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俐彣
LIU, LI-WEN.
論文名稱: 合作學習教學融入國小視覺藝術課程對學童創造力影響之教學研究-以新竹縣某國小五年級為例
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o Visual Art Curriculum on the Creativity of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the Fifth Grade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chu County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蕭銘芚
none, .
口試委員: non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藝術學院 - 藝術與設計學系美勞教師碩士在職專班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of Arts Education for Teachers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2
中文關鍵詞: 合作學習創造力視覺藝術課程
外文關鍵詞: Cooperative Learning, Creativity, Visual Art Curriculum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合作學習教學融入國小視覺藝術課程對學童創造力影響之教學研究。本研究採取準實驗研究之不相等控制組前後測設計,以新竹縣某國小五年級兩個班級的學童為樣本,安排一班為實驗組,另一班為控制組,分別接受由研究者授課十三週二十六堂課的實驗課程,實驗組班級實施合作學習教學,控制組班級則進行講述式教學。
    本研究以「威廉斯創造力測驗」為研究工具,透過「創造性思考活動」與「創造性傾向量表」之量化分析,輔以課程活動討論單、學童之創作作品、質性回饋單、教師觀察紀錄、上課情形錄影等質化資料分析,探討學童在實施「合作學習教學融入視覺藝術課程教學活動」後,對於學童創造力表現之影響。
    本研究經過文獻分析與實驗教學活動,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合作學習在視覺藝術課程教學上可提升學童的創造力:
    (一)合作學習教學可提升創造性思考的認知層面。
    (二)合作學習教學在創造性思考情意層面之影響未達顯著性。
    (三)合作學習多元討論方式可促進學童多層次思考活動且有助創造力提升。
    (四)合作學習可養成學童主動蒐集學習資料的習慣增加認知能力的培養。
    (五)合作學習有助於提升作品的豐富度與創造性。
    二、合作學習運用在視覺藝術課程教學上具可行性:
    (一)合作學習的過程可增加學童對班級的歸屬感。
    (二)合作學習過程輕鬆的氣氛可以刺激學童進行正向合作,提升學習效果。
    (三)合作學習可將學習控制權還給學生,溝通從單向變多向。
    (四)合作學習的過程允許學童發展自我,獲得成就感,提升學習興趣。
    (五)合作學習可以增加學習內容的多元性,不僅限於教學者提供的資訊。
    三、建立可有效達成合作學習成效的教學模式。
    研究者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教育應用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ABSTRACT
    The current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visual art curriculum integrated with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reativity. It was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ith a non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control group involving 2 classes of the fifth grader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located in Shin-Zhu County. They were assigned to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based on their initial classes. These 2 groups were individually received a 26-class instruction during the 13 week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instructed cooperative learn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didactic teaching.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CAP) was conducted to collect data for investigation. The Test of Divergent Thinking and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Test of Divergent Feeling were adopted.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discussion worksheets, students’ artistic works, feedback questionnaires, instructor’s observation and instructional video records was applied as well. Through the analyses, the effect of integra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to visual art curriculum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reativity was investigated.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Cooperative learning in visual art curriculum promoted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reativity.
    (1)Cooperative learning enhanced the students’ cognitive ability in creative thinking.
    (2)Through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enhancement of the students’ sentiment in creative thinking was found but not significantly apparent.
    (3)Diversified discussion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promoted the students’ multi-sectional thinking and creativity.
    (4)Cooperative learning tended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habit of voluntarily collecting learning materials and cognitive ability.
    (5)Cooperative learning was helpful to enhance the abundance and originality in the students’ artistic works.
    2.Cooperative learning is practicable in visual art curriculum.
    (1)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raised the students’ sense of belongingness in the class.
    (2)The relaxation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motivated the students to positively work together and promoted their learning effectiveness.
    (3)Cooperative learning returned the learning right to the students and transferred the one-way communication to the multiway.
    (4)Cooperative learning promoted the students’ self-development, sense of achievement and learning interest.
    (5)Cooperative learning enhanced the diversity in learning contents.
    3. Establishing a teaching model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Based on the results, this study proposes som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the end of the work.

    目次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7 第四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六節 名詞釋義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合作學習的主要觀點與特色 13 第二節 視覺藝術教育的課程理念與內涵 35 第三節  視覺藝術的創造力之探討 50 第四節 相關實證研究 55 第三章 課程設計與實施 63 第一節 教學實驗架構 6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68 第三節 研究設計 69 第四節 研究對象 70 第五節 研究工具 71 第六節 課程教學 75 第七節 資料分析 96 第四章 結果與分析 99 第一節 創造性思考活動的量化分析 99 第二節 創造性傾向量表的量化分析 115 第三節 學童學習成果之質化分析與探討 126 第四節 綜合分析與檢討 16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7 第一節 結論 167 第二節 建議 174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 175 參考書目 177 一、中文部分 177 二、英文部分 182 附錄 185 附錄一 實驗組教案(一) 185 附錄二 實驗組教案(二) 187 附錄三 實驗組教案(三) 189 附錄四 實驗組教案(四) 191 附錄五 實驗組教案(五) 193 附錄六 實驗組教案(六) 195 附錄七 如影隨形-小組討論單 197 附錄八 新視點‧心生活-小組討論單 199 附錄九 一起看世界-小組討論單 200 附錄十 小組單元活動回饋單 201 附錄十一 研究者教學觀察與省思紀錄表 203 附錄十二 協同觀察教師觀察表 204 附錄十三 課程設計專家效度審核表 205 附錄十四 測驗同意書 211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毛連塭等合著(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千倖(1997)。合作學習。師友月刊。364,34-38。
    王麗雁(2008)。臺灣學校視覺藝術教育發展概述。載於鄭明憲(主編),臺灣藝術教育史(105-162)。臺北市:藝術教育館。
    王佳瑩(2010)。合作學習應用在資訊競賽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的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朱晏臨(2008)。九年一貫教育之視覺藝術教學策略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創造力啟發之研究。嶺東科技大學,臺中市。
    吳清山、林天佑(1998)。特許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16,82。
    吳慧珠、李長燦(2003)。Vygotsky社會認知發展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105-157)。臺北市:心理。
    吳俊憲、黃政傑(2006)。合作學習的發展與前瞻。載於黃政傑、吳俊憲(主編),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3-55)。臺北市:五南。
    余民寧(1997)。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三民。
    谷瑞勉譯(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學習(原作者:L. E. Berk, & A. Winsler)。臺北市:心理。
    呂燕卿(1999)。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及實施原則。現代教育論壇藝術與人文研討會論文集,5-22。
    呂燕卿(2000)。如何落實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課程。國立編譯館通訊,48,2-9。
    呂燕卿(2002)。生活課程及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內涵。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367-399)。新北市:桂冠。
    李貞儀(2009)。八年級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合作學習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沈桓賢(2008)。超現實主義風格繪畫對兒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周文敏(2004)。創造力圖畫書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創造力和繪畫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周穗綾(2011)。釋放學童創造力之教學歷程--以國小五年級視覺藝術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基隆市。
    林妙霙(1994)。合作學習對國三學生學習「地層記錄地質事件」單元成效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生傳(1997)。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
    林曼麗(2000)。臺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臺北市:雄獅圖書。
    林曼麗(2003)。藝術教育於二十一世紀中應有的角色。國家政策季刊,2(3),91-102。
    林達森(2001)。合作學習與認知風格對科學學習之效應。教育期刊,17,255-279。
    林意梅(2002)。國小六年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合作學習教學法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嘉雯(2004)。合作學習在國小中年級視覺藝術教學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秀珊(2008)。視覺藝術創造思考教學活動對國中美術班學生創造力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宥榕(2009)。圖畫書教學對國小教師創造力教學及學童創造力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佩樺(2016)。黏土創作課程對學童創造力影響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二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林幸台、王木榮(2016)。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新北市:心理。
    范毓娟(1994)。在國中理化過程中試行建構主義教學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高日美(2005)。合作學習在創造性繪本教學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康光輝(2003)。陶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兒童創造力之影響--以高雄市博愛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師範學院,新竹市。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華芸(2002)。培育未來人才,藝術不能缺席。天下雜誌2001教育特刊,106-110。
    張新仁(2003)。緒論。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1-22)。臺北市:心理。
    張凱涵(2006)。合作學習應用在視覺藝術課程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創造力與繪畫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張世彗(2007)。創造力:理論、技法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張家琳(2010)。從當代藝術教育統整課程教學探討國小學童創造力表現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明麗(2013)。以視覺藝術創造思考教學提升國小學童創造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教育部(2003)。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莊錦欣(2007)。運用造形遊戲策略對國小中年級學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色彩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許靜宜(譯)(2004)。以重要概念出發的探索式統整美術設計(原作者:S.R. Walker)。美育,139,40-51。
    許純純(2009)。創造思考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郭禎祥(1999)。描繪新世紀藝術教育藍圖,美育,110,1-9。
    郭禎祥(2002)。當代藝術教育新方向。新世紀藝術教育理論與實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33-48)。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郭靜緻(2006)。創造性藝術教學對幼兒創造力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郭穗萱(2013)。運用合作學習策略進行國小六年級音樂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俐燁(2002)。合作學習教學法與一般教學法於國小五年級音樂科教學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臺北:五南圖書。
    陳亞萍(2001)。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以視覺藝術為核心之課程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朝平(2002)。藝術學與藝術教育。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101-121)。新北市:桂冠。
    陳瓊花(2001)。從美術教育的觀點探討課程統整之模式與案例。視覺藝術教育。5,4-22。
    陳瓊花(2004)。以重要概念出發的探索式統整美術設計之省思。美育,139, 52-55。
    陳龍安(2010)。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簡明版)。臺北市:心理。
    陳毓卿(2010)。合作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的運動技能與創造力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陳文琦(2013)。小組遊戲競賽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創造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曾志朗(2008)。創造力教育,從現在開始。載於教育部(主編),風乎舞雩: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推動實錄(6-7)。臺北市:教育部。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圖書。
    黃冬富(2002)。藝術教育史概述。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11-36)。新北市:桂冠。
    黃瓈瑱(2009)。國中生圖形創造力表現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臺北縣某兩所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滿珍(2010)。國小視覺藝術材料包教學對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黃鈺綉(2013)。合作學習應用於高中美術色彩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臺北市:心理。
    楊碧芬(2016)。剪紙課程對學童創造力影響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二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廖昭永(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寫作創造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廖書霈(2011)。動畫融入視覺藝術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廖宇瑄(2015)。十二年國教活化教學中學生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以國文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廖杏瑜(2015)。合作學習在國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上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首府大學,臺南市。
    劉建增(2005)。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鄭聖敏等譯(2014)。創造力與創新教育(原作者:Donald J. Treffinger,Patricia F. Schoonover,Edwin C. Selby)。臺北市:華騰文化。
    蔡秀鷹(2008)。合作學習應用在融合班國小四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錢富美(1994)。國小社會科合作學習法及其教學案示例。國教輔導,300,21-25。
    錢初熹(2015)。與21世紀技能相連結的視覺藝術教育的創新發展。載於趙慧玲(主編),當代藝術教育研究新視野:第一屆藝術教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07-125)。新北市:華藝學術。
    蕭文欽(2010)。原型開發漫畫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兒童創造力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謝慧綺(2003)。國小四年級「藝術與人文」實施合作學習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謝佩芬(2011)。視覺藝術創造思考教學活動對國中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謝明鳳(2015)。數位載具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以新竹市青草湖國小使用iPAD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鍾宜蓁(2014)。臨摩教學融入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課程對國小學童創造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簡妙娟(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簡妙娟(2003)。合作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403-463)。臺北市:心理。
    顏友信(2001)。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繪畫表現能力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魏燕椿(2016)。金屬線性創作課程對學童創造力影響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羅美慧(2005)。圖畫書創意教學策略對兒童藝術創造力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二、英文部分

    Graves, T.(1991). The controversy over group rewards in cooperative classroo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8(7), 77-79.
    Johnson, D.W.,& Johnson,R.T.(1991).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ualalistic.(3rd ed.). Boston:Allyn and Bacon.
    Nattiv, A.(1986).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struction strategies on achievement among sixth grade social studies student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
    Parker, R.E.(1985). Small-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improving academic, social gains in the classroom. NASS Bulletin, 69(479), 48-57.
    Slavin, R.E., et al. (1985).An instruction to cooperative learning reseach. In R. E. Slavin, et al. (Eds), Learning to cooperate, cooperating to learning. New York: Plenum Press.
    Slavin,R.E.(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research, and practice. Boston:Allyn and Bacon.
    Slavin, R.E.(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research, and practice(2nd ed.). Boston:Allyn and Bacon.
    Walker, S.R.(2003). Designing art curriculum with big ideas.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136.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