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田永彬
Tien, Yung Pin
論文名稱: 台日東海漁業糾紛解決之理論與實務
The Research on the Settlement of the Fishery Disputes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in the East China Sea: Theory and Practice
指導教授: 范建得
Fan, Chien-Te
口試委員: 姜皇池
Chiang, Huang-chih
高聖惕
Gau, Sheng-t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管理學院 - 科技法律研究所
Institute of Law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9
中文關鍵詞: 釣魚台列嶼領土主權先占海域劃界漁船衝突東海
外文關鍵詞: Diao-Yu-Tai, territory, sovereignty, occupation, historical title, maritime boundary delimitation, trawler incident, East China Sea, Senkaku Island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釣魚台列嶼的主權歸屬,雖然從歷史和國際法的角度之研究甚多,相關討論從早年著重在島嶼的主權歸屬,近年漸往島嶼劃界的效力問題去討論,原因不外乎為解決長年以來的釣魚台問題,讓台灣學者改採擱置複雜的主權問題,先行討論劃界效力,以訂出台日共同合作開發的可能性。惟島嶼主權和劃界效力是難以區隔的兩個問題,若台灣或日本提出較令人信服的歷史證據,則一方在島嶼劃界的主張勢必有所影響。故吾人不能不強化主權論述來補強劃界效力的主張。據此,一方面台灣在法律論理上必須加強在歷史性權原的考證工作,而在另一方面台灣可嘗試與中國大陸簽訂共同合作開發東海協議,如此可間接給予日方壓力,逼迫日方加速與我國談判之進度,最後達成台、中、日三方的東海共同合作開發協議,如此方為台日東海漁業問題的永久解決之道。


    The research of Diao-Yu-Tai’s sovereignty from the stands of the historical and international law has a lot. Lately, the related discussion from Diao-Yu-Tai’s sovereignty to delimitation, because Taiwan scholars try to solve delimitation problem instead of complex sovereignty problem who seek to reach a joint development agreement. However, the delimitation is distinct from sovereignty. If Taiwan of Japan could raise a more convincing historical evidence, the region of delimitation will be affected. Therefore, Taiwan needs to strengthen its sovereignty argument. On the one hand, Taiwan need to strengthen its historical studies. On the other hand, Taiwan could try to reach a joint development agreement with China, so that Taiwan could indirectly give some pressure to Japan, pushing Japan to accelerate negotiation. In the end, Taiwan, China and Japan could all reach a joint development agreement and solve Taiwan-Japan fishery dispute.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 第一項 文獻回顧法 3 第二項 史料考證法 3 第三項 比較研究法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一項 研究範圍 4 第二項 研究限制 4 第四節 凡例 4 第五節 研究架構 4 第六節 文獻回顧 6 第一項 引言 6 第二項 主權問題─歷史和地理角度 7 第三項 海洋劃界角度 7 第四項 漁業養護管理角度 8 第五項 小結─主權、劃界和漁業養護三者之關係 8 第二章 東海的地理環境和爭議問題 10 第一節 東海的地理環境 10 第二節 釣魚台列嶼的地理環境 11 第三節 小結─東海的爭議問題與國際情勢─以釣魚台列嶼為中心 13 第三章 釣魚台列嶼主權之評析 15 第一節 引言 15 第二節 國際法領土理論 15 第一項 先占(occupation) 15 第二項 時效(pescription) 16 第三項 時際法(intertemporal law) 17 第四項 關鍵期日(critical date)的決定 18 第三節 台灣對釣魚台列嶼主權論據之檢討 20 第一項 引言 20 第二項 台灣主張擁有釣魚台列嶼主權的國際法依據 20 第四節 日本對釣魚台列嶼主權論據之檢討 42 第一項 引言 42 第二項 日本主張擁有釣魚台列嶼主權的國際法依據 42 第五節 小結 49 第四章 釣魚台列嶼在東海劃界上之效力 51 第一節 引言 51 第二節 國際法海域劃界理論 51 第一項 島嶼在海洋劃界中的效力 51 第三節 台日東海劃界問題 60 第一項 引言 60 第二項 台日東海劃界之爭點 60 第四節 小結 65 第五章 東海漁業養護和管理問題 66 第一節 引言 66 第二節 漁業糾紛案例分析 66 第一項 日韓漁業糾紛案例 66 第二項 日中漁業糾紛案例 72 第三項 日俄漁業糾紛案例 76 第四項 台日漁業糾紛案例 79 第三節 小結 86 第六章 結論─台日漁業糾紛的解決方案 89 第一節 引言 89 第二節 短期方案 89 第三節 中期方案 91 第四節 長期方案 95 第五節 結語 96 參考文獻 97 附件一 我方漁船民國86-100年被日本扣押資料表 104 附件二 日本法律選譯 110

    一、中文部分
    Halina Niec著,許家馨譯(1997)。〈國際法院過去所處理領土爭端案件在釣魚台列嶼中之應用〉,《1997釣魚台國際法研討會論文與討論紀實彙》,頁65-73。
    J.R. Victor Prescott著,黃奇銘譯(1997)。〈台灣與日本對釣魚台/尖閣群島主張基礎之分析〉,《1997釣魚台國際法研討會論文與討論紀實彙編》,頁39-50。
    Jonathan J. Charney 著,蔡秋明譯(1997)。〈釣魚台/尖閣群島之海權與領土爭端〉,《1997釣魚台國際法研討會論文與討論紀實彙編》,頁101-122。
    Kenneth Y. Choy著,許家馨譯(1997)。〈台灣於釣魚台/尖閣群島爭端中之法律及司法管轄上諸爭點之概覽〉,《1997釣魚台國際法研討會論文與討論紀實彙》,頁3-16。
    中央日報(1970/08/18),「尖閣」羣島簡介,2版。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1972)。《釣魚台列嶼問題資料編纂》。台北:自版。
    井上清著,陳其南譯(1973)。《釣魚台列嶼─歷史與領土主權問題的剖析》。台北:海山印刷廠。
    方豪(1971)。〈「日本一鑑」和所記釣魚嶼〉,《東方雜誌》,14卷2期,頁69-77。
    日本外務省著,中日關係研究會譯(1971)。〈日俄關係:北方領土問題〉,《中日關係研究參考資料》,8期,頁9-15。
    王玉瑋(2002)。〈島嶼在國際海洋劃界中的作用〉,《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71期,頁115-119。
    王存立、胡文青編著(2002)。《台灣的古地圖》。新北市:遠足文化。
    王泰升(1996)。〈台灣歷史上的主權問題〉,《月旦法學雜誌》,9期,頁4-13。
    王鐵崖編(1957)。《中外舊約章彙編(第1冊)》。北京:三聯書店。
    丘宏達(1974)。《關於中國領土的國際法問題論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丘宏達(1991)。《釣魚台列嶼主權爭執問題及其解決方法的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丘宏達(1997)。〈釣魚台列嶼主權爭執問題及其解決方法的研究〉,《釣魚台列嶼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司徒尚紀(1997),〈關於釣魚島群島歷史地理的若干問題〉,《嶺南文史》,1期。載於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網站:http://mag.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 cbspub/secDetail.jsp?bookid=3154&secid=3480 (last visited May 26, 2011 ).
    申報(1885/09/06),台島警信。
    申報(1885/09/25),扶桑遊記。
    曲波(2010)。〈有效控制原則在解決島嶼爭端中的適用〉,《當代法學》,139期,頁144-151。
    自由時報(2011/02/14),菲若不道歉我應暫緩特使來台,A5版。
    行政院海巡署編(2005),《台灣周邊海域情勢及對策研討會論文集暨會議實錄》,台北:自版。
    行政院海巡署編(2005)。《台灣周邊海域情勢及對策研討會論文集暨會議實錄》。台北:自版。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2006)。《我漁船在台日周邊水域作業宣導手冊》。台北:自版。
    吳天穎(1994)。《甲午戰爭前釣魚列嶼歸屬考─兼質日本奧原敏雄諸教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吳輝(2001)。〈從國際法論中日釣魚台爭端及其解決前景〉,《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0卷1期,頁75-83。
    宋燕輝(2005)。〈東海漁業糾紛與解決之道〉,《戰略安全研析》,3期,頁6-9。
    宋燕輝(2007)。〈迅即釋放被扣押的漁船:國際海洋法法庭審理富丸號與豐進丸號案例(日本訴俄羅斯)暨其對臺灣的意涵〉,《臺灣國際法季刊》,4卷3期,頁193-239。
    李明峻(2005)。〈東海漁業糾紛與解決之道〉,《戰略安全研析》,3期,頁18-21。
    李相冕(2010)。〈島嶼爭端與漁業之關係──以韓國經驗為中心〉,《臺灣國際法季刊》,7卷1期,頁275-297。
    杜維運(2005)。《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林田富(1999)。《釣魚台列嶼主權歸屬之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林田富(2002)。《再論釣魚台列嶼主權爭議》。台北:五南圖書。
    林香伶 (2007)。《論島嶼在海域劃界中之地位─兼論釣魚台及其東海劃界問題》,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松井芳郎著,林詩梅譯(1997)。〈日本對釣魚台主權主張的法律依據與分析〉,《1997釣魚台國際法研討會論文與討論紀實彙編》,頁17-37。
    俞寬賜(2000)。《南海諸島領土爭端之經緯與法理─兼論東海釣魚台列嶼之主權問題》,台北:國立編譯館。
    姜皇池(2000)。〈以臺灣為本位的國際法思考: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臺大法學論叢》,29卷3期,頁43-88。
    姜皇池(2005)。〈從東亞實踐論台日漁業爭端可能解決方案〉,《中華國際法與超國界法評論》,1卷2期,頁311-382。
    姜皇池(2008)。〈論中華民國第一批專屬經濟海域暫定執法線之法律基礎〉,《臺大法學論叢》,37卷2期,頁41-80。
    姜皇池(2008)。《國際公法導論》。台北:新學林。
    姜皇池(2010)。〈論臺灣對東海爭端之政策與立場:法律論述與解構〉,《臺大法學論叢》,39卷1期,頁161-235。
    孫玉榮(1999)。《古代中國國際法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格勞秀斯著,馬忠法譯(2005)。《論海洋自由或荷蘭參與東印度貿易的權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浦野起央、劉甦朝、植榮邊吉(2001)。《釣魚台群島(尖閣諸島)問題研究資料匯編》。香港:勵志出版社。
    馬英九(1986)。《從新海洋法論釣魚台列嶼的與東海劃界問題》。台北:正中書局。
    高偉濃(1999)。《國際海洋法與太平洋地區管轄權》。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健軍(2004)。《中國與國際海洋法》。北京:海洋出版社。
    張文仁(1997)。〈關於釣魚台捕魚及琉球主權的交涉記),《釣魚台列嶼之歷史發展與法律地位》,2004年。
    張永江(2010)。〈國家、民族與疆域─如何研究中國古代疆域史〉,《歷史學》,9期,頁10-13。
    張啟雄 (1993)。〈釣魚台列嶼的主權歸屬問題──日本領有主張的國際法驗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2期,頁107-135。
    張鈞凱(2010)。《馬英九與保釣運動─兼論馬政府時期的釣魚台問題》。台北:文英堂出版社。
    梁嘉彬(1965)。《琉球及東南諸海島與中國》。台中:東海大學。
    許惠祐主編(2005)。《台灣海洋》。台北:行政院海岸巡防署。
    許嘉璐編(2004)。《二十四史全譯(明史第四、十冊)》。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郭明山﹝1974﹞。《釣魚台列嶼的法律地位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子儀 (2009)。〈海巡10年的國際海洋法實踐. ---「 福爾摩沙酋長2號」事件. 之法律問題探討〉,《海巡雙月刊》,42期,頁53-58。
    陳希傑(2003)。《從國際法觀點分析南海主權爭端與中華民國的南海政策》,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宗暉(2009),《流轉孤島-戰後蘭嶼書寫的遞演》,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陳荔彤(2005)。〈琉球群島主權歸屬〉,《東海大學法學研究》,22期,頁1-28。
    陳荔彤(2006)。〈我國擁有釣魚台列嶼領土主權〉,《臺灣海洋法學報》,5卷1期,頁85-98。
    陳荔彤(2006)。〈東海護漁爭端解決與海域劃界(二)〉,《臺灣海洋法學報》,5卷1期,頁1-58。
    陳荔彤(2011),〈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衡平原則-臺日東海劃界〉,《海洋事務與科技研討會》,頁36-119,載於兩岸海洋政策專題研究網站:http://pal.csie.ntu.edu.tw/~xflash96/policy/sites/default/files/page/台大國發12月3日海法所長演講內容.pdf (last visited Jan. 15, 2011 ).
    傅崐成(1992)。《國際海洋法─衡平劃界論》。台北:三民書局。
    彭明敏(1959)。《平時戰時國際公法》。台北:自版。
    彭明敏、黃昭堂(1995)。《臺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台北:玉山社。
    黃異(1992)。《國際海洋法》。台北:渤海堂。
    黃異(1999)。〈評我國對釣魚台列與領土主權的主張〉,《法令月刊》,50卷9期,頁8-11。
    奧本海著,勞特派特修訂,王鐵崖&陳自強譯(1989)。《奧本海國際法:上卷第二分冊》。北京:商務印書館。
    楊仲揆(1990)。《琉球古今談─兼論釣魚台問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賈治國(2007)。《從國際法論我國暫定執法線之法制及實踐》,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文中(2005)。〈釣魚台列島主權歸屬牽涉中、日東海劃界〉,《戰略安全研析》,3 期,頁22-25。
    廖文章(2008)。《國際海洋法論:海域劃界與公海漁業》。台北:揚智文化。
    趙明義(2001)。《當代國際法導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趙國材(2005)。〈日本現正在侵佔台灣的釣魚台列嶼!〉,《海峽評論》,176期,頁11-16。
    趙國材(2005)。〈論東海漁業糾紛及其解決之道〉,《戰略安全研析》,3期,頁10-13。
    趙理海(1996)。《海洋法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潘抱存(1988)。《中國國際法理論探討》。北京:法律出版社。
    潘繼道(2008)。〈光緒初年臺灣後山中路阿美族抗清事件之研究〉,《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3期,頁143-186。
    蔡鬱蘋(2005)。《鄭氏時期台灣對日本貿易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若曾著,李致忠點校(2007)。《籌海圖編》。北京:中華書局。
    鄭海麟(2003)。《從歷史與國際法看釣魚台主權歸屬》。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賴福順(2002)。〈中國文獻與澎湖論〉,《澎湖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頁30-48。
    龍村倪(2008)。《釣魚台列嶼與東海春曉油田》。香港:大風出版社。
    聯合報(1978/10/06),琉球尖閣群島禁我漁船作業,2版。
    聯合報(2008/07/10),護漁,先議定漁場界線,A15版。
    謝瑞智(2011)。《國際法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鞠德源(2001)。《日本國竊土源流釣魚列嶼主權辨(上下冊)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鞠德源(2006)。《釣魚島正名:釣魚島列嶼的歷史主權及國際法淵源》。北京:昆侖出版社。
    蘇碩斌(2005)。《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清末至日治時期台北空間與權力模式的轉變》。台北:左岸文化。
    蘇嶽璽(2006)。《台日東海漁權爭議中日本國家實踐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碩士論文》。
    二、日文部分
    小寺彰、岩澤雄司、森田章夫(2010)。《講義國際法》。東京:有斐閣。
    山本草二(1998)。《國際法》。東京:有斐閣。
    井上清(1972)。《尖閣列島―釣魚諸島の史的解明》。東京:現代評論社。
    水上千之(2006)。《排他的経済水域》。東京:有信堂高文社。
    田畑茂二郎(1997)。《國際法新講(上冊)》。東京:東信堂。
    石村修(2007)。〈憲法における領土〉,《法政理論》,39卷4期,頁158-185。
    伊能嘉矩(1928)。《臺灣文化志(上下卷)》。東京:刀江書院。
    尖閣諸島文獻資料編纂會(2009)。《2009年度尖閣研究・尖閣諸島海域の漁業に関する調査報告5:第1章その4》。沖縄:自版。
    尾崎重義(1995)。〈尖閣諸島の国際法上の地位:主としてその歴史的側面について〉,《筑波法政》,18期,頁177-258。
    芹田健太郎(1999)。《島の領有と経済水域の境界画定》。東京:有信堂高文社。
    芹田健太郎(2010)。《日本の領土》。東京:中央公論新社。
    金田禎之(2008)。《新編漁業法詳解》。東京:成山堂書店。
    柳原正治、森川幸一、兼原敦子等(2010)。《プラクティス国際法講義》。東京:信山社。
    奧原敏雄(1971)。〈尖閣列島の領有権問題―台湾の主張とその批判―〉,《沖繩季刊》,56號,頁79-92。
    綠間榮(1984)。《尖閣列島》。沖縄:ひるぎ社。

    三、英文部分
    Alex G. Oude Elferink (2001), The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How Does Their Presence Limit the Extent of the High Seas and the Area and the Maritime Zones of the Mainland Coasts, 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 32, 169-190.
    Alexander M. Peterson, Sino-Japanese Cooperat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A Lasting Arrangement?,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42, 442-474 (2009).
    ANTONIO CASSESE (2005), INTERNATIONAL LAW.
    CHURCHILL, R.R & A.V. LOWE (1999), THE LAW OF THE SEA (3rd ed.).
    CLIVE R. SYMMONS (1979), THE MARITIME ZONES OF ISLANDS IN INTERNATIONAL LAW.
    DEREK W BOWETT (1978), THE LEGAL REGIME OF ISLANDS IN INTERNATIONAL LAW.
    DURWARD V. SANDIFER (1975), EVIDENCE BEFORE INTERNATIONAL TRIBUNALS (2nd ed.).
    E. D. Brown (1994),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 Volume I Introductory Manual.
    Edwin D. Dickinson (1933), The Clipperton Island Cas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27, 130-133 .
    Friedrich August Freiherr von der Heydte (1935), Discovery, Symbolic Annexation and Virtual Effectiveness in International Law,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29, 448-471.
    Gao Jianjun (2010), The Territorial Status of the Diaoyu Islands in 1895: A Crucial Issue for the Dispute over These Island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9, 106-117.
    GREG AUSTIN (1998), CHINA’S OCEAN FRONTIER : INTERNATIONAL LAW, MILITARY FORCE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Guenter Weissberg (1963), Maps as Evidence in International Boundary Disputes: A Reappraisal,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57, 781-803.
    HAN-YI, SHAW (1999), THE DIAOYUTAI/SENKAKU ISLANDS DISPUTE : ITS HISTORY AND AN ANALYSIS OF THE OWNERSHIP CLAIMS OF THE P.R.C., R.O.C., AND JAPAN.
    HARRIS, D.J. ( 1991),CASES AND MATERIALS ON INTERNATIONAL LAW, (4th ed.).
    HIRAN W. JAYEWARDENE (1990), THE REGIME OF ISLANDS IN INTERNATIONAL LAW.
    IAN BROWNLIE (2003), PRINCIPLES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6th ed.).
    Ian Townsend-Gault (1998), Preventive Diplomacy and Pro-Activit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20, 171-189..
    J. R. V. PRESCOTT, THE MARITIME POLITICAL BOUNDARIES OF THE WORLD (1985).
    Jon M. Van Dyke & Robert A. Brooks (1983), Uninhabited Islands: Their Impact on the Ownership of the Oceans' Resources, 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 12, 265-300
    Jon M. Van Dyke (2010), The Romania v. Ukraine Decision and Its Effect on East Asian Maritime Delimitations, Ocean & Coastal Law Journal 15, 261-283.
    Jon Van Dyke & Dale Bennett (1993), Islands and the Delimitation of Ocean Spac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OCEAN Yearbook, 10, 54-89.
    Jonathan I. Charney (1999), Rocks that Cannot Sustain Human Habit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93, 863-878.
    Keith Highet & George Kahale III (1993), International Decis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87, 198-210.
    L. OPPENHEIM (1955), INTERNATIONAL LAW (Vol. 1) , H. LAUTERPACHT ed., (8th ed.).
    MARK J. VALENCI, JON M. VAN DYKE & NOEL A. LUDWIG (1997), SHARING THE RESOURCE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ark J. Valencia (1989), Northeast Asia: Petroleum Potential, Jurisdictional Claim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 20, 35-61.
    MARTIN DIXON (1990) , TEXTBOOK ON INTERNATIONAL LAW (2nd ed.).
    O'Connell, D. P. (1984),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Vol. 2).
    PROSPER WEIL, THE LAW OF MARITIME DELIMITATION: REFLECTIONS (1989).
    R. Y. JENNING(1963), THE ACQUISITION OF TERRITORY IN INTERNATIONAL LAW.
    Ramos-Mrosovsky Carlos (2008), International Law's Unhelpful Role in the Senkaku Island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29, 903-946.
    Robert C. Reuland (1993), The Customary Right of Hot Pursuit Onto the High Seas: Annotations to Article 111 of the Law of the Sea Convention, Virginia Journal of of International Law, 33, 557-589.
    Roger O'Keefe (1996), Palm-fringed Benefits: Island Dependencies in the New Law of the Sea,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45, 408-420.
    Seokwoo Lee (2002), Territorial Disputes Among Japan, China and Taiwan Concerning the Senkaku Islands, 3 Boundary and Territory Briering 7.
    SHI Jiuyong (2010), Maritime Delimitation in the Jurisprud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9, 271-291.
    SIR HERSH LAUTERPACHT(1958),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AW BY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Steven Wei Su (2005), The Territorial Dispute over the Tiaoyu/Senkaku Islands: An Update, 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 36, 45-61.
    SURYA P. SHARMA(1997), TERRITORIAL ACQUISITION, DISPUTES, AND INTERNATIONAL LAW.
    Tao Cheng (1974), The Sino-Japanese Dispute over the Tiao-yu-tai (Senkaku) Islands and the Law of Territorial Acquisition, Virgin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14, 221-266 .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