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梁啟超 Chi Chao, Liang |
---|---|
論文名稱: |
運用投射性視覺圖卡於喪親青少年諮商團體之成效研究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Projective Visual Cards in Group Counseling for the Bereaved Teenagers |
指導教授: |
許育光
Yu Kuang, Hsu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7 |
中文關鍵詞: | 哀傷歷程 、投射性視覺圖卡 、喪親青少年 、哀傷諮商 、團體諮商 |
外文關鍵詞: | Mourning process, Projective Visual Cards, Bereaved Teenagers, Grief counseling, Group counsel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研究者實務經驗中發現青少年失落情緒易被忽視,希望探討透過投射性視覺圖卡促進青少年表達的可能性。本研究旨在探討喪親青少年諮商團體使用「投射性視覺圖卡」媒材的成效和團體成員經驗。
本研究採取準實驗前後測設計,以六名有喪親背景的國中學生為對象,運用「悲傷反應及因應行為量表」及「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等工具測量此團體諮商之成效,並佐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實質改變的分析;在團體經驗上,根據團體記錄及反思日誌、成員訪談資料、回饋資料進行分析。
統計結果在悲傷反應部分,「整體反應」、「情緒反應」以及「生理反應」達到顯著水準;生活適應部分均未達顯著,可見諮商團體對悲傷反應的幫助較大;在成員訪談中發現在團體整體經驗中學習以正向態度面對死亡,在成員互動中發展團體情誼、增加人際學習,在與領導者的滋養關係中表達真實的感受;在圖卡經驗中發表了對圖卡的評價以及對個人的助益,成員表示圖卡的具象化能減輕焦慮,幫助表達心情和整理自己;在個別經驗中梳理對逝者的哀傷以及現今生活的調適。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以提供諮商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投射性視覺圖卡、喪親青少年、哀傷諮商、團體諮商
Abstract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of the reseacher reveal that teenager’s grief is likely to be neglected. Given that, this study hopes to further explore how the Projective Visual Cards, coupled with group counseling, will help bereaved teenagers express their thoughts and provide them with emotional support.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jective Visual Cards used as a medium in the group counseling of bereaved teenagers, their experiences regarding participating in the counseling.
This study adopted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 with the author leading the group counseling and six bereave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members. “Grief Reaction and Coping Behavior Scale” and “Life Adjustment Ability Scale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employed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such group counseling in bereaved teenagers’ grief reaction and life adjustment, while the data from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the members. Data elicited from group counseling notes, reflexive journal, interviews with the research members, and their feedback, were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the expirence of the group.
Statist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erms of grief reaction, “general reaction,” “emotional reaction,” and “physiological reaction” reached the significance level, while all of the items concerning life adjustment ability did not reach the significance level, indicating that group counseling revealed more helpful in grief reaction. Interviews with the research members showed that they learned to face death with a positive attitude during the group sessions and that they developed friendships as a group while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 as well as improved interpersonal learning. They also expressed their real feelings in the fostered relationships with the group counseling leader. In the experiences with the visual cards, they showed their evaluation of the cards and how the cards have helped them. They stated that the images on the cards can reduce anxiety and help them to express their inner feelings and to restore a peaceful mind. In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s, they were able to deal with the grief for the deceased and adjust to their present circumstances.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recommendations for practice, instruction and supervision were discussed.as a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al tasks of counseling and future studies.
Keywords: Projective Visual Cards, Bereaved Teenagers, Grief counseling, Group counseling
中文部分
王純娟(2006)。哀傷或不哀傷?當西方的哀傷治療遇上臺灣的宗教信仰與民俗。生死學研究,3,93-131。
王鍾和等(2000)。單親家庭之教育與輔導。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5)。單親家庭現況及其因應對策之探討。臺北市:興纓企業有限公司。
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室(2012年7月23日)。衛生統計系列(一)死因統計。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署。2012年7月23日,取自:http://hk.epochtimes.com/10/9/21/124825.htm。
李佩琦(2008)。國小離婚單親兒童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小離婚單親家庭兒童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何福田(2000)。單親家庭之教育與輔導。臺北市:心理。
吳秀碧(2001)。國中階段青少年哀傷諮商人員的訓練。彰化市: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
吳秀碧、蘇完女(2003)。團體成員解決其未完成事件的內涵及其歷程之分析研究。中華輔導學報,44,31-62。
李佳儒、張勻銘、王智弘(2010)。未成年人團體諮商之倫理困境與因應策略。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4),613-637。
宋碧雲(1987)。單親家庭。臺北市:允晨文化。
林書如(2009)。喪親青少年哀傷經驗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道修(2005)。喪親兒童接受讀書治療之悲冬反應偶因應行為改變歷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林儷婉(2003)。國小資深視覺藝術教師生涯與專業發展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邵 郊(1993)。生理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
周玉真(2007)。焦點解決親職團體之團體效果與療效因素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9(1),1-21。
周梅琴(1997)。支持性團體諮商對於喪親悲傷的大學生影響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姜如珊、周傳姜、蔡碧藍(2006)。護理學生面對同學意外死亡之哀傷反應。護理研究期刊,14(4),279-285。
侯南隆(2000)。我不是壞小孩─喪親少年的生命故事與偏差行為。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侯南隆、吳芝儀(2001)。喪親少年的生命故事與偏差行為研究。犯罪學期刊(7),259-295。
施芝吟(2010年9月21日)。青少年自殺率攀升應多關懷。臺北市:大紀元時報。2011年1月20日,取自:http://hk.epochtimes.com/10/9/21/124825.htm。
洪家慧(2008)。目睹家庭暴力兒童遊戲治療之改變歷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高淑貞(2004)。兒童喪親悲傷與治療。高雄市:第一屆喪親與悲傷之心理治療研究會。
翁寶美(2006)。父母癌逝青少年之悲傷歷程研究─以正向影響為焦點之探討。南華大學生命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文娟(2009)。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對國小一年級學童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 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淑玲(2001)。國小喪親兒童支持性團體之成效初探。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達人、黃梅羹、那姍姍、陳良娟、鄧世雄(1998)。喪親者之團體心理治療—一位傷慟者領悟歷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1(3),69-80。
許文耀(2004)。急性悲傷與調適以九二一地震為例。高雄市:第一屆喪親與悲傷之心理治療研究會。
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4),17-26。
許鶯珠、唐雅鈴(2005)。敘事治療與喪親青少年:我和哀傷個案的工作故事。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5),1-44。
郭思琪(2008)。視覺藝術在目睹家暴兒童團體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276),18-22。
郭碧蘭(2004)。讀書治療團體對國小高年級喪親學生死亡態度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郭靜晃、吳幸玲(1997)。親子話題。臺北市:揚智文化。
陳 晞(2009)。生命教育融入國中視覺藝術課程之設計與實施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陳欣涵(2008)。青少年時期喪親者生命經驗之敘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陳素惠(2010)。論喪親與悲傷失落之危機諮商。諮商與輔導(291),13-18。
陳凱婷(2006)。繪本團體運用於國小喪親兒童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凱婷、陳慶福(2008)。繪本團體在喪親兒童輔導上之應用。輔導季刊,44(4),1-11。
陳增穎(1998)。同儕死亡對青少年之死亡態度、哀傷反應、因應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彭寶旺(2005)。失怙的天使--一位喪親兒童的個案研究。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5),45-78。
曾文星(2002)。心與身的關係。沙田區:中文大學出版社。
曾仁美(2006)。成人遊戲治療初探。諮商與輔導(248),38-41+49。
曾健瑋(2011)。表達性藝術治療應用於國小自閉症兒童—以人際互動主題為例。諮商與輔導(308),13-15。
曾瑞瑾(2009)。哀傷兒童參與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之成效及改變歷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依婷(2009)。倖存手足經驗喪親後家人關係改變之敘說研究。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楊淑貞(2010)。創傷復原與療癒歷程之探索:以表達性藝術治療爲例。臺灣藝術治療學刊,2(1),73-85。
楊瑞珠、林秀娟、李玉卿(2000)。單親兒童的生活適應與輔導。臺北市:心理。
詹杏如(2007)。當我們只在夢中相見—夢工作團體對成人經歷哀傷歷程之療效因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鄔佩麗(2004)。家庭系統與喪親諮商。高雄市:第一屆喪親與悲傷之心理治療研究會。
鄔佩麗(2008)。助人者如何協助案家面對喪親?。律師雜誌(342),20-28。
蒲心怡(2010年6年7日)。砂康魔法網。台東市:國立台東大學砂康魔法社。2010年6月7日,取自http://www2.nttu.edu.tw/kfs/kfs/magic/magic.htm。
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1994)。個案研究報告第五輯-單親家庭輔導。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閩嘉娜、周玲玲、邱泰源、陳慶餘、姚健安、蔡兆勳 等(2004)。支持團體對癌末喪親悲傷、信念與調適策略之研究。安寧療護,9(4),336-352。
劉麗惠(2007)。喪親兒童的生死教育與悲傷輔導。諮商與輔導(262),12-15。
蔡佩真(2009a)。永活我心:逝者的虛擬存在與影響力之探討--以父母死亡之成年喪親者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2(4),411-433。
蔡佩真(2009b)。臺灣喪親家庭關係之變化與探究。生死學研究(10),159-198。
蔡素玲(2006)。學類卡片在高中生涯輔導之應用。諮商與輔導(246),14-17。
賴念華(2001)。災後心理重建歷程之合作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念華(2009)。表達性藝術治療在失落悲傷團體之效果研究。臺灣藝術治療學刊,1(1),15-29+31。
聯合新聞通訊社(2010年8月15日)。南韓中小學自殺人數激增。臺北市:聯合新聞網。2010年8月15日,取自:http://udn.com/NEWS/WORLD/WOR4/5786995.shtml。
薛承泰、周月清、張清富(1995)。單親家庭現況及其因應對策之探討。臺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鍾思嘉、趙梅如(1998)。成功的單親父母。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韓培爾(2009)。社會科學研究方法q&a。臺北市:風雲論壇。
謝麗紅(2000)。團體過程中工作同盟的變化及其與團體結果之關係研究。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1),63-92。
蘇完女、林秀珍(2010)。從意義建構觀點談喪親者的哀傷調適歷程。諮商與輔導(294),46-51+35。
蘇珊.卡羅爾(2007)。青少年小組遊戲治療師手冊第二版(林夢譯)。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英文部分
Alexander Levy(2001). 失親,不再悲傷(The orphaned adult: understanding and coping with grief and changer after the death of our parents) (洪明月譯)。臺北市:書僮文化(原著出版於2000)。
Alexandra Kennedy(2003). 生死一線牽:超越失落的關係重建(The infinite thread: healing relationships beyond loss) (張淑美、吳慧敏譯)。臺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01)。
Bernard Jakoby(2006). 生命地圖:沒有一個靈魂會失落(Keine Seele geht verloren) (陳志明譯)。新北縣:晶冠(原著出版於2005)。
Bob deits(1997). 失落也是一種生活(Life after loss: apersonal guide dealing with death, divorce, job change and relocation) (陳意平譯)。臺北市:海鴿文化(原著出版於1996)。
Charles A. Corr & David E. Balk(2001). 死亡與傷痛:青少年輔導手冊(Handbook of adolescent death and bereavement) (吳紅巒譯)。臺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96)。
Chuck Spezzano(2008). 開悟卡手冊:開悟卡的使用法和解析(The enlightenment book) (心靈海編譯小組譯)。臺北市:五南圖書(原著出版於2008)。
C. James Goodwin(2002). 心理學研究:方法與設計(Research in Psychology:Methods and Design)(鄭默、鄭日昌譯)。臺北市:五南圖書(原著出版於1996)
Claudia Jewett Jarratt(1996). 生離死別—幫助孩子走出悲傷(Helping children cope with separation and loss) (陳月霞譯)。臺北市:創意力文化(原著出版於1994)。
Diane E. Papalia & Sally W. Olds(1998).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France, M Honor(1993). OH Cards: A Process for Interpersonal Exploration. Guidance & Counselling, 8(4), 40-55.
J.William Worden(1998). 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Grief Counseling & Grief Therapy) (李開敏、林方皓、張玉仕、葛書倫譯)。臺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95)。
James Van Praagh(2004). 走出哀傷(Healing grief: reclaiming life after any loss) (胡英音、張志華譯)。臺北市:宇宙花園有限公司(原著出版於2001)。
Jonathan A. Smith(2006). 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Qualitative psychology: a practical guide to research methods)(丁興祥、張慈宜、曾寶瑩等譯)。臺北市:遠流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03)。
Joy Johnson(2000). 協助孩子瞭解死亡課題(Keys to help children deal with death and grief) (陳逸群譯)。臺北市:生命潛能文化(原著出版於1999)。
June Cerza Kolf(2002). 此刻有你真好—陪伴悲傷者走過哀痛(How can I help?: how to support someone who is grieving) (陳意平譯)。臺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於2001)。
Kenneth J. Doka(2002). 與悲傷共渡:走出親人遽逝的傷痛(Living with grief: after sudden loss Suicide, homicide, accident, heart attack, stroke) (許玉來、成蒂、林方晧、陳美琴、楊筱華、葛書倫、呂嘉惠譯)。臺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96)。
Kevin Silber(2003). 行為的生理基礎(The Physiological Basis of Behaviour: Neural and hormonal processes)(林宜美、洪琪發、許秋田、劉仁儀等譯)。臺北市:五南圖書(原著出版於1999)。
Linda Goldman(2001). 打破沈默—幫助孩子走出悲傷(Breaking the Silence: A Guide to Helping Children with Complicated Grief - Suicide, Homicide, AIDS, Violence and Abuse) (陳重仁譯)。臺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原著出版於2000)。
Moritz Egetmeyer(1998). Strawberries Beyond My Window. Victoria: Eos Interactive Cards.
Moritz Egetmeyer(2011, january 28). A Unique Series –Cards of Association. Frankfurt, Germany: Oh-Publishing. Retrieved January 28, 2011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oh-cards.com/files/flyer_chin.pdf
Ofra Ayalon(2006). Appeasing the Sea: Post-Tsunami Training of Helpers in Thailand, Phuket 2005. Traumatology, 12(2), 162-166.
Rachel M. Abel & Howard A. Friedman(2009). Israeli School and Community Response to War Trauma A Review of Selected Literature.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30(3), 265-281.
Robert A.Neimeyer(2007). 走在失落的幽谷—悲傷因應指引手冊(Lessons of loss: a guide to coping) (章薇卿譯)。臺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00)。
Ron Taffel & Melinda Blau(2004). 幫助孩子說出心裡話(Nurturing good children now) (新苗編譯小組)。臺北市:新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原著出版於2000)。
Samuel T. Gladding(2005). Counseling As An Art: The Creative Arts In Counseling. VA: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Steve Farnfield, Airi Hautamäki, Peder Nørbech, & Nicola Sahhar(2010). DMM assessments of attachment and adaptation: Procedures, validity and utility.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5(3), 313-328.
Steven E. Gutstein & Rachelle K. Sheely(2007). 人際發展活動手冊-少年、青少年與成人版(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with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黃嫈珺譯)。臺北市:久周出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原著出版於2002)。
Ted Menten(2004). 道別之後(After Goodbye: How to Begin Again after The Death of Someone You Love) (陳淑珺譯)。臺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於1994)。
Virginia Satir(1994). The New Peoplemaking. Californi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William C. Kroen(2001). 幫助孩子面對喪親之慟:生命教育最佳指導範本(Helping children cope with the loss of a loved one: a guide for grownups) (林憲正譯)。臺北市:新迪文化有限公司(原著出版於2000)。
Yalom, Irvin D. (2003). 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 4th ed) (方紫薇、馬宗潔等譯)。臺北市:桂冠圖書(原著出版於1995)。
Yalom, Irvin D. (2009). 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Staring at the sun: overcoming the terror of death) (廖婉如譯)。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原著出版於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