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怡穎
論文名稱: 兩岸禁戲研究
指導教授: 王安祈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83
中文關鍵詞: 京劇禁戲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兩岸京劇發展以一九四九年作為分水嶺,台灣與大陸的禁戲各自有其歷史脈絡與著重處,本論文先進行箇中發展歷程詳細說明。而討論研究的焦點:提出劇團與演員面對常演劇目遭禁後的反應。他們所採取的因應之道通常是修改劇本,針對遭禁的最主要原因予以修改,大部分劇目也都因該禁原因消失而得以重新搬上舞台。但是,因為修改幅度往往只是「微調」,有時只改了幾個字就避開了禁演原因,所以「傳統原始劇本」和「因禁而改之後的新劇本」之間,往往只有極小部分的差別,觀眾若稍不注意就會忽略,甚至劇團和演員本身,在時日稍久之後,也都忘了哪些是原始面貌,哪些是因禁而改的劇本。當禁令解除消失,傳統得以重新搬上舞台時,許多劇團和演員卻在疏忽或有意識的狀況下,仍把因禁而改的劇本當作傳統來演出。自此,「傳統京劇的原始面貌」不再純粹。而這些很容易被忽略的「微調」之中,卻潛藏了傳統京劇裡的某些重要思想與文化底蘊。不過在此提出一點,大陸修改調整劇本的幅度遠較台灣來得大且廣,但是台灣與大陸共同的現象──當代搬演的傳統戲其實已經不是所謂真正的「傳統」了。因此本論文的企圖:欲通過細膩的比較勘驗,指出哪些傳統曾被禁演,解禁之後恢復的演出,其實未必是真正的傳統京劇。


    目錄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文獻回顧 第三節研究方法 第四節歷代禁戲傳統 第二章台灣禁戲實例與因應之道..............................20 第一節台灣禁戲實例........................................20 一、台灣的「禁戲」 二、禁演的理由與劇目 (一)匪戲 (二)政治禁忌 (三)妨害風俗教化 (四)劇團顧忌 三、小結 第二節台灣因應禁戲所做的劇本修編..........................41 (一)匪戲 (二)政治禁忌 (三)妨害風俗教化 (四)劇團顧忌 第三章大陸禁戲政策與因應之道..............................53 第一節大陸禁戲政策........................................53 第二節大陸因應禁戲政策所做的劇本修編......................68 (一)封建奴隸道德之例:《鎖麟囊》、《金玉奴》 (二)侮辱勞動人民之例:《三岔口》 (三)民族失節之例:《四郎探母》 第三節因應「禁迷信」政令所做的劇本修編 ──《戲考大全》與《音配像》比對..........................79 一、《戲考大全》- 傳統京劇的劇本資料庫 二、《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 三、比對說明 第四章大陸因應戲改「禁迷信」政令而修改的劇本對主題與結構的影響....108 第一節傳統京劇所謂的「迷信」成份.........................108 一、夢境預知 二、鬼魂出現 三、神仙妖怪 四、星象異象 五、本命星君 小結 第二節「禁迷信」政令對主題蘊含民間思想的影響.............133 一、《李陵碑》、《洪洋洞》 二、《逍遙津》 三、《三顧茅廬》、《群英會》、《陽平關》、《借東風》、《七星燈》 四、《斷太后》、《打龍袍》 五、《斬黃袍》 六、《南天門》、《鎖五龍》、《紅鸞喜》、《天雷報》 七、《飛虎山》 八、《御碑亭》、《四進士》 九、《汾河灣》 十、《奇雙會》 小結 第三節「禁迷信」政令對劇本結構的影響.....................158 第五章禁戲對表演藝術的影響與觀眾審美反應.................165 第一節禁戲對舞台呈現的影響...............................165 一、表演方法的改變 二、舞台形象的淨化 三、舞台陋習的改革 第二節禁乾旦對表演藝術的影響.............................182 第三節「禁迷信」政令對表演藝術的影響.....................187 第四節觀眾面對禁戲的審美反應.............................192 第六章結論...............................................195 附錄一《戲考大全》所謂的「迷信」成份之五大分類...........201 附錄二 專訪:戴綺霞老師談禁戲與蹻功絕活..................264 參考書目.................................................276

    參考書目(分類後依出版時間排列)

    一、工具書

    鄭子褒《大戲考》(台北:傳記文學,1974)
    陶君起《平劇劇目初探》(台北:廣文出版社,1982)
    《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1983)
    曾白融《京劇劇目辭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王大錯編《戲考大全》(上海:上海書店,1990)
    吳同賓、周亞勛《京劇知識詞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簡明戲劇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
    許志豪、淩善清編著《戲學全書》(上海:新華書店出版,1993)
    駱正《京劇知識手冊》(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5)
    駱正《大專院校京劇講座》(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5)
    《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
    王森然遺稿《中國劇目辭典》(中國劇目辭典擴編委員會擴編,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各省)
    《清車王府藏曲本》(北京:學苑出社,2001)
    余漢東《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辭典》(台北:國家出版社,2001)
    吳同賓編《京劇知識手冊》(天津:天津教育,2001)
    徐沛、蘇移等《京劇常識手冊》(北京:中國戲劇,2002)
    柴俊為編《京戲大戲考》(上海:學林,2004)

    二、專著

    (一)戲曲史類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北京:中華書局,1953)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東方文化出版社,1977)
    周貽白《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李浮生《中華國劇史》(台北:國防部振興國劇研究發展委員會,1983年1月增訂版)
    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稿》(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講座》(台北:木鐸出版社,1986)
    余秋雨《中國戲劇文化史述》(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
    蘇移 《京劇二百年概觀》(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
    張庚、郭漢城主編《中國戲曲通史》(北京:中國戲劇,1992)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92)
    朱穎輝《當代戲曲四十年》(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
    《中國當代文學史初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張庚主編《當代中國戲曲》(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
    于質彬《南北皮黃戲史述》(合肥:黃山書社,1994)
    謝柏梁《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綱》(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4)
    謝柏梁《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馬少波等主編《中國京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
    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南天書局,2000)
    王安祈《台灣京劇五十年》(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2)
    傅謹 《新中國戲劇史(1949-2000)》(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王安祈《當代戲曲》(台北:三民出版社,2002)
    駱正 《中國京劇二十講》(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4)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重印版)
    余從、王安葵主編《中國當代戲曲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徐亞湘《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台北:南天書局,2006)

    (二)戲曲研究

    中國戲劇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古典戲劇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1959)
    趙聰 《中國大陸的戲曲改革》(香港:中文大學,1969)
    周志輔《京劇近百年瑣記》(台北:傳記文學,1974)
    曾永義《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
    齊如山《齊如山全集》(台北:聯經,1979)
    俞大綱《戲劇縱橫談》(台北:傳記文學,1979再版)
    曾永義《說俗文學》(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
    李洪春《京劇長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周貽白《周貽白戲劇論文選》(長沙:湖南人民,1982)
    許姬傳《許姬傳七十年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翁偶虹《翁偶虹戲曲論文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台北:學生書局出版,1986)
    張庚 《戲曲藝術論》(台北:丹青出版社,1987)
    俞大綱《俞大綱全集──論述卷(二)》(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7)
    曾永義《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郭精銳、陳偉武、麥耘、仇江等編撰,《車王府曲本提要》(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9)
    焦桐 《台灣戰後初期的戲劇》(台北:台原出版社,1990)
    王安祈《明代戲曲五論》(台北巿:大安出版社,1990)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台北:正中,1991)
    曾永義《參軍戲與元雜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
    黃克保《戲曲表演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
    安葵 《新時期戲曲創作論》(北京:新華書店,1993)
    金芝 《當代劇壇沈思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3)
    許姬傳《許姬傳藝壇漫錄》(北京:中華書局,1993)
    胡芝風《戲曲演員創造角色論》(上海:上海文藝,1994)
    許姬傳《許姬傳藝壇漫錄》(北京:中華,1994)
    溫秋菊《台灣平劇發展之研究》(台北:學藝出版社,1995)
    鄭傳寅《中國戲曲文化概論》(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
    鄭傳寅《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傅謹 《戲曲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吳小如《吳小如戲曲文錄》(北京:北京大學,1995)
    譚帆 《優伶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1995)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台北:里仁,1996)
    陳予一《經典京劇劇本全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1996)
    林鶴宜《劇本研讀》(台北: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出版,1996)
    政協北京市委會文史資料研委會編《京劇談往錄》(北京:北京,1996)
    政協北京市委會文史資料研委會編《京劇談往錄》續編(北京:北京,1996)
    政協北京市委會文史資料研委會編《京劇談往錄》三編(北京:北京,1996)
    政協北京市委會文史資料研委會編《京劇談往錄》四編(北京:北京,1997)
    曾永義《論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台北:立緒文化,1997)
    許祥麟《中國鬼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
    李惠綿《元明清戲曲搬演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王安祈《戲裡乾坤大:平劇世界》(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出版,1998)
    鄭振鐸《鄭振鐸全集》(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
    華瑋、王璦玲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8)
    郭精銳《車王府曲本與京劇的形成》(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
    丁汝芹《清代內廷演戲史話》(北京:紫禁城,1999)
    翁思再編《京劇叢談百年錄》(石家莊:河北教育,1999)
    鄭振鐸《鄭振鐸說俗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廖藤葉《中國夢戲研究》(台北:學思出版社,2000)
    黃天驥主編《中國古代戲曲與古代文學研究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魏子雲《京劇表演藝術家》(台北:臺灣學生,2002)
    曾永義《從腔調說到崑劇》(台北:國家出版社,2002)
    曾永義《戲曲經眼錄》(台北:中華民俗基金會,2002)
    李惠綿《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2)
    陳芳 《清代戲曲研究五題》(台北:里仁書局出版,2002)
    徐沛編《中國戲曲表演史論》(北京:文化藝術,2002)
    林鶴宜《台灣戲劇史》(台北:空大出版,2003)
    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台北:里仁書局,2003)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台北:三民出版社,2003)
    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台北:時報出版社,2004)
    王芷章《中國京劇編年史》(北京:中國戲劇,2004)
    林幸慧《京劇發展VS流派藝術》(台北:里仁,2004)
    章詒和《一陣風留下了千古絕唱》(台北:時報出版社,2005)
    蔡欣欣《臺灣戲曲研究成果述論(1945-2001)》(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
    吳小如《吳小如戲曲隨筆續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章詒和《伶人往事》(台北:時報出版社,2006)
    王安祈《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
    徐亞湘《史實與詮釋: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選讀》(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6)
    葉長海編《中國戲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2006)
    葉厚榮《音配像紀事》(天津: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2007),
    賈馨園《賈馨園談戲曲》(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7)

    (三)個別演員專論(包括:傳記、舞台生涯回顧、藝術評論)

    梅蘭芳述,許姬傳記《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人民文學,1957)
    中國戲劇研究院編《程硯秋文集》(北京:中國戲劇,1959)
    劉菊襌《譚鑫培全集, 四郎探母全集》(台北:傳記文學,1974)
    顧正秋口述、劉枋執筆《顧正秋的舞台回顧》(台北:時報,1976)
    梅蘭芳述《舞台生涯》(台北:里仁書局,1979)
    周信芳《周信芳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中國戲劇出版社編輯部編《周信芳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李洪春《京劇長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方榮翔、張胤德編《裘盛戎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
    王家熙、許寅《俞振飛藝術論集》(上海:文藝,1985)
    袁世海口述、袁菁整理《藝海無涯,袁世海回憶錄》(北京:中國青年,1985)
    郭小莊《天涯相依》(台北:久大,1987)
    許姬傳、劉松岩、董元申《梅蘭芳》(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
    齊崧 《談梅蘭芳》(台北:傳記文學,1988)
    趙曉東《武丑張春華》(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
    吳曉鈴、馬崇仁編《馬連良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陜西省委會,河北省南宮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會編《京劇藝術大師尚小雲》(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
    中國梅蘭芳研究學會,梅蘭芳紀念館編《梅蘭芳藝術評論》(台北:商鼎文化,1991)
    周志輔《楊小樓評傳》(北京:北京燕山,1992)
    郭晉秀《丑角生涯》(北京:中國戲劇,1992)
    朱振華、吳迎《德藝雙馨,藝術大師梅蘭芳》(濟南:山東大學,1994)
    李曉、黃菊盛《周信芳與麒派藝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4)
    周信芳藝術研究會編《周信芳藝術評論集續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4)
    李曉、黃菊盛主編《周信芳與麒派藝術》(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朱繼彭《童芷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5)
    孫毓敏《孫毓敏談藝錄》(北京:華文出版社,1995)
    安志強《張君秋傳》(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劉琦 《裘盛戎傳》(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李仲明《梨園宗師,梅蘭芳》(蘭州:蘭州大學,1996)
    梅蘭芳周信芳誕辰100周年紀念委員會學術部《梅韻麟風,梅蘭芳周信芳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北京:中國戲劇,1996)
    劉彥君《梅蘭芳傳》(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魏海敏口述、張必瑜整理《水袖與胭脂:魏海敏的舞臺生涯》(台北:商周文化,1996)
    沈鴻鑫《周信芳評傳》(上海:上海文藝,1996)
    張永和《馬連良傳》(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沈鴻鑫、何國棟《周信芳傳》(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沈鴻鑫《周信芳評傳》(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
    譚志湘《荀慧生傳》(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陳培仲、胡世均《程硯秋傳》(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江蘇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等編《麒藝流芳,京劇藝術大師周信芳紀念專輯》
    (南京: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1997)
    顧正秋《休戀逝水-顧正秋回憶錄》(台北:時報文化,1997)
    柳天依《郭小莊雅音繚繞》(台北:台視文化公司,1998)
    陳鳴 《周信芳,海派京劇宗師》(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程永江編撰《程硯秋史事長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胡金兆《趙榮琛》(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奚延宏《奚嘯伯》(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梅紹武等編《梅蘭芳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2001)
    李仲明、譚秀英《百年家族,梅蘭芳,蜚聲世界劇壇的藝術大師》(台北:立緒文化,2001)
    成喻言,劉占文編《梅蘭芳》(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常保全編,馬崇仁、劉玉銘照片提供《馬連良》(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周桓 《小生雋傑葉盛蘭》(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王安祈《金聲玉振──胡少安京劇藝術》(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2)
    孫毓敏《孫毓敏藝術研究文集》(北京:中國戲劇,2003)
    王文章主編《京劇大師程硯秋》(北京:文化藝術,2003)
    張慶善主編《程硯秋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北京:文化藝術,2003)
    程硯秋著《程硯秋戲劇文集》(北京:文化藝術,2003)
    王安祈、李元皓《寂寞沙洲冷:周正榮京劇藝術》(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3)
    盧健英《絕境萌芽》(台北:天下文化,2006)
    魏海敏《女伶》(台北:積木文化出版社:2006)
    劉慧芬主編《徐露京劇藝術生命紀實》(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6)
    季季 《奇緣此生顧正秋》(台北:時報文化,2007)
    王安祈《光照雅音》(台北:相映文化出版,2008)

    (四)宗教、神話、民俗研究

    沈平山《中國神明概論》(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
    胡萬川《鍾馗神話與小說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6)
    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台北:學生書局出版,1989)
    余國藩《余國藩西遊記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
    徐華龍《中國鬼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金 澤 《英雄崇拜與文化形態》(香港:商務印書館,1991)
    張勁松《中國鬼信仰》(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1)
    盧國龍《道教知識百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
    劉道超《中國善惡報應習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陳宗樞《佛教與戲劇藝術》(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店 1992)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李養正《道教手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羅永麟《中國仙話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
    任 騁 《中國民間禁忌》(台北:漢欣文化公司,1993)
    馮佐哲、李富華《中國民間宗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王景琳《鬼神的魔力:漢民族的鬼神信仰》(北京:三聯書店,1996)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6)
    詹石窗《道教與戲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台北:國家出版社,2001)
    馬書田《中國佛教諸神》(台北:國家出版社,2001)
    馬書田《中國冥界諸神》(台北:國家出版社,2001)
    馬書田《中國道教諸神》(台北:國家出版社,2001)
    趙杏根《八仙故事源流考》(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胡萬川《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
    蒲慕州《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

    三、期刊、論文

    (一)期刊

    張忠良:〈薛仁貴故事研究〉,《國文研究所集刊》第27號,1983.6。
    王瑤卿:〈我的戲劇生活〉,《河北戲曲資料彙編》卷三,1984。
    賈流 :〈由禁演「蝴蝶夢」談起〉,《國劇月刊》第123期,1987.3。
    王 立 :〈論古代通俗小說中的「睡顯真形」母題〉《齊魯學刊》,1996第1期。
    范勝雄:〈星宿的民間信仰〉,《台南文化》45期,1998.6。
    傅謹 :〈近五十年禁戲〉,《二十一世紀》52期,1999.4。
    王安祈:〈京劇理論在當代臺灣的開展與局限〉,《清華學報》,2000.6。
    李元皓:〈聽到台灣歷史的聲音──1910∼1945台灣戲曲唱片原音重現「京劇」部分的討論〉,《民俗曲藝》第140期,2003.6
    李殿魁:〈京劇中的宗教角色〉,《傳統藝術》48期,2004.11。
    袁國興:〈京劇文學的體式特徵及其理論價值〉,《上海戲劇學院學報》129期,2006。
    劉曾復、蔣錫武:〈京劇表演藝術體系的傳承主流及其他〉,《藝壇》第四期(上海:上海書店,2006)
    王安祈:〈俞大綱對台灣戲曲現代化的影響〉,收入《紀念俞大綱先生百歲誕辰 戲曲學術研討會資料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7年5月25日)
    王安祈:〈禁戲政令下兩岸京劇的敘事策略〉,《戲劇研究》創刊號,2008.1。

    (二)學位論文

    張忠良:《薛仁貴故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1。
    張火慶:《說岳全傳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4。
    韓仁先:《平劇四郎探母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李淑娟:《京劇「四郎探母」之研究》,文化大學戲劇所碩士論文,1991。
    侯雲舒:《明清戲劇理論之結構概念研究》,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
    卓美慧:《明代楊家將小說研究》,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4。
    林顯源:《傳統戲曲在台灣現代化之過程探討》,文化大學藝術所,1997。
    林幸慧:《流派藝術在京劇發展史上的意義》,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
    賴慧玲:《明傳奇中宗教角色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張清發:《岳飛故事研究》,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
    鄭榮華:《上黨梆子《三關排宴》及京劇《四郎探母》之情節結構比較研究》,文化大學戲劇所碩士論文,2000。
    葉有林:《明代神魔小說中的法術研究》,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
    侯雲舒:《古典劇論中敘事理論研究》,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林芷瑩:《試╱戲妻戲曲的演出發展及其意涵研究──以京劇盛行年代為主要析論範圍》,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許自佑:《青龍白虎源流考》,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張清發:《明清家將小說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張啟豐:《清代臺灣戲曲活動與發展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曾馨慧:《巾幗英雄之研究─從樊梨花出發》,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郭宛芬:《屈服與顛覆--中國章回小說的「漢族」「男性」「父權」的弔詭關係:以《薛丁山征西》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韓仁先:《台灣當代新編京劇劇作藝術之研究(1949-2005)》,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
    李孟君:《楊家將戲曲之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丁淑梅:《中國古代禁毀戲劇史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郭斯貽:《京劇楊家將女性群像—從傳統到當代》,台大戲劇研究所,2007。
    李元皓:《京劇老生、旦行流派之形成與分化轉型研究》,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