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欣蓉 |
---|---|
論文名稱: |
元代家法中的女性角色:以《鄭氏規範》為例 |
指導教授: |
洪金富
黃敏枝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3 |
中文關鍵詞: | 家法 、婦女角色 、鄭氏規範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元代家法中的女性角色:以《鄭氏規範》為例
摘要:
本文根據《鄭氏規範》出發,探討的主要議題有二:首先,分析《規範》對於男女成員的期望是如何落實到家庭事務之中,男女成員扮演的角色與分工的配置。並且,比較男女成員受到家法的拘束程度,探討給予成員拘束、要求的根本原因為何;其次,針對《規範》所關注的婦女議題,討論元代婦女的生活面貌,探討四個與女性生活切身相關的議題,分別為婦女與本家的關係、女性的生活空間、婦女的家庭角色、女性與生育,嘗試建構元代婦女的生活面貌,以期豐富元代社會史的內涵。
本文顯示:其一,義門鄭氏在元代中期受到士人、政府肯定,成為名望的宗族後,其家法《規範》因而受到時人注目。《規範》的成型是自元中期至明初,經過三次的修訂,成為現今所見的版本;得到時人的肯定、讚許,在各地廣為流傳,因此具有反映元人觀念的代表性;其二,經由分析《規範》發現元代宗族仍依循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賦予成員不同的期待,認為男性須成為家庭與外聯繫的重要角色,女性則著重於在家內的位置與功能;此種概念同樣實踐在家務管理、教育方式、與鄰里來往的事務分工和選擇成員婚姻對象的標準之上;其三,在婦女與本家的關係方面,雖然在禮法上諸多限制,但現實生活中女性與本家往來頻繁,財務也出現相互協助的現象。元代女性的生活空間方面,同樣受到禮法約束。然而,不難發現婦女出遊在當時是屬普遍性的日常活動,即便不出外,依然有與外界保有聯繫的方式。在婦女角色方面,禮法、家規賦予婦女重要的道德角色,現實生活裡,身為主婦的女性,卻經常要負擔相夫教子、維繫家族的重要職責。最後,生育方面受注目的問題有二:乳母的任用與不舉子。元代士人以道德觀點反對任用乳母,但是她們依然是有其必要性。不舉子的問題在元代同樣受到重視,亦顯示出當時對人口控制的重視。
參考書目
一、傳統文獻
孔齊,《至正直記》,《叢書集成初編》據粵雅堂叢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91。
方孝儒,《遜志齋集》,點校本,寧波:寧波出版社,2000。
毛鳳韶纂,《浦江志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據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五年(1526)刻本重印,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王禕,《王忠文公集》,《叢書集成新編》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司馬光,《家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濂等撰,《元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6。
宋濂著,羅月霞主編,《宋濂全集》,點校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2001,第26冊起改由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李時漸輯,《三臺文獻錄》,《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據明萬曆五年(1577)刻本影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沈濤撰,《常山貞石志》,《歷代碑志叢書》據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刊本影印,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沈翼機等撰,《浙江通志》,《中國省志彙編》據清乾隆元年(1736)重修本,臺北:京華出版,1967。
阮元編、阮福補遺,《兩浙金石志》,《石刻史料新編》據清刊本影印,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
柳貫,《柳待制文集》,《四部叢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胡衹遹,《紫山大全集》,《四庫全書珍本》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張廷玉等撰,《明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4。
脫脫等撰,《宋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7。
陳基,《夷白齋稿》,《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59。
揭傒斯,《揭傒斯全集》,點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善廣修、張景青纂,《光緒浦江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據民國五年(1916)黃志璠再增補鉛印本影印,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黃志蟠撰,《浦江金石志》,《石刻史料新編》據清刊本影印,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黃溍,《黃獻公文集》,《叢書集成初編》據《金華叢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
葉子奇,《草木子》,北京:中華書局,1959。
劉詵,《桂隱文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歐陽玄,《圭齋文集》,《四部叢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鄭大和,《鄭氏規範》,據學海類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
鄭大和,《麟溪集》,《四庫存目叢書》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
鄭玄注,孔穎達疏,阮元校勘,《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刊本影印,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鄭柏,《金華賢達傳》,《叢書集成續編》據《續金華叢書》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鄭爾垣,《義門鄭氏奕葉文集》,《四庫存目叢書》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
應廷育,《金華先民傳》,《叢書集成續編》據《續金華叢書》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戴良,《九靈山房集》,《四部叢刊》本據上海芬樓借景罟里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明正統閒戴統刊本重印,上海:上海書店,1989。
二、近人論著
毛策,〈東明書院考述〉,《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浙江,1986),頁73-83。
毛策,〈浙江浦江鄭氏家族考述〉,《譜牒學研究》第2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頁143-173。
毛策,〈鄭氏家族藏書及其著述〉,《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浙江,1994),頁51-56。
王明珂,〈女人、不潔與村寨認同:岷江上游的毒藥貓故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3(1999),頁699-735。
王善軍,〈宋代的宗族祭祀和祖先崇拜〉,《世界宗教研究》,3(1996),頁114-124。
王善軍,〈強宗豪族與宋代基層社會〉,《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3(1998),頁26-30。
王曉清,《元代社會婚姻形態》,武漢:武漢出版社,2005。
史衛民,《元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
位雪燕、徐適端,〈從《元史•列女傳》析元代婦女的貞節觀〉,《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6:3(2007),頁101-105。
吳慧麗,《蒙古婦女地位的研究》,臺北: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李伯重,〈墮胎、避孕、絕育:宋元明清時期江浙地區的節育方法及其運用與傳播〉,收錄於《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頁177-212。
李貞德,〈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籬——臺灣地區「中國婦女史研究」(1945-1995)〉,《新史學》,7:2(1996),頁139-179。
李貞德、梁其姿主編,《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婦女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李無未、張黎明主編,《中國歷代家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
李靜、孫昊,〈家族內人口與生活——以浦江鄭氏義門為例〉,《史學月刊》,4(2002),頁115-119。
周良霄、顧菊英,《元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周法高,〈家訓文學的源流(上)(中)(下)〉,《大陸雜誌》,22:2、3、4(1960),頁33-37、88-94、111-117。
岳慶平,《中華文化通志•宗教與民俗典:婚姻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林春梅,《宋代家禮、家訓的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柳田節子 ,〈元代女子の財産継承 〉,《宋元社会経済史研究》(東京:創文社 ,1995)。
洪金富師,〈元代漢人與非漢人通婚問題初探〉,《食貨》,6:12、7:1-2(1977),頁647-665、11-61。
師瓊佩,《朱子『家禮』對家的理解——以祠堂為探討中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徐少錦、陳延斌,《中國家訓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
徐秀芳,《宋代士族婦女的婚姻生活——以人際關係為中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徐秉瑜,〈遼金元三代婦女節烈事蹟與貞節觀念之發展〉,《食貨》,10:6(1980),頁21-33。
徐梓,《中華文化通志•教化與禮儀典:家範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徐揚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5。
徐適端,〈元代平民婦女婚姻生活考〉,《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2003),頁145-151。
徐適端,〈試析元代婦女在法律中的地位〉,《中國史研究》,4(2000),頁103-115。
常建華,《中華文化通志•制度文化典:宗族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常建華,《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張國剛主編,《家庭史研究的新視野》,北京:三聯書店,2004。
張彬村,〈明清時期寡婦守節的風氣——理性選擇(rational choice)的問題〉,《新史學》卷10,第2期,頁29-75。
張淑香,《元雜劇中的愛情與社會》,臺北:長安出版社,1970。
張斐怡,〈元代非漢族婦女形象的漢化——蒙古、色目女子碑傳史料的分析〉,《東吳歷史學報》,12(2004),頁279-322。
張斐怡,〈孝道意涵與元代社會——以孝女、孝婦為例的討論〉,《性別的文化建構:「性別、文本、身體政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兩性研究室,1997),頁69-79。
許守泯,〈元代金華士人的宗族觀——從修譜談起〉,《元代文化研究》第1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頁71-88。
許守泯,〈江南第一家:元代浦江鄭氏的發展及其士人網絡〉,《元史論叢》第10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頁278-301。
許守泯,《蒙元統治下士人的頓挫與轉折——以婺州為中心》,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許懷林,〈《鄭氏規範》剖析——兼論“義門”的聚居凝聚力〉,鄧廣銘、漆俠主編,《中日宋史研討會中方論文選編》(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1),頁153-165。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7。
陳高華、史衛民,《中國風俗通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陳國燦、奚建華,《浙江古代城鎮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勝山稔,〈中国短篇白話小說に見ゐ都市生活の一考察———宋元代及ぴ明代に於けゐ女性の外界との接餏触について〉,《東北学大学大学院国際文化研究科論集》,8(2000)。
勝山稔,〈宋元明代の文芸作品に見えゐ女家主導の離婚事例について〉,《中央大学文学研究科大学院研究年報》,24(1995)。
勝山稔,〈宋至明代白話小說中所見的養娘〉,《中央大学『アジア史研究』———菊池英夫教授山崎利男教授古稀記念史論叢》,24(2000),頁。
游惠遠,《宋元之際婦女地位的變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
游惠遠,《宋代民婦的角色與地位》,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8。
費成康,《中國的家法族規》,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
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馮爾康,《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楊愛華、胡菊虹,〈宋與明清家規對女性管理之比較〉《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7:3(2001),頁64-67。
鈴木满男,〈九世同居———中国浙江省の或ゐ儒教家族の史〉,《思想》,849(1995)。
漆俠,〈宋元時期浦陽鄭氏家族之研究〉,《劉子健博士頌壽紀念宋史研究論文集》(東京:同朋舍,1994),頁196-211。
緒方賢一,〈家訓に見る宋代士人の日常倫理〉,宋代史研究會編,《宋代人の認識:相互性と日常空間》(東京:汲古書院,2001)。
臧健,〈中韓古代家規禮法對女性約束之比較——以明清與古代朝鮮時期為例〉,《北京大學學報》,37(2000),頁105-113。
臧健,〈宋代家法與女性〉,慶祝鄧廣銘教授九十華誕論文集編委會編,田餘慶主編,《慶祝鄧廣銘教授九十華誕論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頁306-321。
臧健,〈對宋代家族制度、家法與女性的考察〉,《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7:2(2000),頁80-85。
劉增貴、黃寬重主編,《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家族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劉曉,〈試論累世同居共財在元代的發展及其特點〉,《古史文存——隋唐宋遼金元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頁407-421。
劉靜貞,〈殺子與溺女——宋人生育問題的性別差異〉,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論集》第5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1),頁163-174。
劉靜貞,《不舉子:宋人的生育問題》,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
鄭桂瑩,《元朝婦女的守節與再嫁》,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鄧小南,〈正家之法與趙宋的祖宗家法〉,《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37:4(2000),頁73-85。
鄧小南,〈宋代士人家族中的婦女——以蘇州為例〉,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第5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頁519-555。
黎小龍,〈義門大家庭的分布與宗族文化的區域特徵〉,《歷史研究》,2(1998),頁54-63。
黎小龍,〈論中國封建義門同居大家庭的產生〉,《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4(1997),頁52-55。
蕭啟慶,〈元代科舉與江南士大夫之延續〉,《元史論叢》第7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頁14-52。
蕭啟慶,〈蒙元統治與中國文化的發展〉,石守謙等主編,《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臺北,故宮博物院,2001),頁186-201。
檀上寬著,胡其德譯,〈義門鄭氏與元末社會(上)(下)〉,《世界華學季刊》,4:2、3(臺北,1983),頁55-69、67-74。
鍾豔攸,《明清家訓族規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Charlotte, Furth, “The Patriarch’s Legacy: Household Instruction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Orthodox Values,” In Orthodox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d. by K. C. Lin and Don Pri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pp.187-211.
Dardess, John W. “The Cheng Communal Family—Social Organization and Neo-Confucianism in Yuan and Mind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34(1974), pp. 1-95.
Smith, Paul J., “Fear of Gynarchy in an Age of Chao: Kong Qi’s Reflection on Life in South China under Mongol Rule,” 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 vol.41, pp. 31-52.
Robert Hymes, “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is,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