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淑貞
Shu-Chen Tsai
論文名稱: 新竹縣社區大學經營現況、困境及發展策略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current status,difficultie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operating community universities in Hsinchu County.
指導教授: 林志成
Chih-Cheng Li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3
中文關鍵詞: 社區大學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社區大學經營現況及困境發展策略
外文關鍵詞: community university, business management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current status and difficulty of operating community univers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竹縣社區大學經營現況、困境及發展策略,為達上述目的
    本研究以訪談法為主要研究方法,輔以文獻分析法及焦點團體座談法。根據文獻探討的結果,進一步擬定訪談大綱,以九位新竹縣社區大學行政人員、講師及學員為訪談對象,進行深度訪談;依據訪談結果,邀集十位對於社區大學經營有相關研究之專家學者、社區大學主要核心經營者及曾經參與新竹縣社區大學評鑑委員,針對新竹縣社區大學經營困境及發展策略進行焦點團體座談;最後再依據訪談及焦點團體座談結果綜合討論後,提出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所獲致結論如下:
    一、新竹縣社區大學經營理念目標與原始規劃社區大學基本理念大致相符。
    二、新竹縣社區大學組織架構為扁平式組織、歷年招生學員數快速成長、行銷方式多元化、課程規劃參考學員學習需求及教學滿意度調查、辦學資源來源為各公部門補助及學分費收入、積極辦理各項促進師生公共參與活動及由社團法人、大專院校及國立高中經營社區大學各有其優劣勢。
    三、新竹縣社區大學的經營困境為:(一)各項校務運作方面,有行政人力、辦學經費及場地不足情形;(二)以公開招標方式委託辦理之簽約期限為一年,造成經營者經營不確定性高;(三)行銷規劃缺乏系統化、主軸式行銷手法,以致知名度不高;(四)學員學術性課程選課人數較低,參與公共論壇意願不高; (五)課程分類標準不明確;(六)課程規劃無法顯現主要特色;(七)各項資源整合訊息來源不足;(八)課程內容較少融入公共議題。
    四、新竹縣社區大學的發展策略分為組織運作、行銷規劃、課程規劃與實施、資源整合、促進師生公共參與等五方面,並規劃出廿三項具體發展策略。
    根據本研究結論,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社區大學及後續研究提出各項具體建議供參考,期望能促進新竹縣社區大學的經營與發展。


    This study mainly discussed the current status, difficultie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operating the thre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in Hsinchu County. It has adopted the interview method as the main research approach, and accompanied wit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focal group symposium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foresaid purpos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ult of literature review, this researcher has further drafted the interview outline, and selected 9 interviewees from the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lecturers and students of community universities in Hsinchu County as the interview subjects to carry out the in-depth interviews. Moreover, according to the interview results, this research has invited 10 experts and scholars who are good at the research on operating community universities, core operators of community universities and former evaluation committee members of community universities in Hsinchu County to participate in the focal group symposium with aiming at the difficultie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the operation of community universities in Hsinchu County. This study has proposed the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f interview and the focal group symposium.
    This study has obtained these following results:
    1. Operating principles and goals for community universities in Hsinchu County are almost identical to the originally planned basic principles for community
    universities.
    2.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for community universities in Hsinchu County is a flat organization. The number of student recruitment has rapidly grown over the years. The marketing approach is diversified, and the curriculum will be planned by referring to students’ learning demand and the survey of teaching satisfaction. The resources of universitiy operation will be from the subsidies of various public sectors and the revenue of credit programs. In addition, actively processed various activities t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be jointed together, or the operation of community universities by the corporation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n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s will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respectively.
    3. Difficulties in operating community universities in Hsinchu County include: (1) For various school affairs, the manpower of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the school operating fund and location are insufficient; (2) The period of the authorization contract with applying the open bidding method is one year which may possibly cause a high operation uncertainty for the operators; (3) Marketing planning is lacking of the systematic and main-shaft marketing approaches which caused these schools have lower reputation and publicity; (4) The number of students who took academic courses is low, thus the intention rate in public forum is small; (5) Standards of course classifications are undefined; (6) Course planning is unable to show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7) Insufficient information sources of the resource integration; (8) Course contents are seldom merged with the public issues.
    4.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community universities in Hsinchu County can be divided into 5 categories: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 marketing planning, course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encourag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join the public forum. The 23 concrete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 has been propos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expectes to provide various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 authorities,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community universities and follow-up researches to advance the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for community universities in Hsinchu Coun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社區大學的形成背景及教育理念 11 第二節 新竹縣社區大學發展現況 29 第三節 社區大學的經營發展及相關研究 4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71 第三節 研究者背景 73 第四節 研究實施流程 7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2 第六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85 第七節 研究倫理 87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89 第一節 新竹縣社區大學經營現況之分析與討論 89 第二節 新竹縣社區大學經營困境之分析與討論 111 第三節 新竹縣社區大學發展策略之分析與討論 12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3 第一節 結論 143 第二節 建議 149 參考文獻 155 壹、中文部分 155 貳、西文部分 161 附錄 163 附錄一 全國社區大學設置辦理情形一覽表 163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69 附錄三 訪談內容重點紀錄示例 173 附錄四 焦點團體座談會議重點紀錄 187

    壹、中文部分
    王如哲(1998)。教育行政學。台北:五南。
    王政彥(2000)。推展終生學習的國際趨勢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台灣教育,593,49-60。
    王端宜(2003)。營造優質社區全人教育之研究—員林社區大學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江文雄(1996)。學校經營概念與策略。技術及職業教育,35,11-15。
    江明修(1994)。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吳明宗(2002)。我國社區大學定位與實施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明烈(2004)。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台北:五南。
    吳明清(1994)。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6)。M. Q. Patton 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清山(1991)。學校行政。台北:心理。
    吳清山(1998)。人性化的學校行政領導。教師天地,59,26-29。
    李丁讚(2004)。試論社區大學中「社區」一詞的意涵。載於顧忠華主編:成人的夏山—社區大學文獻選輯(一),123-133,台北:左岸文化。
    李正惠(2007)。以批判教育觀點分析板橋社區大學之運作。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佩倫(2003)。我國社區大學發展現況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玄奘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成人及社區教育學系獨立研究論文,未出版,新竹。
    李柏諭(2007)。跨域問題中的公私協力研究:以社區大學為例。中正大學政治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維真(2001)。我國社區大學經營及其發展之研究--以南部三所社區大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阮小芳(2000)。社區大學與社區經營的理念。載於玄奘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成教系(主編),大學發展與社區參與,113-139。高雄:復文。
    阮小芳(2000)。社區大學與社區經營的理念。載於玄奘大學成人及社區教育學系主編:大學發展與社區參與,113-134,高雄:復文。
    林天祐(1997)。學校經營與教育品質。教育資料與研究,19,28-32。
    林天祐(2000)。教育行政革新。台北:心理。
    林孝信(2001)。成人教育傳統中的知識解放。載於楊碧雲、蔡傳暉、李鴻瓊主編: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務運作(一),1-11,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林美和(1996)。從教育的本質論終生教育體系的建立。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33-49。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3)。社會工作。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9a)。台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9b)。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2001)。社區大學的危機與挑戰。社教雙月刊,41-44。
    林振春、張德永、楊碧雲、蔡傳暉(1999)。研訂「社區大學設置輔導辦法」草案報告。教育部委託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專案研究報告,未出版,台北。
    林海清(1995)。研訂校務發展計畫實務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46,53-58。
    林新發(1998)。從學校經營的觀點談如何促進教育品質的提升。中等教育,49(4),3-6。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07)。九十六年度社區大學認證—學校經營與公共參與認證手冊。
    施怡如(2002)。社區大學發展脈絡、課程規劃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柳盤營(2004)。公民大學藝文課程發展之研究—以嘉義市石猴雕刻與交趾陶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洪志成、廖梅花(譯)(2003)。R.A. Krueger & M.A. Casey著。焦點團體訪談。嘉義:濤石。
    洪秀容(1989)。屏東縣三地鄉居民社區教育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幼慧(1996)。焦點團體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23-237。台北:巨流。
    胡夢鯨(1997)。終生教育典範的發展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孫世路、項秉建、高志敏(1989)。成人教育。哈爾濱:黑龍江。
    高敬文(2002)。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偉楷(2007)。台北市社區大學爭取財務補助款的策略與途徑之分析。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捷隆、顧忠華(2006)。我國社區大學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文訊,245,34-42
    張銀釵(2004)。台北市社區大學教育行銷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德永(1999)。我國社區學院的定位與規劃。成人教育學刊,3,57-81。
    張德永(2001)。社區大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張慶勳(1999)。學校經營企業化之挑戰與展望。國教天地,132,71-76。
    張慶勳(2002)。論文寫作手冊。台北:心理。
    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
    教育部(2008,8月26日)。社區大學的發展困境及未來規劃。教育部即時新聞。2009年7月6日取自http://www.edu.tw/society/news.aspx?news_sn=2010&pages=2&site_content_sn=5507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許長田(2000)。行銷學。台北:揚智。
    許雅惠(譯)(2003)。Peter Jarvis 著。成人及繼續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郭殊妍(2001)。台北縣社區大學成立經過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向明(2000)。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陳定銘(2002)。台灣社區大學之研究--公民社會建構與終身學習政策的實踐。國立政大學公共行政學習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香如(2006)。非營利組織行政團隊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雯萍(2004)。1999-2004年國內以社區大學為研究主題之碩博士論文內容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靜子(2006)。台北市社區大學經營管理問題之研究:政府業務委外監督機制建立之觀點。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瓊如(2000)。我國社區大學的發展及其定位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瓊如(2003)。成人教育實務—社區大學的運作與展望。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教所成教十年學術論壇。
    陳麗雲、黃錦賓(1996)。社區教育。載於甘炳光等編著: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彭明輝(2000)。社區大學與現階段的社會改革。載於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教育部、高雄市政府、時報文教基金會主編:第二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會議手冊。31-34。
    彭靜婷(2000)。教育系統設計之研究—以文山社區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玉湘(2002)。我國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伯威(2001)。丹麥民眾高等學校與台灣社區大學課程之比較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黃宏田(2004)。社區大學策略性行銷之研究:十個個案之比較。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明月(1998)。推展終身教育之策略。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終身全民教育的展望,215-245。台北:楊智。
    黃武雄(1999a)。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兼談社區大學學術課程的定位。載於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主辦:87學年度期末教學方法與課程設計研討會手冊(1999年7月24日)。
    黃武雄(1999b)。我們要辦什麼樣的社區大學。教育研究資訊,7(3),59-77。
    黃武雄(2000)。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載於楊碧雲、蔡傳暉、李鴻瓊主編,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務運作(一),85-102,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黃武雄(2002)。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畫草案。2008年3月27日,取自http://220.130.195.75/napcu/Faith/napcu_faith_Listcontent.php?id=1。
    黃武雄(2003)。學校在窗外。台北:左岸文化。
    黃武雄、阮小芳(1998)。民間版社區大學計劃書。教育資料文摘,42(3),13-24。
    黃政傑(1995)。成人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1992)。成人學習的動機。高雄:復文。
    黃富順(1996)。推展社區成人教育加強社區意識。成人教育,30,5-15。
    黃富順(2002)。成人教育導論。台北:五南。
    黃富順(2003b)。社會變遷中終身學習典範的形成。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與成人教育,1-20。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2004)。台灣地區社區學習體系的發展、特色與問題。成人及終身教育,4,27-37。
    黃富順(主編)(2003a)。比較終身教育。台北:五南。
    黃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鈺婷(2007)。台北市信義社區大學生活藝能課程融入社區理念的設計策略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鈺樺(2001)。汐止社區大學實施現況與學員改變之研究。國立台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佳穎(2007)。以情境分析法探討宜蘭社區大學未來可能發展情境。佛光大學未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楊國德(1996)。社區活力與社區教育。教育研究,51,23-29。
    楊國德(1997)。終生學習社會:二十一世紀教育新願景。台北:師大書苑。
    楊國賜(1999)。我國終身教育現況檢討與未來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4,275-289。
    楊碧雲(2006)。台北市政府教育局辦理社區大學業務回顧與展望。社教雙月刊,2,4-14。
    葉重新(1983)。心理學。台北:華泰。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監察院(2003)。社區大學總體檢查報告彙編。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編。
    蓋浙生(2002)。教育經營與管理。台北:師大書苑。
    劉育欣(2008)。台灣社區大學文憑制度規劃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歐素汝(譯)(2000)。D.W.Stewart&P.N.Shamdasani著。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弘智文化。
    蔡文輝(1997)。社會學。台北:三民。
    蔡秀美(1999)。學習型社區理念探討。社會教育學刊,28,1-19。
    蔡承家(2004)。社區大學整合社區終身學習資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培村(1998)。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市:麗文。
    蔡培村(1999)。終身學習教師的發展與培育。教育資料集刊,24,101-120。
    蔡傳暉 (2000)。社區大學的定位問題。載於第二屆全國社區大學研究會手冊,17-20。高雄:高雄市新興社區大學。
    蔡傳暉(2001)。社區大學的基本理念與發展現況。載於楊碧雲、蔡傳暉、李鴻瓊主編,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務運作(一),33-61,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蔡傳暉、顧忠華、黃武雄等(1999)。台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劃研究暨試辦計畫。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人本教育基金會研究專案報告(未出版)。
    鄭夙芬(2005)。焦點團體研究法的理論與應用。選舉研究,12(1),211-239。
    鄧運林(2001)。另類成人教育—台灣社區大學的發展。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辦之「2001年兩岸成人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4-49。台北。
    謝玉柳(2003)。高雄市社區大學與市民學苑運作現況之比較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鍾長生(1997)。高效能的學校經營:談全面品質管理。技術與職業教育,42,17-19。
    蘆葦洋(2004)。社區大學組織能力及其成效之研究—以宜蘭社區大學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顧忠華(2000)。台灣「第三部門」的形成及其對「社會自治」的影響。行政院國科會研究成果報告摘要(未出版)。
    顧忠華(2003)。社區大學未來的發展方向。2008年4月20日,取自http://220.130.195.75/napcu/napcu_EPaper_index3.html。
    顧忠華(2003)。社區大學從普及到深化的挑戰。2008年4月20日,取自http://220.130.195.75/napcu/napcu_EPaper_index3.html。
    顧忠華(主編)(2004)。成人的夏山—社區大學文獻選輯(一)。台北:左岸文化。

    貳、西文部分
    Brookfield, S. (1985). Community adult education: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29(2), 232-239.
    Clark, D. (1987).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In Allen, G. Bastiani,J. Martin, I. & richards, J. K.(Eds)Community Education:An Agenda for Educational Reform.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Croply, A. J.(Ed.) (1980). Towards a system of lifelong education. Oxford:Pergamon Press.
    Dave, R. H.(Ed.) (1976). Foundation of lifelong education.Oxford:Pergamon Press.
    European Commission (2000). A Memorandum on Lifelong Learning.Brussels:author.
    European Commission (2001). Making a European Area of Lifelong Learning a Reality. Brussels:author.
    Fletcher, C. (1980). The theory of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adult education. In J.L.Thompson (ed.)Adult Education for a Change(pp. 31-45).London:Hutchinson.
    Galbraith, M. W. (1990). Education in the Rural American Community:A Lifelong Process. Malabar, Fla:Krieyer.
    Hannigan, J. A. (1985). 〝Alain Touraine, Manuel Castells & Social movement theory:A critical appraisal〞,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Vol. 26,No.4,1985, 435-454.
    Hassan, A. (1996). Lifelong learning. In A.C.Tujnman(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Adult Education and Training(pp. 33-40). New York:Pergamon.
    Jarvis, P. (1990). An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Adul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London:Routedge.
    Knapper, C. K., & Cropley, A. J. (1985). Lifelong learning and higher education. London:Croom Helm.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94).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Inc.
    Mauss, A. L. (1975). Social problems as social movement. J. B.:Lippincott Co.
    Morgan, D. L. (1997). Focus groups as qualitative research.Newbury Park,CA: Sage.
    Morgan, D. L. (1998). Planning focus groups.(Focus Group Kit 2)Thousand Oaks,California: Sage.
    Nisbet, J. (1980). Towards community education. British:Aberdeen University.
    Patton, M. (198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research methods. Beverly Hills, CA:Sage.
    Peters, M., & Marshall, J. (1996). Individualismandcommunity:Education and social policy in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London:Falmer.
    Smith, R. M., Aker, G. F., & J. R. Kidd(Eds) (1970). Handbook of adult education. N. Y.:Macmillan.
    Taylor, S. J., & Bogdan, R. (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The search for meaning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pp. 80-83.
    The Scottish Parliament (2001). International Lifelong Learning. The Scottish Parliament Press.
    Tuijnman, A. (1999). Research Agenda for Lifelong Learning:A Report by the Task For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In A. Tuijnman and T. Schuller(Eds.), Lifelong Learning Policy and Research(pp.1-22).London:Portland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