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文瑞 |
---|---|
論文名稱: |
一位五年級教師在補習班發展課室社會規範及社會數學規範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a Fifth-Grade Teacher Developing CSN and SMN in a Cram School |
指導教授: | 蔡文煥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6 |
中文關鍵詞: | 長度複製 、長度保留 、長度遞移 、長度間接比較 |
外文關鍵詞: | reproduction of length, conservation of length, transitivity of length, indirect comparison of length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行動研究在探討一位五年級教師在補習班課室中,如何運用策略來發展數學課室討論文化並形成建立課室社會規範及社會數學規範。在課堂互動的過程中透過收集教學現場的錄音錄影資料、學生的解題記錄、以及教學省思日誌和諍友的意見等。
本研究結果,教師在五年級數學課室討論中,透過策略的運用所形成的課室社會規範有:
(1)先舉手再發言。
(2)專心傾聽。
(3)發表時要大聲說清楚。
(4)解題記錄要清楚。
社會數學規範有:
(1)多樣的解題記錄。
(2)把解題記錄修補得更清楚。
(3)比較不同的解題記錄。
(4)回到題目來看並說明理由及想法。
研究結果顯示,課堂上教師利用教學過程與學生進行磋商討論,以形成並發展社會規範與社會數學規範,兩者之間相輔相成,使學生成為智力自主的學習者。
關鍵字:數學課室討論、社會規範、社會數學規範、行動研究
Abstract
This action research discussed about a fifth grade teacher in the cram school classroom, using strategy to develop the mathematical class discussion culture and establish the classroom social norms and the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The study data collected including the video recording of mathematics classes, the students’ problem-solving records,the teacher’s teaching reflection journal and the comments from other teachers who were involved in the observation and discussions.
In this study,the outcome of action development was to show that some classroom social norms and some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were formalized by a teacher in the fifth grade mathematical classroom as follows:.
Classroom social norms:
(1) Raising hands before speaking.
(2) Concentrating on listening.
(3) Expressing their thoughts to classmates clearly and loudly.
(4) Presenting the question-solving process clearly.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1) Using multiple strategies to solve questions.
(2) Repairing the problem records more clearly.
(3) Comparing different records of questions-solving processes.
(4) Explaining the ideas of reasons when you return to the topi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cussion of teaching events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formed and developed the social norms and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which complement each other.The development of norms encourages students to become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autonomous learners.
Keywords: mathematical class discussion, social norms, sociomathematics norms, action
research
王春展(1996)。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3-71。
王義傑(2004)。一個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室社對學常規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新竹。
王芝澐(2012)。一位三年教師發展數學課室討論文化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新竹。
古美鳳(2015)。國小學校數學教師與補教機構數學老師之異同。(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谷瑞勉譯(1996)。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台北:心理。(Berk,L.E.,Winsler,A.,1995)
李駱遜(2005)。兒童才藝班。2006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naer.edu.tw/pcontent/TeachActive/u_ActiveFrame.asp?id=150&ProgramID=141。
汪詠黛(1995)。兒童才藝班現況與思考。文訊月刊,114,25-28。
陳淑敏(1996)。從社會互動看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理論及其對幼教之啟示。百年校慶學術研討會暨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百年誕辰紀念會議手冊。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陳淑娟(1999)。透過合作行動研究探討一個國小班級的數學討論活動。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陳淑娟、劉祥通(2002)。國小班級數學討論活動可行方案之探討。科學教育學刊,10(1),87-107。
陳淑娟(2002)。國小班級數學討論活動可行方案之探討。科學教育學刊, 10(1),
87-107。
陳家鵬(2008)。數學課室討論文化下國小五年級數學推理規範之發展:以分數為例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陳之華(2010)。常態分班,怎樣做更好?親子天下,18,32-34。
蔡文煥(1991)。小組在數學解題活動中運作的探討。國教世紀,27(3)。
蔡文煥(2001)。兒童每日數學中之數學文化化之發展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九十年度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91-2521-S-134-004)。
蔡文煥(2002)。兒童每日活動中之數學文化之發展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91-2521-S-134-001
蔡文煥(2004)。九年一貫數學能力指標之詮釋:國小連結部分。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九十二年度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蔡文煥(2004a)。協同教師發展有利數學意義產生之課室討論文化之研究。論文發表於海峽兩岸教育行動研究研討會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蔡文煥(2005)。發展數學課室之討論文化藉以提昇學童之智力自主性。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94-2521-S-134-001
蔡文煥(2012)。課室討論文化活動之發展。「數學課室討論文化及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研習手冊」(2012)。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蔡文煥、林碧珍(2003)。發展數學課室之討論文化藉以提升學童之智力自主性(1/3)。
蔡文煥、林碧珍(2006)。發展數學課室之討論文化藉以提昇學童之智力自主性(3/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九十四年度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94-2521-S-134-001)。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蔡美芳(2003)。國小學生校外才藝學習及其創造力、認知型式與數學後設認知相關之研究。台中師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蔡清田(2006)。課程行動研究的通關密碼。教育研究月刊,2006.11,111-121。
房昔梅、鍾靜(2005)。國小教師在高年級實施討論式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教育類,18(2),p33-64。
房昔梅(2003)。小學高年級教師實施討論式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台北。
章英華、伊慶春(民90年6月)。家庭、學校與補習。「青少年生命歷程與生活調適」研討會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李守蕾(2008)。補教業服務品質.企業形象.價格認知與顧客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才藝補習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
教育部(1976)。補習及進修教育法(1974年7月12日修正公布)。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78)。加強輔導中小學正常教學要點。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正式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國科會九十二年度專題研究計畫成果研究報告。編號:NSC92-2521-S-134-002。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黃國勳和劉祥通(2002):歡樂滿堂的數學課-因數教材創新教學之實踐。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6,52-64。
黃光國、吳武典、周祝瑛(2003)。教改萬言書全文:終結教改亂象,追求優質教育。2006年6月28日,取自http://www.pnews.com.tw/educhg01.htm
黃光國(1981)。升學補習班問題。中國論壇,11(10),8-24。
黃政傑(1985)。教育與進步。台北市:師大書苑。
守寍寍(2007)。十年來 最難教的一堂課。中時電子報,2007年11月16日,教育版。
天下雜誌編印(2013)。台灣補習班 比超商還多,2013年2月19日。台北市:天下雜誌。
何琦瑜、李岳霞(2011)。7原則-打造全局式學習。親子天下,21,148-150。
張暉坤(2012)。2001-2010年台灣地區有關補習班研究碩士論文之內容分析。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家碩(2006)。探討課室討論文化常規之形成暨對二年級不同成就學童正整數乘法學習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市。
吳幸宜譯(1994)。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Margaret,E.G.著)。台北:心理。
甯自強(1993)。「建構式教學法」的教學觀~由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國教學報,5 ,33-39。
甯自強(1993)。國小數學新課程的精神及改革動向。 科學教育學刊,1(1)。
林美珍(2000)。兒童認知發展。台北:心理。
林碧珍譯(1997)。皮亞傑,發展的機制和學校的學習-皮亞傑的理論和算術的教學。載於兒童發展理論與幼教實務學術研討會手冊,(頁61-73)。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林清山譯(民86)。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原作者:Richard E. Mayer)。台北市:遠流。
游麗卿(1999a)。Vygotsky 社會文化歷史論:搜集和分析教室社會溝通活動的對話及其脈絡探究概念發展。國教學報,11,230-258。
游麗卿(1999b)。教室溝通活動的實施-教師如何運用小組成員的互動培養學生溝通知能。班級經營,4(3), 10-21。
游麗卿(1999c)。小學一年級學生在數學課所表現出的溝通能力。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205-222。
游麗卿(2002)。從分析學生爭論解題記錄的合理性探討社會數學規範的內涵。第六屆課程與教學論壇學術研究會論文集。1-1~1-21。
吳宗立 (2000)。情境學習論在教學上的應用。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11(3),157-164。
戴絹穎(2006)。一位二年級教師促進社會數學規範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曾志華(1997)。社會互動與數學知識之建構:一個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室之俗民誌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嘉義。
劉錫麒(1993)。數學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劉如芳(2002)。一個國小數學教室之社會數學常規發展歷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新竹。
劉正(2006)。「補習在臺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集刊》第五十二輯第四期:頁1-34。(TSSCI)
劉儒德等(譯) (2009)。50位改變心理學的大師。(Key thinkers in psychology). 台北:五南。
劉俊德(2010)。一位三年級教師形成兒童數學討論規範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台北:心理。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Herbert Altrichter,Peter Posch,Bridget Somekh著)。台北:遠流。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Patton,1990)
許馨月、鍾靜(2004)。國小教師面臨討論式數學教學問題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院學報:數理科技教育類,17(1),p57-82。
馮子玲(2012)。一位四年級教師塑形社會數學規範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甄曉蘭(1993)。實踐新課程理念的必要性、妥適性與可行性。八十二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彙編,327-331。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郭慶熙(2010)。少子化現象下國小家長對補教業服務品質之滿意度調查。美和技術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屏東。
鍾靜(1996)。數學教室文化的新貌。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八十四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手冊。嘉義: 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鍾靜(2005)。以「討論式數學教學」促進兒童數學概念的發展。運用科技增進數學教 師專業發展94年學術研討會專輯。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英文文獻
Bray, M. (1999). The shadow education system: Private tutor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lanners. Paris, IIEP, UNESCO.
Blumer, H. (1969).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apective and Method. EnglewoodCliffs, NJ: Prentice-Hall.
Brown, J.S., Collins,A., & Duguid,P.(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 32-41.
Cobb, P. (1990).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 L. P. Steffe & T. Wood (Eds.),Transforming children’s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pp.19-29)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obb, P., & Bauersfeld, H. (1995) Emergence of mathematical meaning: Interaction in classroom cultures. Hillsdale, NJ: Erlbaum.
Cobb, P., & Yackel, E. (1996).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Argumentation, and Autonomy in Mathematic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7 (4), 458-477.
Cobb, P., McNeal, B, Yackel, E., & Wood, T. (1992).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room mathematics traditions: An interactional analysi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9, 573-604.
Fraivillig, J. L.,Murphy, L. A.,& Fuson, K. C.(1999). Advancing Children’s Mathematical Thinking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0,148-170.
Kazimi, C. (1996b). Bas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on Piaget’s constructivism. Childhood Education.
Kammi, C. (1997). Bas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on piaget’s constructivism. 兒童發展理論與幼教實務學術研討會手冊。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教系、幼教中心主辦。
Kammi, C.,Clark, F. B. & Dominick. A.(1997).The six national goals. A Road to Disappointment. 兒童發展理論與幼教實務學術研討會手冊。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教系、幼教中心主辦。
Kazimi, C. & Ewing, J.K. (1996). Basing teaching on Piaget’s constructivism. Childhood Education,72(5),260-264.
Kazimi, E. & Stipek, D. (2001). Promoting Conceptual Thinking in four Upper-Elementary Mathematics Classroom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runal,102(1), 59-80.
Lave, J.,&Wenger, E.,(1991).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McCormick, R, Paechter, C.(Eds).,(1999). Learning and knowledge(p. 21-35). The open university,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McClain, K. & Cobb, P. (2001). An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in One First-Grade Classroom.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2(3), 236-266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Newman, D., Griffin, P.& Cole, M.(1989).The construction zone:Working for cognitive change in school.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iaget, L. (1973). To understand is to invent: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G.Robert &A. Roberts, Trans.). New Tork: Grossman.
Piaget(1982).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In J. K. Gardner(Ed.), Readingsi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Boston:Little , Brown and Company.
Wood,T.(1999). Creating a context for argument in mathematics class .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0 , 171-191.
Yackel, E.,& Cobb, P.(1996).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argumentation, and 167 autonomy in mathematic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7(4), 458-477.
Yackel, E., Cobb, P. & Wood, T.(1991).Small-group interactions as a source of learning opportunities in second-grade mathematic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2(5), 39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