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濬麟
Chang, Chun-Lin
論文名稱: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改革之探討 —系統思考取徑
A Study on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Reform: A Systems Thinking Approach
指導教授: 謝小芩
Hsieh, Hsiao-Chin
口試委員: 朱如君
陳佩英
Chu, Ju-Ch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
Institute of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5
中文關鍵詞: 人力資本論不均等有效維持論系統思考十二年國教升學制度
外文關鍵詞: human capital theory, 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systems thinking, 12-year basic education, school entranc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取徑系統思考,探討2014年啟動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改革,將台灣
    國民教教育系統分成國家、家庭和學校三個層級進行觀察,發現台灣的教育問題,
    可以分成層級之間的問題和層級內部的問題。
    層級之間的問題,主要源於不同層級參與者價值觀與立場的歧異。十二年國
    民基本教育政策下,國家層級的政府強調教育應著重在素養面向,但在家庭層級
    的家長卻可能會更強調子女的學科成績以因應升學目標。面對層級之間的問題,
    需要跨層級長期的溝通,找尋共同希望達成的核心教育目標,最後設計名實相符
    的體制和政策。
    本研究發現,根據系統思考「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教育資源改善」同屬
    於學校層級內的議題,主要為執行層面的問題,需要合適的配套,例如教育專業
    協助和必要經費的支持,才能讓理想真正的成為現實。
    「升學制度」問題則比較特別,由於國中、高中、大學分雖同屬學校層級,
    但彼此獨立運作,因此「國中升高中」和「高中升大學」的升學機制,各自存在
    不同的考量及作為,屬於次層級間問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改革也有調整升學
    制度。但在目前的「國中升高中」升學中,學科分數仍占主導性的地位,而將於
    2022年改制的「高中升大學」的升學,本研究預測也仍會有相似的情況。


    Taking the systems thinking approach, this study examines issues involved in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reform launched in 2014 in Taiwan. Through the lenz of systems thinking Taiwan’s education system can be analyzed into three levels: the state-level, the school-level and the family-level, and two types of educational issues are identified: the between-level issues and the within-level issues.
    Between-level issues come from the different views of value of participants from different levels. On one hand, the state promotes competences as the education goal in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policy. On the other hand, at the family-level, parents may insist on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entrance examination score. Resolution to between-level issues involves long-term cross-level communication to come up with common education goals, and to design systems and policies to achieve the goals.
    This study finds that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school quality improvement” are issues both belonging to school-level and tend to be implemental issues. Resolution to within-level issues involves professional supports to teachers and sufficient funding to schools. Issue relating to school matriculation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between-sublevel issues within the school level. New matriculation policies have been arranged in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reform. However, this study finds that, in the promoting process from junior high to senior high schools, entrance examination scores still play a crucial role in determining results of the process; a similar pattern is foreseeable in the matriculation process from senior high to college, which will take place in 2022 for the first batch undergoing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壹、研究動機、期望與目標 ‐‐‐‐‐‐‐‐‐‐‐‐‐‐‐‐‐‐‐‐‐‐‐ 1 一、研究動機 ‐‐‐‐‐‐‐‐‐‐‐‐‐‐‐‐‐‐‐‐‐‐‐‐‐‐‐‐‐‐‐‐‐ 1 二、研究期望 ‐‐‐‐‐‐‐‐‐‐‐‐‐‐‐‐‐‐‐‐‐‐‐‐‐‐‐‐‐‐‐‐‐ 5 三、研究問題 ‐‐‐‐‐‐‐‐‐‐‐‐‐‐‐‐‐‐‐‐‐‐‐‐‐‐‐‐‐‐‐‐‐ 6 貳、文獻探討 ‐‐‐‐‐‐‐‐‐‐‐‐‐‐‐‐‐‐‐‐‐‐‐‐‐‐‐‐‐‐‐‐‐ 8 一、國民教育名詞解釋 ‐‐‐‐‐‐‐‐‐‐‐‐‐‐‐‐‐‐‐‐‐‐‐‐‐‐ 8 二、國民教育緣起 ‐‐‐‐‐‐‐‐‐‐‐‐‐‐‐‐‐‐‐‐‐‐‐‐‐‐‐‐‐‐ 9 三、台灣教育環境的時期流變 ‐‐‐‐‐‐‐‐‐‐‐‐‐‐‐‐‐‐‐‐‐‐ 11 (一) 日治時期 ‐‐‐‐‐‐‐‐‐‐‐‐‐‐‐‐‐‐‐‐‐‐‐‐‐‐‐‐‐‐‐‐‐ 11 (二) 戒嚴時期 ‐‐‐‐‐‐‐‐‐‐‐‐‐‐‐‐‐‐‐‐‐‐‐‐‐‐‐‐‐‐‐‐‐ 12 (三) 教育持續改革時期 ‐‐‐‐‐‐‐‐‐‐‐‐‐‐‐‐‐‐‐‐‐‐‐‐‐‐ 13 四、國家為什麼推行國民教育 ‐‐‐‐‐‐‐‐‐‐‐‐‐‐‐‐‐‐‐‐‐‐ 15 (一) 國民教育乃為國家目標服務的工具 ‐‐‐‐‐‐‐‐‐‐‐‐‐‐ 15 (二) 國民教育乃國民的基本權利 ‐‐‐‐‐‐‐‐‐‐‐‐‐‐‐‐‐‐‐ 17 五、國民為什麼參與國民教育 ‐‐‐‐‐‐‐‐‐‐‐‐‐‐‐‐‐‐‐‐‐‐ 18 (一) 教育有助於向上流動 ‐‐‐‐‐‐‐‐‐‐‐‐‐‐‐‐‐‐‐‐‐‐‐‐ 18 (二) 教育文憑意義的變化 ‐‐‐‐‐‐‐‐‐‐‐‐‐‐‐‐‐‐‐‐‐‐‐‐ 23 (三) 文憑就業市場上的貨幣價值 ‐‐‐‐‐‐‐‐‐‐‐‐‐‐‐‐‐‐‐ 24 (四) 小結 ‐‐‐‐‐‐‐‐‐‐‐‐‐‐‐‐‐‐‐‐‐‐‐‐‐‐‐‐‐‐‐‐‐‐‐‐‐ 26 六、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改革 ‐‐‐‐‐‐‐‐‐‐‐‐‐‐‐‐‐‐‐‐‐‐ 27 (一) 改革軌跡 ‐‐‐‐‐‐‐‐‐‐‐‐‐‐‐‐‐‐‐‐‐‐‐‐‐‐‐‐‐‐‐‐‐ 27 (二) 十二年國教改革希望解決的教育問題 ‐‐‐‐‐‐‐‐‐‐‐‐ 29 (三) 十二年國教改革內容 ‐‐‐‐‐‐‐‐‐‐‐‐‐‐‐‐‐‐‐‐‐‐‐‐- 33 (四) 小結 ‐‐‐‐‐‐‐‐‐‐‐‐‐‐‐‐‐‐‐‐‐‐‐‐‐‐‐‐‐‐‐‐‐‐‐‐‐ 44 七、學校教育目標的失語 ‐‐‐‐‐‐‐‐‐‐‐‐‐‐‐‐‐‐‐‐‐‐‐‐‐‐ 46 參、研究方法 ‐‐‐‐‐‐‐‐‐‐‐‐‐‐‐‐‐‐‐‐‐‐‐‐‐‐‐‐‐‐‐‐‐‐‐ 48 一、系統思考 ‐‐‐‐‐‐‐‐‐‐‐‐‐‐‐‐‐‐‐‐‐‐‐‐‐‐‐‐‐‐‐‐‐‐‐ 48 (一) 系統的定義 ‐‐‐‐‐‐‐‐‐‐‐‐‐‐‐‐‐‐‐‐‐‐‐‐‐‐‐‐‐‐‐- 48 (二) 如何使用系統思考建構系統樣貌‐‐‐‐‐‐‐‐‐‐‐‐‐‐‐‐‐ 50 (三) 系統圖標示說明 ‐‐‐‐‐‐‐‐‐‐‐‐‐‐‐‐‐‐‐‐‐‐‐‐‐‐‐‐- 55 (四) 系統思考小結 ‐‐‐‐‐‐‐‐‐‐‐‐‐‐‐‐‐‐‐‐‐‐‐‐‐‐‐‐‐‐ 58 二、文件分析法 ‐‐‐‐‐‐‐‐‐‐‐‐‐‐‐‐‐‐‐‐‐‐‐‐‐‐‐‐‐‐‐‐‐ 59 三、訪談法 ‐‐‐‐‐‐‐‐‐‐‐‐‐‐‐‐‐‐‐‐‐‐‐‐‐‐‐‐‐‐‐‐‐‐‐‐‐ 60 肆、從系統概念圖看當前的教育問題 ‐‐‐‐‐‐‐‐‐‐‐‐‐‐‐‐‐‐ 62 一、系統概念圖繪製 ‐‐‐‐‐‐‐‐‐‐‐‐‐‐‐‐‐‐‐‐‐‐‐‐‐‐‐‐‐‐ 62 (一) 國家層級 ‐‐‐‐‐‐‐‐‐‐‐‐‐‐‐‐‐‐‐‐‐‐‐‐‐‐‐‐‐‐‐‐‐‐ 62 (二) 家庭層級 ‐‐‐‐‐‐‐‐‐‐‐‐‐‐‐‐‐‐‐‐‐‐‐‐‐‐‐‐‐‐‐‐‐‐ 63 (三) 學校層級 ‐‐‐‐‐‐‐‐‐‐‐‐‐‐‐‐‐‐‐‐‐‐‐‐‐‐‐‐‐‐‐‐‐‐ 64 (四) 整體系統概念圖 ‐‐‐‐‐‐‐‐‐‐‐‐‐‐‐‐‐‐‐‐‐‐‐‐‐‐‐‐‐ 66 二、從系統概念圖看層級間的教育問題 ‐‐‐‐‐‐‐‐‐‐‐‐‐‐‐‐ 67 (一) 在升學階段,學科能力仍具有主導性的影響力 ‐‐‐‐‐‐ 68 (二) 在求職階段,教育階段的投資未必能增加薪資報酬 ‐‐‐ 83 三、從系統概念圖看學校層級內的執行挑戰 ‐‐‐‐‐‐‐‐‐‐‐‐‐ 86 (一) 高中優質化計劃對學校素質的提升 ‐‐‐‐‐‐‐‐‐‐‐‐‐‐‐ 86 (二) 教師素質提升的困難 ‐‐‐‐‐‐‐‐‐‐‐‐‐‐‐‐‐‐‐‐‐‐‐‐‐‐ 89 (三) 本節小結 ‐‐‐‐‐‐‐‐‐‐‐‐‐‐‐‐‐‐‐‐‐‐‐‐‐‐‐‐‐‐‐‐‐‐‐ 96 四、本章小結 ‐‐‐‐‐‐‐‐‐‐‐‐‐‐‐‐‐‐‐‐‐‐‐‐‐‐‐‐‐‐‐‐‐‐‐‐ 97 伍、研究結論、研究建議與限制 ‐‐‐‐‐‐‐‐‐‐‐‐‐‐‐‐‐‐‐‐‐‐ 99 一、研究結論 ‐‐‐‐‐‐‐‐‐‐‐‐‐‐‐‐‐‐‐‐‐‐‐‐‐‐‐‐‐‐‐‐‐‐‐‐ 99 二、研究建議 ‐‐‐‐‐‐‐‐‐‐‐‐‐‐‐‐‐‐‐‐‐‐‐‐‐‐‐‐‐‐‐‐‐‐‐‐ 104 三、研究限制 ‐‐‐‐‐‐‐‐‐‐‐‐‐‐‐‐‐‐‐‐‐‐‐‐‐‐‐‐‐‐‐‐‐‐‐‐ 113 陸、參考文獻 ‐‐‐‐‐‐‐‐‐‐‐‐‐‐‐‐‐‐‐‐‐‐‐‐‐‐‐‐‐‐‐‐‐‐‐‐ 115 相關附件 附件一 各教育階段核心素養內涵 --------------------- 124 附件二 高級中等學校教育階段各類型學校課程規劃 ------- 126 附件三 焦點訪談大綱 ------------------------------ 127 附件四 訪談大綱(高中優質化計劃) ------------------- 129 附件五 訪談大綱(111 年起大學考招制度) ------------- 130 附件六 免試人學超額比序項目內涵一覽表 -------------- 131 表次 表2‐1 家庭資本對學習成就影響文獻整理 ‐‐‐‐‐‐‐‐‐‐‐‐‐‐‐ 22 表2‐2 歷年學歷可支配所得對照 ‐‐‐‐‐‐‐‐‐‐‐‐‐‐‐‐‐‐‐‐‐‐ 25 表2‐3 各國教育概況比較表 ‐‐‐‐‐‐‐‐‐‐‐‐‐‐‐‐‐‐‐‐‐‐‐‐‐‐ 31 表2‐4 2014 年各國教育經費投入之比較 ‐‐‐‐‐‐‐‐‐‐‐‐‐‐‐‐ 32 表2‐5 清華大學材料系109 年個人申請入學篩選標準 ‐‐‐‐‐‐ 42 表3‐1 系統思考與傳統思考的對照表 ‐‐‐‐‐‐‐‐‐‐‐‐‐‐‐‐‐‐‐ 54 表3‐2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之一 ‐‐‐‐‐‐‐‐‐‐‐‐‐‐‐‐‐‐‐‐‐‐‐‐ 60 表3‐3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之二 ‐‐‐‐‐‐‐‐‐‐‐‐‐‐‐‐‐‐‐‐‐‐‐‐ 61 表5‐1 各就學區超額比序積分採計項目對照表 ‐‐‐‐‐‐‐‐‐‐‐‐ 73 表5‐2 各大學系所甄試第二階段採計標準(人文領域) ‐‐‐‐‐ 75 表5‐3 各大學系所甄試第二階段採計標準(理工領域) ‐‐‐‐‐ 76 表5‐4 歷年國高中代理教師比例 ‐‐‐‐‐‐‐‐‐‐‐‐‐‐‐‐‐‐‐‐‐‐‐ 93 表5‐5 各縣市留控教師比率 ‐‐‐‐‐‐‐‐‐‐‐‐‐‐‐‐‐‐‐‐‐‐‐‐‐‐‐ 94 圖次 圖2‐1 核心素養的滾動圓輪意象 ‐‐‐‐‐‐‐‐‐‐‐‐‐‐‐‐‐‐‐‐‐‐‐‐ 35 圖2‐2 多元入學方案下不同入學管道參採資料類別 ‐‐‐‐‐‐‐‐‐‐ 40 圖2‐3 多元入學方案下不同入學管道時序 ‐‐‐‐‐‐‐‐‐‐‐‐‐‐‐‐‐ 43 圖3‐1 系統思考四個階段圖 ‐‐‐‐‐‐‐‐‐‐‐‐‐‐‐‐‐‐‐‐‐‐‐‐‐‐‐- 50 圖3‐2 直線式思考與迴路式思考對照圖 ‐‐‐‐‐‐‐‐‐‐‐‐‐‐‐‐‐‐‐ 52 圖3‐3 正負回饋示意圖 ‐‐‐‐‐‐‐‐‐‐‐‐‐‐‐‐‐‐‐‐‐‐‐‐‐‐‐‐‐‐‐- 55 圖3‐4 回饋實例圖 ‐‐‐‐‐‐‐‐‐‐‐‐‐‐‐‐‐‐‐‐‐‐‐‐‐‐‐‐‐‐‐‐‐‐‐ 55 圖3‐5 正回饋環 ‐‐‐‐‐‐‐‐‐‐‐‐‐‐‐‐‐‐‐‐‐‐‐‐‐‐‐‐‐‐‐‐‐‐‐‐‐ 56 圖3‐6 負回饋環 ‐‐‐‐‐‐‐‐‐‐‐‐‐‐‐‐‐‐‐‐‐‐‐‐‐‐‐‐‐‐‐‐‐‐‐‐‐ 56 圖3‐7 正回饋環特性圖 ‐‐‐‐‐‐‐‐‐‐‐‐‐‐‐‐‐‐‐‐‐‐‐‐‐‐‐‐‐‐‐‐ 57 圖3‐8 負回饋環特性圖 ‐‐‐‐‐‐‐‐‐‐‐‐‐‐‐‐‐‐‐‐‐‐‐‐‐‐‐‐‐‐‐‐ 57 圖3‐9 時間滯延標示 ‐‐‐‐‐‐‐‐‐‐‐‐‐‐‐‐‐‐‐‐‐‐‐‐‐‐‐‐‐‐‐‐‐‐ 57 圖4‐1 國家層級系統概念圖 ‐‐‐‐‐‐‐‐‐‐‐‐‐‐‐‐‐‐‐‐‐‐‐‐‐‐‐‐ 62 圖4‐2 家庭層級系統概念圖 ‐‐‐‐‐‐‐‐‐‐‐‐‐‐‐‐‐‐‐‐‐‐‐‐‐‐‐‐ 63 圖4‐3 學校層級系統概念圖 ‐‐‐‐‐‐‐‐‐‐‐‐‐‐‐‐‐‐‐‐‐‐‐‐‐‐‐‐ 65 圖4‐4 十二年國教系統概念圖 ‐‐‐‐‐‐‐‐‐‐‐‐‐‐‐‐‐‐‐‐‐‐‐‐‐‐ 66 圖6‐1 素養與積分象限圖 ‐‐‐‐‐‐‐‐‐‐‐‐‐‐‐‐‐‐‐‐‐‐‐‐‐‐‐‐‐- 102 圖6‐2 青年勞工職業學以致用自我評估表 ‐‐‐‐‐‐‐‐‐‐‐‐‐‐‐‐‐- 111

    2018 高優資訊網 ‐ 2017 版。https://saprogram.info/about/
    大學報馬仔(2016 年6 月14 日)。大學學歷每人平均僅0.55 個工作機會。【討
    論群組】。取自
    https://university.1111.com.tw/zone/University/discussTopic.asp?cat=University
    &id=88471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https://www.cac.edu.tw/apply109/index.php
    內政部(2020)。15 歲以上教育程度─按年齡別、性別分【原始數據】。未出版
    之統計數據。
    https://statis.moi.gov.tw/micst/stmain.jsp?sys=220&ym=10000&ymt=10700&ki
    nd=21&type=1&funid=c0110403&cycle=4&outmode=0&compmode=0&outkind
    =1&fldspc=0,5,11,1,&codspc0=2,4,&cod10=1&rdm=3d9dompo
    王美玉、仉桂美、蔡培村、包宗和(2015)。監察院糾正案文(編號:104 教正
    0002)。
    王超群(2007 年3 月1 日)。學生心聲制度再怎麼改壓力半點減不了。中時新
    聞資料庫。取自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search.aspx
    中小學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2016 年6 月29 日)。
    史英(2012)。十問建北校長。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68135
    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2003)。見樹又見林 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
    踐與承諾(原作者:Johnson, A. G.)。臺北市:群學。(原著出版年:
    1997)。
    朱建宗(2006)。台中縣市國中學生文化資本、學校社會資本與英文科學業成就
    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n3sw2j
    羊正鈺(民108 年12 月5 日)。OECD 學生能力評量:台灣學生「閱讀」表現
    17 名,但「害怕失敗」卻是世界第一。【關鍵評論網】。取自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8373
    行政院(2014)。103 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行政院主計總處。39。
    116
    行政院(2016)。105 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行政院主計總處。41。
    行政院(2018)。107 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行政院主計總處。41。
    吳炳銅(2009)。教育經濟學基礎篇。新北市:冠學文化。98。
    吳為恭(2012 年11 月12)。超額比序爭議 家長擬串聯抗議。自由時報網。取
    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632422
    吳清山(2018)。近50 年來國民教育發展之探究:九年國民教育與十二年國民
    基本教育政策之分析。教育研究集刊,64(4),1‐28。
    吳曉樂(2018)。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被考試綁架的家庭故事──一位家教
    老師的見證。臺北市:網路與書。188‐189。
    吳耀明(2004)。從再製理論看學校教育的角色。屏東師院學報,21,217‐
    242。
    李岳霞(2015)。台灣該學的3 大國際教改趨勢。【親子天下】。取自
    https://teachersblog.edu.tw/20/565
    李威伸(2003)。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 以台中市國中學生為例
    (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66t386
    李康(譯)(民95)。教育思想的演進(原作者:E, Durkheim)。中國上海:上
    海人民。(原著出版年:1997)。
    汪知亭(1978)。台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市:臺灣商務,45。
    周思宇、胡清暉(2016 年3 月13 日)。我高教比率45% 與日韓相當滿街大學
    生學者家長憂學歷貶值。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313000292‐260114?chdtv
    周新富(2008)。社會階級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 ‐‐ 以家庭資源為分析架構。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1‐43。
    林志成(2013)。日據或日治?教育部︰都過關。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search.aspx
    林依伶、楊子霆(2018)。經濟成長、薪資停滯?初探台灣實質薪資與勞動生產
    117
    力成長脫鉤之成因。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經濟論文,46(2),263‐322。
    林倖妃(2013 年7 月)。誰在教你的孩子?。天下雜誌,527,取自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0819#
    林曉雲(2013 年8 月15 日)。荒唐! 5000 名國中小代課師無教師證。自由時
    報網。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05240
    邱昭良(譯)(2016)。系統思考:克服盲點、面對複雜性、見樹又見林的整體
    思考。(原作者:Meadows, D. H.)。臺北市:經濟新潮社。(原著出版年:
    2008)。44、132‐142。
    金車文教基金會(2019 年9 月26 日)。《無私珍愛-教師調查》108 課綱正式啟
    動 八成教師還沒準備好。金車文教基金會。取自
    https://kingcar.org.tw/survey/500882
    高志隆(2015)。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適切性之研究─以103 學年
    度中投區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9d8m47
    國民教育法(2016 年6 月1 日)。
    張炳煌(2015)。教師人力代理代課常態化的省思。台灣教育評論月刊,4
    (6),35‐37。
    教育基本法(2013 年12 月11 日)。
    教育部(2007)。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說帖。國家圖書館館訊,2。18‐21。
    取自https://nclfile.ncl.edu.tw/nclhistory/upload/P0960608001/cats/06.pdf
    教育部(2012)。高中高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取自
    http://www.szmc.edu.tw/Academic/new_Academic/ves/doc/%E9%AB%98%E4%
    B8%AD%E9%AB%98%E8%81%B7%E5%8F%8A%E4%BA%94%E5%B0%88%E5%85
    %8D%E8%A9%A6%E5%85%A5%E5%AD%B8%E5%AF%A6%E6%96%BD%E6%96%
    B9%E6%A1%88.pdf
    教育部(2013)。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高中高職教師教學專業能力研習五
    堂課實施計畫。取自
    https://vs.tchcvs.tc.edu.tw/file/%E4%BA%94%E5%A0%82%E8%AA%B2%E5%AF
    %A6%E6%96%BD%E8%A8%88%E7%95%AB1020617.pdf
    118
    教育部(2014)。統計簡訊第14 號。
    http://stats.moe.gov.tw/files/brief/%E9%AB%98%E4%B8%AD%E8%81%B7%E6%
    96%B0%E7%94%9F%E5%B0%B1%E8%BF%91%E5%85%A5%E5%AD%B8%E6%A6
    %82%E6%B3%81.pdf
    教育部(2017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取自
    https://ws.moe.edu.tw/Download.ashx?u=C099358C81D4876C725695F2070B4
    67E436AA799542CD43DD77DA1FDC37EDDFE48CC650384AE6EB6BFC85D6C123
    28CA0195288BCFE92EDCF8C4A9B291054F60DF969AEE499E1A7E155163F69863
    09498&n=4B4C369F9FBEA8E2012BCE2930FB7DC51729A6E37B3998B8DB8D1E3
    49868AAF1E06B0927DBF0EC02BEC432D845850B63E205D861B51B7A1B095A79
    6628FEA58ACFB1FB426D809484&icon=..pdf
    教育部(2017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
    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18543_581357_62438.
    pdf
    教育部(2017c)。111 年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壹百壹拾壹學年度起適用)。取自
    http://www.jbcrc.edu.tw/documents/others/111%E5%AD%B8%E5%B9%B4%E5
    %BA%A6%E8%B5%B7%E9%81%A9%E7%94%A8%E4%B9%8B%E5%A4%A7%E5%
    AD%B8%E5%A4%9A%E5%85%83%E5%85%A5%E5%AD%B8%E6%96%B9%E6%A1
    %88.pdf
    教育部(2017d)。106 學年度各級教育統計概況分析,2。取自
    http://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6_all_level.pdf
    教育部(2018)。107 年版教育統計指標之國際比較。8、11‐13、20、59、61、
    62、92、93。取自
    http://stats.moe.gov.tw/files/ebook/International_Comparison/2018/i2018.pdf
    教育部(2019)。中華民國108 年版教育統計。16、59。取自
    http://stats.moe.gov.tw/files/ebook/Education_Statistics/108/108edu.pdf
    教育部(2020)。108 課綱資訊網。取自http://12basic.edu.tw/12about‐5.php
    教育部(2020)。109 年國中畢業生適性入學宣導手冊(全國版)。取自
    http://adapt.k12ea.gov.tw/assets/file/book/109%E5%B9%B4%E5%9C%8B%E4%
    B8%AD%E7%95%A2%E6%A5%AD%E7%94%9F%E9%81%A9%E6%80%A7%E5%85
    %A5%E5%AD%B8%E5%AE%A3%E5%B0%8E%E6%89%8B%E5%86%8A(%E5%85%
    A8%E5%9C%8B%E7%89%88).pdf
    119
    教育部(2019 年6 月20 日)。全國15 個就學區公告高級中等學校免試入學實
    際招生名額及開放學生查詢個人序位。
    https://www.k12ea.gov.tw/News/K12eaNewsDetail?filter=9F92BBB7‐0251‐
    4CB7‐BF06‐82385FD996A0&id=aa59f9c5‐3a59‐442c‐aee0‐8aa0f0eac889
    符碧真(2018)。素養導向國教新課綱的師資培育:國立臺灣大學「探究式‐素
    養導向的師資培育」理想芻議。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4),59‐87。
    許展溢(2019 年3 月31 日)。教育部曾搞出問題學校...決定廢「優質高中認
    證」原因曝。ETtoday 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90331/1412234.htm
    許維寧(2019 年5 月13 日)。暑假不支薪、代理教師一國多制 只有兩縣市做
    到一年聘期。今日新聞網。
    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90513/3378254/
    齊若蘭(譯)(1995)。第五項修練 II 實踐篇(上) –思考、演練與超越(原作
    者:Senge, M. P.)。臺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94)。148。
    郭進隆、齊若蘭(譯)(2014)。第五項修練 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原作
    者:Senge, M. P.)。台北市:遠見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2006)。73。
    陳至中(2015 年10 月2 日)。高中職通勤時間 平均30 分鐘。中央通訊社。取
    自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1510020127.aspx
    陳佳伶(2019)。城鄉差異與文化資本對國語文閱讀能力之影響 ─以宜蘭縣公
    立國中九年級學生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z3tn3p
    陳信成(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免試入學超額比序「多元學習表現」採計
    原則之政策執行研究─以新竹市立各國中服務學習為例(碩士論文)。取自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9d6838
    陳姵妤(2013)。台灣高中職教育資源配置與經營績效之分析(碩士論文)。取
    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r2wft9
    陳展宇(2018 年6 月6 日)。核心素養?基本能力?別讓108 課綱淪於虛假與
    形式。獨立評論@天下。取自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6965
    陳清溪(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109,
    120
    53‐77。
    陳盛賢(2008)。十二年國民教育之政策論述(博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
    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qnpj4p
    陳鎮州(2019 年3 月8 日)。【投書】補教老師告訴你:家長急著「補素養」的
    心態背後,教改沒改到的其實是……。獨立評論@天下。取自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7826
    陶在樸(2016)。系統動力學入門。臺北市:五南。3。
    勞動部(2019)。107 年15‐29 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市:勞動
    部。取自https://statdb.mol.gov.tw/html/svy07/0711all.pdf
    勞動部(2020a)。初任人員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按教育程度分。【原始數
    據】。未出版之統計數據。勞動部統計專網。取自
    http://statdb.mol.gov.tw/statis/jspProxy.aspx?sys=220&ym=8300&ymt=10700&k
    ind=21&type=1&funid=q19031&cycle=4&outmode=0&compmode=0&outkind=
    11&fldspc=0,8,&rdm=lflnoYKf
    勞動部(2020b)。就業服務比率按教育程度分。【原始數據】。未出版之統計數
    據。勞動部統計專網。取自
    https://statdb.mol.gov.tw/evta/JspProxy.aspx?sys=220&ym=10300&ymt=10700
    &kind=21&type=1&funid=wq1202&cycle=4&outmode=0&compmode=0&outkin
    d=2&fldlst=1100&codspc0=0,9,&rdm=WdLntbyr
    勞動部統計處(2019 年5 月28 日)。107 年青年(15‐29 歲)就業狀況。勞動統計
    通報。4。取自https://statdb.mol.gov.tw/html/svy07/0711all.pdf
    黃松浪(2013)。從文化承襲探討家庭資本對技職學生之教育影響。嘉南學報:
    人文類,39, 320‐333。
    黃政傑(2016)。優質高中認證的問題與改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4)。1‐
    9。
    黃國彥(2000)。文件分析法Documentary Research。【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
    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3274/
    楊朝仲、張良正、葉欣誠、陳昶憲、葉昭憲(2007)。系統動力學思維與應用。
    臺北市:五南。9、23。
    121
    維基百科(2020 年2 月22 日)。各國稅收占國內生產總值百分比列表。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84%E5%9B%BD%E7%A8%8E%E6%94%B
    6%E5%8D%A0%E5%9B%BD%E5%86%85%E7%94%9F%E4%BA%A7%E6%80%BB%
    E5%80%BC%E7%99%BE%E5%88%86%E6%AF%94%E5%88%97%E8%A1%A8
    蔡宜恬(2012)。回應偏鄉教育的師資課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8),44 – 45。
    蔡培村、王美玉(2016)。監察院調查報告(編號:105 教調0003)。
    駱明慶(2003)。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距。經濟論文叢刊,30
    (1),113–147。
    駱明慶(2004)。升學機會與家庭背景。經濟論文叢刊,32(4),417–445。
    駱明慶(2018)。誰是台大學生?(2001 ‐ 2014) 多元入學的影響。經濟論文
    叢刊,32(4),417–445。
    聯合國(1948)。世界人權宣言。聯合國大會第217A(III)號。(1948 年12 月10
    日)。
    謝國清(2012)。免試入學是十二年國教成敗之關鍵。教育研究月刊,223,16‐
    24。
    羅德水(2014)。理想與現實應持續對話──從十二年國教會考亂象談起。獨立
    評論@天下。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66/article/1522
    譚光鼎(1988)。社會與文化再製理論之評析。教育研究集刊,1(40),30‐
    31。
    蘋果日報(2015 年10 月15 日)。【更新】一張表告訴你 私立大學跟頂尖學府
    薪水差多少。蘋果新聞網。取自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local/realtime/20151015/712019/
    顧庭伊(2016)。臺灣高等教育擴張過程中教育報酬率與教育機會均等之研究
    (碩士論文)。
    顧荃(2014 年6 月20 日)。志願序一路扣 4A++六級分落榜。中央通訊社。取
    自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1406200301.aspx
    Bernstein, B. (1975).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Towards a theory of education
    122
    transmissions. London, Engliand: Routledge & Kegan Paul.
    Bourdieu, P. (1991).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Cambridge: Polity.
    Bowles, S. & Gintis, H. (1976). 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 New York: Basic
    Books.
    Collins, R (1979). The Credential Societ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urn, C. J. (1993). The Limits and Possibilities of Schooli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Kerr, C. et al. (1960). Industrialism and industrial Ma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ucas, S. R. (2001). 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Education transition, track
    mobility, and social background effect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6
    (6), 1642‐1690.
    Parsons, T. (1970). Equality and inequality in modern society, or stratification
    revisited. In E. O. Laumann (Ed.) Social Stratific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for 1970s. Indianapolis: Bobbs‐Merrill.
    Raftery, A.E., & Hout, M. (1993). Maximal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Expansion,
    reform and opportunity in Irish education 1921‐1975.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6
    (1), 41‐62.
    Richmond, B.( 1997). The “Thinking” in Systems Thinking: How Can We Make It
    Easier to Master?, The System Thinker, 8(2). Retrieved from
    https://thesystemsthinker.com/the‐thinking‐in‐systems‐thinking‐how‐can‐wemake‐
    it‐easier‐to‐master/
    Schulz, T. W. (1961).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1), 1‐17.
    Shavit, Y., & Müller, W. (1998). From School to Work: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ducational Qualification and Occupational Destina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Shavit, Y., & Müller, W. (2000). Vocational secondary education, tracking,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M. T. Hallinan (Ed.). 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123
    education.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 437‐452.
    Spence, M. (1973). Job market signaling. The Quarterly of Journal of Economics.
    87, 355‐374.
    Treiman, D. (1970). Industrialism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E. O. Laumann
    (Ed.) Social Stratific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for 1970s. Indianapolis:
    Bobbs‐Merrill.
    Trow, M. (1973). Problems in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Berkeley: 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 Education.
    Young , M.D.(1958). The Rise of the Meritocracy 1870‐2033: an Essay on
    Education and Society. London, England: Thames and Hudson.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