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瓊瑩
Chiung-Yin Tseng
論文名稱: 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藉資訊科技分享自編教材動機之研究
The Study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Courseware Sharing Among Resource Room Teachers and the Motivations that Lead to Teachers’ Willingness to Share Their Self-developed Courseware
指導教授: 孟瑛如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特殊教育學系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資源班自編教材教材分享分享動機特殊教育教師
外文關鍵詞: Resource Room, Self-designed Curriculum, Courseware Sharing, Sharing Motivation, Special-education teacher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在網路上分享自編教材之情形及其動機。研究對象以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為母群體,採配額抽樣,依學校所在地北中南三區作為分層標準,共寄發問卷800份,回收402份,回收率51.3﹪。所得資料分別以描述統計、t考驗、變異數分析、迴歸等統計分析。本研究主要結果為:
    一、自編教材、從網路上下載教材為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教材的主要來源,使用後的自編教材大部分儲存於電腦裡。電腦和網路已經成為教師自編教材不可或缺的,但不到一成的教師曾在網頁上分享自編教材,超過五成的教師都是與同仁分享自編教材。
    二、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藉資訊科技分享自編教材動機依序為互利、利他、認知易用性、認知有用性、自我實現需求。
    三、男性、師大或師院、未滿1年以及1-5年以及超過15年、特教系之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藉資訊科技分享自編教材的動機比較高。
    四、每週平均上網時間10-14小時之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藉資訊科技分享自編教材的動機比較高。
    五、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之「資訊素養」能夠有效預測「認知易用性」和「認知有用性」,而「認知易用性」亦能夠有效預測「認知有用性」。
    六、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的年齡、教育程度以及特教背景能夠有效預測其藉資訊科技分享自編教材之動機,而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的資訊素養以及軟體應用能力,亦能夠有效預測其藉資訊科技分享自編教材之動機。
    其他相關分析將於本文中進一步探討。


    Abstract
    Individuals receiving special education diversify in every aspect of their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This phenomenon explains why 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 has been one of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s in special education. As a result,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usually have to develop courseware specific to each student, which imposes extra workload to the teachers. Fortunately, courseware sharing can potentially relieve teachers from such workload. The major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hu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courseware sharing among resource room teachers and explore the motivation behind teachers’ willingness to share their self-developed courseware.
    Survey through questionnaires is adopted in our research. 800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to selected resource room teachers at the elementary level in Taiwan, with 402 of them responded.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main sources of courseware are self-developed and the Internet. However, less than 10 percent of resource room teachers have been sharing their self-developed courseware to the public through the Internet.
    2. The primary motivations behind teachers’ willingness to share their self-developed courseware are beneficial to each other、beneficial to themselves、easily using to study、useful for study、self-achievable requirement.
    3. The resource room teachers have more motivation to share their self-developed courseware is male graduating from normal university or teachers college and teaching below 1 year or 1~5 years or over 15 years.
    4. The resource room teachers use Internet at 10~14 hours per week also has more motivation to share their self-developed courseware.
    5. Knowledge of information of the resource room teachers can effectively forecast easily using to study and useful for study. Useful for study also can effectively forecast easily using to study.
    6. The ag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the background of resource room teachers can effectively forecast easily the motivation that lead to teachers’ willingness to share their self-developed courseware. Knowledge of information can effectively forecast easily the motivation that lead to teachers’ willingness to share their self-developed courseware.
    More results and detailed analyses have given in the paper.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and further research perspectives we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目次 致謝辭……………………………………………………………………Ⅱ 中文摘要…………………………………………………………………Ⅲ 英文摘要…………………………………………………………………Ⅳ 目次………………………………………………………………………Ⅴ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名詞釋譯………………………………………………………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教師知識分享動機理論與相關………………………………9 第二節 資訊科技對教師在網路上分享知識動機之影響 …………25 第三節 身心障礙資源班藉資訊科技分享自編教材之情形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0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 ……………………………………………5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5 第四節 研究程序 ……………………………………………………62 第五節 資料分析 ……………………………………………………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7 第一節 樣本背景資料與統計分析…………………………………67 第二節 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室 藉資訊科技分享自編教材情形及其 動機之現況…71 第三節 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藉資訊科技分享自編教材動機之差異 分析…79 第四節 對分享自編教材動機之預測分析 ………………………105 第五節 開放式問答題之分析 ……………………………………110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17 第一節 結論 ……………………………………………………117 第二節 建議 ……………………………………………………121 參考書目 ………………………………………………………………125 中文參考書目 …………………………………………………………125 英文參考書目 …………………………………………………………134 附錄 ……………………………………………………………………139 附錄一 決定樣本數 …………………………………………………139 附錄二 預試樣本 …………………………………………………140 附錄三 正式樣本 …………………………………………………142 附錄四 預試問卷 …………………………………………………146 附錄五 正式問卷 …………………………………………………154 表次 表2-1 教師知識分享動機…………………………………………23 表2-2 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指標………………………30 表3-1 第一次預試樣本數…………………………………………53 表3-2 第二次預試樣本數…………………………………………53 表3-3 正式樣本數…………………………………………………54 表3-4 問卷各向度、題項以及參考來源…………………………56 表3-5 專家學者名單……………………………………………..57 表3-6 項目分析結果總表…………………………………………58 表3-7 各因素間信度係數(Cronbach’s α係數)…………….59 表3-8 預試問卷和正式問卷題號之對照…………………………61 表4-1 樣本基本資料變項分析摘要表……………………………68 表4-2 樣本資訊科技變項分析摘要表……………………………70 表4-3 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自編教材情形………………………72 表4-4 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在網路上下載教材情形……………74 表4-5 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在網路上分享自編教材情形………76 表4-6 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藉資訊科技分享自編教材動機……77 表4-7 不同性別之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在網路上分享自編教材動 機之差異........................................80 表4-8 不同年齡之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在網路上分享自編教材動機 之差異..........................................81 表4-9 不同教育程度之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在網路上分享自編教材 動機差異情形....................................83 表4-10 不同任教年資之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在網路上分享自編教材 動機之差異情形…………………………………………..86 表4-11 特教背景和教育程度之交叉表…………………………..89 表4-12 不同特教背景之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在網路上分享自編 教材動機之差異情形………………………………………89 表4-13 不同特教任教年資之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在網路上分享自編 教材動機之差異情形………….………………………….92 表4-14 不同學校規模之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在網路上分享自編教材 動機之差異情形……………………………………………94 表4-15 不同學校所在地之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在網路上分享自編教 材動機之差異情形…………….………………………….96 表4-16 不同學校規模之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在網路上分享自編教材 動機之差異情形…………………....................97 表4-17 不同接觸網路時間之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在網路上分享自編 教材情形……………………………………………......100 表4-18 每週平均上網時間不同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在網路上分享 自編教材動機差異情形……………………………………102 表4-19 資訊素養對認知易用性的預測情形……………………..105 表4-20 資訊素養對認知有用性的預測情形……………………..105 表4-21 認知易用性對認知有用性的預測情形……………………106 表4-22 教師人口變項以及資訊科技變項對個人動機層面的預測情 形………........................................107 表4-23 教師人口變項以及資訊科技變項對平台動機層面的預測情 形……..........................................108 表4-24 教師人口變項以及資訊科技變項對組織動機層面的預測情 形……..........................................108 表4-25 開放式問答題的填答情形………………………………..110 圖次 圖2-1 知識分享模式………………………………………………11 圖2-2 知識分享態度、動機以及行為之關係圖…………………21 圖2-3 資訊科技在知識分享上所扮演的角色……………………26 圖2-4 資訊接受模式………………………………………………28 圖3-1 本研究問卷架構圖…………………………………………51 圖3-2 研究程序圖…………………………………………………64

    參考書目

    壹、中文參考書目
    Davenport & Prusak 著,胡瑋珊譯(1999)。知識管理:企業組織如何有效運用知識。台北:中國生產力。
    王千倖(1996)。電腦與教學。教育實習輔導季刊, 2(1), 37-39。
    王天苗(1983)。國中小資源實施狀況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季刊,10,14-24。
    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台北:五南。
    王振德(1987)。我國資源教室方案實施現況及其成效評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振德(1991)。資源教室之班級經營。特殊教育季刊,40,1-6。
    王振德(1999)。資源教室方案。台北:心理。
    王桂蘭(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知識分享態度、虛擬社群參與意願及參與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莉婷(2002)。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資訊科技素養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王揚智(2004)。國小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社區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白慧如(2003)。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江滿堂(2002)。國民小學校長領導策略與學校氣氛對教師知識分享意願影響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0)。中華民國90年國家建設計劃。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何志中(1999)。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網路素養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何榮桂、籃玉如(2000)。落實「教室電腦」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資訊與教育雜誌,77, 22~28。
    何宜蓁(2001)。中等學校教師知識分享模式之研究-TAM觀點。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有順(2000)。網路社群知識分享過程之研究—以企業管理教學網站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吳東光、蔡世璋與孟瑛如(2003)。整合IEP教學計劃之分散式資源班eLearning系統之探討與實作。全國計算機會議論文集。台中市:逢甲大學。
    吳清山(2002)。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論文集(119-130頁)。台北:教育部。
    吳毓琳(2001)。知識管理在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應用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惠甄(2003)。影響教育人員知識分享因素之探究:以思摩特網路社群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元墩、蘇柏洲、林明宏(2001)。企業員工知識分享意願因素之研究。2001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論文集。台北市: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經濟部技術處、教育部、國科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李傳彰、高熏芳(1997)。教學科技與教師的資訊能力再造。視聽教育,39(3),7-14。
    李應宗(2002)。組織文化與知識分享之研究-以臺北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汪文聖(2004)。高雄縣市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現況及其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宣光(1996)。教師如何因應多媒體科技所帶來的影響。教育實習輔導季刊, 2(2),33-36。
    周德知(2004)。國民小學教師個人知識管理實踐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孟瑛如(1999)。資源教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教教學。台北:五南。
    孟瑛如、吳東光、許慧貞、焦德沛(2005)。資源班eLearning教材庫之探討與實作。兩岸四地教育改革的實踐與反思學術研討會,澳門。
    林文川、楊淑晴(2003)。知識經濟社會教師應有的資訊素養與提升之道。中山通識教育學報,3,13-31。
    林月盛(1998)。資源教室方案的現況與改進。特殊教育季刊,10,27-29。
    林仲川(2002)。花蓮地區國民中小學資源教室經營現況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林合懋(1995)。學校主管與企業主管轉型領導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海清(2002)。知識管理與教育發展。台北:元照。
    林淑玲(2003)。高雄市國小資源班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涵妮(1999)。影響國小教育人員接受創新態度與教學科技接受程度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邱上真(1993)。台灣地區特殊教育實施狀況調查報告。省政府教育廳。
    邱皓政(2003)。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俞國華(2003)。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施郁芬(1996)。二十一世紀的教師與電腦。中小學教學革新研討會。台北:教育部。
    施郁芬、陳如琇(1996)。情境脈絡與學習遷移。教學科技與媒體,29,23-31。
    洪燕竹(2000)。資訊科技在教育上應用的新趨勢。民93年11月11日,取自http://content.edu.tw/primary/info_edu/cy_sa/pro/pro/p1/page1.htm
    胡正亨(2002)。LCMS (Learning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簡介。民93年11月30日,取自http://www.iiiedu.org.tw/knowledge/knowledge20021231_3.htm
    胡永崇 (2000)。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現況及改進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屏東師院學報,13,75-110 。
    夏侯欣鵬(2000)。信任與權力對組織內知識分享意願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管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徐其力(2003)。組織文化對知識分享之影響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徐楊順(2001)。知識分享意願、組織公平與信任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秦夢群、黃貞裕(2002)。教育在知識經濟發展上的角色與策略。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論文集(63-80頁)。台北:教育部。
    高希均、李誠主編(2000)。知識經濟之路。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高雄縣政府教育局(無日期)。高雄縣國民中小學身心障礙特殊教育班級設班原則。民94年5月30日,取自:http://boe.ks.edu.tw/item12_law.asp?num=64
    高義展(2001)。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與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1999)。中華民國特殊教育概況。台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郁樺(2004)。桃園縣國民中小學資源班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張雅玲、徐新逸(2000)。e世代國小職前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8 (2), 203-228。
    張蓓莉(1991)。國民中學資源班實施手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張蓓莉(2000)。特殊教育輔導資源整合模式之研究。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委託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張慶勳(1996)。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顯榮(2003)。臺北市國小校長知識分享意願與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研究委員會(2003)。第一階段議題研討結論報告。民94年5月30日,取自:20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ECRETARY/EDU8354001/2003/discuss/201.htm
    教育部(1999)。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指標。民國93年11月22日取自http://www .hhps.phc.edu.tw/hhps/b/b4/b42.htm
    教育部(2001)。2001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各議題報告書草案 [公告]。台北市:教育部。民93年11月22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3/sub02/content_020101/03020101_04_04.htm
    教育部(2003)。特殊教育設施及人員設置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年8月7日修正公佈)。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特殊教育統計年報。台北:教育部。
    莊志彥(1997)。資源教室方案之本質及我國實施現況之探討。特殊教育論文集。台中市:國立台中師院特教中心。
    許瑋玲(2002)。國民小學推動知識管理現況與期望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郭鴻儀(1997)。國小教師科技與與素養課程目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
    陳美紀(1996)。中小學教師電腦能力芻議。資訊與教育雙月刊,52, 23-25。
    陳美靜(1998)。國中教師電腦基本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淑錡(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動機與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單文經(1990)。教育專業知識的性質初探,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政策與問題(21-47頁)。台北:師大書苑。
    彭昌盛(1993)。轉換型領導理論及其應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湯令儀(2000)。知識分享網路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武鎮(1983)。台灣省實施資源教室的現況與展望。特殊教育季刊,10,5-10。
    黃勢民(2003)。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碧玲(2001)。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現況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勤業管理顧問公司(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劉京偉譯(2000)。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運用知識管理提升企業核心能力。台北:商周。
    新竹市教育局(2000)。辦理身心障礙特殊教育資源班實施要點。新竹市:教育局。
    楊惠甄(2000)。台北市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現況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楊鏸容(2003)。雲林縣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現況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葉秀香(2003)。高雄縣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運作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葉芬廷(2001)。教師專業虛擬社群之國小教師會員使用動機、行為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詹育嘉(2004)。台北縣國民小學資源班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詹姆斯•昆恩、喬登•巴洛區、凱倫•席安(Quinn, J. B., Baruch, J. J., and Zien, K. A.),洪明洲譯(2000)。知識管理與創新:善用智慧與軟體革新企業經營(Innovation Explosion:Using Intellect and Software to Revolutionize Growth Strategies)。台北:商周。
    趙美聲(2004)。從知識管理觀點探討教師應用資訊科技與教材設計之效能研究。國科會科教處九十二年度資訊教育學門專題研究計畫成果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
    劉惠珠(2002)。台北市田園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運作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廣亮(1997)。屏東縣國小教師資訊尋求行為研究。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劉鎮寧(2002)。教師知識分享:從理念到實踐的對抗與出路。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論文集(775-793頁)。台北:教育部。
    蔡俊男(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蕭金土(1997)。台灣省政府教育廳辦理「資源教室」現況及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戴布拉•艾米頓(Amidon, D. M.),金周英、田克錄、侯世昌、陳勁譯(2001)。知識經濟的創新策略:智慧的覺醒(Innov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Knowledge Economy:The Ken Awakening)。台北:知書房。
    簡紅珠(1994)。師範生學科及學科教學知識的基礎。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多元化與師資素質(1-15頁)。台北:師大書苑。
    藍祺琳(1997)。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角色期望與角色踐行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文基(2001)。知識管理在教育上的應用。翰林文教雜誌網路版。民93年11月22日,取自:http://www.worldone.com.tw/magazine/19/19_02.htm
    蘇雅芬(2004)。宜蘭縣國小資源班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實際與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貳、英文參考書目
    Adams, D.A., Nelson, R.R., & Todd, P.(1992).Perceived usefulness, ease of use. And usa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A Replication. MIS Quarterly, 16(2),227-247.
    Ajzen, I. & Fishbein, M.(1975). Beliefs, Attitude, Intentions 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Addition-Wesley, Boston, MA.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J. Kuhl and J. Beckmann (Eds.), Action Controls: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NY: Springer Verlag, 11-39.
    Ayidiya, S. A., & McClendon, M. J.(1990). Response effects in mail survey.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54, 229-247.
    Bass, B. M. (1985).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Bennis, W. & Nanus, B. (1985). Leaders: The strategies for take charge. NY::Harper & Row.
    Bishop, G. F., Oldendick, R. W. & Tuchfarber, A. J.(1984). Interest in political campaigns:The influence of question order and electoral context. Political Behavior, 6, 159-169.
    Burns,J.H.(1978).Leadership. New York:Harper&Row.
    Davis, W. E.(1977). Special education resource programs in Maine. Special
    Education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Maine.
    Davis, F. D., Bagozzi, R. P. & Warshaw, P. R.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982-1003.
    Dixon, N. D. (2000). Common knowledge: How companies thrive by sharing what they know.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Drucker, P. F.(1993). Post-Capitalist Society. NY: Harper Business.
    Dugoff, S. K.(1984). Staff perceptions of the role of resource room teacher.
    Doctoral dissertation ,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Dunn, L. M.(1968). Special education for mildly retarded : Is much of it justifiable. Exception Chidern, 335, 5-22.
    Evans, S. (1981). Perception of classroom teachers, principals, and resource teachers of the actual and desired roles of the resource teacher.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14 (10), 600-603.
    Grossman, P. L. & Richert, A. E. (1998). Un-acknowledged knowledge growth: A re-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4(1), 63-69.
    Hammill, D.D. & Wiederholt, L. (1972). The resource room: Rationale
    and Implementation. New York:Grune &Stratton.
    Hansen, M. T. (1999). The search-transfer problem: the role of weak ties in 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organization subunit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4(1), 82-111.
    Harris, W. J., & Schultz, P. N. B.(1986). The special education resource room:Rationale and implementation. Columbus, Ohio: 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
    Hendriks, P. (1999). 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6(2), 91-100.
    Herbert, T.T. (1976). Dimension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York:Collier Macmillian.
    Hlupic, V., Pouloudi, A. & Rzevski, G. (2002). Toward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knowledge management: ’Hard’, ’Soft’ and ’Abstract’ issues.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9(2), 90-102.
    ISTE(1995). ISTE Recommended Foundations in Technology for All
    Teachers. URL: http://www.iste.org/standards/ncate/found.html.
    Krejcie, R. V., & Morgan, D. 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3), 607-610.
    Lederer, A.L., Maupin, D.J., Sena, M.P., & Zhuang,Y.,(2000).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the world wide web.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9, 269-282.
    Liontos, L. B. (1993).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Profile of a high school principal. OSSC Bulletin. 36(9)ERIC. ED 359652.
    Loudon, D. L. & Albert Bitta, J. D. (1993). Consumer behavior: Concept and applications(4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Harper & Row porter,L.W.Lawer,E.E. & Hackman,J.R.
    Maynard, C. (1989). Knowledge base for the beginning teacher. New York: Pergamon.
    Meijer, P. C. (2001).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 about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4(3), 171-185.
    Nonaka, I. and Takeuchi, H.,(1995).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reuss, J. C.(1982). Resource teacher competency statements as viewed by Nebraska secondary special education resource teachers and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ors. Dissertation Abstract, 42(1), 172.
    Schein,Edgar(1985).Organization Culture and Leadership.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pp.14.
    Senge, P.(1997). Sharing Knowledge. Executive Excellence, 14(11): 17-18.
    Sergiovanni, T. J. (1992). Moral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er, 57(1), 1-22.
    Spindler, E. C.(1981).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special Education Resource Teachers in Montana.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ontana.
    Spitzer, W & Wedding, K.(1995). LabNet:An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community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24(3),247-255.
    Steer,R.M. & Porter, L.M.(1987).Motivation and work behavior. New York:McGraw-Hill.
    Stoot, K. and Walker, A. (1995). Teams, teamwork & teambuilding:the manager’s complete guide to teams in organizations. New York:Pretice Hall.
    Tamir, P. (1991).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knowledge of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or. Teacher & Teacher Education, 7(3), 263-268.
    Tichy, N. M., & Devanna, M. A. (1990). The transformational leader. (2n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Wijnhoven, F.(1998). Knowledge Logistics in Business Contexts: Analyzing and Diagnosing Knowledge Sharing by Logistics Concepts.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5(3), 1-16.
    Wiederholt, J. L. ,Hammill ,Donald D., & Brown, Virginia L.(1993):The Resource Program: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ustin,TX:Pro-ED,Inc.
    Yukl, G. A. (1994).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