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秀如
論文名稱: 整合萃智與可拓學分析的專利強化和布局手法
Patent Strengthening and Deployment Methodology based on TRIZ and Extenics
指導教授: 許棟樑
口試委員: 陳省山
張祥唐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學院 - 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86
中文關鍵詞: 萃智系統性創新可拓學奔馳法專利強化專利布局技術功能矩陣圖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整合萃智系統性創新手法、可拓學分析、以及奔馳法於專利強化與布局領域,提出一套針對特定專利主題的強化與布局手法流程。其流程共分為五個階段:(1)專利辨識 (2)專利分析 (3)元件技術功能矩陣圖 (4)專利強化與布局 (5)專利強化與布局結果。本研究利用演化趨勢(Trends of Evolution)、科技效應知識庫(Effect Database)等萃智相關工具以及可拓學分析之基本變換,結合奔馳法思考工具,將元件-技術-功能的系統化思維方式進行解答產生,依所得之概念解答,繪製新的元件技術功能矩陣圖,得到強化與布局結果。使得特定專利,能夠在對手進行迴避之前,即採取主動布局的方式,並且強化本身專利,提升其價值。
    本研究主要貢獻包括:(1)整合萃智(TRIZ)、可拓學分析(Extenics)以及奔馳法(SCAMPER)三種思考方式作為專利強化與布局之工具;(2)提出一套專利強化與布局手法,幫助使用者能有系統性地走過流程並對相關專利解題,產生強化與布局的效果,以提升其價值;(3)提供制式表格說明案例,方便使用者使用;(4)將現有的技術功效矩陣圖加入元件欄位,以得到更完整的強化與布局思考方向。


    摘要 I ABSTRACT II 致謝 III 圖目錄 VI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架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2.1 專利權簡介 4 2.2 專利侵權鑑定流程 5 2.3 專利檢索 6 2.4技術功效矩陣圖 7 2.5專利迴避、強化、再生與布局 8 2.5.1專利迴避 8 2.5.2專利強化 9 2.5.3專利再生 9 2.5.4專利布局 9 2.6 萃智系統化創新 10 2.6.1 TRIZ理論 10 2.6.2萃智(TRIZ)工具 12 2.7 可拓學 17 2.7.1可拓學體系 17 2.7.2可拓方法 18 2.7.3可拓的物元模式 19 2.8奔馳法(SCAMPER)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6 3.1專利辨識 28 3.1.1專利檢索 28 3.2專利分析 30 3.2.1建立專利分析摘要表 30 3.2.2專利獨立項模式化 32 3.3製作元件技術功能矩陣圖 33 3.4 專利布局與強化 34 3.4.1其他用途/適應(Put to Other Use / Adapt) 34 3.4.2發散與分合 36 3.4.3蘊含系 41 3.4.4擴縮變換 42 3.4.5共軛變換與轉向分析 43 3.4.6演化趨勢 47 3.5專利強化與布局結果 61 第四章 案例應用 62 4.1 化學氣相沉積機台SLIT-VALVE案例 62 4.1.1 案例說明 62 4.1.2 專利辨識 63 4.1.3專利分析 65 4.1.4製作元件技術功能矩陣圖 70 4.1.5專利布局與強化 71 4.2 摺疊式自行車輪案例 112 4.2.1 案例說明 112 4.2.2 專利辨識 113 4.2.3專利分析 114 4.2.4製作元件技術功能矩陣圖 123 4.2.5專利布局與強化 124 4.3 化學機械研磨(拋光)製程設備案例 179 4.3.1案例說明 179 4.3.2專利辨識 180 4.2.3專利分析 181 4.3.4製作元件技術功能矩陣圖 186 4.3.5專利布局與強化 187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研究方向 227 5.1 結論與貢獻 227 5.2 未來研究方向 228 參考文獻 229 附錄一 233 附錄二 247

    英文參考文獻:
    Altshuller, G.(1996), “And Suddenly the Inventor Appeared: TRIZ, the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Technical Innovation Center, MA.
    Guan X. (2008), “ A TRIZ-Based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Process for Patents”,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and Mobile Computing, Dalian, China.
    Mann, D.L.(2001), Laws Of System Completeness, The TRIZ Journal, May 2001.
    Mann, D.L.(2002), Hands-on Systematic Innovation for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CREAX press.
    Mann, D.L.(2004), Hands-on Systematic Innovation for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nd Ed., IFR Press.
    Mann, D.L.(2007), “Evaporating Contradictions-Physical and/or Technical”, The TRIZ Journal, April 2007.
    Mann, D.L., J. Hey (2003), “TRIZ as a global and local knowledge framework”, Concurrent Engineering: Advanced Design,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581-589.
    Oxford Creativity(n.d.), “Effects Database”.Accessed December 20, 2013, from http://www.oxfordcreativity.com/
    Ronald B. Hildreth(1998), “Patent Law – A Practitioner’s Guide”, Practising Law Institute. NY.
    Verhaegen, P.-A., J. D’hondt, J. Vertommen, S. Dewulf, and J. R. Duflou, (2009), “Relating Properties and Functions from Patents to TRIZ Trends”, CIRP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1, issue.3, 126-130.

    中文參考文獻:
    王保權(2010),「應用專利地圖結合TRIZ理論改善產品設計之研究」,逢甲大學材料與製造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王姿惠(2013),「基於萃智的系統化專利群組迴避手法」,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吳英秦(2014),「奔馳法參考資料」。2014年03月23日,取自:http://www.sme-edu.org.tw/Masteredm/ssi/Scamper%20Method.pdf。
    呂宗興(2012),「萃智趨勢分析與應用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卓胡誼(2013),「懂專利才能擁有競爭力」,台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周延鵬(2006),「一堂課2000億:智慧財產的戰略與戰術 」,台北:商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周煒程(2006),「整合TRIZ解題技術與專利迴避概念於產品發展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林芸蔓(2009),「基於萃智的電腦輔助流程與工具」,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林美秀(2004),「運用TRIZ原理探討專利開發實例」,中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桃園。
    邱聖家(2013),「使用相似性指標辨識萃智解答模型:以相關趨勢辨識為例」,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侯俊亭(2009),「基於萃智的製程設備改善:閘閥設計創新」,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洪瑞章(2007),「專利侵害鑑定理論」,台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科技產業資訊室-May撰稿(2014),「台灣企業IP智財權利金(技術交易)收入及支出」,中央銀行,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2014年05月23日,取自:http://cdnet.stpi.narl.org.tw/techroom/pclass/2014/pclass_14_A029.htm。
    重田曉彥(2013),「Idea新風格:專利啟發教程」,台北:書泉出版社。
    張家瑋(2012),「功能-屬性-效應知識庫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張祥唐(2004),「整合TRIZ與可拓方法之綠色創新設計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博士論文,台南。
    許棟樑(2011),「萃智系統性創新方法」課程教材。
    許棟樑(2013),「萃智(TRIZ)創新工具精通上冊」 ,新竹:亞卓國際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許棟樑(2014),「萃智(TRIZ)創新工具精通下冊」 ,新竹:亞卓國際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許棟樑、洪柏璿(2012),「萃智創新製程解題手法:離心真空裝置」,全國精密製造研討會暨國際製造工程學會中華民國分會年會,台中,2012/11/9。
    陳省三(2013),「專利分析布局與迴避設計班」課程教材。
    陳瑞田(2009),「創新性之專利迴避設計」,台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陳達仁、黃慕萱(2009),「專利資訊檢索、分析與策略」,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春燕,蔡文(2007),「可拓工程」,北京:科學出版社。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05),「專利侵害鑑定參考資料」。2014年01月20日,取自:http://www.tipo.gov.tw/np.asp?ctNode=6724&mp=1。
    廖和信(2003),「專利,就是科技競爭力」,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劉聖慈(2011),「以專利技術地圖為基礎發展專利布局策略」,元智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蔡旻志(2010),「因果衝突鏈分析以辨識衝突和解決問題」,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蔡建興(2012),「技術系統演化趨勢於專利布局分析之方法與研究」,台灣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顧少庭(2010),「運用TRIZ方法進行專利技術布局之策略研究」,聖約翰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