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朱芸葶
論文名稱: 早餐營養教育對國小學童飲食改變成效之研究
指導教授: 羅清水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營養教育飲食改變
外文關鍵詞: nutrition education, dietary change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在探討早餐營養教育對國小學童飲食改變的實施成效,採用問卷調查法及準實驗研究法,以新竹市民富國小一至六年級367人,進行早餐飲食現況問卷調查;以五年級126人為實驗操控對象,進行六週的早餐營養教育。在介入前、後一週分別對控制組及實驗組學童進行早餐飲食改變的前、後測評量,並在介入結束後第五週對實驗組學童進行後後測評量,以瞭解教育介入的成效。
    研究結果發現:
    壹、學生早餐飲食現況:
    一、多數學童每天都會吃早餐且能在上學前吃完;曾經沒有吃早餐的理由中,
    以「上學時間來不及所以沒吃」和「沒有胃口,吃不下」的情形最多。
    二、早餐的準備以「外購早餐」的學童佔最多,其次是「由家人親自做的早餐」。
    三、早餐的選擇最多人以麵包和三明治為主食、鮮奶和奶茶為飲品,普遍缺少青菜和水果的攝取。

    貳、早餐營養教育實施成效:
    一、控制組、實驗組學童接受早餐營養教育課程後,在「營養知識」方面達顯著差異。
    二、男生、女生在「營養知識」和「飲食行為」兩者差異均達顯著水準,女生大於男生。
    三、實施營養教育後,學業成績「優等」的學童在「飲食行為」上得分最高,
    顯著優於其他學生;學童的「營養知識」和「飲食行為」具有顯著正相關;「飲食行為」和「學業成績」、「家庭社經背景」具有顯著正相關;「學業成績」與「家庭社經背景」具有顯著正相關。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ccess the effects of chang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dietary practice after taking nutrition education of breakfast.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and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for this study. During six weeks of nutrition education of breakfast, Ming Fu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of grade one to six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vention program was evaluated by changing dietary practice of breakfast for one week (posttest) and five weeks (follow-up tes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Present situation of students’ breakfast practice
    (1) Most students would eat breakfast before school everyday. “Too late for class to eat breakfast” and “Didn’t have appetite for breakfast” are the main reasons why they didn’t eat breakfast.
    (2) “Buying breakfast outside” is the most common way the students get their breakfast , and “eating home-made breakfast” is the second one .
    (3) Most students chose bread or sandwiches as their breakfast with milk or milk tea as the drinks which are generally short of vegetables and fruit.

    2. The effects of nutrition education of breakfast
    (1)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hich have been taught about nutrition education of breakfast, have significant prediction in “The knowledge about nutrition”.
    (2)The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both have significant prediction in “The knowledge about nutrition” and “Dietary behavior”. The significant prediction of female students are higher than male ones.
    (3)After taking Nutrition education, students who get great grades have higher scores in “Dietary behavior” than the others.The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knowledge about nutrition” and “Dietary behavior”. “Dietary behavior”,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Family income social statu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Family income social statu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早餐飲食的現況分析-------------------------------- 7 第二節 營養教育的意義與課程概述-------------------------- 10 第三節 營養教育實施成效相關研究-------------------------- 20 第四節 背景變項影響飲食改變的相關研究--------------------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7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研究架構--------------------------------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變項-------------------------------- 3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4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0 第五節 實施程序------------------------------------------ 57 第六節 資料處理------------------------------------------ 5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9 第一節 學童早餐飲食現況分析------------------------------ 59 第二節 早餐營養教育成效分析------------------------------ 67 第三節 早餐營養教育成效-實驗組之背景變項差異分析--------- 73 第四節 早餐營養教育與飲食改變之相關分析------------------ 89 第五節 綜合討論------------------------------------------ 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結論---------------------------------------------- 95 第二節 建議---------------------------------------------- 97 參考文獻------------------------------------------------- 100 壹、 中文部分------------------------------------------ 100 貳、 西文部分------------------------------------------ 105 附錄------------------------------------------------------ 107 附錄一 專家學者推薦函------------------------------------ 107 附錄二 專家效度調查問卷---------------------------------- 108 附錄三 預試問卷------------------------------------------ 118 附錄四 調查問卷專家審題意見會整表------------------------ 124 附錄五 正式問卷------------------------------------------ 130 附錄六 給家長的一封信------------------------------------ 136 附錄七 教學資料------------------------------------------ 137 表次 表2-1 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中營養相關之分段能力指標-------- 15 表2-2 整合跨理論模式與問題導向模式之教學設計------------ 17 表2-3 「健康活力GO」早餐營養教育之教學設計---------------- 18 表2-4 國中、小營養教育的實施成效-------------------------- 21 表2-5 職場、社會人士營養教育的實施成效-------------------- 25 表2-6 性別影響營養知識的相關研究--------------------------- 26 表2-7 學業成績影響營養知識的相關研究----------------------- 27 表2-8 體型(BMI值)影響營養知識的相關研究-------------------- 28 表2-9 家庭社經背景影響營養知識的相關研究------------------- 29 表2-10 性別影響營養態度的相關研究--------------------------- 30 表2-11 學業成績影響營養態度的相關研究----------------------- 31 表2-12 家庭社經背景影響營養態度的相關研究------------------- 32 表2-13 性別影響飲食行為的相關研究--------------------------- 33 表2-14 學業成績影響飲食行為的相關研究----------------------- 34 表2-15 體型(BMI值)影響飲食行為的相關研究-------------------- 34 表2-16 家庭社經背景影響飲食行為的相關研究------------------- 35 表3-1 早餐飲食現況調查問卷-受試學童人數分配--------------- 39 表3-2 早餐飲食現況調查學童背景資料之分布情形------------ 40 表3-3 實驗操控學童人數分配------------------------------- 41 表3-4 實驗操控學童背景資料之分布情形-------------------- 42 表3-5 7-12歲國小男學生身體質量百分等級常模---------------- 43 表3-6 7-12歲小學女學生身體質量百分比等級常模----------- 43 表3-7 教育程度與職業等級--------------------------------- 44 表3-8 家庭社經背景等級---------------------------------- 44 表3-9 10-12歲學童每日早餐六大類食物的建議量與食物營養成份及熱量換算------------------------------------------ 51 表3-10 「健康活力GO」早餐營養教育課程大綱------------------ 52 表3-11 內容效度審核之專家學者名單(依姓氏筆畫) -------------- 56 表4-1 學童早餐飲食習慣----------------------------------- 60 表4-2 學童最常買早餐的地點------------------------------ 61 表4-3 學童最常吃完早餐的地點----------------------------- 62 表4-4 學童最常吃的早餐食物種類-------------------------- 63 表4-5 學童飲食改變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 67 表4-6 實驗操控學童營養知識敘述統計摘要------------------ 68 表4-7 實驗操控學童營養知識後測得分共變數分析摘要----------- 68 表4-8 實驗操控學童營養知識後測估計的邊際平均數摘要--------- 68 表4-9 實驗操控學童營養態度敘述統計摘要-------------------- 69 表4-10 實驗操控學童營養態度後測得分共變數分析摘要----------- 69 表4-11 實驗操控學童營養態度後測估計的邊際平均數摘要--------- 70 表4-12 實驗操控學童飲食行為敘述統計摘要-------------------- 70 表4-13 實驗操控學童飲食行為後測得分共變數分析摘要----------- 71 表4-14 實驗操控學童飲食行為後測估計的邊際平均數摘要--------- 71 表4-15 不同性別學童的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 74 表4-16 不同性別學童營養態度後測的敘述統計摘要-------------- 74 表4-17 不同性別學童營養態度後測的共變數分析摘要------------ 75 表4-18 不同性別學童營養態度後測估計的邊際平均數摘要--------- 75 表4-19 不同學業成績學童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 76 表4-20 不同學業成績學童營養知識後測、營養態度後測的敘述統計摘要------------------------------------------------ 77 表4-21 不同學業成績學童營養知識後測、營養態度後測的共變數分析摘要---------------------------------------------- 78 表4-22 不同學業成績對營養知識後測、營養態度後測估計的 邊際平均數摘要------------------------------------- 78 表4-23 不同體型學童的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 80 表4-24 不同體型學童飲食改變後測的敘述統計摘要------------ 81 表4-25 不同體型學童飲食改變後測的共變數分析摘要------------ 82 表4-26 不同體型對飲食改變後測估計的邊際平均數摘要----------- 82 表4-27 不同家庭社經背景學童的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 84 表4-28 不同家庭社經背景學童營養知識後測、營養態度後測的敘述統計摘要-------------------------------------------- 85 表4-29 不同家庭社經背景學童營養知識後測、營養態度後測的 共變數分析摘要----------------------------------- 87 表4-30 不同家庭社經背景對飲食改變後測估計的邊際平均數摘要--- 87 表4-31 實驗組學童前測早餐飲食改變及背景變項之相關矩陣---- 89 表4-32 實驗組學童後測早餐飲食改變及背景變項之相關矩陣---- 90 表4-33 實驗組學童後後測早餐營養知識、營養態度、飲食行為及 背景變項之相關矩陣-------------------------------- 91 圖次 圖3-1 研究架構------------------------------------------ 38 圖3-2 研究步驟流程-------------------------------------- 49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翊芮(2008)。臺北市學童生活型態、飲食行為和身體體位之趨勢分析。
    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士珉(1993)。臺北市國小學童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調查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士珉、林薇(1997)。臺北市國小學童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調查研
    究。家政教育。13,52-60。
    王文子(1996)。國小三年級學童營養知識、態度、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調
    查研究。靜宜大學食品營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慧琦(1995)。實施學校午餐指導活動對國小中年級學童飲食行為改變
    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行政院衛生署(1995)。國民保健手冊。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1998)。台灣常見食品營養圖鑑。三軍總醫院營養部企
    畫,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2010)。營養與健康—食品資訊網。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1月15
    日。網址:http://food.doh.gov.tw/foodnew/MenuThird.aspx?SecondMenuID=16&ThirdMenuID=109
    行政院衛生署(2003)。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2004)。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及其說明。台北市:
    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2005)。94年度健康宣導資訊彙集。臺北市。取自2009年11月
    20日。http://www.health99.doh.gov.tw/educZone/edu_detail.aspx?Catid=21445&Type=002
    吳仁宇(1984)。臺北市高中學生進食早餐習慣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佩玲(1987)。學童期飲食注意事項。臺灣衛生,76年1月,16。
    吳幸娟、潘文涵、葉乃華、張新儀(2003)。台灣國小學童營養健康狀況調查
    2001-2002以24小時飲食回顧法評估國小學童膳食營養現況。臺北市:
    行政院衛生署,2006:25-69。
    李明禹(1999)。臺灣地區13-17歲青少年飲食型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衛
    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詠妍(2008)。營養教育介入對大一學生營養知識及行為之影響。亞洲大
    學保健營養生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靜華(2002)。台北市青少年對食品標示的知識、態度、及其相關選購行
    為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市。
    李蘭、曾倩玲(1990)。某衛生專業學系學生的飲食現況。中華民國學校衛
    生學會雜誌,17,26-36。
    李麗琴(2007)。自我調整學習模式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的營養知識、態度及
    飲食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屏東縣。
    何英忠(2004)。苗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營養知識、態度、飲食行為及其相
    關因素之調查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
    碩士論文,臺中市。
    巫雯雯(1986)。台北市國中學生之營養知識、態度、行為調查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巫雯雯、李寧遠(1987)。營養教育和飲食行為。中等教育,38:5,35-42。
    林薇(2003)。青少年飲食營養知識、行為調查。國民健康局91 年度科技研
    究發展計畫。(計畫編號:BHP91-2-4)。
    林薇、王慧琦,(1998)。實施學校午餐指導活動對國小中年級學童飲食
    行為改變之研究。中華營誌,23,15-27。
    林薇、周麗端(1989)。運用營養午餐之營養教學對國小營養課程教學效果
    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NSC-77-0301-H003-17。
    林薇、周麗端、陳惠欣,(2003)。青少年飲食營養知識、態度及行為調查。
    國民健康局91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計畫編號BHP91-2-4,2003。林薇、楊小淇、杭極敏、潘文涵(2004)。台灣國小學童營養健康狀況調查
    2001-2002:台灣國小學童飲食營養知識、態度與行為調查結果,71-112。行政院衛生署,台北市。
    林姿伶(2000)。臺灣地區18-64歲國人飲食型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衛生
    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容殿、賴淑萍、鄭佩泠、湯馥君(2005)。營養教育介入對運動減
    重學童體適能之影響,中華民國營養學會雜誌,30:4,183-195。
    林伯俊(2003)。國小「營養」STS 教學模組之開發研究。國立嘉義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佑真(2005)。以學校為基礎之兒童健康促進計畫--從健康飲食與
    身體活動促進談起。國民教育,45:5,33-37。
    林昱伶(2009)。台南縣某國中學生早餐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詩揚、江庭宜、何幸珊、童俊杰、黎筱涵(2009)。國小健康食教學模組,
    國立宜蘭大學。
    胡政宏(2004)。運動與飲食教育介入對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國立
    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胡曉瑛(2004)。「營養教育-運動」課程對國小自覺肥胖學童血液生化指數
    及營養知識之影響。屏東科技大學食品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姜添旺(2005)。健康促進學校策略對國小學童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
    之影響。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胡心怡(2005)。營養教育介入對高中生飲料營養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
    調查。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仁全(2007)。吃出競爭力。遠見雜誌。台北市:天下遠見。
    袁智芬(2004)。某醫校護理科學生每日吃早餐意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儷玲(2001)。降低脂肪攝取營養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之成效評估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乃文(2007)。國中學生含糖飲料主題課程介入之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陸玓玲(1990)。國中階段學生的健康行為研究-現況、變化及相關因素探討。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教育部健康醫學網。小小營養師。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3月9日。網址:
    http://health.edu.tw/health/portal/link/link01/index.jsp
    教育部體適能網站。體適能常模。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1月15日。網址:
    http://www.fitness.org.tw/model01.php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4)。推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台北市:
    教育部。
    教育部(2006)。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台北市:
    教育部。
    許秀珍(1994)。營養教育對肥胖學童營養知識、營養態度、飲食行為、體
    位、血壓及血脂質之影響。靜宜大學食品營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中市。
    郭忠哲(1996)。台中市國中三年級學生之營養知識、態度、行為及血清脂肪、
    膽固醇、鈣質、鐵質研究。中山醫學大學營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中市。
    張桂真(2008)。體重過重女大學生接受運動課程與運動衛教單張介入後身體質量
    指數、體脂肪、腰臀比、身體心像變化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師瑩、林盈均、林佳蓉(2002)。營養教育對改善幼兒油脂與糖類
    攝取的影響,中華民國營養學會雜誌。27:3,181-194。
    陳立梅(2004)。大學均衡飲食課程配合網路輔助學習對大學生飲食認知、
    行為及品質之影響。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未出版,臺北市。
    陳淑娟譯(2004)。生命期營養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麥格羅希。
    陳偉德譯(1998)。飲食和營養。臺北市:光復書局。
    陳慧君、彭惠鈺、鄭金寶、楊榮森(2006)。高鈣飲食衛教對於鈣攝取
    量的影響。臺灣醫學,10:2,185-192。
    章慶堅(2003)。環境營養教育介入對某學院住宿生營養知識及行為的探討。臺
    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傅安弘、簡嘉静 (2007)。營養學課程教育對非營養系學生營養知識的影響。臺
    灣營養學會雜誌,32,54-65。
    黃美惠(2001)。中部地區高中(職)生之營養知識、態度、飲食行為及其
    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中山醫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中市。
    黃惠斌(2002)。「全校性健康五蔬果」介入計劃對國中學生每日攝取五蔬
    果及相關因素之影響—以彰化縣立鹿鳴國中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韶顏(2001)。阿里山特富野鄒族原住民飲食生活與營養之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慧菁(2008)。國中小學生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
    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楊小淇、劉貴雲、杭極敏、姜小敏、林薇(2009)。我國各級學校營養教育及飲食
    環境探討及建議(二):國民中小學。臺灣營養學會雜誌,34:1,1-10。
    趙榮瑞、蔡輝炯(2004)。優質的健康飲食之探討。嶺東體育學刊,3,27-31。
    劉俊昌、劉貴雲(1993)。臺灣地區大學生營養通識教育需求調查與課程發
    展研究(一):大學生營養知識、態度及行為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
    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NSC-82-0111-S-040-005),未出版。
    鄭心嫻、謝麗華、陳金發、謝明哲(1995)。台北高雄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
    飲食與體位調查。中華營誌。20,93-104。
    鄭金寶(2000)。早餐100分。台北市:聯經。
    鄭佩泠(2005)。運動訓練及營養教育介入對過重學童健康體適能及血脂
    肪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北市。
    劉貴雲(1999)。國小學童營養教育介入效果研究:社會學習技巧與一般
    教學技巧。衛生教育學報,12,137-158。
    賴冠菁、吳蕙如、李惠蓉、吳明國、李發焜(2008)。均衡飲食營養教育介
    入減重班之成效。臺灣營養學會雜誌,33:1 2008.03頁22-29
    蔡季蓉(1998)。臺北市國中學生體型意識滿意度與健康知識、健康行為相
    關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北
    市。
    蔡瑞珍(2001)。某職廠員工營養知識,飲食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與營養介入
    之成效評估。台北醫學院保健營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市。
    謝明玲(2006)。吃出聰明腦力。天下雜誌,354,08。
    韓秀珍(2005)。圖像示範營養教育資訊網之課程介入對國小高年級學童
    均衡飲食之成效評估。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 未出版,
    臺北市。
    謝明哲、葉松鈴(2004)。膳食療養學實驗。臺北醫療大學保健營養教
    育學系,53-73,台北市。
    蕭千祐(1997)。台北市實施和未實施學校午餐國小六年級學童營養知識、
    態度和飲食行為之比較與相關因素的探討。台北醫學院保健營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蕭家成(2006)。談兒童飲食文化素養。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2:4,
    4-11。
    蘇楓雅(2006)。早餐飲食認知、品質滿意度對消費行為研究-以台北科學園
    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市。
    貳、西文部分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Reports.(1978).Position paper on the scope and
    thrust of nutrition education.J.Am.Diet Assoc.72:302-305
    Baker,M.J.(1972).Influence of education on fourth and fifth graders.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5,172-175.
    Beech, B.M., Rice, R., Myers, L., Johnson, C., & Nicklas, T.A.(1999).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related to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for Adolescent Medicine,24(4), 244-250.
    Bell,C.G.,&Lamb,M.W.(1973).Nutrition education and dietary behavior of
    fifth raders. 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5,196-199.
    Boysen,S.C.,&Ahrens,R.A.(1972).Nutrition instructikon and health surreys
    with seconds graders.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4(4),172-175.
    Briley ME, Montgomery DH, Blewett J.(1990).Dietary intakes of police department employeed in a wellness program. J. Am. Diet Assoc 90:65-68.
    Byrd-Bredbenner,D.C.(1980).The interrelationships of nutrition Knowledge,attitudes toward nutrition dietary behavior and commitment to the Concert for nutrition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 dissertation.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 p. 9
    Gifft, H. H., Washbon, B.M. ,& Harrison, G.G.(1972).Nutrition, behavior and change. New Jersey :Prentice-Hall.pp.1-3,pp.276-280
    Gleason, P. M.(1995). Participation in the national school lunch program and the school reakfast program.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61(Suppl), 2135-2205.
    Leverton,R.M.(1974).What is nutrition education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4,p.17.
    Nicklas,T.A.,Meyers,L.,Reger,C.,Beech,B.,& Berenson,G.S.(1998). Impact of breakfast consumption on nutritional adequacy of the diets of young adults in Bogalusa, ouisiana: Ethnic and gender contrasts.Journal American Dietary Association,98, 1432-1438.
    Ober, C.J.(1978).Community nutr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Johnson, D.W. ,Johnson, R. T.(1985).The process of nutrition education:a model for
    effectiveness.J.Nutr.Educ. 17(2):S1-S7.
    Shannon, B.,& Chen,A.D.(1988).A three-year school-based nutrition education study. 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 20(3), 114-124.
    Shaw, M.E.(1998).Adolescent breakfast skipping :An Australian study.Adolescents 33,851-862.
    Sheeshka J.D.Woolcott.(1994). An evaluation of a theory-based demonstration
    worksite nutrition promotion program. Am J Health Promot 8: 263-264.
    Sims, L.S.(1978). Dietary status of Lactating women. II. Relation of nutrition knowledge and attitude to nutrition intak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73, 147-153.
    Skinner, J. D.(1991):Changes in students' dietary behavior during a college nutrition course. J. Nutr. Edu. 23:72-75.
    Shannon, B. & Chen, A.N.(1988). A three-year School-based Nutrition Education Study. 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 20, 114-123.
    Young, E.M., & Fors, S.W. (2001). Factors related to the eating habits of students in grades 9-12. 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71(10),483-48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