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湯珮然
Tong, Pui-Yin
論文名稱: 想像與現實之間:香港「黃色經濟圈」日常生活誌研究
The gap between reality and expectation: A study of the everyday life of HK “Yellow Economic Circle”
指導教授: 李威宜
LEE, WEI-I
口試委員: 陳瑞樺
CHEN, JUI-HUA
丘延亮
Chiu, Y.L. Fred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
International Master's Program in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University System of Taiwan)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7
中文關鍵詞: 黃色經濟圈社會想像日常生活研究
外文關鍵詞: Yellow Economic Circle, Social Imaginary, Everyday Life Studie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又稱反送中運動)洐生黃色經濟圈文化,在當時以街頭運動作主導的行動之中,黃圈行動者著重改變日常生活的消費模式,透過支持具有同樣政治理念的商鋪與食肆,建立為抗爭者提供經濟資源及生活協助的經濟生活圈。實際上,黃圈除了改變眾人的消費模式,同時賦予人們重新思考理想生活的契機與動力。當社會關係建立在黃圈想像之上,人跟人之間的關係互動也連帶轉換與鬆動。在實踐的過程中,眾人逐漸意識到黃圈在理想與社會之間的落差。

    此民族誌所描繪的,是一群黃圈行動者在投入黃圈想像之後的生命轉變,隨著2020年全球疫情、《國安法》及社會運動不同階段的變化,該想像如何改變他們觀看世界的方式,進而構成黃圈視野下的日常生活經驗、與他人的相處模式,及黃圈之於其生命的特殊意義。

    本研究以香港與臺灣作為田野,探討黃圈想像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成為後運動時期的另類生活可能。從香港黃圈實踐者的抗爭與日常生活的實踐,凝視黃圈內部意涵與流動性。黃圈的意義不僅是由從前過渡到現在的階段性呈現,也不是行動者回到過去的復返之旅,而是一個朝向記憶與未來的想像之旅。


    「N/A」

    第一章 導言..............................5 第一節:背景..............................5 第二節:黃色經濟圈的不同論述..............................12 第三節:研究路徑的轉向:國安法之後的黃圈轉型..............................16 第四節:問題意識..............................18 第五節:論文架構與田野時間分配..............................18 第二章 打開想像之門..............................24 前言..............................24 第一節:想像的基礎:運動現場的偶然性相遇..............................24 第二節:誰投入想像?..............................31 第三節:投入想像之後:黃圈的困局與限制..............................36 第四節:落差的必要性:行動者「失敗」經驗中的自我覺察過程..............................41 結論..............................44 第三章 凝視黃圈內部..............................46 前言..............................46 第一節:落差的雙面性..............................46 第二節:紅線背後:行動者隱性化的自我表達..............................48 結論..............................55 第四章 流散者:臺灣黃圈的想像實踐..............................56 前言..............................56 第一節:流亡者處境與日常斷裂..............................57 第二節:從社群的中介者視野出發:在臺港人的「隱身」現象..............................67 結論..............................72 第五章 海外黃圈的地方想像..............................74 前言..............................74 第一節:飄泊感與不確定性:工作場所作為情感歸屬..............................75 第二節:家長與手足的共居生活..............................78 結論..............................84 第六章 總結:從落差出發的記憶共同體..............................87 結論:作為記憶共同體:破(圈)之後與未來的可能處境..............................94 參考書目..............................96

    Anderson, Benedict
    1983 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Benedict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吳叡人譯。台北:時報,2010)
    


    Arjun Appadurai
    1996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Arjun Appadurai(《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向度》,鄭義愷譯。新北:群學,2009)

    De Certeau, Michel
    1990 L’invention du quotidien-1.Arts de faire.Editions Gallimard.(《日常生活實踐.1實踐的藝術》,方琳琳、黃春柳譯。南京:南京大學,2015 )

    1994 L’invention du quotidien-1.Arts de faire.Editions Gallimard.(《日常生活實踐. 2. 居住與烹飪,冷碧瑩譯。南京:南京大學,2014 )

    Scott, James C
    1985 Weapons of the Weak.Yale University.(《弱者的武器:農民抵抗的日常形式》,鄺廣懷、張敏、何江穩譯。南京:譯林,2011)

    2012 Two Cheers for Anarchism.Rye Field Publications.(《人類學家的無政府主義觀察》,王審言譯,香港:城邦,2021)

    Stolle, Dietlind, & Micheletti, Michele.
    2013 Political Consumerism: Global Responsibility in Ac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Charles
    2004 Modern Social Imaginaries. Duke University Press.

    何明修
    2017《社會運動概論》。臺灣﹕三民。

    馬嶽
    2020《反抗的共同體:二〇一九香港反送中運動》。臺灣﹕左岸文化。

    黃應貴
    2021《日常生活中的社會運動》(主編)。新北﹕群學。

    李立峯
    2021《時代的行動者:反修例運動群像》。牛津大學。

    張少強、鄧鍵一、曾仲堅
    2021《香港・格局・變異》(主編)。香港:匯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