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金萍
Jin-ping Chen
論文名稱: 九年一貫生活課程教學與教師信念關係之探討
A Case Study of Teacher Beliefs and Practices in Integrating the Arts into Life Curriculum
指導教授: 王鼎銘
Dim Ming Wa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7
中文關鍵詞: 生活課程教師信念反省性思考個案研究
外文關鍵詞: life curriculum, teacher beliefs, reflective thinking, case stud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相對於以往的分科教學,九年一貫的統整合科教學理念帶給基層教師莫大的衝擊,而教師於因應課程衝擊之下,教師信念成為落實課程精神的主要關鍵。本研究以教師在實際進行教學的過程為出發點,探索融合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之生活課程教學時,所遭遇之問題與因應之道,並剖析反思深層教師信念的內涵。為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採用質的研究法,以研究者為研究個案,利用攝影、錄音、省思日誌、訪談、學習單等多樣的方式來記錄及蒐集資料。研究期間,透過同學年老師的教學交流機制的成立與諮詢,增加研究者反省與思考的廣度。所有研究相關的資料經過編碼分析後,將教師信念的內涵歸納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量、教室管理、師生關係六個項目。 研究結論包括:(一)教師須先參酌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所決定的教科書,並依照學校行事曆,以學年團體為單位,考量地區特性與學區兒童特質,進行生活課程教學活動的設計與修改。(二)教師在設計生活課程班級教學活動時所遭遇的困難有:專業能力不足、分段能力指標籠統、課程統整不易的問題。(三)教師在進行生活課程教學時所面臨的問題有:動態活動過多、教師團康能力與表演藝術素養不足、教學宗旨與教師信念的衝突。(四)教師於生活課程教學過程中,反省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模式為:透過同儕教學討論、學生上課反應、家長回饋與自我反省式思考,並參閱相關資料與文獻,釐清問題的癥結,以求得最佳的解決疑惑途徑。(五)在教學過程中,影響教師信念與生活課程教學的因素有:同儕教學互動、學生與家長的回饋、教學者個人省思此三部分。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研究建議,以作為日後學校與基層教師實施生活課程之參考,以及後續相關研究的方向。


    Different from the subject oriented teaching in the past, the nine-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which emphasis on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brings a huge impact on the teachers. Under this impact, the teacher beliefs become the key point influences new curriculum design. This research began with the reflecting thinking of teaching process in the first grade classroom. It explored problems confronted by teachers when plan-integrating social studies, science and life technology, and art and life curriculum into a class curriculum. Furthermore, this research intended to analyze and reflect the inside of the teacher beliefs. To achieve this goal, the quantity research with the case study was implemented. The data collecting method included photographing, tape recording, diaries, and interviewing. With analyzing and encoding all the information, a discussion of the teacher beliefs was divided into six different category, i.e., teaching goal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The conclusions from the research were (1) teachers must refer the life curriculum to the textbooks, which are chosen by the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mmittee, school schedule, teaching teams, district orientation and the children’s characteristics. (2) The problems teacher confront when design the life curriculum included inefficiency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vague ability standards, and difficulties of integrating curriculum. (3) The problems which teachers confront when they teaching life curriculum were: too many dynamic activities, inefficiency of teacher’s ability of group cheering activity and performance art, and conflicts between teaching goals and teacher’s belief. (4) The models which teachers use to reflect and solve the problems in life curriculum were: peer discussion, students’ feedback in class, parents’ feedback, and self-reflection. Colleague was also consulted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problems. (5)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teacher beliefs on life curriculum were: interaction among team teachers, feedback of students and parents, and teacher’s personal reflection.
    Finally, a solution base on research in order to help the schools and teachers when they design the life curriculum in the future was discussed. Also, the suggestion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was also mentioned.

    九年一貫生活課程教學與教師信念關係之探討 目 次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定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藝術在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8 第二節 九年一貫課程之精神 12 第三節 生活課程的內涵與分析 14 第四節 低年級兒童發展與藝術心理 27 第五節 教師信念的理論基礎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4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7 第二節 研究架構 53 第三節 個案研究對象 54 第四節 研究步驟 56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58 第六節 教師教學交流機制的成立 61 第四章 生活課程的教學與教師信念的關係 63 第一節 「生活課程」的教學活動設計流程 63 第二節 同儕教學互動與教師信念的關係 70 第三節 學生與家長的回饋與教師信念的關係 78 第四節 教學者的個人省思與教師信念的關係 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結論 89 第二節 建議 93 參考文獻 96 一、中文部分 96 二、英文部分 100 附錄 101 一、學校行事曆 101 二、生活課程計畫 107 三、一年級下學期生活課程教學活動 113 四、一年二班功課表 122 五、我們的春天教案 123 六、學生問卷 127 表目次 頁次 表2-1-1後現代藝術特色相對應於十大基本能力 10 表2-2-2十大基本能力相對應之分段能力指標 18 表2-4-1進步型與傳統型教師的特性 42 表3-1-1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的比較 49 表3-5-1編碼所代表的意義 60 表4-1-1桃園縣○○國小90學年度一年級下學期教學進度概況表 65 表5-1-1個案教師生活課程教學與教師信念的互動關係 90 圖目次 頁次 圖3-2-1研究架構圖 53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方吉正(1998)。教師信念研究之回顧與整合-六種研究取向。教育資料與研究,20期,36-42頁。
    王秀雄(1991)。美術心理學。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王怡甯(2000)。開啟小學生活之門:一年級教師的教師信念之質化研究。台南:台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前龍、張汝秀(2000)。台灣與日本新世紀中小學階段課程改革趨勢之比較分析。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九年一貫課程的教與學。259-272。台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王耘、葉忠根、林崇德(1995)。小學生心理學。台北:五南。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W.Lawrence Neuman著,
    江文慈(2001)。評量的評量-檢視教學評量的品質。師友,413期,42-47頁。
    江明修(1994)。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台北:國科會專案研究報告。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李長俊譯(1985)。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獅。Arnheim著。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品頤(2000)。國小中年級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以視覺藝術教育為主之教學實驗。台南:台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玉秀(2000)。國小生活課程之設計原則-從案例談起。國民教育,41卷1期,19-26頁。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雄獅。
    林曼麗(2000)。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教育課程理念之思考。美育,113期,71-80頁。
    林寶山(1990)。教學論。台北:五南。
    邱玉萍(2001)。國小教師課程探險之旅~妙妙國小統整課程發展之協同行動研究。花蓮: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柏翔(2001)。國民小學教師效能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南一書局國民中小學課程生活課程第一階段教科書編撰委員會(2002)。國民小學生活教師手冊第二冊【一年級下學期】。台南:南一書局。
    姜怡秀(2001)。國民小學生活課程網路教學資源中心規劃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頂清(2001)。談教室內的真實評量。師友,412期,50-55頁。
    洪銀杏(2001)。「教師即研究者」之行動研究:故事教學在低年級教室之實施。嘉義: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寶林譯(2001)。詹寧的音樂美術環遊世界之旅-維也納師範學院附設小學的藝術與人文方案教學。美育,123期,16-25頁。歌特.蘇珊妮著。
    范迪慧(2000)。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一所國民小學之個案分析。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Altrichter,Posch &Somekh著。
    孫嘉妏(2001)。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統整之初探。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世盟(2000)。現成物利用之觀念在國小六年級美勞科教學之應用。台北:國立台北師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編(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國小美術篇。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張玉成(1998)。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
    張全成(2000)。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趨勢研究。http://www.aerc.nhctc.edu.tw/,新竹師院美勞教師進修網站(2002年4月5日)
    張欣儀(2001)。生活領域中社會課程轉化之研究-以兩位九年一貫試辦小學之教師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師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0)。心理學概要。台北:東華。
    張淑媛(2001)。色彩遊戲在先先幼稚園教學上的應用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連東(2001)。「九年一貫-生活課程」統整主題中「藝術與人文領域」的內容探討。國教輔導,40卷第6期,20-25頁。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郭金水(2000)。日本小學校「生活科」面面觀(一)回顧與前瞻。教育研究,73期,86-90頁。
    郭博州(2000)。美勞教育在「環境」之中。美育,113期,81-95頁。
    郭禎祥譯(1991)。視覺藝術的教育。台北:文景。Einser著
    陳文菁(2001)。一位國小教師美感教育教學決定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李綢(1991)。個案研究。台北:心理。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陳育淳(2001)。後現代藝術教育的內涵。美育,121期,29-37頁。
    陳亞苹(2001)。國民小學九年一貫統整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以視覺藝術為核心之課程設計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采貞(2002)。一個教師的教學改變----國小三年級光概念單元之自我教學研究與省思。屏東:屏東師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勇仁(1999)。以美術鑑賞教學增進國小學童繪畫表現中色彩運用能力之實驗研究。台中:台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如(1996)。國小低年級兒童繪畫表現模式及其影響因素之多重個案研究。嘉義:嘉義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竹君(2001)。多元文化藝術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自達(1996)。從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發展談學習指導。國教輔導,36卷,2期,9-16頁。
    湯仁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維玲(1996)。反省取向的師資培育學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壬來(1993)。幼兒造型藝術教學-統合理論之應用。台北:五南。
    黃光雄、簡茂發主編(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敏(1994)。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研究:以兩名國小教師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黃慧真譯(1990)。兒童發展。台北:桂冠。Sally Wendkos Olds & Diane E.Papalia著。
    賈馥茗、楊深坑主編(1995)。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雷華(1998)。美育師資何處尋?九年一貫制中「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問題面面觀。師說,124期,44-50頁。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1),22-32頁
    劉得劭(2000)。造型遊戲之理論與實踐:一個國小美勞的臨床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劉曜源(2001)。國小美勞科教師教學信念之個案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豐榮(1986)。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水牛。
    潘志煌(1997)。師生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差異-國小班級多重個案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玟玟(2000)。國民小學自然科非專長與專長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個案研究。台中:台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秀英(2001)。國民小學親師互動之個案研究-以一個「小班教學精神」班級為例。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銘志(1996)。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嘉義:嘉義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 西文部分
    Ai-Yen Chen & John Van Maanen(1999). The Reflective Spin Case studies of Teachers in Higher Education Transforming Action. Singapore:Uto-Print.
    James G. Henderson(1992).Reflective Teaching:Becoming an Inquiring Educator.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Yin,R.K(1994).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 Newbury Park,CA:Sage.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