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郭由融 Kuo, Yu-Jung |
---|---|
論文名稱: |
謝靈運謝惠連樂府詩研究 The Study of Xie Ling-Yun's and Xie Hui-Lain's Yue-Fu poem |
指導教授: |
許銘全
Hsu, Ming-Chuan |
口試委員: |
蘇怡如
Su, Yi-Ju 李欣錫 Lee, Hsin-Hs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3 |
中文關鍵詞: | 謝靈運 、謝惠連 、樂府詩 、賞 、模擬 、同題共作 、抒情 、吳聲西曲 |
外文關鍵詞: | Xie Ling-Yun, Xie Hui-Lain, Yue-Fu Poetry, appreciation, simulation, creating under the same title, lyric, songs of Wu and Xi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將從魏晉六朝華麗家族——陳郡謝氏中著名的兄弟檔——謝靈運謝惠連的緊密互動談起。除了《詩品》中記錄「康樂每對惠連輒得佳語」,說明謝靈運認為謝惠連是他的詩歌創作靈感來源,直接透露出謝靈運對於謝惠連的高度欣賞之外,亦可從史料中元嘉年間的「山澤之遊」和同題樂府的擬作中歸納出兩人的相互知賞和認同。
過往討論二謝,往往只關注謝靈運的山水詩和謝惠連的辭賦,對於二謝樂府略而不談的情況,深感可惜。於是筆者選擇將二謝並置,以樂府詩歌為主要範圍,首先從二謝的成長環境中,爬梳世家大族的家學家風是如何奠定培養家族成員的見識氣度,而謝靈運和謝惠連,又是因著什麼樣的因緣際會,相知進而相賞;接著,基於二謝血緣上的親近和亦師亦友的關係,配合當代文學、社會和政治風氣,選擇以「模擬之道」、「抒情之別」和「時代之聲」作為主題,透過不同角度分析討論二謝樂府在主題內容、表現技法以及音樂性質上的各樣特點;最後,在重新審視並綜合歸納謝靈運謝惠連樂府詩的各項特點後,發現二謝樂府具備「存古」和「趨新」的特質,這兩項特質也是完整樂府文學史脈絡不可缺少的環節。
謝靈運不再只有山水,謝惠連也不再只有辭賦,在樂府創作之中,謝靈運和謝惠連可視為一體,並作為接軌片段文學史的重要鏈結。
The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Xie Ling-Yun and Xie Hui-Lain––brothers from Chen Jiun Hsieh Shi 's Family––in Wei-Jin and Southern-Northern Dynasties. In addition to Shīpǐn, which recorded “Fine expressions would occur to Kangal every time he was with Xie Hui-Lain” to elucidate that Xie Ling-Yun considered Xie Hui-Lain the inspiration of his own creations and revealed how much he appreciated Xie Hui-Lain, historical data also provided evidence displaying their mutual admiration and recognition from their leisurely excursion through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in the time of Yuan-Jia along with the Ni-Zhou of Yue-Fu of the same title.
When the Xies were discussed in the past, it was Xie Ling-Yun’s Landscape Poetry and Xie Hui-Lain’s Tzu-Fu that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The neglect of their Yue-Fu Poetry is a great pity. Therefore, the author chose to compare and contrast their works, concerning mainly Yue-Fu Poetry, to find out how teaching and cultivation of gentry clans set the family members’ altitude and vision and to clarify what serendipity made Xie Ling-Yun and Xie Hui-Lain not only know each other but also identify with each other. Next, in view of their biological as well a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s well as taking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e society, and the political stream in to account, simulation, lyric, and general mood of society are employed as subject matters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Xies’ different features of theme, technique, and rhythm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Last, after re-examining and inducing each feature of Xie Ling-Yun’s and Xie Hui-Lain’s Yue-Fu Poetry, the two indispensable features in Yue-Fu Poetry, preserving antiquity and changing in the trend of times, are observed.
Aside from Xie Ling-Yun’s Landscape Poetry and Xie Hui-Lain’s Tzu-Fu, there is more to be explored. In the creation of Yue-Fu Poetry, they can be seen as a whole, serving as the key to linking the fragments of literature in history.
引用書目
一、傳統文獻(按時代順序排列)
1.[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選自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二》,台北:鼎文書局,民76五版
2.[晉]謝靈運著,顧紹柏校著,《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
3.[梁]沈約,《宋書》,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民76五版
4.[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上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3
5.[梁〕鍾嶸原著、徐達譯注,《詩品》,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13
6.[唐]白居易著、丁如明、聶世美校點,《白居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7.[唐]李延壽,《南史》,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民71
8.[唐]李善注,《文選.附考異》,臺北:藝文印書館,1995
9.[唐]房玄齡等,《晉書》,選自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民76五版
10.[北宋]郭茂倩編撰、聶世美、倉陽卿校,《樂府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1.[南宋]姚寛、陸游撰,《西溪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3
12.[明]吳訥、[明]徐師曾、[明]陳懋仁著,《文體序說三種》,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2016
13.[明]胡應麟,《詩藪》,臺北:文馨出版社,民62
14.[明]楊慎,《升菴詩話》,參見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民72
15.[明]顧炎武撰、[清]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五種.菰中隨筆 下》,臺北:世界書局,2012
16.[清]方東樹撰,《昭昧詹言》,新北:頂淵文化事業,民93
17.[清]吳淇撰,汪俊、黃進得點校,《六朝選詩定論》,揚州:廣陵書社,2009
18.[清]葉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19.[清]嚴可均,《全宋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二、近人專書著作(依姓氏筆畫數排序)
1.丁福林,《東晉南朝的謝氏文學集團》,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2.王文進,《仕隱與中國文學》,臺北:臺灣書店,1997
3.王運熙,《樂府詩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4.王運熙、楊明合著,《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5.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6.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7.朱自清,《經典常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11
8.江竹虛撰、江宏整理,《曹植年譜》,臺北:臺灣商務, 2013
9.李雁,《謝靈運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0.沈凡玉,《六朝同題詩歌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
11.周勛初,《周勛初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12.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3.柯慶明、蕭馳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一個現代學術思潮的論文選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
14.范子燁,《悠然望南山:文化視域中的陶淵明》,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
15.孫明君,《兩晉士族文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0
16.徐震崿校箋,《世說新語校箋》,文史哲出版社,民74
17.馬曉坤,《趣閑而思遠──文化視野中的陶淵明、謝靈運詩境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18.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19.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臺北:里仁書局,1997
20.陳恩維,《模擬與漢魏六朝文學嬗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21.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臺北:里仁書局,1994
22.陳橋生,《劉宋詩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23.程章燦,《世族與六朝文學》,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24.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
25.葉瑛,《謝靈運文學》,收錄吳云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26.葛曉音,《八代詩史》,北京:中華書局,2007
27.趙紅玲,《六朝擬詩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28.趙敏俐,《漢代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9.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0.蔡瑜,《陶淵明的人境詩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2
31.蕭華榮,《華麗家族──六朝陳郡謝氏家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32.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33.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34.聶石樵,《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07
35.羅根澤,《樂府文學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三、翻譯著作
1.[古羅馬]賀拉斯(Horace)祝、楊周翰譯,《詩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2.[日]小尾郊一、邵毅平譯,《中國文學中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以魏晉南北朝文學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3.[美]高友工、梅祖麟著、李世躍譯,《唐詩三論 : 詩歌結構主義批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4.[美]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
5.艾略特,〈詩的三種聲音〉,收入氏著、杜國清譯:《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台北:田園出版社,1969
6.Wendy Swartz(田菱)著、李馥名譯,〈風景閱讀與書寫──謝靈運的《易經》運用〉,出自劉苑如主編《體現自然:意象與文化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2
7.宋紅編譯《日韓謝靈運研究譯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1
四、單篇論文(除了第1、2筆資料,其餘依姓氏筆畫數排序)
1.[日]小西升,〈謝靈運山水考──自然素材的選擇與審美意識〉,收錄於宋紅編譯《日韓謝靈運研究譯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1
2.[日]藤井守,〈謝靈運の樂府詩〉,收錄於宋紅編譯《日韓謝靈運研究譯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3.丁福林,〈才思富捷的青年詩人謝惠連〉,《古典文學知識》第三期,1994
4.王志清,〈南朝時代中原舊曲的『新聲化』現象〉,《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期第31卷,2010,
5.———,〈論蕭梁宮廷音樂文化建設與樂府詩發展〉,《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四期第36卷,2010年7月,
6.王德華,〈風花雪月物色人情──謝惠連〈雪賦〉、謝莊〈月賦〉解讀〉,《古典文學知識》第一期,2011
7.田亮,〈政治變奏曲:謝靈運的樂府詩〉,《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五期,2001
8.朱曉海,〈論謝靈運對美的觀點〉,《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三十七輯)──美的觀點與中國文論》,2013
9.———,〈魏晉時期文學自覺說的省思〉,《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2期,2004年12月
10.吳大順,〈梁武帝音樂文化活動與梁代宮體詩〉,《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期,2007
11.呂正惠,〈中國文學形式與抒情傳統──從比較的觀點看中國文學〉,收錄於柯慶明、蕭馳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一個現代學術思潮的論文選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
12.李雁,〈謝靈運樂府簡說〉,《齊魯師範學院學報》第三期,2003
13.沈凡玉,〈從擬篇法論陸機對南朝詩人的影響〉,《臺大中文學報》第四十五期,2014年6月
14.宗白華,〈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藝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5.———,〈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美學與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6.林文月,〈康樂詩的藝術均衡美──以對偶句為例〉,《臺大中文學報》第四期,1991年6月
17.柯慶明,〈中國古典詩的美學性格──一些類型的探討〉,收於漢寶德等著《中國美學論集》,臺北:南天書局出版社,1989
18.郁慧娟,〈謝氏山水詩的流暢婉細──「三謝」中的過度詩人謝惠連〉,《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一期
19.張淑香,〈抒情傳統的本體意識──從「理論」的演出解讀〈蘭亭集序〉〉,《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
20.張蓓蓓,〈從「器識」一詞論魏晉名士人格〉,《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
21.曹道衡,〈從〈雪賦〉、〈月賦〉看南朝文風之流變〉,《中古文學史論文叢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1
22.梅家玲,〈論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八首并序」的美學特質──兼論漢晉詩賦中的擬作、代言現象及其相關問題〉,《臺大中文學報》第七期,1995年4月
23.許銘全,〈一段文學史現象的解讀──六朝自然山水書寫上的轉變〉,《國文新天地》第二十二期,2010年9月
24.———,〈謝靈運〈擬鄴中集八首並序〉中的文學批評義涵──兼論擬作中的抒情自我問題〉,《清華中文學報》十二期,2014年12月
25.郭麗平,〈劉宋時期的模擬詩創作與文學接受〉,《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五期第28卷,2010年9月
26.陳慶元,〈形似與神似朗健與悲愴──謝惠連〈雪賦〉與謝莊〈月賦〉對賞〉,《名作欣賞》第一期,2002
27.陶玉璞,〈文學與玄學的錯置──試從樂府詩思考謝靈運的定位〉,第三屆樂府歌詩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
28.楊明,〈魏晉文學批評序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二期
29.楊儒賓,〈「山水」是怎麼發現的──「玄化山水」析論〉,《臺大中文學報》第三十期,2009年6月
30.詹福瑞,〈古代文論中的體類和體派〉,《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月刊》,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5年1月出版
31.劉琦,〈論謝靈運樂府詩〉,《石家莊理工職業學院學術研究》第四期,2008
32.蔡英俊,〈「抒情自我」的發現與情景要素的確立〉,收錄於柯慶明、蕭馳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一個現代學術思潮的論文選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
33.———,〈「擬古」與「用事」:試論六朝文學現象中「經驗」的借代與解釋〉,《文學、文化與世變》,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組,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34.蔡瑜,〈重探謝靈運山水詩──理感與美感〉,《臺大中文學報》第37期,2012年6月
35.蕭馳,〈「抒情傳統再反思」主講發言提要〉,《中正漢學研究》總第二十二期,2013年12月
36.蕭滌非,〈讀謝康樂詩札記〉,《謝靈運研究論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37.錢志熙,〈齊梁擬樂府詩賦題法初探──兼論樂府詩寫作方法之流變》,《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四期,1995
38.———,〈樂府古辭的經典價值──魏晉至唐代文人樂府詩的發展〉,《文學評論》第二期,1998
39.錢穆,〈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第三冊,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
40.羅成琰,〈魯迅與魏晉風度〉,《魯迅研究月刊》第四期,1995
41.蘇怡如,〈形似的美典──論謝靈運山水詩〉,《東華漢學》第六期,2007年12月
五、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數排序)
1.王志清,《晉宋樂府詩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2.王淳美,《兩漢民間樂府與後人擬作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86
3.李光哲,《謝靈運詩用典考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7
4.邱欣心,《隋代樂府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學位論文,2003
5.孫玉珠,《謝惠連研究》,山東: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6.徐千雯,《魏晉南北朝五言詩擬作現象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2
7.張小虎,《南朝文人樂府詩研究》,西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8.許銘全,《唐前詩歌中「抒情空間」形成之研究──從空間書寫到抒情空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
9.陳恬儀,《謝靈運仕隱曲折研究》,新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8
10.陳海玉,《謝靈運樂府詩研究》,甘肅:西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11.劉傳芳,《謝惠連考論》,廈門: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12.劉德玲,《樂府古辭之原型與流變──以漢至唐為斷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
13.賴文君,《晉宋文風述論》,臺北:東吳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14.蘇怡如,《中國山水詩表現模式之嬗變──從謝靈運到王維》,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