探究 -2->《國魂》第3期,57-58頁。
    張傳璽(主編)、張衍田、張何清(編)1990《中國歷史文獻簡明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傳璽、平安秋(分史主編) 2004《二十四史全譯漢書》(三冊)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張壽康1978 <說“結構”>《中國語文》第4期,237-247頁。
    張福德1997 <《史記》中的“以”字析論>《古漢語研究》第1期,37-41頁。
    張雙棣、張萬彬、殷國光、陳濤1993《呂氏春秋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張麗麗2003《處置式「將」「把」句的歷時研究》新竹:清華大學博士論文。
    張繼平2002 <“以(…)為”式中的同形異構體>《淮殷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397-401頁。
    張覺1996《荀子譯注》二刷(1995初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張覺2002《韓非子釋譯》(三冊)再版(1996初版)。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曹日生1995 < “以”字用法索源及其辨析>《益陽師專學報》第15卷,94-96頁。
    梁啟超1982《古書真偽及其年代》臺七版(1956臺一版)。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梅廣2003 <迎接一個考證學和語言學結合的漢語語法史研究新局面>何大安(主編)《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組—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23-47頁。臺北:中央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莊萬壽、張孝裕2002《新譯列子讀本》重印二版(1979初版)臺北:三民書局。
    許仰民2001《古漢語語法新編》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許理和(Zürcher, E.)(著)、蔣紹愚(譯) 1987 <最早的佛經譯文中的東漢口語成分>《語言學論叢》第14輯,197-225頁。北京:商務印書館。
    連金發2000 <構詞學問題探索>《漢學研究》(Chinese Studies),臺灣語言學的創造力專號(New Directions in Taiwan Linguistics)18卷特刊,61-78頁。
    郭小武2001 <古代漢語極高頻字探索>《語言研究》第3期,69-84頁。
    郭沫若1999《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二冊)上海:上海書店。
    郭錫良1998 <介詞“以”的起源和發展>《古漢語研究》第1期,1-5頁。
    陳子展1985《詩經直解》(二冊)二刷(1983初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陳文運、李繼義2000 <“以”含率領義探源>《濟南大學學報》第10卷第1期,56-58頁。
    陳年福2001 <釋“以”—兼說“似”字>《甲骨文動詞詞彙研究》213-224頁。成都:巴蜀書社。
    陳年福2002 <釋“以”—兼說“似”字和甲骨文聲符形化造字>《古漢語研究》第4期,71-75頁。
    陳年福2004《甲骨文詞義研究》鄭州:鄭州大學博士論文。
    陳克炯1983 <《左傳》的“為”字句>《華中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126-133頁。
    陳克炯2004《左傳詳解詞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陳初生(編) 2004《金文常用字典》二版(1987初版)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陳品卿1993 <墨子>《國學導讀(三)》邱燮友、周何、田博元(編),89-184頁。臺北:三民書局。
    陳湘1996 <“意動”和“處動”>《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74-78、95頁。
    陳舜政(譯)1981《高本漢書經注釋》再版(1970初版)。臺北:國立編譯館。
    陳舜政(譯)1981《高本漢禮記注釋》臺北:國立編譯館。
    陳溫菊2000 <詩經「以」字特殊用例:「以X以Y」句分析>《語文教育通訊》第6期,10-15頁。
    陳夢家1957《尚書通論》上海:商務印書館。
    陳慧劍1996《法句譬喻經今譯》台北:靈山出版社。
    陸永品2006《莊子通釋》修訂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陸侃如、馮沅君1996《中國詩史》濟南市:山東大學。
    雪克1998《新譯公羊傳》台北:三民書局。
    麥梅翹1983 <《左傳》中介詞‘以’的前置賓語>《中國語文》第5期,360-363頁。
    傅佩榮2003《傅佩榮解讀老子》臺北:立緒文化。
    傅繼宗1990 <“以……為(以為)”淺釋>《學術交流》第2期,147-148、146頁。
    喻遂生2002《甲金語言文字研究論集》成都:巴蜀書社。
    斯爾螽1980 <“以為”“以……為……”在古漢語裡的幾種特殊用法>《中學語文教學》第10期,42頁。
    程俊英、蔣見元1991《詩經注析》(二冊)北京:中華書局。
    程俊英1985《詩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程湘清2003《漢語史專書複音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程碧英1998 <析“以”為“率領”義>《川東學刊(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1期, 94-95、111頁。
    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編)2002《金文引得(春秋戰國卷)》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
    馮作民1996《白話戰國策》(二冊)臺北:星光出版社。
    馮勝利2005《漢語韻律語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黃典成1992《詩經通譯新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黃居仁(主編)2005《意義與詞義系列--中文的意義與詞義》(詞庫小組 技術報告 05-02) 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中文詞知識庫小組。
    黃居仁(主編)2006a《意義與詞義系列--中文的意義與詞義(下)》(詞庫小組 技術報告06-01(下))第三版 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中文詞知識庫小組。
    黃居仁(主編)2006b《意義與詞義系列--中文的意義與詞義》(詞庫小組 技術報告 06-02)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中文詞知識庫小組。
    黃春貴2000 <「離騷」中「以」的用法>《國文學報》第6期,117-138頁。
    黃瓚輝2001 <介詞“給” “為” “替”用法補議>《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第1期,49-54頁。
    楚永安1986《文言複式虛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楊伯峻、何樂士1992《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
    楊伯峻1982《論語譯注》臺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楊尚貴1995 <古漢語形容詞在使動、意動時活用的程度及原因>《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88-89頁。
    楊尚貴1996 <關於使動、意動、為動等用法的思考>《雁北師院學報(文科板)》第5期,4-6頁。
    楊逢彬2002 <殷墟甲骨刻辭中“以”“比”非連詞說>《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55卷第1期,95-97頁。
    楊逢彬2003 <論殷墟甲骨刻辭中不能肯定存在連詞>《古漢語研究》第3期,48-53頁。
    楊運庚2000 <談古代漢語中的“以……為……”結構>《安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90-92頁。
    楊樹達1982《詞詮》二版十二刷(1954初版)。北京:中華書局。
    溫洪隆2006《新譯戰國策》(二冊)二版二刷(1996初版)。臺北:三民書局。
    葉幼明1996《新譯新序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葛培嶺1993《五經全譯》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董秀芳2002《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裘錫圭1979 <談談古文字資料對古漢語研究的重要性>《中國語文》第6期,437-442,458頁。
    裘錫圭1992 <說「以」>《古文字論集》106-110頁。北京:新華書店。
    路廣2004 <古漢語賓語前置和焦點理論>《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10期,83-89頁。
    寧德厚1999 <“以”字的虛化及其動介用法辨析>《曲靖師專學報》第18卷第2期,45-47頁。
    廖吉郎2002《新編荀子》(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熊公哲1995《荀子今註今譯》修訂版五刷(1975初版,1984修訂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熊禮匯、侯迺慧2001《新譯淮南子(上)》二刷(1997初版)。臺北:三民書局。
    熊禮匯、侯迺慧2002《新譯淮南子(下)》二刷(1997初版)。臺北:三民書局。
    管燮初1953《殷墟甲骨刻辭的語法硏究》北京:中國科學院。
    管燮初1981《西周金文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裴學海2004《古書虛字集釋》(二冊)二版四刷(1954初版)。北京:中華書局。
    趙大明1998 <《左傳》中“以”的語法意義與功能>申小龍(編)《走向新世紀的語言學》,246-260頁。臺北:萬卷樓。
    趙寅2000 <古漢語“意動”句式界說釋疑>《貴州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12卷第1期,31-33頁。
    趙誠1988《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北京:中華書局。
    趙誠1999 <金文的“為”>江藍生、侯精一(主編) 《漢語現狀與歷史的研究(首屆漢語語言學國際研討會文集)》頁470-477。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川民1994 <上古漢語中“以A為B”式變換結構及相關問題>《呼蘭師專學報》第3期,53-56頁。
    劉丹青2003《語序類型學與介詞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世儒1955 <動詞的使動和以動用法>《語文學習》十一月號,管燮初 1996 <先秦語法的分期問題>古漢語研究編輯部(編)《古漢語研究》128-151頁。北京:中華書局。
    劉承慧2003 <古漢語實詞的複合化>何大安(主編)《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組—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107-139頁。臺北:中央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劉起釪1981 <尚書與古史研究 序言>李民《尚書與古史研究》(增訂本) 21頁。河南:中州書畫社。
    劉康德2001《老子直解》三刷(1997初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劉淇(著)、章錫琛(校注)2004《助字辨略》二版六刷(1954初版)。北京:中華書局。
    劉景農1998《漢語文言語法》二刷(1994初版)。北京:中華書局。
    劉翔、陳抗、陳初生、董琨(編著)、李學勤(審訂)1991《商周古文字讀本》二刷(1989初版)。北京:語文出版社。
    劉開驊、柳士鎮(註譯)、劉義慶(編撰)2007《世說新語》(二冊)三版一刷(2004初版)。臺北:臺灣古籍。
    劉毓慶2000a《詩經圖注(國風)》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毓慶2000b《詩經圖注(雅頌)》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興隆1993《新編甲骨文字典》北京市: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劉耀華1995 <《左傳》“以+賓”結構與動詞關係>《漢字文化》第3期,25-29頁。
    劉耀華1996 <“以賓”後置的目的和功效>《漢字文化》第3期,6-11、29頁。
    潘允中1982《漢語語法史概要》河南:中州書畫社。
    潘玉坤2000 <古漢語中“以”的賓語前置問題>《殷都學刊》第4期,79-86頁。(本文亦收錄於潘玉坤2005《西周金文語序研究》附錄234-252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潘玉坤2005《西周金文語序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蔣紹愚2002 <“給”字句、“教”字句表被動的來源—兼談語法化、類推和功能擴展>《語言學論叢》第26輯,159-177頁。北京:商務印書館。
    蔣善國1988《尚書綜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蔡鎮楚、周鳳五1997《新譯論衡讀本》(二冊)臺北:三民書局。
    鄧文琦、杜季芳2004 <論《馬氏文通》對“以”字的研究>《泰山學院學報》第26卷第5期,68-71頁。
    盧烈紅2006《新譯鹽鐵論》二版(1995初版)。臺北:三民書局。
    蕭登福2000《新編論衡》(三冊)臺北:臺灣古籍。
    錢穆1991《論語新解》二版(1988初版)臺北:東大圖書。
    霍存福、丁相順1994 <《唐律疏議》“以” “准”字例析>《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5期,42-47頁。
    薛安勤、王連生1991《國語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薛安勤2001 <從《國語》看戰國初期“以”的用法>《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5期,69-72頁。
    薛儒章1991 <“以…為…”式辨析>《天津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53-55頁。
    謝冰瑩、邱燮友、林明波、左松超、應裕康、黃俊郎、傅武光、黃志民1997《新譯古文觀止(革新版)》臺北:三民書局。
    謝福台2006 <“認為”的形成及其與“以為” “覺得”的語義重疊關係>《日本中國語學會第56回全國大會預稿集》112-116頁。日本:愛知縣立大學。
    韓崢嶸1984《古漢語虛詞手冊》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韓復智2005《論衡今註今譯》(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魏培泉1982《莊子語法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魏培泉1997 <論古代漢語中幾種處置式在發展中的分與合>《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四輯,555-594頁。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魏培泉1999 <論先秦漢語運符的位置> In Alain Peyraube and Chaofen Sun (eds.) Studies on Chinese historical syntax and morphology: linguistic essays in honor of Mei Tsu-lin, 259-297. Paris: 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Centre de Recherches Linguistiques sur l'Asie Orientale.
    譚世勛1985 <試論“以A為B”結構的發展>《華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90-96頁。
    譚武群2001 <“為”字句解析>《肇慶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35-36頁。
    蘇東天1992《詩經辨義》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蘇淵雷1992《三國志今注今譯》一刷(1991初版)。長沙市: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顧頡剛1955 <論今文尚書著作時代書>《古史辨》第一冊,201頁。北京:中華書局。

    英文文獻
    Anderson, Stephen. 1988. “Morphology change.” In Frederick J. Newmeyer (ed.) Linguistics: the Cambridge survey-I linguistic theory: foundations, 324-362.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ybee, Joan and Hopper, Paul. (eds.) 2001. Frequency and the emergence of linguistic structure. Philadelphia, PA: John Benjamins.
    Bybee, Joan. 2003. “Mechanisms of change in grammaticization: the role of frequency.” In Joseph, Brian D. and Janda, Richard D. (eds.) The handbook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602-623. Malden, MA: Blackwell.
    Campbell, Lyle. 2001. “What’s wrong with grammaticalization?” Language sciences 23:113-61.
    Chao, Yuen Ren (趙元任).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obson, William Arthur Charles Harvey. 1964. Late Han Chinese: a study of the Archaic-Han shift.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Feng, Shengli (馮勝利). 1996. “Prosodically constrained syntactic changes in early archaic Chinese.”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5: 323-371.
    Givón, Talmy. 1971. “Historical syntax and synchronic morphology: an archaeologist’s field trips.” Proceedings from the seventh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394-415.
    Goldberg, Adele Eva. 1995.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raham, Angus Charles (葛瑞漢). 1981. Chuang-tzu: The seven inner chapters and other writings from the book Chuang-tzu. London/Boston: Allen & Unwin.
    Hale, Ken and Keyser, Samuel Jay. 2002. Prolegomenon to a theory of argument structure.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Harbsmeier, Christoph. 1981. Aspects of classical Chinese syntax. London: Curzon Press.
    Harris, Alice C. and Campbell, Lyle. 1995. Historical syntax in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spelmath, Martin. 1998. “Does grammaticaliztion need reanalysis?” Studies in language 22.2: 315-351.
    Heine, Bernd and Claudi, Ulrike. 1986. On the rise of grammatical categories: some examples from Maa. Berlin: Dietrich Reimer Verlag.
    Heine, Bernd and Kuteva, Tania. 2002. World lexicon of grammatical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eine, Bernd and Reh, Mechthild. 1984. Grammaticalization and reanalysis in African languages. Hamburg: Helmut Buske Verlag.
    Heine, Bernd, Ulrike Claudi and Friederike Hünnemeyer. 1991. Grammaticalization: conceptual framework.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eine, Bernd. 2003. “Grammaticalization.” In Brian D. Joseph and Janda, Richard D. (eds.) The handbook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575-601. Malden, MA: Blackwell.
    Hock, Hans Henrich. 1991.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2nd ed.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Hopper, Paul J. 1991. “On some principles of grammaticization.” In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 and Bernd Heine (eds.) 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 volume I Focus on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17-35.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Hopper, Paul J. 1996. “Some recent trends in grammaticalization.”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25: 217-236.
    Hopper, Paul J. and Traugott, Elizabeth Closs. [1993] 1997. Grammaticaliz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ang, C.-T. James. 1984. “Phrase structure, lexical integrity, and Chinese compounds.”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19.2:53-78.
    Jackendoff, Ray S, 1990. Semantic structure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Joseph, Brian D. and Janda, Richard D. (eds.) 2003. The handbook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Oxford: Blackwell.
    Koch, Harold. 1996 “Reconstruction in morphology”. In Mark Duire and Mclcolm Ross eds. The comparative method reviewed: regularity and irregularity in language change, 218-263.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uryłowicz, Jerzy. [1965] 1975. “The evolution of grammatical categories.” Esquisses Linguistiques 2:38-54.
    Langcaker, R. W. 1977. “Syntactic reanalysis”. In C. Li (ed.) Mechanisms of syntactic change, 57-139.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Lehmann, Christian. 1982. Thoughts on grammaticalization. A programmatic sketch. Vol. 1. (AKUP, 48.) Cologne: University of Cologne,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Lehmann, Christian. 1985. “Grammaticalization: synchronic variation and diachronic change.” Lingua e Stile 20.3:308-318.
    Levinson, Stephen C. 2000. Presumptive meanings: the theory of 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Li, Charles N. and Sandra A. Thompson. 1981.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ien, Chinfa (連金發). 2001. “Causatives and putatives in Li Jing Ji.” Paper presented at Workshop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Change. Language Engineering laboratory, Institute of Chinese Linguistics,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ay 31-June 1.
    Lien, Chinfa (連金發). 2003. “Coding causatives and putatives in a diachronic perspective.” Taiw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1:1-28.
    Meillet, Antoine. [1912] 1948. “L’évolution des formes grammaticales (The evolution of grammatical forms).” Scientia (Rivista di Scienze) 12.26:6 Reprinted in Antoine Meillet, Linguistique historique et linguistique générale, 1:130-148. Paris: Édouard Champion, 1948. (Socitété de Linguistique de Paris, Collection Lingguistique, 8.)
    Pagliuca, William. 1994. Perspectives on grammaticalizaiton.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Peyraube, Alain. 1999. “Historical change in Chinese grammar.”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28.2: 177-226.
    Ramat, Anna Giacalone, and Hopper, Paul J. (eds.) 1998. The limits of grammaticalization. Amsterdam/Philadelphia : John Benjamins.
    Sweetser, Eve Eliot. 1990.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raugott, Elizabeth Closs and Richard B. Dasher. 2002. Regularity in semantic chan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raugott, Elizabeth Closs. 1980. “Meaning-chan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rammatical markers.” Language science 2:44-61.
    Traugott, Elizabeth Closs. 1988. “Pragmatic strengthening and grammaticalization.”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14:406-16.
    Traugott, Elizabeth Closs. 2003. “Constructions in grammaticalization”. In Joseph, Brian D. and Janda, Richard D. (eds.) The handbook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624-647. Malden, MA: Blackwell.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