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惠芳 Huei-Fang Jheng |
---|---|
論文名稱: |
幼兒園方案取向課程中運用學習區之研究 The Role of Learning Areas in a Project Approach Kindergarten Classroom |
指導教授: |
詹文娟
Wen-Chuan Hsueh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0 |
中文關鍵詞: | 幼兒教育 、方案取向課程 、學習區 、質性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oject Approach, Learning Area, qualitative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課室觀察、訪談及文件檔案分析等方式,探究一個進行方案取向課程的幼兒園混齡班級中,幼教師運用學習區的方式及運用時所出現的困難。
研究結果發現,本研究參與者隨方案取向課程不同階段而有不同運用學習區空間方式。方案計畫與開始時,方案取向課程與學習區活動被視為兩種獨立進行之活動,學習區時段完全操作學習區教具,方案計畫討論則於其他時間進行;到了執行方案階段,以新增方案探索學習區與結合原有學習區的方式,於學習區時段中運用學習區空間,同時進行學習區活動與方案取向課程。此時學習區時段由於進行方案探究孩子比例的上升,學習區教具操作的孩子比例隨之下降;高潮活動階段,學習區提供空間進行方案探究統整活動,不進行教具操作活動;方案取向課程結束後,學習區時段回復傳統學習區操作,並運用學習區進行其他活動。研究者發現在此運用方式中所出現的困難包括:老師因需同時準備與實施兩種課程而感到分身乏術;當方案進到學習區時段中,與學習區同時而分別進行各自活動時,課程準備與環境規畫以方案取向課程為主,孩子能力觀察與記錄則以學習區為主,較難發揮兩課程之特色補足彼此限制;同時段進行兩種課程,也導致老師很難有系統的紀錄孩子各領域之能力。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論,對有意於方案取向課程中運用學習區之幼兒園、幼兒園教師以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
Abstract
This qualitative study employed classroom observation, teacher interview and classroom documentation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learning areas in a project approach kindergarten mix-age classroom.
Results showed that learning areas played different role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project development. In the beginning stage, project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area activities were viewed as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with no interaction. In the project development stage, teachers would start new project areas for children to further investigate into their projects, or add project-related materials to one or two learning areas where teachers see fit. In the concluding stage, project culmination activities would take up all classroom space and learning areas were all closed. After the big project event, teachers would reopen all learning areas for children, some materials from the project may be kept in one or two learning areas. The number of children working in learning areas move from 100% to almost none to project investigation as the project develops and then rapidly move back to almost 100% after the project concluded.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project in a learning area setting, teachers may experience some difficulties in utilizing their classroom with their teaching. Such difficulties include teachers were torn between monitoring learning areas and assisting children develop their project. Also when project investigation starts, teachers tend to focus on project development and neglect learning areas. Teachers were able to document children’s ‘basic ability’ performances in learning areas but not ‘complex abilities’ related to their project investigation due to time limita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offered suggestions to kindergarten and kindergarten teache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developing project in a learning area setting, and to future researchers.
中文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357-376。
王文科(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金國(2007)。協助學生發展探究精神的方案教學。靜宜大學實習輔導通訊,4,5-7。
王莉玲(1988)。也談角落教學的實施。國教園地,26,7-10。
王鈺婷(2006)。從信念到實踐:一位幼稚園教師在方案課程中實踐其教學信念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田育芬(1986)。幼稚園活動室的空間安排與幼兒社會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江怡旻(1997)。幼稚園方案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嫈華(2003)。方案式課程與教學。載於簡楚瑛(主編),幼教課程模式(再版)(頁333-378)。臺北:心理。
吳麗環(2006)。一位幼教師教學反省之探究:以實施方案教學為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呂翠夏(1993)。從活動中學習-方案教學的實施方法。國教之友,45(2),27-32。
李奉儒(譯)(2001)。Bogdan, R. C & Biklen, S. K.合著。質性教育研究之基礎。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
李淑惠(1994)。幼稚園活動室互動行為之研究:角落與學習區之觀察。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惠芬(2008)。方案教學的言談:提問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駱遜(1997)。認識「方案」課程。研習資訊,14(4),72-77。
汪素榕(2001)。幼兒教師學習區規劃理念與實務關係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周淑惠(1997)。幼兒教師之教學行為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0,23-46。
周淑惠(2006)。幼兒園課程與教學。臺北:心理。
周淑惠(2008)。幼兒學習環境規劃。臺北:新學林。
周淑惠、陳志如(1998)。幼兒園室內學習環境簡介:學習區。國教世紀,179,15-20。
周靜羚(2007年7月11日)。角落的再生:方案教學與課程統整。台北市教育e週報,301。2010年9月15日,取自http://etweb.tp.edu.tw/epa/paper_show.aspx?EDM=EPS20070711141723OLH。
林秀珍(2006)。杜威之《經驗與教育》(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導讀。中等教育,57(2),138-150。
林育瑋、王怡云、鄭立俐(譯)(1997)。Chard, S. C.著。進入方案教學的世界(I)(The Project Approach)。臺北:光佑。
林育瑋、洪堯群、陳淑娟、彭欣怡(譯)(2003)。Helm, J. H., & Katz, L. G.著。小小探索家:幼兒教育中的方案教學(Young Investigators: The Project Approach in the Early Years)。臺北市:華騰文化。
林育瑋、洪堯群、陳淑娟、彭欣怡、蔡菁菁(譯)(2005)。Helm, J. H., & Beneke, S.著。方案教學的威力:面對當代幼兒教室的挑戰、方案活動提供的策略與方法(The Power of Projects: Meeting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in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s-strategies & Solutions)。臺北市:華騰文化。
林季蓉(2003)。主題中心式幼兒教育課程在臺灣的實施發展與比較之研究-幼教學者和實務機構之觀點。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林惠娟(2004)。小白鯨洗衣店:從種子幼稚園的課程看主題教學的全貌。臺北:光佑。
林毓雪(2007)。角落只是玩的地方?角落情境下幼兒探索學習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嘉惠(2009)科學區/月亮。探索,24,23-33。
邱志鵬、魏淑君(1996)。角落教學之類型及運作。成長幼教季刊,7(4),24-28。
信誼基金出版社編輯委員會(1987)。從發現學習邁向統合教學:教師手冊。臺北市:信誼。
施蘊珊(2008)。幼教課程與幼兒語言發展之關係:以方案課程與蒙特梭利課程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如玲、鄭閔薰(2002)。「警報員救火隊」出動囉。四季兒童教育專刊,12,4-30。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師大書苑。
張世宗(1996)。幼兒學習空間的規劃與運用。載於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中心主編,幼兒教育空間專輯。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張巧妙(2010)。當方案教學遇上學前融合班:我如何協助特幼融入方案。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幼稚園教師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玫瑰(2007)。幼兒教師進行方案教學歷程之研究:以科學有關方案主題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與發展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軍紅、陳素月、葉秀香譯,幸曼玲審閱(1998)。Malaguzzi等著。孩子的一百種語言(The Hundred Languages of Children)。臺北:光佑。
張斯寧、杜凌慧(2009)。孩子在藝術區的串珠探究與創作、學習。探索,24,15-22。
張雅淳(2001)。臺北市公立幼稚園學習區規劃及運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雅雲、劉素青、鄭閔薰(2004)。「雨水共舞」草原班的戲水池。四季兒童教育專刊,18,4-26。
張雅雲、劉素青、鄭閔薰(2005)。歡迎光臨「快樂天堂」--一個有趣的方案課程。四季兒童教育專刊,19,10-33。
莊凱婷、周心怡(2010)。孩子的蝴蝶研究室。四季兒童教育專刊,32,16-44。
許純瑜、李幼蘭(2008)。小鹿班的水上樂園。四季兒童教育專刊,27,31-46。
陳正乾(1996)。談角落教學。成長幼教季刊,7(1),3-6。
陳正乾(1997)。對方案教學的一些看法:兒童的想法與作品在教學上的反思。國教月刊,43(9.10),25-34。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伯璋、盧美貴(1991)。開放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陳淑琦(2006)。班級角落中幼兒學習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淑琴(2007)。幼兒主題課程與方案教學。載於陳淑琴、謝明昆、薛婷芳、林佳慧、謝瑩慧、魏美惠,幼兒課程與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華都文化。
陳雅美(1999)。幼稚園方案教學團體討論之分析研究兩間不同教室之比較。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2,535-570。
陳靜雯、吳秋伶(1999)。幼教老師教室空間之教學利用狀況研究。傳習,17,21-50。
陶英琪、陳穎涵(譯)(2006)。Katz, L. G. & Chard, S. C.著。探索孩子心靈世界:方案教學的理論與實務(二版)(Engaging Children’s Mind(2nd ed.))。臺北市:心理。
陸錦英(2004)。一位幼教老師的專業發展:反省思考方案教學。屏東師院學報,20,217-250。
湯志民(2001)。幼兒學習環境設計。臺北市:五南。
黃世鈺(1999)。幼兒的學習方法:角落教學法與講述教學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黃娟娟(2003)。幼兒多元智能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瑞琴(200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楊淑貞(2008)。幼兒在學習區中動作技能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7TMTC5212026。
楊毓婷(2004)。走向方案教學之路:一位幼稚園老師的行動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詹文娟(2008)。規劃下的自由與彈性。四季兒童教育專刊,26,12-20。
詹文娟(2010)。從「小小孩的蝴蝶調查」說起:主題發展中常見的問題。四季兒童教育專刊,32,45-48。
詹文娟、李麗娟、李幼蘭(2010)。教室情境與學習區的持續鷹架。四季兒童教育專刊,32,37-39。
廖淑雲、林燕儀(2004)。奇妙的服裝。四季兒童教育專刊,17,4-30。
廖鳳瑞(譯)(2002),Katz, L. G.著。與幼教大師對談:邁向專業成長之路(Talks with Teachers of Young Children: A Collection)。臺北市:信誼。
臧瑩卓(2002)。方案教學之省思。成長幼教季刊,50,68-71。
臧瑩卓(2006)。嬰幼兒學習環境:理論與實務。臺北:群英。
臺中市愛彌兒教育機構、林意紅(2002)。鴿子:幼兒科學知識的建構。臺北市:信誼基金。
趙婉娟(2002)。走向開放式幼兒教育中:教師學習區規劃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玉燕(2009,11月)。佳美由傳統、開放走向主題建構的關鍵因素。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舉辦之「2009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研討會,臺北。
劉宜芳(2006)。紙箱迷宮的故事:結合回收資源的方案課程。四季兒童教育專刊,21,43-66。
劉宜芳(2008)。創造一間讓孩子自己來的教室。四季兒童教育專刊,26,35-43。
劉夢雲(譯)(2008)。Wortham, S. C.著。幼兒教育界對於高品質課程的需求。載於蘇秀枝、劉夢雲、羅文喬、陶英琪、王均安、施宜煌、劉振鵬、金群豪(合譯),幼教課程活動設計:以0~8歲發展為取向。臺北:華騰。
潘世尊、陳淑琴、鄭舒丹、陳振明、柳嘉玲、張斯寧、愛彌兒幼兒園教學團隊(2009)建構取向的幼兒課程與教學:以臺中市愛彌兒幼兒園探究課程為例。臺北市:心理。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蔡其蓁(2004)。幼稚園遊戲課程之研究:一個課程知識社會學的探究途徑。國立臺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蔡春美(1994)。幼稚園學習區的本質與實施原則:兼談輔導幼稚園改進教學型態經驗,國民教育,34(5.6),2-5。
蔡春美、翁麗芳、張世宗(1997)。幼教師環境規劃能力之歷史研究。教育研究資訊,5(1),57-73。
蔡敏玲(2002)。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臺北市:心理。
蔡慶賢(譯)(1997)。Chard, S. C.著。進入方案教學的世界(II)(The Project Approach)。臺北:光佑。
鄭玉玲(2004)。團體討論中較少說話幼兒的參與歷程:以南海幼稚園的方案活動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瑞隆(譯)(2001)。Bogdan, R. C, Biklen, S. K.合著。實地工作。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
盧美貴(1988)。幼兒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
盧美貴(1991)。開放式幼兒活動設計。臺北:心理出版社。
盧美貴(1997)。開放式幼兒活動設計:夏山學校對我國幼教的啟示。臺北市:心理。
戴文青(1996)。學習環境的規畫與運用。臺北市:心理。
戴文青(1998)。幼兒教室空間規劃實例探討。幼兒教育年刊,10,1-26。
謝明昆(2003)。我國幼稚園教保內涵與社區融合度評鑑結果之分析與發展研究。臺中師院幼教年刊,15,69-98。
簡士恬(2003)。小書背後的秘密花園。四季兒童教育專刊,13,4-15。
簡楚瑛(1994)。方案課程之理論與實務:兼談義大利瑞吉歐學前教育系統。臺北:文景。
魏美惠(2005)。近代幼兒教育思潮。臺北市:心理。
羅雅玟、林燕儀(2003)。小鹿班的小花餅乾店。四季兒童教育專刊,13,18-47。
羅雅芬、連英式、金乃琪譯(2000)。Edwards, C., Gandini, L., Forman, G.著。兒童的一百種語文:瑞吉歐‧艾蜜莉亞教育取向進一步的迴響(The hundred languages of children : the Reggio Emilia approach advanced reflections(2nd ed.) )。臺北:心理。
蘇愛秋(2003)。學習角與大學習區。載於幼教課程模式(頁55-119)。臺北:心理。
蘇嘉宜、趙婉菁(2003)。孩子的植物異想世界:竹子夢工廠。四季兒童教育專刊,14,4-25。
英文
Bredekamp, S., & Coople, C. (1997).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Washington, D.C.: NAEYC.
Cooper, A. (1981). Learning centers: What they are and aren’t. Academic Therapy, 16(5), 527-531.
Day, B. & Drake, K. (1983).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229 175)
Dodge, D. T., & Colker, L. J. (1992). The creative curriculum for early childhood (3rd ed.). Washington, D.C.: Teaching Strategies, Inc.
Gestwicki, C. (2007).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arly education (3rd ed.). Clifton Park, N.Y.: Delmar.
Helm, J. H., & Katz, L. G. (2001). Young investigators: The project approach in the early years.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Katz, L. G. (1994). The Project Approach.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368 509)
Katz, L. G., & Chard, S. C. (1989). Engaging children's minds: The project approach. Norwood, N.J.: Ablex.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 Sage.
NAEYC. (2009). DAP position statement chronology. Retrieved November 29, 2012, from http://www.naeyc.org/dap/faq/chronology
Pattillo, J., & Vaughan, E. (1992). Learning centers for child-centered classroo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344 675)
Pellegrini, A. D. (1983). Children’s social-cognitive play behavior: The effects of age, gender, and activity cente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245 814)
Rubin, A., & Babbie, E. (1997). Research methods for social work (3rd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Sherman, G. (1992). Restructuring a kindergarten classroom more development appropriate activit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350 097)
White, C. S., & Coleman, M. (2000).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Building a philosophy for teaching.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Inc.
Wynn, R. L. (1991). Facilitating toddler interaction through interior environment design in a child care sett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338 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