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欣 Hsin Chang |
---|---|
論文名稱: |
主題教學中教師語文鷹架引導策略 A Study of Literacy Scaffolding Strategies in Thematic Teaching |
指導教授: |
陳文玲
wenling Che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3 |
中文關鍵詞: | 幼兒教育 、主題教學 、語文鷹架 、個案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ematic teaching, literacy scaffolding, case study |
相關次數: | 點閱: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教室觀察、訪談及文件檔案等方式進行分析,探究一位進行主題教學之教師所運用的語文鷹架策略與幼兒的反應。
研究結果發現,個案教師在主題教學中所運用的言談鷹架策略有八,分別為「直接告訴」、「確認」、「複述」、「支持」、「要求」、「質疑」、「探詢式問句」與「統整」策略。「直接告訴」的功能為協助幼兒發現骨牌建構方式與排列的問題;「確認」的功能為協助幼兒澄清想法與釐清行為目的,增進理解;「複述」的功能為協助幼兒清楚表達內容與激發幼兒彼此仿效創作的方式;「支持」的功能為提升幼兒參與活動的意願與信心;「要求」的功能為提醒幼兒專心聆聽討論內容與引導幼兒修正行為;「質疑」的功能為引發幼兒思考推擊骨牌與行走路線的多元方法;「探詢式問句」之功能在於協助幼兒發揮創意想法與發現問題癥結等;「統整」的功能為提供幼兒對於特定議題通盤的理解。而個案教師的讀寫鷹架有四,分別為「圖像與符號標誌」、「文字註記」、「幼兒仿寫」與「張貼經驗圖表」。「圖像與符號標誌」的功能為幫助幼兒聚焦討論作品串連與間距不一的問題;「文字註記」的功能為協助幼兒記錄討論內容與設計想法,萌發幼兒對文字的興趣;「幼兒仿寫」的功能為滿足幼兒對書寫文字的興趣;「張貼經驗圖表」的功能為提供幼兒閱讀圖表的機會,擴展幼兒對骨牌設計的視野與後設認知能力。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論,對有意於主題教學中運用語文鷹架之幼兒園教師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a teacher’s literacy scaffolding strategies in thematic teaching and young childrem’s responses based on classroom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related documents.
In this case study, the teacher used eight discourse scaffolding strategies in thematic teaching. These strategies were “direct revealing”, “confirming”, “repeating”, “supporting”, “requesting”, “questioning”, “inquiring”, and “organizing”. “Direct revealing” is to assist young children in discovering how dominoes are constructed and arrayed; “confirming” is to help young children clarify concepts and the objectives of their behavior for better comprehension; “repeating” is to assist young children in expressing themselves and to motivate them to learn by imitated peer’s creation; “supporting” can enhance young children’s willingness and confidence to participate in activities; “requesting” is to remind young children to listen attentively and to guide them to correct behaviors; “questioning” is to motivate young children to think about the multiple ways of triggering the collapse of dominoes; “inquiring” is a way to invoke creative thinking in young children and lead them to identify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organizing” can facilitate comprehension of a specific issue in young children. Besides, this teacher used four reading and writing scaffolding strategies, including “graphics and symbols”, “writing annotation”, and“imitative writing”, and “discussion poster”. “Graphics and symbols” can help young children concentrate on discussion of inconsistencies in connection and spacing; “writing annotation” is to assist young children in writing down the key ideas in their discussion and designs to germinate their interest in words; “imitative writing” is to satisfy young children’s interest in words; “discussion poster” offers an opportunity for young children to broaden their vision and increase their meta-cognitive skills through reading figures and tables.
Based on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e author provided suggestions to future researchers and kindergarten teachers interested in applying literacy scaffolding in thematic teaching.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均安(2003)。幼兒教育主題式課程之分析研究-以台灣幼稚園實驗課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莉玲(1993)。幼稚園實習教師發問技巧的分析。幼兒教育學報,2,35-60。
王靜珠(1987)。幼稚教育。台中市:長春。
白巧如(2003)。一位幼兒園教師邁向發展合宜實務(DAP)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暫行版(2012)。2012年1月17日,取自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rlz=1C1ASUT_zh-TWTW452TW452&sugexp=chrome,mod=5&sourceid=chrome&ie=UTF-8&q=%E5%B9%BC%E5%85%92%E5%9C%92%E6%95%99%E4%BF%9D%E6%B4%BB%E5%8B%95%E8%88%87%E8%AA%B2%E7%A8%8B%E5%A4%A7%E7%B6%B1%E6%9A%AB%E8%A1%8C%E7%89%88
甘貴新(2011)。應用鷹架理論於多媒體軟體教學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秋玲(2005)。鷹架概念應用於幼稚園戲劇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吳明隆(2009)。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樎椒、張宇樑(2009)。幼稚園教師對主題統整課程的知覺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3(2),81-105。
吳麗雪(2007)。幼稚園發展主題課程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長燦(2003)。「可能發展區」概念的新詮釋及其對幼兒教育的啟示。幼兒保育學刊,1,1-18。
李恩慈(2010)。一位幼稚園老師全語言的理念形成與實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連珠(2006)。全語言教育。台北市:心理。
李連珠(譯)(1998)。K.Goodman著。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台北市:信誼。
李連珠、林慧芬(2001)。適合發展的幼兒語文課程。台南師院學報,34,443-474。
沈姿君(2007)。當幼兒教師遇上新移民家長—幼兒教師的親師互動經驗與體認。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何筱瑜、王筱蘭、黃采薇、呂素幸(2008,12月)。從「單元教學」到「主題教學」轉變歷程之行動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台東大學舉辦之「2008 行動研究」學術研討會,台東市。
沈添鉦(1997)。鷹架在語言發展中的學色:母語學習及第二語教學之實況分析與比較。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1-24。
谷瑞勉(譯)(1999)。L.E.Berk & A.Winsler著。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Vygotsk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台北市:心理。
谷瑞勉(譯)(2001)。L. D.-Krauss著。教室中的維高斯基:仲介的讀寫教學與評量(Vygotsky in the classroom : mediated literacy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台北市:心理。
幸曼玲(1996)。從社會互動看幼兒的學習:Vygosky理論的應用。發表於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對話學術研討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周淑惠(2002)。幼兒教材教法-統整性課程取向。台北市:心理。
周淑惠(2003)。淺談幼兒教學中的鷹架搭構。國教世紀,206,13-18。
周淑惠(2004)。建構取向之幼兒自然科學教學之歷程性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9,61-88。
周淑惠(2005)。鷹架引導策略。國教世紀,216,45-56。
周淑惠(2006)。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探究取向之主題課程。台北市:心理。
明新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2011)。幼兒教育國際學術講座-理念與實踐。2011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gdece.nhcue.edu.tw/news/news.php?Sn=828
尚榮安(譯)(2001)。R.K.Yin著。個案研究(Case study research)。台北市:弘智文化。
林玉體(1997)。西洋教育史。台北市:文景。
林育瑋、王怡云、鄭立俐(譯)(1997)。S.C.Chard著。進入方案教學的世界(The project approach)。台北縣:光佑。
林育瑋、洪堯群、陳淑娟、彭欣怡(譯)(2003)。J.H.Helm&L.G.Katz著。小小探索家-幼兒教育中的方案教學(Young investigators the project approach in the early years)。台北市:華騰。
林怡伶(2000)。幼稚園師生問答歷程之描述:以一大班的小組活動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怡秀(2007)。國小數學領域的創造力教學。2015年5月1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3/
林季蓉(2004)。主題中心式幼兒教育課程在台灣的實施發展與比較之研究-幼教學者和實務機構之觀點。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林佩蓉(譯)(1999)。B.Fisher著。快樂的學習:全語言幼稚園的一天(Joyful learning-a whole language kindergarten)。台北縣:光佑。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2)。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惠娟(2004a)。小白鯨洗衣店:從種子幼稚園的課程看主題教學的全貌。台北縣:光佑文化。
林惠娟(2004b)。幼托園所全語言教學實施概況之初探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2(1),149-214。
林翠湄(譯)(1996)。J.Hendrick著。幼兒全人教育(The whole child:developmantal education for the early years)。臺北市:心理。
林麗卿(2005)。全語文新思維的來龍去脈。載於林麗卿、邱蓮春、張巧妙、黃詩穎、洪筑芸、吳嫈華、白宜芳、莊秋芬、洪俐如(合著),全語文的新思維(頁3-27)。台北市:華騰。
施美菁(2006)。鷹架學習概念應用於幼稚園藝術教學情境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洪筑芸(2005)。全語文理念的課程實踐(II):例行活動輕鬆做。載於林麗卿、邱蓮春、張巧妙、黃詩穎、洪筑芸、吳嫈華、白宜芳、莊秋芬、洪俐如(合著),全語文的新思維(頁6-3-6-28)。台北市:華騰。
徐世瑜(1999)。主題統整教學。教師天地,102,20-26。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高琇嬅(主編)(2003)。學校附近的地圖:18篇幼兒建構學習的課程實錄。台北縣:光佑文化。
高勳芳、林盈助、王向葵(譯)(1999)。J.A.Maxewll著。質化研究設計(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an interactive approach)。台北市:心理。
翁麗芳(1998)。幼兒教育史。台北市:心理。
高儷育(2000)。一個幼稚園班級內「團體討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2011)。方案教學之理論驗證與文化組織脈絡-「國際與本土經驗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年10月1日,取自http://www.gdece.nhcue.edu.tw/app/news.php?Sn=962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1997)。國語辭典。2012年5月11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曹純瓊(1999)。鷹架式語言教學對國小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口語表達能力學習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芳懿(2007)。方案、單元及主題課程的比較。教育研究月刊,164,85-91。
許碧勳、吳青蓉(2008)。一所幼兒園主題教學創意世界的蛻變。育達學院學報,15,61-86。
陳昇飛(2006a)。從教室言談看學童語文知識之建構-Vygotsky社會建構取向。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4(4),129-170。
陳昇飛(2006b)。教師語文教學鷹架之搭建及其教學策略。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5,179-204。
陳冠潔(2002)。一位幼稚園教師在主題式課程中引導行為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柏璋、盧美貴(1991)。開放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淑芳(2012)。美國《發展合宜實務指引》的發展和修訂-對我國幼稚園課程標準修訂之啟示。2012年5月11日,取自http://www1.nttu.edu.tw/shufang/%E8%AB%96%E6%96%87%E5%85%A8%E6%96%87/USACURt.htm
陳淑敏(1994)。Vygotsky 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屏東師院學報,7,119-144。
陳淑敏(1995)。Vygotsky「最近發展區」概念內涵的探討。屏東師院學報,8,503-526。
陳淑敏、張玉倫(1994)。幼兒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21,1-36。
陳淑敏(1998)。從社會互動看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理論及其對幼教之啟示。幼教天地,15,167-179。
陳淑琴(2000)。幼兒語文教材教法。台北縣:光佑文化。
陳淑琴(2007)。幼兒教師主題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1(2),27-52。
陳淑琴(主編)(2004)。美猴王:車籠埔幼兒實驗學校主題課程紀實。台北縣:光佑文化。
陳淑琦(1994)。幼兒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市:心理。
陳聖謨(2003)。主題式統整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教師之友,44(1),44-58。
陳詩莉(2010)。運用全語文策略進行幼兒數概念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陸錦英(2009)。教師應架孩子的能力-一本繪本的誕生。教育研究學報,43(1),51-78。
郭靜晃(譯)(1992)。J.E. Johnson,J.F. Christie,& T.D. Yawkey著。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揚智文化。
陶英琪、陳穎涵(譯)(1998)。L. G. Katz, & S. C. Chard著。探索孩子心靈世界:方案教學的理論與實務(Engaging children’s minds:the project approach)。台北市:心理。
張玉成(1999)。教師發問技巧(第二版)。台北市:心理。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純德(1995)。幼稚園教師在團體教學中與幼兒互動歷程之探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菀珍(1997)。鷹架理論在成人教學實務之應用。成人教育雙月刊,40,43-52。
張靜文(1997)。幼稚園教室中討論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穎宜(2010)。公立幼稚園教師帶領團體討論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光雄、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譯)(2001)。R. C. Bogdan, & S.K. 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
湯志民(1997)。學校開放空間的規畫與運用。載於黃政傑(主編),開放教育的理念與實踐(頁86-98)。台北市:漢文。
黃玟玲(2007)。幼稚園課程轉型之研究-以台中縣車籠埔國小附設幼稚園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政傑(主編)(1997)。開放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市:漢文。
游淑燕(1994)。美國幼教協會發展合宜課程實施之基本觀點與評析。嘉義師院學報,8,374-418。
黃瑞琴(1993)。幼兒的語文經驗。台北市:五南。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瑞琴(1997)。幼兒讀寫萌發課程。台北市:五南。
黃瑞琴(2011)。幼兒園遊戲課程。台北市:心理。
黃詩穎(2005)。全語文理念的課程實踐(I)-主題活動。載於林麗卿、邱蓮春、張巧妙、黃詩穎、洪筑芸、吳嫈華、白宜芳、莊秋芬、洪俐如(合著),全語文的新思維(頁5-1-5-33)。台北市:華騰。
黃麗珠、孫淑柔(2009)。鷹架式語言教學結合多媒體對增進智能障礙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之研究。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11,153-182。
楊淑朱(1998)。幼兒小組活動設計--High/Scope實驗課程中的實例。台北市:心理。
楊曉苓、段慧瑩、陳芃蓁(1997)。0-2歲嬰幼兒適性發展學習活動綱要之研究。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4,85-105。2012年3月26日,取自http://www.cbi.gov.tw/CBI_2/upload/de71633b-3868-4130-bcda-a08d49068282.pdf
廖智倩(2002)。主題統整教學活動設計初探-以「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為例」。中華體育,16(3),115-121。
劉玉燕(2003)。傳統到開放-佳美主題建構教學的發展歷程。載於簡楚瑛(主編),幼教課程模式(頁121-167)。台北市:心理。
劉百玲(2005)。幼稚園實施自然科學主題課程之協同行動研究-一所國小附幼的經驗。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宜純(譯)(2009)。E. Bodrova & D.J.Leong著。心靈幫手-Vygotsky學派之幼兒教學法(Tools of the mind-The Vygotskian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台北市:心理。
蔡敏玲、陳正乾(譯)(1997)。M. Cole著。社會中的心智-高層次心理過程的發展(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台北市:心理。
蔡福興(2001)。主題式教學於國小科技教育課程實施之運用。生活科技教育,34(5),7-16。
蔡慶賢(譯)(1997)。S.C.Chard著。進入方案教學的世界(The project approach)。台北縣:光佑。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鄭明長(2002)。發問對教學歷程之影響初探。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5,87-114。
鄭金昌、陳進發(2005) 。鷹架理論在體育教學上之應用。大專體育,79,1-7。
鄭博真(2008)。幼兒園主題課程與教學:融入多元智能設計與實施。台北縣:華立。
盧美貴(1988)。幼兒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
盧素碧(2003)。單元教學。載於簡楚瑛(主編),幼教課程模式(頁9-53)。台北市:心理。
盧素碧(1987)。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市:文景。
戴雅茗、吳順利(2008)。同儕英語教學之鷹架式語言類別。國民教育,48(5),45-53。
薛曉華(譯)(2002)。E.Ronald & Ph.D Hallinger。學習自由的國度:另類理念學校在美國的實踐(The parent’s guide to alternatives in education)。台北市:高等教育。
簡淑真(1998)。建構論及其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課程與教育季刊,1(3),61-80。
簡楚瑛(1988)。學前教育環境之研究與應用。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193-202。
簡楚瑛(1994)。方案課程之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文景。
簡楚瑛(主編)(2003)。幼教課程模式(第二版)。台北市:心理。
簡楚瑛(2005)。從課室言談與課程結構看教育改革的契機。教育與心理研究,28(1),49-74。
顏綺貞(2008)。鷹架幼兒書寫能力之行動研究--全語言取向的教室活動。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羅淑芳(1984)。開放式學習的幼兒教育。台灣教育,403,36-39。
羅雅芬、連英式、金乃其(譯)(2000)。兒童的一百種語言-愛蜜莉亞教育取向—進一步的迴響(The hundred languages of children:the Reggio Emilia approach advanced reflections)。台北市:心理。
西文部分
Anning,A.(2006).The co-construction of an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In A.Anning, J.Cullen, & M.Fleer,(Eds.),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pp.57-68).London:Sage.
Beane,J.(1997).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Berk,L.E.(2009).Child development.Boston:Allyn and Bacon.
Budwig, N.A., McLane,J.B.,McNamee,G.D., & Wertsch,J.V. (1980). Child Development,51(4),1215-1221.
Canady,R.J. & Raines S.C.(1990). The whole language kindergarten.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Catron,C.E.(1993).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New York:Macmillan.
Chait,D. Preston,J. & Winkler,V.,(1998).Literature-based thematic activities. Eau Claire,WI:Thinking.
Chu,S., Ho,A., Li,X., & Woo,M.(2011). Using a wiki to scaffold primary-school students' collaborative writ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14(1),43-54.
Fortson,L.R, & Reiff, J.C. (1995).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Open structures for integrative learning.Needham Heights,MA:Allyn and Bacon.
Froese,V.(1991).Whole language.Needham Heights,MA:Allyn and Bacon.
Hatch,J.A.(2005).Teaching in the new kindergarten. Clifton Park, NY:Thomson Delmar Learning.
Holzman, L.(1997).Schools for growth:radical alternatives to current educational models.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Janneke,V.d.P., Jos,B., & Monique,V.(2010). Scaffolding i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A decade of research.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2(3),271-296.
Jill,M.P., Laura,M.J.(2010).Teachers’use of scaffolding strategies during read alouds in the preschool classroom.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3(4),241-248.
Jordan,B.(2006).Scaffolding learning and co-constructing understandings.In A.Anning, J.Cullen, & M.Fleer,(Eds.),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pp.31-42).London:Sage.
Krogh,S.L., & Slentz, K.L.(2001).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Mahwag,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app,D. & Flood, J.(1994).Integrating the curriculum: First steps.The Reading Teacher,47(5),416.
Lee, A.,Lei,B.,Lin, D., & Neville, R.(2011).Using conceptual scaffolding to foster effective problem solving.Physics teacher,49(6),385-389.
New,S.R. (1999).An integrated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Moving from the what and how to the why.In C. Seefeldt(Ed), The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Current finding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pp.265-287).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Pawan, F.(2008).Content-area teachers and scaffolded instruction for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4,1450-1462.
Rasmussen,J.(2001).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cation in teaching:A systems-theory approach to the scaffolding metaphor.Curriculum Studies,33(5),569-582.
Rogoff, B. and Gardner, W.P. (1984). Adult guidance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B. Rogoff and J. Lave (Eds.),Everyday cognition: Its development in social contexts. (pp.95-116).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chudi,S. & Lafer,S.(1996).The interdisciplinary teacher’s handbook:A guide to integrated teach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Porsmouth,NH:Boynton/Cook.
Verenikina, I.(1998).Understanding scaffolding and the ZPD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Retrieved November 9, 2010 from http://www.aare.edu.au/03pap/ver03682.pdf
Williams,L.R. (1999).Determining the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The evolution of goals and strategies through consonance and controversy.In C. Seefeldt(Ed.),The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Current finding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pp.1-26).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Wood,D. & Wood,H.(1996).Vygotsky, tutoring and learning.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2(1),5-12.
Wood, D., Bruner, J., & Ross, G.(1976). 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solv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7,89-100.
Wortham , S. C.(2006).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4th ed). Upper Saddle River,NJ:Merrill Prentice Hall.
Wu,S.C.(吳樎椒) & Chang,T.L.(張宇樑)(2006).Reflection on us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s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Humanity Sciences,1(1),131-146.
Zeece,P.(2010).Curriculum design strategies in emergent literacy: The role of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literature selection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37(5),34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