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惠棠
Hsu, Hui-Tang
論文名稱: 5E學習環融入素養導向校訂課程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n Integrating 5E Learning Cycle into Literacy-Oriented School-Developed Curriculum
指導教授: 林志成
Lin, Chih-Cheng
口試委員: 梁福鎮
Liang, Fu-Zhen
顏國樑
Yen, Kuo-L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9
中文關鍵詞: 5E學習環行動研究校訂課程
外文關鍵詞: 5E learning cycle, action research, school-developed curriculum
相關次數: 點閱:9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5E學習環融入素養導向校訂課程之課程方案、困境、解決策略及實施成效。研究者以藝美國小四年一班十位學生為對象,進行為期十週之行動研究。
    研究者透過學生學習檔案、教學觀察紀錄、訪談紀錄及研究者教學省思札記等,取得質性資料,進行資料的分析與討論。茲將研究結論臚列如下:

    一、5E學習環融入素養導向校訂課程之課程方案:
    (一)透過申請計畫帶動課程發展,共同規劃核心素養主軸。
    (二)結合5E學習環、行動載具、分組合作,解決教學現場狀況。
    二、5E學習環融入素養導向校訂課程之困境與解決策略:
    (一)學生學習動機低落,教師可以設計有趣教學內容和小組加分制度。
    (二)探索階段花費過多時間,教師宜設定明確的目標和時間規劃。
    (三)學生不當使用平板,教師應善用「課堂」app掌握學生學習狀況。
    (四)學生檔案管理紊亂,教師應善用「課業」app管理檔案並給予回饋。
    (五)分組合作管理問題,教師應安排領導力的組長。
    (六)分組合作效率問題,教師應善用正向互賴等技巧。
    三、5E學習環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
    (一)行動載具融入課程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運用5E學習環融入課程能加深記憶,提升探究能力、培養愛護家鄉的態度。

    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學校行政單位、教師教學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e action research is to explore integrating 5E learning cycle into literacy-oriented school-developed curriculum, discussing the dilemmas, solutions,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the action research on ten students in the fourth grade of Art Beauty Elementary School for ten weeks.
    The researcher obtain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aterials through students' learning files, teaching observation records, interview records, and reflection journals, and then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data. The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
    1. The curriculum of integrating 5E learning cycle into literacy-oriented school-developed curriculum:
    (1) By applying programs to driv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co-planning of core competencies.
    (2) By combining 5E learning cycle, mobile devices,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teaching situation can be effectively addressed.
    2. Dilemmas and solutions for integrating 5E learning cycle into literacy-oriented school-developed curriculum:
    (1) The students' academic motivation was low. Teachers can design interesting content and implement a group bonus point system.
    (2) The exploration stage took too much time. Teachers should set specific objectives and plan the time accordingly.
    (3) Students did not use tablets appropriately. Teachers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e "Classroom" app to monitor students' learning.
    (4) The students' file management was disorganized. Teachers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e "Schoolwork" app to manage files and provide feedback.
    (5) The management problem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groups. Teachers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positive interdependence and other skills.
    (6) The efficiency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groups. Teachers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e skills of positive interdependence.
    3.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grating 5E learning cycle into literacy-oriented school-developed curriculum:
    (1) The integration of mobile devices into curriculum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2) Integrating 5E learning cycle into curriculum can deepen memories, improve inquiry skills, and cultivate attitudes of caring for homeland.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for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units, teachers' teaching, as well as future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素養導向教學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校訂課程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12 第三節 5E學習環的發展趨勢與相關研究 1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3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23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課程架構 25 第三節 研究場域及對象 26 第四節 資料搜集與分析 30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32 第六節 研究倫理 3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37 第一節 5E學習環融入素養導向校訂課程之課程研發與設計 37 第二節 5E學習環融入素養導向校訂課程的困境與解決策略 45 第三節 5E學習環融入素養導向校訂課程的實施成效 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1 第一節 結論 81 第二節 建議 84 參考文獻 89 壹、中文部分 89 貳、英文部分 93 附錄 95 附錄一 專家內容效度問卷意見彙整表(學生版) 95 附錄二 專家內容效度問卷意見彙整表(教師版) 97 附錄三 學生訪談大綱 99 附錄四 教師訪談大綱 100 附錄五 教學觀察紀錄表 101 附錄六 研究者教學省思札記 104 附錄七 行動研究檢核表 105 附錄八 家長同意書 108 附錄九 教師訪談同意書 109 附錄十 5E學習環融入素養導向校訂課程教案 110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五南。
    王明麗(2007)。五 E 學習環教學模式應用在國小三年級視覺藝術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王韻齡、潘乃欣(2022年7月13日)。直擊首屆108課綱生|108課綱上路滿3年,9大變革後來怎麼了。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3241
    江季蓁(2014)。資訊科技融入五E學習環教學法學習成效之探討--以國小五年級「觀測太陽」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3wbezc
    何青慧(2017)。國小四年級學生Scratch程式設計的5E探究式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vuv77e
    李坤崇(2006)。教學目標、能力指標與評量。高等。
    李宜蓁(2021)。看見地方.再教~12年國教課程的校訂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ydqdqv
    李曉雯(2020)。行動載具運用於素養導向鄉土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桃園市雙龍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w7u4ee
    李驥、邱美虹(2019)。NGSS 和 12 年國民基本教育中探究、實作和建模的比較與分析。科學教育月刊,421,19-31。
    周柏均(2022)。社區資源融入校訂課程之設計與學習成效-以太平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rfme6r
    周華玲(2020)。一所特偏國中校訂課程發展之研究──以小島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n5d628
    林妙娟(2019)。一所偏鄉學校校訂課程之實踐分享。國教新知,66(1),79-89。
    林志成(2007)。教育行動研究的迷思與省思[論文發表]。第二屆倫理與身體思維研討會,桃園市,臺灣。
    林秀玉(2006)。小組合作學習達到真正成功必備的要點。科學教育月刊,295,23-32。
    林玫君、蔡明學、范信賢、陳儷今(2020)。從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探究中小學體育類科師資合流培育之可能。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5(2),195-222。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巨流圖書公司。
    林靖凱(2019)。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融入環境教育課程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9z3428
    林翠雲(2011)。華語數位教材共同編寫設計與實施─以Google協作平臺為共寫機制之實驗。中原華語文學報,7,109-133。
    社群中心(2019年3月15日)。108課綱國小篇1│電腦課掰掰!3大改變一次看。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9008
    邱秉瑜(2021)。五E學習環應用於社會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prxfby
    洪詠善(2018)。素養導向教學的界定、轉化與實踐。教育部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中心。
    高教國培(2020年8月4日)。深度學習「5E」教學模式的教與學。壹讀。 https://read01.com/jE6yaPJ.html#.Y5CJuuxBz-Y
    張家榮(2016)。運用Hiteach平台支援5E探究學習-以國小五年級自然科水溶液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8q7yf8
    張益勤(2016年5月11日)。108課綱上路│5分鐘看懂108課綱。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0989
    張新仁、王金國(2012)。活化教學--分組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踐。國民教育,52(6),1-4。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國家教育研究院。
    梁晉魁(2022)。校訂課程教學實踐對五年級學生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雲朵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uet22g
    莊筑茜(2022)。5E教學模式結合桌遊設計實作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視覺藝術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2yw4h7
    許國忠(2020年9月15日)。【自然】12年國教教學設計 —以5E 教學模式為例。快樂教師電子報。https://www.945Enet.com.tw/main/ha/teach_d.asp?pno=209&dt=A4
    陳志鴻、許庭嘉、鄭立娜(2017)。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之擴增實境探究式學習教案設計-以昆蟲單元為例。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4(1),15-28。
    陳芳如、段曉林(2007)。課室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3,91-108。
    陳俊智(2020)。5E探究式教學結合行動載具之學習成效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防鏽與防腐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8z2bkq
    陳冠如(2019)。兒童科普讀物融入5E學習環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以「燃燒和生鏽」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6jwdxu
    陳勁佑(2020)。數位人文平台支援探究式學習模式發展與學習成效評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brbdv7
    陳致成(2022)。數位與實體探究式學習對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影響 – 以國小數學「表面積」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75sbbj
    陳雅慧(2019年3月1日)。108新課綱系列│12年國教課綱的「核心素養學習」有5個不一樣。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8916
    陳雅慧(2019年3月1日)。108新課綱系列│未來10年新教改啟動 不只學知識更要學素養。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8888
    陳雅慧、蘇逸涵(2022年4月25日)。108課綱最強懶人包:從學知識到學素養,8張圖看懂108課綱。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8799
    彭璽娉(2021)。基於 5E 探究式教學和因材網適性學習平台的社會共享學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k6cg9m
    曾思潔(2022)。素養導向食農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5g7vmv
    賀宏偉、王志軒(2020)。偏鄉小學發展「校訂課程」之現況與未來展望— 以南投縣偏鄉小學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1),101-110。
    黃姵瑋(2022)。在地文化融入校訂課程的設計與學習成效 -以南屯犁頭店文化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a23p6h
    黃啟菱(2018年2月13日)。教育現場〉國小篇 變革三重點,彈性課程學習變有趣。未來Family。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10778
    黃國將(2021)。偏鄉小學發展校訂跨領域課程之困境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8),160-166。
    黃琇屏(2020)。國中小校訂課程規劃與實施之思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8),01-04。
    楊子儀(2021)。資訊議題融入素養導向校本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p8t2k2
    楊鎮華、黃信嘉、蘇育生(2016年5月23日)。應用 5E 電子學習單於國小自然科學教室環境之影響[論文發表〕。第 20 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會議,香港汀,香港。
    劉恬如(2015)。實施5E探究教學對六年級學童科學解釋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2gnm9t
    劉靜穎(2020)。學生自主規劃戶外教育之素養導向教學:運用平板電腦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a3686m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心理。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五南。
    蔡清田(2004)。課程發展行動研究。五南。
    蔡清田(2017)。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五南。
    蔡銘修(2014)。教學App了沒?推行與不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2),157 -160。
    醍摩豆智慧教育研究院(2024年1月12日)。如何在課堂中實踐「生生用平板」的素養導向教學?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詳解。醍摩豆。https://www.habook.com/zh-tw/academic.php?act=view&id=63
    戴宇君(2020)。數位科技融入主題跨域課程發展之研究 -以星光國小昆蟲旅館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8z4953
    鍾韻如(2021)。在地化課程的實踐:以花蓮某國中英語賞螢導覽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bm2my2
    羅雪瑞(2019)。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實踐之行動研究—竹北國小五年級社會領域課程設計為例。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19,59-94。
    貳、英文部分
    Eroğlu, S. , & Bektaş, O. (2022). The effect of 5E-based STEM education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scientific creativity, and views on the nature of science.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8, 170–182. https://doi.org/10.1016/j.lindif.2022.102181
    Gillies, R. M. , & Rafter, M. (2020). Using visual, embodied, and language representations to teach the 5E instructional model of inquiry science.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87,102951. https://doi.org/10.1016/j.tate.2019.102951
    Green, D. (2013). From poverty to power: How active citizens and effective states can change the world. Jacana Media.
    Khalaf, B. K. , & Zin, Z. B. M. (2018). Traditional and inquiry-based learning pedagogy: A systematic critical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 11(4), 545-564. https://doi.org/10.12973/iji.2018.11434a
    Laksana, D. N. L. , Dasna, W. , & Degeng, N. S. I. (2019). The effects of inquiry-based learning and learning styles 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in multimedia learning environment. Journal of Baltic Science Education, 18(1), 51–62. https://doi.org/10.33225/jbse/19.18.51
    Lewin, K. (1946). 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 2(4), 34-46. https://doi.org/10.1111/j.1540-4560.1946.tb02295.x
    Ong, E. T. ,Govindasamy, D. , Singh, C. K. S. , Ibrahim, M. N. , Wahab, N. A. , Borhan, M. T. , & Tho, S. W. (2021). The 5E inquiry learning model: Its effect on the learning of electricity among malaysian students. Cakrawala Pendidikan, 40(1), 170–182. https://doi.org/10.21831/cp.v40i1.33415
    Pedaste, M. , Mitt, G. , & Jürivete, T. (2020). What is the effect of using mobile augmented reality in K12 inquiry-based learning? Education Sciences, 10(4), 94. https://doi.org/10.3390/educsci10040094
    Ramdani, A. , Jufri, A. W. , Gunawan. , Fahrurrozi, M. , & Yustiqvar, M. (2021). Analysis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 terms of gender using science teaching materials based on the 5E learning cycle integrated with local wisdom.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0(2), 187–199. https://doi.org/10.15294/jpii.v10i2.29956
    Srisawasdi, N. , & Panjaburee, P. (2019). Implementation of game-transformed inquiry-based learning to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of and motivation to learn chemistry.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28, 152–164. https://doi.org/10.1007/s10956-018-9754-0
    VanDeusen, A. J. (2016). It really comes down to the community: A case study of a rural school music program. Action,Criticism, & Theory for Music Education, 15(4), 56-75. https://doi.org/10.22176/act15.4.5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