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姵錡 Pei-Chi Chen |
---|---|
論文名稱: |
新竹市國小課後照顧班方案評鑑研究 Study on the After-School Program Evaluation at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Chu City |
指導教授: |
蘇錦麗
Jin-Li Su 黃曙東 Shu-Tung Hua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2 |
中文關鍵詞: | 國小課後照顧班方案 、方案評鑑 、評鑑準則 、評鑑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The After-School Program at Elementary School, Program Evaluation, Evaluation Criteria, Evaluation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竹市國小課後照顧班方案實施成效;為達目的,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首先探討方案之理念、實務等研究相關文獻,據此編擬「新竹市國小課後照顧班方案評鑑準則草案」與「新竹市國小課後照顧班方案實施成效調查表」;其次,經專家審查及問卷預試後,確定問卷內容;再者進行問卷調查資料蒐集與分析,問卷調查對象為參與新竹市國小課後照顧班方案之學生、家長、學校教師和課後班教師等四類利害關係人,寄發546份問卷,回收531份問卷,經剔除無效問卷後,有效問卷476份,可用率為87%。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呈現整體利害關係人對於各準則的反應情形,並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不同身分背景之利害關係人對各準則反應的差異。最後進行6位利害關係人之訪談,藉由半結構式訪談捕捉豐富多元的資訊,以詮釋問卷調查資料並據此形成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結論如下:
壹、方案依脈絡、輸入、過程及產出等層面建構6個向度及28項評鑑準則。
貳、方案脈絡層面表現良好,利害關係人對「理念與目標」向度知覺良好。
參、方案輸入層面表現良好,利害關係人對「行政運作」和「教育資源」等向度的知覺良好。
肆、方案過程層面包含「課程與教學」和「師資與輔導」等向度,其中利害關係人對前者知覺只達普通程度,對後者知覺達良好程度。
伍、方案產出層面的表現普通,利害關係人對「學習成效」向度知覺僅達普通程度。
陸、方案實施成效因利害關係人之學區和身分別不同而有不同看法。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determine the merit, worth, and value of the after-school program. First,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research of the program, this research built the draft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the draft survey. Second, the research established the new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by consulting with experts and testing the draft questionnaire. Third, the research conveyed the questionnaire to interested parties which includes students, parents, and school teachers and after-school program teachers. Totally, 546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out; 531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and 476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accepted. The research utilized the method of descriptive analysis to present the reactions of the interested parties to the program criteria, as well as t-test and one-way ANOVA to compare the different reflections from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s. Finally, the research interviewed 6 experts to get more divers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ested parties.
The following were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1.This research builds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this program based on the area of Context, Input, Process, and Product.
2.In the context area, program was well perceived. The interested parties of the after-school program perceived the item “idea and goal” the best.
3.The input aspect of the after-school program was well perceived. The perception was highest in the item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s” and “education resources”.
4.The process level of the project contains the item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nd “teacher and counseling”; two dimensions. The perception of the interested parties to the former only reached a general level the latter reached a best level.
5.The performance of the output level only reaches to general level. The percep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in “learning result” item only reaches general level.
6.The opin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s of after-school program differ from diverse district and various identities.
丁文玲(2003)。學校自我評鑑之探討。研習資訊,20(3),67-75。
內政部兒童局(2005)。94年台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兒童報告書) 。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兒童局(2006)。中華民國90年台閩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分析(摘要版)。2010年7月26日,取自: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index.aspx。
方志華(2001)。關懷倫理學在新世紀的教育實踐—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探究。新世紀新思維國際學術研討會。桃園:銘傳大學。
王文科、王智弘(2008)。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麗容(1992)。台北市職業婦女與兒童福利需求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台北市國民小學課後照顧服務及課後學藝活動實施要點,2008。
全國課後照顧資訊網(2010)。「關於課後照顧」。2010年7月21日,取自:http://www.afterschool.org.tw/aboutus.asp。
吳明清(1995)。教育方案評鑑模式及其應用。教育研究,4,2010年7月20日取自:http://w2.nioerar.edu.tw/basis3/4/e001037.html。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9)。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勁甫(2003)。教育機會均等—概念分析與研究取向的探討。學校行政,26,35-53。
吳政達(2002)。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台北: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1998)。教育名詞:教育機會均等。教育資料與研究,21,69。
呂慶文(2007)。新竹縣市地區國小學生參與學校辦理課後學習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平(譯)(1997)。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湯瑪斯‧阿姆斯壯(Thomas Armstrong)著。台北:遠流。
李怡君(2005)。師範學院通識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CIPP 評鑑模式的應用。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宜蓁(2010)。不去安親班的另類選擇。天下親子報,2010年10月20日取自: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I0017/167349/web/#cc。
李新民(2001)。課後托育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
李新民(2002)。美國課後輔導方案對我國課後托育服務的啟示。高雄師範大學學報,13,235-256。
李新民(2003)。課後托育機構整合國小課程之初探。幼兒保育學刊,1,19-38。
李新民、陳密桃(2007)。兒童課後照顧中心評鑑指標分析。教育與心理研究,30(3),143-164。
李鈺奐(2007)。台東縣國小高年級課後照顧服務實施現況、需求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台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汪慧玲、沈佳生(2009a)。學齡兒童校外課後托育服務調查研究。耕莘學報,7,73-84。
汪慧玲、沈佳生(2009b)。家長對國小課後照顧班課後托育品質之調查研究—以屏東縣國小課後照顧班為例。幼兒教育,294,1-18。
何琦瑜(2005)。家庭生活體檢大調查:台灣父母做得好嗎?天下雜誌,335,120-121。
何福田(2005)。 課後學習才是課業壓力的主因。研習資訊,22(5),1-5。
林志成、歐怡珍(2010)。夜光天使點燈計畫實施現況之研究。學校行政,67,122-149。
林佑璐(2005)。家長對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品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國小低年級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海清(2005)。學生課後學習問題面面觀。研習資訊,22(5),6-15。
林惠齡(2009)。國小低年級學童參學校課後照顧班家長滿意度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兒童人權公約(1989)。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2003)。
邱淑萍(2010)。國小學童家長對校內課後照顧班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邱乾國(2008)。國小學童課後照顧之家長滿意度調查。開南大學企業與創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瓊芳(2008)。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課後照顧班實施現況及成果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未出版,新竹市。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實務部份)。台北:五南。
高淑玲(2006)。從兒童的觀點來看課後照顧方案--以花蓮縣非營利機構為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高淑貴(1987)。已婚就業女性的職業角色觀。社區發展季刊,37,40~47。
高雄市國民小學辦理學童課後社團活動實施要點,2003。
寇健玲(2010)。淺談評鑑專業倫理。評鑑雙月刊,25,2。
張明輝(2000)。美國中小學課後輔導計畫及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5,123-134。
張素偵(2006),台灣教育評鑑之文獻分析—以博碩士論文及期刊論文為主。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創刊號,83-134。
張湘君、葛琦霞 編著,(2001)。「多元智能輕鬆教─九年一貫課程統整大放送」。台北,天衛文化。
張錦弘(2006年4月5日)。安親班合法化 主管是教部。聯合報,第 C7 版。
張靜芬(2008)。台中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對課後照顧服務滿意度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莊珮瑋(2001)。台中市單親家長對其國小子女課後照顧安排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許秋儂(2007)。國民小學辦理兒童課後照顧服務與其家長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明堂、羅瑞玉(1995)。教育機會均等與城鄉差異問題之探討: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城鄉差異之比較。教育學刊,11,245-277。
郭昭佑(2007)。教育評鑑的本質—描述,與判斷?研習資訊,24(2),101-106。
陳九五、高瑞芝、董道興、郭千綺、林約酉、王曉雯(1996)。國小高年級學童課後照顧問題之初探。教育研究資訊,4(1),100-114。
陳奎憙(1996)。如何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彰化文教,37,4-6。
陳美如(2005)。課後教育的理解與思考。研習資訊,22(5),22-27。
陳智華(2006年4月1日)。國小課後照顧 擬放寬師資。聯合報,第 C7 版。
陳嘉彌(2005)。課後照顧方案之評鑑。研習資訊,22(5),15-21。
陳嘉彌(2006)。評鑑課後輔導方案之問卷調查工具。研習資訊,23(3),77-90。
陳嘉彌、李翠萍(2002)。青少年課後學習方案概念與策略之探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5,139-162。
陳嘉彌等譯(2002),T. R. Guskey著。專業發展評鑑。台北:五南。
國民小學辦理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及人員資格標準(2003)。
曾昱螢(2009)。各國課後照顧政策及其對台灣「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之啟示。網路社會學通訊,76期,2010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6/76-19.htm。
曾淑惠(2002)。教育方案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曾淑惠(2004)。教育評鑑模式。台北:心理。
曾淑惠(2006)。高職學校評鑑阻礙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9(3),73-98。
馮燕(1999)。托育服務的社會福利定位:生態系統觀點分析。社會工作學刊,5,3-35。
黃怡瑾(2000)。台南市國小學齡兒童課後托育情形之初探。台南師院學報,33,233-262。
黃鳳珠(2008)。學校本位課後照顧方案之評鑑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黃曙東譯(2005)。D. L. Stufflebeam 著。CIPP評鑑模式。載於蘇錦麗(審訂),評鑑模式:教育及人力服務的評鑑觀點,333-383。台北:高等教育。
楊瑩(1982)。從教育機會均等談高級中等教育之改革。二十一世紀的高級中等教育。台北:台灣書店。
楊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苑。
葉連祺(2001)。國民小學應用多元智慧之探討。研習資訊雙月刊,18(3),1-8。
劉焜輝(2001)。福利諮商。台北:天馬文化。
潘惠萍(2003)。從福利多元主義趨勢看民間大型企業參與社會福利服務型態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潘慧玲(2002)。方案評鑑的緣起與概念。教師天地,117,26-31。
潘慧玲(2005)。邁向下一代的教育評鑑:回顧與前瞻。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3-36。台北:心理。
鄭芬蘭(2001)。課後托育學童快樂情緒模式之驗證。屏東師院學報,15,231-258。
鄭望崢(1987)。都市學童課後托育服務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淑惠(2009)。教育評鑑的效用性:促進組織學習的觀點。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6(2),57-88。
賴靜儀(2009)。學校外的教室—安親班對國小學童教育的影響。師友,499,39-41。
錢得龍(2007)。充實的放學時光—課後照顧的處境與作為。師友,478,43-47。
謝文全(2002)。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謝文全(2008)。教育行政學。台北:高等教育。
顏銘志(2006)。弱勢孩子的希望工程-淺談國小課後照顧服務。師友,473,88-91。
魏意芳(2003)。日本學童保育保育制度之研究:對我國課後托育的啟示。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羅清水(1998)。論教育機會均等意涵與作法(上)。研習資訊雙月刊,15(2),1-15。
蘇秀枝(2005)。國小學童課後托育、補習才藝與學業成就、行為適應之關係----以台中縣大里市為例。朝陽人文社會學刊,3(1),173-223。
蘇源恭、王貿(2009)。放學後的競爭—課後補救教學政策。教育沙龍系列七活動手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蘇錦麗(1995)。大學學門評鑑試辦計畫成效評估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蘇錦麗譯(2005)。D. L. Stufflebeam 著。二十一世紀適用的方範評鑑基本模式。載於蘇錦麗(審訂),評鑑模式:教育及人力服務的評鑑觀點,41-106。台北:高等教育。
蘇錦麗、黃曙東(2007)。世界重要國家評鑑專業標準與原則發展對我國之啟示。高教評鑑,1(1),51-82。
貳、英文部分
Broberg, A. (1997). Child care and early development: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ld care and its effects on child development. Goteborg: University of Gotebor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Burdumy, S. J., Dynarski, M., & Deke, J. (2008). After-school program effects on behavior: Results from the 21st century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s program national evaluation.Western Economic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46(1), 13–18.
Chen, S. Y., & Lu, L. (2009). After-school time use in Taiwan: Effects on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and well-being. Adolescence, 44, 176.
Chris, T., Sally, P., & Gareth, R. (2010). Out-of-school learning: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school provision and local authority support. British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36(1), 1017–1036
Ellen, T. P., Steele, S. & Douglah, M. (1996). Planning a program evaluation: Program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on-extension cooperative extension.
Halpern, R. (2000). The promise of after-school programs for low-income children.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5(2), 185–214.
Joshua, P., Janice R. H., Stephany P. P., & Barbara, D. (2010). Advantages of gardening as a form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an after-school program. Journal of Extension, 48(6), 9.
Little, C. S., Hamann, M. S., & Jurs, S. G., (2002). Evaluations of after-school programs: A meta-evaluation of methodologies and narrative synthesis of findings.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23(4), 387–419.
Melissa, R., Denise C. G., Amanda, C., Denise, W., & Nadine, M. (2011). Structure and deviancy training in after-school program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4(1), 105–117.
Orthner, D. K., Cook, P., Sabah, Y., & Rosenfeld, J. (2006).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 cross-national pilot-test of effectiveness in children’s services.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29, 70–78. Retrieved July 21, 2010, from: http://www.elsevier.com/ locate/evalprogplan.
Tebes, J. K., Feinn, R., Jeffrey, J., Vanderploeg, J. J., Chinman, M. J., Shepard, J., Brabham, T., Genovese, M., & Connell, C. (2007). Impact of a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program in urban after-school settings on the prevention of adolescent substance use.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41, 239–247.
W. K. Kellogg Foundation (1998). Evaluation handbook. Retrieved November 15, 2010, from: http://www.wkkf.org/knowledge-center/resources/2010/W-K-Kellogg Foundation-Evaluation-Handbook.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