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肇萱
Chen, Chao-Hsuan
論文名稱: 中古關中世族的發展與生命歷程──以韋氏鄖公房家族為例
指導教授: 賴瑞和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5
中文關鍵詞: 中古隋唐世族韋氏鄖公房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古世家大族以家族勢力作為後盾,成為中世紀強大而穩固的政治勢力,在中古政治的影響力及穩定性,甚至超越了皇權。一直到唐朝中期以後,世族政治的影響力受地方軍事制度的改變,而逐漸降低。在眾多中古世家大族中,以「韋氏」為門風最嚴謹、譜系最悠長而完整。北朝以後,韋氏成為關中郡姓之首,活動區域以關中至襄陽一帶為主,其祖業遍及長安以洛陽郊外。當人時語:「城南韋杜,去天尺五。」足以說明,即使唐代中期歷經安史亂後,韋氏家族仍在長安政治圈中佔有一席之地。與中唐之後便逐漸氏微的武氏、楊氏相較起來,韋氏家族在唐代政治影響力,可說是更為深遠。
      在眾多中古世家大族之中,韋氏「鄖公房」也可說是一支十分特別又極度顯赫的家族。韋氏「鄖公房」在唐代前期達到頂盛,家族成員累世冠冕。「鄖公房」一世祖為北周大司空韋孝寬,武周時有韋巨源及韋安石擔任宰相、安史亂時名臣韋斌(韋安石之子)、中後期有江西觀察使韋丹、嶺南節度使韋宙等。本文以韋氏鄖公房的家族發展與世系傳承為個案,探討中古世家大族以其家風、婚姻政治及家族菁英份子任官的生命經歷等,在家族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地位。


    【目次】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第三節 史料與研究方法   第四節 章節概要 第二章 韋氏鄖公房的世系與家族成員   第一節 中古韋氏家族的興起      (一)韋氏的起源      (二)韋氏遷居關中之始      (三)魏晉以前的韋氏家族   第二節 韋氏鄖公房之始:鄖國公韋孝寬      (一)中古韋氏房望的淵源      (二)鄖公房之祖──韋孝寬的家世   第三節 鄖公房二世韋總家族世系   第四節 鄖公房二世韋壽家族世系   第五節 鄖公房二世韋津家族世系 第三章 韋氏鄖公房家族成員的生命歷程   第一節 鄖公房祖韋孝寬   第二節 隋唐之際的政局挑戰──鄖公房的二、三世   第三節 鄖公房的宰相──韋安石與韋巨源   第四節 山雨欲來的安史之亂──鄖公房的第五代   第五節 關中世族的軍鎮化──中晚唐的韋丹、韋宙兩代   第六節 政治婚姻與家族存續──皇室聯姻的韋氏女性 第四章 韋氏家族鄖公房的婚姻、居所與人際關係   第一節 關中世族的婚姻結盟與人際關係   第二節 韋曲探幽──家族居所與產業 第五章 結語 參考文獻及書目

    參考書目
    一、傳統文獻

    《史記》,〔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
    《漢書》,〔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86)。
    《後漢書》,〔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北京:中華書局,1981)。
    《後漢紀校注》〔晉〕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八家後漢書輯注》周天游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三國志》,〔晉〕陳壽撰(北京:中華書局,1959)。
    《北史》,〔唐〕李延壽撰(北京:中華書局,1974)。
    《南史》,〔唐〕李延壽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
    《北齊書》,〔唐〕李百藥撰(北京:中華書局,1972)。
    《周書》,〔唐〕令狐德棻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1)。
    《梁書》,〔唐〕姚思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3)。
    《隋書》,〔唐〕魏徵、令狐德棻撰(北京:中華書局,1973點校本)。
    《魏書》,〔北齊〕魏收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4)。
    《舊唐書》,〔五代〕劉昫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點校本)。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點校本)。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趙超集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撰(北京:中華書局,1956點校本)。

    《太平御覽》,〔宋〕李昉等編。四部叢刊三編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日本藏南宋蜀刻本影印,1975)。
    《太平廣記》,〔宋〕李昉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點校本)。
    《文苑英華》,〔宋〕李昉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影印本)。
    《全唐詩》,〔清〕彭定求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繁體排印本)。
    《校編全唐詩》,王啟興主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全唐詩補編》,陳尚君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
    《唐詩紀事》,〔宋〕計有功撰(上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排印本,1965)。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清〕永瑢等編撰(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清〕嚴可均校輯(北京:中華書局,1991)
    《世本八種》,〔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
    《全唐文》,〔清〕董誥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影印清嘉慶十九年(1814)內府原刻本)。
    《全唐文新編》,周紹良主編。全22冊(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61年影印本)。
    《全唐文補編》,陳尚君輯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
    《全唐文補遺》,吳鋼主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2003年已出至第七輯〕)。
    《唐文粹》,〔宋〕姚鉉(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唐語林校證》,〔宋〕王讜撰,周勛初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全隋文補遺》,韓理洲輯校編年(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唐文拾遺》,陸心源輯校(台北:大化書局,1997)。
    《唐人小說》,汪辟疆校錄。1930年出版(香港:中華書局,1985年重印)。

    《東觀漢記校注》,〔東漢〕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大唐新語》,〔唐〕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
    《北夢瑣言》,〔五代〕孫光憲撰,賈二強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
    《因話錄》,〔唐〕趙璘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一版排印本)。
    《酉陽雜俎》,〔唐〕段成式撰,方南生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
    《明皇雜錄》,〔唐〕鄭處誨撰,佟培基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
    《明皇雜錄•東觀奏記》,〔唐〕鄭處誨撰、〔唐〕裴廷裕撰,田廷柱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朝野僉載》,〔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
    《封氏聞見記》,〔唐〕封演撰(北京:中華書局,2002)。
    《封氏聞見記校證附引得》,〔唐〕封演撰,趙貞信校證。哈佛燕京社引得特集之七(北平: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1933)。
    《唐國史補》,〔唐〕李肇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朝野僉載》,〔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79)。
    《廬山記》,〔宋〕陳舜俞撰(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吏學指南》(又名《習吏幼學指南》),〔元〕徐元瑞撰,楊訥點校(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讀通鑑論》,〔清〕王夫之(北京:中華書局,1975)。

    《韋應物集校注》,〔唐〕韋應物,陶敏、王友勝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王子安集注》,〔唐〕王勃,〔清〕蔣清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點校本)。
    《王右丞集箋注》,〔唐〕王維、〔清〕趙殿成箋注(北京:至中華書局,1972),頁18。
    《王維集校注》,〔唐〕王維,陳鐵民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王維詩集箋注》,〔唐〕王維,楊文生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王績詩文集校注》,〔唐〕王績,金榮華校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8)。
    《曲江集》,〔唐〕張九齡,劉思翰校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
    《杜詩詳注》,〔唐〕杜甫,〔清〕仇兆鰲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校點本)。
    《韓昌黎文集校注》,〔唐〕韓愈,馬通伯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57)。
    《樊川文集》,〔唐〕杜牧,陳允吉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日〕圓仁撰,顧承甫、何泉達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唐才子傳校箋》,〔元〕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7-1989)。
    《唐六典》,〔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
    《唐會要》,〔五代〕王定保撰(北京:中華書局,1955版,1990年第3刷)。
    《冊府元龜》,〔宋〕王欽若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影印明崇禎十五年(1642)刻本)。
    《通典》〔唐〕杜佑撰(北京:中華書局,1988)。
    《通志》〔宋〕鄭樵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
    《文獻通考》,〔元〕馬端臨撰(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
    《續通志》,〔清〕高宗敕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
    《大唐開元禮》,〔唐〕蕭嵩等編(北京:民族出版社影印光緒十二年洪氏公善本,2000)
    《唐大詔令集》,〔宋〕宋敏求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唐令拾遺》,〔日〕仁井田陞,栗勁等編譯(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
    《唐律疏議》,〔唐〕長孫無忌等人撰,劉俊文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唐摭言校注》,〔五代〕王定保撰,姜漢樁校註(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登科記考補正》,〔清〕徐松撰,孟二冬補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唐方鎮年表》,〔清〕吳廷燮撰(北京:中華書局,1980點校本)。
    《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清〕勞格、趙鉞撰,徐敏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點校本)。
    《唐御史臺精舍題名考》,〔清〕勞格、趙鉞撰,徐敏霞、王桂珍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

    《水經注疏》〔後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唐兩京城坊考》,〔清〕徐松撰,方嚴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5)。
    《增訂唐兩京城坊考(修訂版)》,〔清〕徐松撰,李建超增訂(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唐〕林寶撰,岑仲勉校記,郁賢皓、陶敏整理,孫望審訂(北京:中華書局,1994)。
    《元和郡縣圖志》,〔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古今姓氏書辨證》,〔宋〕鄧名世撰,王力平點校(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宋本太平寰宇記》,〔宋〕樂史撰(北京:中華書局,2000)。

    《正統道藏》,白雲觀長春真人編(台北:新文豐,1985)。
    《大正新脩大藏經》,大藏經刋行會編(台北:新文豐,1983)。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趙超等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羅新、葉煒等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
    《唐代墓誌彙編》,周紹良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唐代墓誌彙編續集》,周紹良、趙超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唐代墓誌銘彙編附考》,毛漢光主編(臺北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隋唐五代墓誌匯編》,吳樹平等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千唐誌齋藏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二、近人論述專書
    王仲犖,《猎華山館叢稿》(北京:中華書局,1987)。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二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3)。
    王壽南,《唐代人物與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王吉林,《唐代宰相與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王勛成,《唐代詮選與文學》(台北:中華書局,2001)。
    王力平,《中古杜氏家族的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史念海,《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田廷柱,《隋唐士族》(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甘懷真,《唐代家廟禮制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1991)。
    呂卓民,《長安韋杜家族》(西安:西安出版社,2005)。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岑仲勉,《唐人行第錄(外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岑仲勉,《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岑仲勉,《金石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李浩,《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李孝聰主編,《唐代地域結構與運作空間》(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北京:中華書局,1981)。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
    吳宗國,《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胡戟等主編,《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2)。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北京:中華書局,1958)。
    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郁賢皓、胡可先,《唐九卿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孫國棟,《唐代中央重要文官遷轉途徑研究》(香港:龍門書店,1978)。
    高明士,《隋唐貢舉制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高明士,《東亞教育圈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高達觀,《中國家族社會之演變》(上海:正中書局,1944。 1978年台北丸思出版社再版)。
    容建新,〈80年代以來魏晉南北朝大族個案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第四期(1996)
    徐揚杰,《中國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馮爾康、常建華等編,《中國宗族社會》(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局,2001)。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台北:臺灣商務,1994)。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台北:臺灣商務,1994)。
    陳弱水,《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台北:允晨文化,2007)。
    陳明,《中古士族現象研究(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初探)》(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陳爽,《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張兆凱,《漢唐門蔭制度研究》(長沙:岳麓書社,1995)。
    張國剛,《唐代官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張國剛,《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陶敏,《全唐詩人名考證》(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
    陶希聖,《婚姻與家族》(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初版,2003修訂版)。
    郭鋒,《唐代士族個案研究──以吳郡、清河、范陽、敦煌張氏為中心》(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
    黃正建,《唐代食衣住行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楊鴻年,《隋唐兩京城坊里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雷家驥,《隋唐中央權力結構及演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鄧小南,《課考•資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側談》(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
    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台北:聯經出版社,2007)。
    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
    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
    錢杭,《中國宗族制度新探》(香港:中華書局,1994)。
    戴偉華,《唐方鎮文職僚佐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7修訂版)。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
    嚴耕望,《唐僕尚丞郎表》(北京:中華書局,1986)。
    嚴耕望,《唐史研究叢稿》(香港:新亞研究所,1969)。
    蘇紹興,《兩晉南北朝的士族》(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

    三、近人專篇論文
    王承文,〈唐代北方家族與嶺南溪洞社會〉,《唐研究》第二卷(1996)。
    王連儒,〈東晉陳郡謝氏婚姻考略〉,《中國史研究》(1995,第4期)
    毛漢光,〈關中郡姓婚姻關係之研究〉,《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毛漢光,〈從士族籍貫遷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中研院史語所集刊》,52本3分(台北:1981)。
    毛漢光,〈隋唐軍府演變之比較與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6:1(嘉義:1995),頁119-157 。
    任育才,〈唐代官學體系的形成〉,《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文史學報》,第27期(1997)。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中古史──性別與漢唐之間的禮律研究〉,《中國歷史世界──統合的多元的發展》(東京:汲古書院,2002),頁468-492。
    孫國棟,〈唐宋之際門第之消融──唐宋之際社會研究之一〉,《新亞學報》第四期,(1959)。
    高原,〈唐代官祿制度考略〉,《晉陽學刊》,第四期(1993)。
    凍國棟,《唐代的歷史與社會》(湖北:武漢大學,1997)。
    凍國棟,〈隋唐時期的人口政策與家族法──以析戶、合貫(戶)為中心〉,《唐研究》第四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翁俊雄,〈唐代職分田制度研究〉,《唐代人口與區域經濟》,(台北:新文豐,1995)。
    陳寅恪,〈記唐代之李武韋楊婚姻集團〉,《金明館叢稿》(上海:上海古籍,1992)。
    陳弱水,〈從〈唐晅〉看唐代士族生活與心態的幾個方面〉,《新史學》,第十卷:第二期(1999年6月)。
    陳弱水,〈唐代的一夫多妻合葬與夫妻關係 ── 從景雲二年《楊府君夫人韋氏墓誌銘》談起〉,《中華文史論叢》2006:1 ,總81輯(台北,2006.3),頁 173-202 。
    張澤咸,〈唐代的門蔭〉,《文史》,第二輯(1986)。
    黃清連,〈唐代的文官考課制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研究所集刊》,第55本第1分(1984)。
    榮新江,〈晚唐歸義軍李氏家族執政史探微〉,《文獻》第三期(1977)
    榮新江,〈一個入仕唐朝的波斯景教家族〉,《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北京:三聯書局,2001)。
    劉馳,〈從崔盧二氏的婚姻締結看南北土族的地位變化〉,《中國史研究》(1998,第2期)
    賴瑞和,〈唐代的翰林待詔和司天臺:關於《李素墓誌》和《卑失氏墓誌》的再考察〉,《唐研究》第九卷(2003)
    葉妙娜,〈東晉南朝僑姓土族之婚媾——陳郡謝氏個案研究〉,《歷史研究》(1986,第3期)
    臺靜農,〈論唐代士風與文學〉,《台大文史哲學報》,14卷(台北:1965)頁1-14。
    戴應新,〈韋孝寬墓志〉,《文博》(1991年,第五期)
    魏承思,〈唐代宗族制度考述〉,《史林》第三期(198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