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何冠龍 Ho, Kuan-Lung |
---|---|
論文名稱: |
編織真實的敘事操演-以1990年代三部長篇小說為例 The Narrative Mode of Constructing Truth |
指導教授: |
劉正忠
Liu, Zheng-Zhong |
口試委員: |
陳國偉
楊佳嫻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2 |
中文關鍵詞: | 林燿德 、張大春 、舞鶴 、敘事 、90年代 |
外文關鍵詞: | Lin Yao-de, Chang Da-chun, Wu H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論文以1990年代台灣三部長篇小說:林燿德《1947高砂百合》、張大春《沒人寫信給上校》、舞鶴《思索阿邦、卡露斯》為研究重點。本論文研究目的是在觀察台灣1990年代涉及真實議題長篇小說的敘事方式。
第一章為緒論,以觀察台灣1990年代小說創作類型的多元發展作為起點,思考當政治權力限制瓦解、以及後現代去中心思維的引入,小說如何思索真實的思辨為問題,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後現代主義與後設小說形式分別作為思維與形式的理論依據。研究文獻回顧方面,則以分別疏理台灣1990年代小說創作研究、主題研究以及文本研究等角度,分別歸納總結前人研究成果。
第二章主要討論林燿德《1947高砂百合》,以此文本探析1990年代小說如何在多個文化群體間藉由多元平面拼貼式的敘事結構以及多元交融的人物形象,文本中所展現的魔幻寫實世界觀等小說敘事形式,展開歷史事件的多元可能。
第三章主要針對張大春的《沒人寫信給上校》分別探究新聞小說此一張大春獨創的小說類型,如何展現出後現代小說遊戲性的敘事型態以及文本中藉由此一敘事形式所展現對於真實的解構。
第四章探析舞鶴《思索阿邦、卡露斯》此一既記錄魯凱族人物阿邦與卡露斯先生兩位人物,同時也兼容創作者舞鶴個人於部落的思想與體悟,混雜田野調查、日記、札記、自傳各種文類特質,難以歸類的小說,思索文本中文體的混雜、敘事聲音的多音複調等後現代小說特質,並從文本中的語言文字觀看出小說的解構傾向。
第五章為結論,將本論文的研究成果做簡要的歸納,統整討論前述章節研究,將1990年代涉及真實議題的小說與當代文學史脈絡相互連結
一、作家文本
1. 林燿德:《1947高砂百合》,台北:聯合文學,1990年。
2. 張大春:《公寓導遊》,台北:時報出版,1986年
3. 張大春:《四喜憂國》,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
4. 張大春:《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5. 張大春:《沒人寫信給上校》,台北:聯合文學,1994年。
6. 舞鶴:《拾骨》,台北:春暉出版社,1995年。
7. 舞鶴:《思索阿邦、卡露斯》,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
二、相關著作
中文專著:
1. 王夢鷗:《什麼是傳記文學》,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年。
2. 王幼華:《當代文學評論集》,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3.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4.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
5. 古偉瀛、王晴佳著:《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台北:巨流出版,2000年。
6. 李非:《戰後台灣經濟發展史》,中國廈門:鷺江出版社,1992年。
7. 孟樊,林燿德主編:《世紀末偏航 : 八〇年代臺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
8. 林水福主編:《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
9. 吳達芸編:《台灣當代小說論評》,高雄:春暉,1999年。
10. 范銘如:《空間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出版,2008年。
11.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台北:印刻出版,2007年。
12. 林麗如:《歷史與記憶──舞鶴小說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
13. 張京媛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14.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1994年。
15.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年。
16. 陳正芳:《魔幻現實主義在台灣》,台北:生活人文出版社,2007年。
17. 許琇禎:《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文化,2001年。
18. 葉石濤:《臺灣現代小說史縱橫論》,台北:聯經,1998年。
19. 黃煜文:《傅柯的思維取向─另類的歷史書寫》,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0年。
20.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
21.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22. 楊照:《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台北:麥田出版,2010年。
23. 廖炳惠:《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
24.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
25.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書林出版,2009年。
26.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緖文化出版,2000年。
27.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
28. 劉亮雅等著,初安民總編:《想像的壯遊-十場台灣當代小說的心靈饗宴2》,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7年。
29. 劉亮雅等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
外文譯著:
1. [俄]巴赫金(Bakhtin)著,白春仁、顧亞鈴等譯:《詩學與訪談》,(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頁4。
2. [美]戴衛.赫爾曼(David Herman)著,馬海良譯:《新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3. [美]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吳美真譯:《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台北:時報出版,1998年。
4. [哥倫比亞]馬奎斯(GabrielGarciaMarquez)著,楊耐冬譯:《馬奎斯小說傑作集》,台北:志文出版社,1997年。
5. [美]喬納森.卡勒(Jonathan D.Culler)著,張景智譯:《索緒爾》,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
6. [美]喬納森.卡勒(Jonathan D.Culler)著,陸揚譯:《論解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7. [加]琳達.哈琴(Linda Hutcheon)著,李楊、李鋒譯:《後現代主義詩學:歷史.理論.小說》,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8. [英]馬克.柯里(MarkCurrie)著,寧一中譯:《後現代敘事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9. [美]帕特里莎.渥厄(Patricia Waugh)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時間》,板橋:駱駝出版社,1995年。
10. [美]華萊士.馬丁(Wallace Martin)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三、學位論文
1. 王右君:《族裔書寫與自我身分形塑:駱以軍作品中所再現的匱乏與焦慮》,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2010年。
2. 王國安:《臺灣後現代小說的發展 : 從黃凡、平路、張大春與林燿德做文本觀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2009年。
3. 吳昆展:《論外省第二代作家的(臺灣)歷史書寫與後現代技法 : 以張大春、林燿德與朱天心的小說為探討對象》,台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08年。
4. 辛啟緯:《舞鶴小說中的史地書寫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2009年。
5. 李芳璇:《平路女性書寫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2009年。
6. 胡金倫:《政治、歷史與謊言:張大春小說初探(1976-200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2002年。
7. 郭蔚真:《平路小說女性書寫之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09年。
8. 陳筱琇:《疆界的崩解與重組 : 論舞鶴的書寫風格》,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10年。
9. 陳芹漪:《平路、李昂小說中的「政治女性」書寫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11年。
10. 劉淑貞:《肉與字:九○年代後小說中的死亡與自殺書寫 : 以張大春、駱以軍、邱妙津、黃國峻為考察對象》,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08年。
11. 劉思坊:《解嚴後臺灣小說瘋狂敘事研究 : 以舞鶴、陳雪為觀察中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2010年。
12. 鄭淑怡:《寫實、魔幻與謊言 : 張大春前期小說美學探討(1976-1996)》,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2010年。
13. 蕭義玲:《臺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象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四、期刊論文
1. 王麗華記錄整理:〈文學的追求與超越--舞鶴、楊照對談錄〉,《文學台灣》第8期,1993年8月,頁116-158。
2. 朱雙一:〈解嚴以來臺灣文學思潮發展的若干觀察〉,《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圖書出版,2000年),頁98-106。
3. 朱宥勳:〈中心凹陷的歷史?──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的歷史與敘事結構〉,《文訊》339期,2014年1月,頁89-91。
4. 江宜樺:〈台灣的轉型正義及其省思〉,《思想》,第五期,(台北:聯經出版,2007年4月),頁65-81。
5. 林燿德:〈寫作的「指法」與「曲式」─評張大春《沒人寫信給上校》〉,《書評》第16期,1995年06月,頁3-4。
6. 林瑞冠:〈李登輝是撒謊的信徒﹖--張大春筆下的政治內幕〉,《商業周刊》,438期,1996年04月,頁85。
7. 柯品文:〈漢民族作家以小說書寫原住民族群策略的初探--以舞鶴的《思索阿邦.卡露斯》單篇小說為例〉,《書評》,57期,2002年4月,頁15-23。
8. 施曉筠:〈空間化的史詩--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的空間運用〉,《思辨集》,11期,2008年,頁85-99。
9. 張大春,傅小平:〈張大春:我認為自己是個小作家〉,《文學報》,2014年3月13日,第2版。
10. 張培倫:〈族群平等法、原住民族與兩個雙重平等〉,《思想》,第12期,(台北:聯經出版,2009年6月),頁265-277。
11. 陳淑卿:〈書寫原住民歷史災難─「倒風內海」的空間歷史與《一九四七高砂百合》的歷史空間〉,《中外文學》,30卷9期總號357,2002年,頁57-85。
12. 陳建忠:〈歷史敘事與想像(不)共同體:論兩岸「新歷史小說」的敘事策略與批判話語〉,《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第3期,2007年4月,頁345-363。
13. 陳芳明:〈複數記憶的浮現:解嚴後的台灣文學趨向〉,《思想》,第8期,(台北:聯經出版,2008年1月),頁131-140。
14. 曾麗玲:〈《1947高砂百合》、《尤利西斯》與歷史/小說的辯證〉,《中國現代文學理論》,9期,1998年,頁83-96。
15. 許琇禎:〈「詮釋」的解構──張大春小說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0期,1999年03月,頁253-265。
16. 楊照:〈遲來的悼亡──林燿德的《銀碗盛雪》、《一座城市的身世》、《一九四七高砂百合》〉,《聯合文學》,第303期,2010年1月,頁73-74。
17. 楊照:〈衰敗與頹廢:舞鶴的文學世界〉,《中國時報》,1996年4月28日,人間副刊。
18. 楊麗玲:〈文學惡地形上的戰將《林燿德》〉,《自由青年》第726期,1990年2月,頁42-47。
19. 劉乃慈:〈九○年代臺灣小說的再分層〉,《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9期,2009年10月,頁69-104。
20. 簡素琤:〈獵人文化的輓歌?--從拉康主體觀與觀視解讀舞鶴「思索阿邦、卡露斯」中的魯凱文化主體性與其前景〉,《明倫學報》,4期,2000年4月,頁51-57。
21. 鄭恆雄:〈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的敘述結構與史詩筆法-上〉,《聯合文學》第171期 ,1989年1月,頁146-150。
22. 鄭恆雄:〈林燿德「1947高砂百合」的歷史神話符號系統〉,《中外文學》,26卷8期總號308,1998年,頁120-155。
23. 龔鵬程:〈歷史小說的歷史與身分(上)〉《歷史月刊》,119期,臺北,1997年12月,頁9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