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余若珊 Jo-San Yu |
---|---|
論文名稱: |
實踐者的現身:講一個家庭計畫工作者的故事 |
指導教授: | 姚人多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6 |
中文關鍵詞: | 家庭計畫 、家庭計畫基層工作人員 、基礎行政能力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不同於過去政策論述或女性主義批判的實踐觀點切入台灣家庭計畫歷史過程,欲探討的焦點為,一群專職工作者以及縝密的工作體系。從家庭計畫的政策沿革來看,兩次政策論述轉化不僅是政治和經濟部門的角力,更反映出當代國家權力結構分散化的運作特徵。家庭計畫研究所和綿密嚴格的工作模式,凸顯出行政官僚體系如何對於市民社會進行有效滲透,而在基礎行政能力的理論觀點之中,這種和社會交融在一起的辯證發展歷程,亦有助於國家權力的集中。另外一個部分,我們藉由深度訪談,讓這一群在既往文獻裡面銷聲匿跡的女性工作者現身,重建實際工作場域,這個嘗試讓我們瞭解「國家節育」的理想如何落實成為「個人節育」的行為。經由研究發現,家庭計畫工作者採取「搏感情」式的工作策略,以從婦幼健康及家庭經濟考量的角度來詮釋一套避孕身體觀,迴避和傳統觀念衝突,卻取得了社區婦女的信任,潛移默化地改變社會生育的觀念以及實際的出生率。在雙方婦女頻繁又生動的互動之中,「我也是為了你好」的說詞漸漸引領婦女思考、實踐新的生育行為,也因為知識賦權,婦女的身體自主權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
李棟明,1979,〈節育與家庭計畫推行影響台灣地區生育水準研究〉,《臺灣文獻》,30(1):177-210;30(2):196-228。
李棟明,1995,《臺灣地區早期家庭計畫發展誌詳》,台中:家研所。
梅煥文,1965,《臺灣的家庭計畫運動》,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世鉅,1972,〈臺灣的家庭計畫——從禁忌至政策時期的演變情況〉,《綠杏》,第十九期,頁11。
鎮天錫和官蔚藍,1977,《人口政策與家庭計畫》。
鎮天錫和尹建中,1983,《人口政策的形成與檢討》,台北:聯經。
何華勳,1977,《我國當前人口政策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昭儀,1992,《政府機構的策略性行銷規劃-家庭計畫研究所個案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肇男、孫得雄和李棟明,2003,《臺灣的人口奇蹟:家庭計畫政策成功探源》,台北:聯經。
臺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 編,1996,《台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志》,台中:家研所。
劉仲冬,1995,〈國家政策之下的女性身體〉,《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台北:時報。
郭文華,1997,《一九五0至七0年代台灣家庭計畫:醫療政策與女性史的探討》,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文華,1998,〈美援下的衛生政策:一九六0年代臺灣家庭計畫的探討〉,《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二期,頁39-82。
趙育農,2004,《一個女性經驗的家庭計畫:臺灣家庭計畫早期的發展(1954-1964)》,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
尹仲容,1952,〈臺灣生產事業的現在與將來〉,《中美經濟合作》,第二期。
龔宜君,1998,《「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 : 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台北:稻鄉。
臺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1985,《臺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成立10週年紀念專輯》,台中:家研所。
傅大為,2002,〈戰後臺灣婦產科的手術技藝與性別政治〉,《女學學誌》,2
(11):45-79。
Mann, Michael. 1988. States, war, and capitalism: studies in political sociology. Oxford [England]: B. Blackwell.
Foucault, Michel. 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Foucault, Michel. 1991[1979]. "Governmentality." in The Foucault Effect,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Foucault, Michel.1990[1978].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ume One. New York: Vintage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