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怡帆
I-Fan Chen
論文名稱: 個人風格的追尋(身體的風格化歷程)——以美髮行為討論日常生活美學實踐
指導教授: 李丁讚
Ding-Tzann Lii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1
中文關鍵詞: 個人風格風格化身體美髮消費髮型設計流行文化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標企圖以美髮行為(包括美髮消費、自己整理頭髮)的情境身體實踐為例,討論:1.「個人風格」與「風格化」的概念。 2.什麼時候「個人風格」成為關注的焦點? 3.「個人風格」是如何實踐?「風格化」的動態歷程為何? 4.「個人風格」與「流行文化」的關係。

    本文第二章以日據時期至今台灣的「理髮╱美髮行為」、「理美髮業」的轉變歷史為指標,處理身體形象的轉變歷程。從早期受到國家及社會權力規訓的狀態,歷經七○年代蓄長髮以及北一女護髮事件,挑戰過去制約身體形象的國家權力,使個人身體權利覺醒,以及經濟富裕發展下美髮行為大眾化的趨勢,身體形象的集體性表徵意涵逐漸消失。八○年代Vidal Sassoon的系統剪髮理論與個人風格概念進入台灣,刺激美髮產業以及消費者個人身體美學能力的培養,帶動九○年代髮型DIY風潮,消費社會下展演自我的風格身體時期,多元的流行美學典範開始出現,個人風格成為關注焦點。

    第三章進入美髮沙龍現場,訪談設計師與消費者如何在髮型設計中實踐個人風格。所謂個人風格正是現代人要給予具體內容的生命,展現內在自我的身體展演形式,正是九○年代展演自我的風格身體時期,現代髮型設計的概念——設計師傾聽消費者的自我形象需求,依憑消費者的個性、職業、喜好、生活習慣和個人身體美學,透過溝通添入設計師美感與建議的共同創作——才得以開展。量身定做的髮型設計最特別之處,正是消費者與設計師相互刺激、共同成長,體現消費與生產共同出現、交相影響的微觀互動。

    第四章則走入髮型秀場,討論流行文化如何影響設計師與消費者的身體想像。在歐美剪髮理論進入台灣的同時,由歐美主導的流行文化體系透過媒體在台紮根,握有流行文化領導權的歐美設計師創造當季流行髮型樣式,透過髮型秀定義流行標準供設計師模仿、挪用,或是由明星等流行代言人透過媒體散佈流行元素,流行文化體系透過媒體對消費者大量傾銷審美標準與風格樣版,成為消費社會人們身體想像的來源,取代過去國家社會對身體形象的規訓成為新制約力量。

    個人風格的追尋,也就是風格化(stylization)的歷程,是個人尋找自身「生命」(life)與「形式」(form)合一的動態過程,為過往積澱於生命中的感受與經驗,尋找在當下最能表達自我內在感受的形式。個人風格是在身體實做過程中培養出的美學表達能力,從每次髮型設計、抓頭髮、編髮、吹頭髮的嘗試過程中尋找到最適合自己、最能展現內在感受的髮型樣式。最後本文試圖提出,模仿即是大多數人僅套取流行風格樣版、沒有產生內在感受與風格形式的共鳴,從而形構了流行文化;然而掌握個人風格展演能力者,能夠透過拒絕、挪用、拼湊流行文化元素,創造性地實踐與流行文化有所區別的個人風格。


    第一章 緒論 1 一、 前言 1 二、 問題意識 2 三、 文獻回顧與理論架構 4 四、 章節編排與研究方法 15 第二章 身體形象的轉變歷程 19 第一節 國家社會治理的規訓身體期(七○年代以前) 20 一、 日據時期——從「野蠻」到「文明」 20 二、 國府遷台——「樸素」與「高尚」的對比 22 三、 指向身體的國家權力 ——殖民的身體:文明╱戒嚴的身體:軍人 24 四、 社會對身體形象的規範:樸素的形象╱展示性別與階級的身體 24 第二節 衝撞國家權力的啟蒙身體期(七○年代到九○年代) 27 一、 流行文化與國家權力的拉鋸戰 28 二、 個人身體權利(body right)與自我的覺醒 30 三、 70年代美髮業朝向企業連鎖、大眾化經營╱美髮經營的革新 33 四、 80年代國外髮型設計概念與Vidal Sassoon系統性剪髮理論進入36 五、 身體的集體性指標意義正逐漸消失 39 第三節 展演自我的風格身體期(九○年代以後) 41 一、 個人身體美學的開展與養成 42 二、 美髮業朝向精緻化發展╱美髮技術的精進 48 第三章 訂做一個髮型 51 第一節 依憑消費者個人特色與需求出發的髮型設計 53 一、 發言權從「理髮師」回到「客人」身上 53 二、 從髮型設計出發的審美現代性 53 三、 量身訂作的髮型設計原則 55 第二節 在共同創作中生成的個人風格 58 一、 藉由相互瞭解、溝通來訂作髮型 58 二、 在默契與互信關係中生成的個人風格 61 三、 髮型設計是共同參與的創作 64 第四章 流行文化vs. 個人風格 69 第一節 流行文化體系的運作機制 71 一、 美髮與時尚關聯的起源 73 二、 髮型秀 73 三、 流行代言人:明星、藝人、名模是消費者模仿的對象 78 四、 媒體的流行資訊與風格樣版 79 第二節 設計師是流行文化與個人風格的綜合者 82 一、 設計師的流行靈感來源 82 二、 設計師的美感訓練:通俗美感 vs. 社群美感 vs. 個人美感 83 三、 髮型是流行元素與個人風格的綜合呈現 85 第三節 個人與流行文化 89 一、 追趕流行的模仿 90 二、 在流行中摸索、抓取元素的嘗試 91 三、 具個人風格者 92 第五章 個人風格的追尋 94 第一節 風格化(stylization)——個人風格的追尋:自我的浮現 96 一、 個人身體的混沌狀態:中學時期以前——自我尚未出現 96 二、 身體感受的覺醒:大學聯考結束 ——脫離髮禁限制,身體開始異動 98 三、 「自我」形象的摸索期:大學時期的髮型嘗試過程 100 四、 個人風格的出現 102 五、 個人風格是永不停歇地追尋 104 第二節 Hairdo:「做」頭髮 ——自我在吹風機、髮蠟與髮夾之間遊刃有餘 107 一、 從「去做頭髮」到自己「做頭髮」 ——造型DIY 正是個人風格的實踐能力 108 二、 吹風機篇——個人風格是每日的身體實踐 109 三、 髮蠟篇——男生抓頭髮的學習歷程 110 四、 髮夾篇——女生編髮達人的身體實踐歷程 117 五、 個人風格是銘刻在身體的個人專屬能力 123 第三節 互為主體性的風格實踐 127 一、 大家一起玩髮:相互激盪的集體創作 127 二、 把玩風格的能力:依出現場合、情境決定呈現的樣貌 129 第六章 個人風格的創造性如何可能 131 一、模仿做為起點 131 二、創造性的可能 133 結論 143 研究限制與建議 146 附錄 一、訪談大綱:1. 設計師 148 2. 玩髮DIY達人 150 二、訪談斐瑟技術教育學院鄧泰華節錄 151 三、髮型秀報導:哥德式2008沙龍年度提案方針 154 參考書目 156

    Foucault,Michel
    1984,“What is enlightment?”, in Paul Rabinow,ed.,The Foucault reader,New York:Pantheon Books。
    Joanne Entwistle
    a. 2000,The fashioned body:fashion, dress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Pol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MA :Blackwell。
    b.2005,郜元寶,秦向華,楊波譯,《時髦的身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書版社。
    Maurice Merleau-Ponty
    a. 2004,“The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in Baldwin(ed.),Maurice Merleau-Ponty:Basic Weitings,Routledge。
    b. 2001,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Simmel,Georg
    a. 1997,“The philosophy of fashion”,in〈Simmel on culture selected writings〉edited by David Frisby and Mike Featherstone.,London:Sage。
    b.2001,費勇、吳曣議,《時尚的哲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c.2003,《生命直觀》,〈生命之超驗〉,刁承俊譯,北京:三聯。
    Iris Marion Young,2006,〈活生生的身體與性別:對社會結構與主體性的反思〉,收錄於《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商周。
    Featherstone ,Mike
    1991,Consumer Culture & Postmodernism,London:Sage。
    Hebdige,Dick,2005,《次文化:風格的意義》,台北:巨流。
    de Certeau,Michel,1984,The practice of everydaylife. Translated by Steven F.Rendall,Berkeley,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cCracken, Grant David,1996,Big Hair——A Journey in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self,NewYork:The Overlook Press。
    林曉琦 2002 《先秦典籍中頭髮文化及相關意象研究》,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
    文。
    羅麗珍 2003《近代中華婦女髮型之研究: 滿清入關至民國38年》,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黎志剛 1998 〈想像與營造國族:近代中國的髮型問題〉,〈思與言〉,第36 卷
    第1期,1998年3月。
    葉立誠 2001 《台灣服裝史》,台北:商鼎。
    2002 〈二十世紀台灣服飾變遷因素之探討〉,《臺灣文獻》,Vol.53,No.2。
    葉懿慧 1997 《現代台灣婦女流行服飾風格演變之研究——西元一九四五年-西
    元一九九○年》,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妙如 2003 《審美現代性的轉向:兼論80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現代性寓言》,
    發表於2003年文化研究年會。
    龔卓軍 1998 《身體與想像的辯證——尼采、胡塞爾、梅落龐蒂》,臺灣大學哲
    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6 〈審美現代性之爭〉,收錄於《身體部署——梅落龐蒂與現象學之
    後》,台北市:心靈文化工坊。
    劉詩彥,2004,《台灣近代身體史觀的轉變初探(1949-2003)——以浴室的誕生與轉折談公私領域的分化》,清華社會所碩士論文。
    李丁讚,2000,〈社會力的文化根源:論環境權感受在台灣的歷史形成;1970-86〉,《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8期,頁133-206。
    梁秋虹,2003,《社會的下半身》,清華社會所碩士論文。
    劉憶勳,2006,《體現•風格——初探青年街舞者的身體實踐》,東華族群所。
    高宣揚,2006,《傅科的生存美學的基本精神》,〈思與文——福柯誕辰80週年專輯〉。
    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揚智文化。
    梁瑞珊,2005,《戰後台灣化妝品產銷與女性裝扮文化(1950-1980)》,濟南歷史所。
    何凱凌,2004,《以名牌精品消費考察台灣消費社會(1970-2004)》,東吳社會所碩士論文。
    林易萱,2004,《仿冒學的符號政治:LV的真假之爭》,交大傳播所碩士論文,
    楊弘任,2004,《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台大社會所博士論文。
    徐玉姈,1997,《淡江大學女生自我裝扮的消費與消費空間研究》,淡大建築所。
    邱莉雲,1995,《名牌服飾「迷」探索》,政大廣告所。
    黃淑玲,2006,《中學生髮禁制度之研究》,中山大學中山所。
    張秀慧,2006,《日本女性流行雜誌國際中文版對台灣女性雜誌之影響》,文化新聞研究所。
    張惠溢,2006,《從社會現象探討流行風格的變遷:以歐美五○至八○年代服裝與工業產品之關聯性為例》,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晏佐,2006,《例行化及其之外——「日常生活」概念的社會學考察》,東海社會所。
    洪銘南,2006,《剪髮造型風格意象研究》,華梵工業設計所。
    李秋燕,2002,《髮型造形與感性意象關聯性之研究》,樹德應用設計所。
    馬薏馨,2007,《具主題風格與流行髮型創意設計方法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所。
    李國銑,1996,《影響台灣連鎖體系經營型態之選擇因素——以便利商店、速食店、美髮美容店為例》,東華企管所。
    黃宜純,2003,《美容美髮沙龍店長專業能力分析研究》,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系博士論文。
    賴志郎,2003,《消費者服務轉換過程選擇模式之研究——以美髮業為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流通管理所。
    李美雀,2005,《髮型設計師職場與親職經驗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親職教育所。
    呂家美,2006,《美髮服務員工知覺HR措施對工作績效、離職傾向之影響》,中山人力管理所。
    詹偉雄,2005,〈髮型爆炸的始末〉,《美學的經濟——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家庭傳媒城邦發行。
    莊永明,2001,遠流視覺書編輯室編著,《台灣世紀回味系列:生活長巷》,台北:遠流。
    Joan de Jean,顏湘如譯,2006,《原來,我們的生活很巴黎》,天下文化。
    羅惠珍/許瑞林合著,2001,《法國Salon巡禮》,星石定文化。
    S.C.Thorpe,孫靜琪譯,1970,《美髮學》,台北:徐氏基金會出版。
    黃國鎮,2003,《玩美》,平安叢書。
    郭正慶,1997,《做個贏家—美髮現場實務之交戰守則》,威信經營諮詢顧問公司。
    朱正義,《CCI探究極限Ⅰ/Ⅱ》,朱正義髮型學院出版。
    林葉亭,2005,《變髮達人》,平裝本。
    陳冠志,2007,《設計師沒學到的事Ⅱ:秘密基地》,白象文化。
    黃文財,羅文明,1996,《美吾髮成功檔案》,〈我如何白手起家〉叢書,凱信。
    徐恩英/張允珠合著,李懿芳譯,2007,《當五分埔遇上PRADA》,核心文化。
    李俊明,2006,《英倫創意動力》12位當代時尚設計大師崛起的故事,木馬文化。
    Lyn Heward,John U.Bacon,2006,《發掘你的太陽魔力——像太陽馬戲團一樣熱情有創意》,天下文化。
    李性蓁,2003,《流行時尚A toZ》,時報文化。
    Virginia Postrel著, 閻蕙群、陳俐雯譯,2004,《風格美感經濟學》,商智。
    施逸欣、顏慈萱策劃,2005,《HAIR & PHOTO全球髮型攝影大賞》,永深。

    期刊資料
    《台灣理髮衛生》,大正十四年(1925)發行。
    《理髮衛生參考書》,昭和三年(1928)發行。
    林孟儀,〈剪刀手的美麗人生〉,《cheers》雜誌,2001.1,p.196
    陳朝棟,〈農村走莊理髮師〉,《豐年》雜誌,Vol.52(10), 2002.5.16。
    〈期待一個大展望——校服設計的新紀元〉,《芙蓉坊》,Vol.4(3),1984.5。
    劉燦樑,〈現階段美容美髮業的經營與管理〉,刊登於《芙蓉坊》Vol.6(5)。
    李清如,2001,〈說變就變,吾髮吾天—曼都、小林頂上功夫大鬥法〉,《新新聞》,No.740。
    洪櫻純,2003,〈學習永不嫌晚 專注事業、自我超越的女性創業楷模——喜悅髮型董事長黃馬琍〉,《社教雙月刊》,2003.12。
    蔡金玲,2001,〈美髮界的長青樹——莊允帆的巨星傳奇〉,《卓越雜誌》,No.4。
    鍾桂枝,1984,〈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 我去參加Hair World’84〉,《芙蓉坊》Vol.4(5)。
    羅蘭,1984,〈頭上腳下談服裝〉,《芙蓉坊》,Vol.4(2)。
    歐銀釧,2001,〈理髮師的九月日記〉,《講義》雜誌,九月號。

    雜誌
    《芙蓉坊》
    《美髮月刊》
    《名髮季刊》No.1,1987.4.15,波菲爾名髮之家發行。
    《風格髮型師》,2004,英屬蓋曼群島家庭傳媒發行。
    《遇》No.18,2007秋季號。肯邦國際股份有限公司CanBran發行。
    《Salon News》
    《型男變髮書》,2007,吳博仁著,木僅文化。
    《精選魅力髮型169款靚眼造型任妳配》,2003,尖端出版。
    《髮妝玩美美》,2004,捷克魔豆。
    《SCawii! 時尚人氣髮型書》,2007,青文出版。
    《時尚風格髮型選: 255款美麗髮型任你選》,2004,林淑芬主編,尖端。
    《mina》米娜時尚國際中文版,青文。
    網路資料
    美髮沙龍網 http://www.hairsalon.com.tw/default.asp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