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初期是台灣電影文化建制過程的起點,如今在當時影片資料大部分散佚、損壞,以及當時影像從業人員多半已走入歷史的情況下,藉由電影史先行研究、文人日記與隨筆,以及作家文學作品來瞭解日據時期的台灣電影文化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方法。通常留下電影相關活動文字記錄的台灣文人多半是日據時期知名的文化人或具有大量作品的文藝青年,藉由本篇論文的研究,也可提供和補充認識這些留下電影體驗記錄的台灣文人文藝生活的其他面向。
影像媒體的出現是一種文化宣傳與再製的方式,也意謂一種新興生活形態到來,操作影像媒體的人,具有掌握某種意識形態的複製權力,也享有文化再製的資源。日據時期最初高松豐次郎以「影像巡映」方式開啟了電影文化在台灣逐漸開枝散葉的大門,往後的「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與高松豐次郎搭配無間,透過政治、教育與文化娛樂事業這三大殖民資源,進行影像教化與宣傳工作,並利用影像巡映義演方式協助總督府理蕃工作籌措募款。之後,留日返台的台灣民族文化運動者蔡培火從中認知影像的威力後,成立「美臺團」希以突破「臺灣文化協會」啟蒙活動遇到的窘境。
日據時期台灣最初的電影文化成為殖民當局教化、啟蒙工作的推手,同一時期傳統文人張麗俊的日記內容和陳瑚的詩作確實也反映出早期台灣電影建制的這段過程。1920年代,從台灣文化人葉榮鐘、林獻堂的電影體驗來看,他們又因個人身分背景等因素而呈現受限的視野。1930年代以後,台灣文藝青年的小說中出現電影相關內容,尤以身處在東京的台灣文藝青年們的作品更能見到如此現象;他們作品裡的電影相關內容又具體地和日常生活裡的居住地域、文藝活動和文學創作產生連結,共同譜出過去不為人知台灣文藝青年們的東京電影物語。
一、專書
(一)作家全集、日記、作品與隨筆
1、 作家全集
巫永福(著)、沈萌華(主編),《巫永福全集》1~15,台北:傳神福音文化,1996年5月。
張文環(著)、陳萬益(主編),《張文環全集》卷1~卷8,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3月。
陳垂映(著),趙天儀、邱若山(主編),《陳垂映集》第一卷~第四卷,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11月。
葉榮鐘(著),《葉榮鐘全集》1~12,台中:晨星,2000年8月~2002年3月。
劉吶鷗(著),康來新、許秦蓁(編),《劉吶鷗全集》,臺南縣:臺南縣文化局,2001年3月。
蔡培火(著)、張漢裕(主編),《蔡培火全集》(一)~(七),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0年12月。
龍瑛宗(著),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第一冊~第八冊,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1月。
2、 作家日記
林獻堂(著),許雪姬、周婉窈(編),《灌園先生日記》(一)~(十四),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12月~2008年10月。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編),《水竹居主人日記》(一)~(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11月~2004年11月。
3、 作家作品集、隨筆
羊子喬、陳千武(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10──廣闊的海》,台北:遠景,1982年5月。
羊子喬、陳千武(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11──森林的彼方》,台北:遠景,1982年5月。
呂赫若(著)、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7月。
巫永福,《我的風霜歲月──巫永福回憶錄》,台北:望春風文化,2003年9月。
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編),《林獻堂先生紀念集(年譜•遺著•追思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翁鬧(著)、杉森藍(譯),《有港口的街市》,台中:晨星,2009年5月。
張□豪(編),《楊守愚集》,台北:前衛,1991年2月。
張□豪(編),《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台北:前衛,1991年2月。
張□豪(編),《翁鬧、巫永福、王昶雄合集》,台北:前衛,1992年7月。
許俊雅、陳藻香(編譯),《翁鬧作品選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7月。
葉榮鐘,《小屋大車集》,台中:中央,1967年3月。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1──一桿偁仔》,台北:遠景,1979年7月。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4──薄命》,台北:遠景,1981年9月。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5──牛車》,台北:遠景,1981年9月。
(二)中文專書
David Bordwell, Kristin Thompson(著)、曾偉禎(譯),《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台北:遠流,1992年5月。
Maletzke, Gerhard(著)、潘亞玲(譯),《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Robert Wuthnow等(著)、王宜燕等(譯),《文化分析》,台北:遠流,2002年4月。
三澤真美惠,《殖民地下的銀幕──台灣總督府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年-1942年)》,台北:前衛,2002年9月。
小川和佑(著)、廖為智(譯),《東京學》,台北:遠流,2002年8月。
內藤昌(著)、穗積和夫(繪)、王蘊潔(譯),《江戶町(上)──大型都市的誕生》,台北:馬可孛羅文化,2006年8月。
王宏仁、郭佩宜(編),《流轉跨界:跨國的台灣•台灣的跨國》,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9年4月。
王育得(著)、黃國彥(譯),《台灣•苦悶的歷史》,台北:前衛,2006年11月。
王詩琅(譯),張炎憲、翁佳音(編),《臺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臺北:稻香,1988年5月。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都市計劃研究室(研究規劃),《台灣霧峰林家建築圖集頂厝篇》,台北:自立報系,1988年8月。
石井和紘(編)、謝宗哲(譯),《都市地球學──日本三大建築家的都市論集》,台北:田園都市,2004年11月。
竹中信子(著)、蔡龍保(譯),《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明治篇1895-1911)》,台北:時報文化,2007年11月。
吳三連、蔡培火等,《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1987年1月。
吳文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3月。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社,1961年9月。
李世偉,《日據時代台灣儒教結社與活動》,台北:文津,1999年6月。
李泳泉,《台灣電影閱覽》,臺北:玉山社,1998年9月。
林柏維,《台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北:臺原,1993年6月。
林衡道,《台灣風情》,臺北:聯經,1996年8月。
社團法人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編),《2007台中學研討會:電影文化篇論文集》,台中:台中文化局,2007年11月。
邱貴芬、柳書琴(編),《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第三期,台灣號,2007)》,台北:文建會,2007年4月。
施叔,《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文學,1997年6月。
柳書琴,《荊棘之道:臺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台北:聯經,2009年5月。
紀田順一郎(著)、廖為智(譯),《日本現代化物語》,台北:一方,2002年11月。
若林方丈(著)、台灣史日文史料典籍研讀會(譯),《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台北:播種者,2007年3月。
若林方丈、吳密察(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播種者,2004年4月。
國史館(策劃),《異人的足跡──光影歲月高松豐次郎》,台北:大康出版社,2008年5月。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編),《第十四屆中部地區中文研究所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7年12月。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2003年2月。
張素玢,《台灣的日本農業移民(1905-1945):以官營移民為中心》,臺北:國史館,2001年9月。
許秦蓁,《摩登、上海、新感覺──劉吶鷗(1905-1940)》,臺北:秀威,2008年2月。
許雪姬(編),《臺灣歷史辭典》,臺北:遠流,2004年9月。
許雪姬(編),《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年6月。
許雪姬(編),《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年6月。
連溫卿(著),張炎憲、翁佳音(編),《臺灣政治運動史》,臺北:稻香,1988年7月。
郭□鈺,《德意志共和國史話(1918-1933)》,臺北:三民,1999年8月。
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台北:麥田,2005年7月。
陳飛寶,《台灣電影史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8年10月。
陳瑚,《枕山詩鈔》,臺北:龍文,1992年6月。
陳學明,《文化工業》,台北:揚智,1996年9月。
陳鴻仁,《芥川獎與芥川龍之介》,台北:水牛,1988年4月。
章陸,《日本的政治•金錢•文化》,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10月。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2004年12月。
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一冊)》,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0月。
黃琪惠,《臺灣美術評論全集吳天賞•陳春德卷》,台北:藝術家,1999年5月。
新井一二三,《讀日派》,台北:大田,2002年3月。
新井一二三,《東京上流》,台北:大田,2005年9月。
新井一二三,《東京迷上車》,台北:大田,2006年3月。
新井一二三,《我這一代東京人》,台北:大田,2007年11月。
楊逸舟(著)、張良澤(譯),《受難者》,台北:前衛,1990年12月。
葉龍彥,《新竹市電影史1900-1995》,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4月。
葉龍彥,《新竹市戲院誌》,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4月。
葉龍彥,《台北西門町電影史1896-1997》,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7年6月。
葉龍彥,《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臺北:玉山社,1998年9月。
葉龍彥,《臺灣戲院發展史》,新竹: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2001年12月。
葉龍彥,《台灣老戲院》,台北:遠足,2004年2月。
葉龍彥,《台灣的老戲院》,台北:遠足,2006年10月。
劉現成(編),《海峽兩岸暨香港發展與文化變遷研討會論文集:中國電影:歷史、文化與再現》,台北:中國史料研究會,1996年4月。
賴淳彥,《蔡培火的詩曲及彼個時代》,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9年10月。
鍾玉澄(譯)、卓別林(著),《卓別林自傳》,臺北:志文,1982年5月。
藍博洲,《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台北:聯合,2001年8月。
(三)日文專書
十重田裕一(編),《映画館》,東京:ゆまに書房,2006年5月。
三好行雄、浅井清(編),《近代日本文学小辞典》,東京:有斐閣,1992年1月。
井伏鱒二,《萩窪風土記》,東京:新潮社,1987年4月。
今村昌平等(編),《日本映画の誕生》,東京:岩波書店,1995年5月。
日本近代文学館(編),《日本近代文学大事典第一巻》,東京:講談社,1978年1月。
日本近代文学館(編),《日本近代文学大事典第五巻》,東京:講談社,1978年1月。
台湾総督府警務局(編),《台湾総督府警察沿革誌(三):台湾社会運動史》,台北:南天,1995年6月。
田村志津枝,《はじめに映画があつた──植民地台湾と日本》,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0年8月。
村上春樹,《1Q84 Book2》,東京:新潮社,2009年6月。
坪內祐三、久世光彥(編),《永井荷風•谷崎潤一郎》,東京:筑摩書房,2001年11月。
岩本憲児(編),《日本映画とナショナリズム1931-1945》,東京:森話社,2004年6月。
岩本憲児(編),《映画と「大東亜共栄圏」》,東京:森話社,2004年6月。
岩本憲児(編),《時代劇伝說──チャンバラ映画の輝き》,東京:森話社,2005年10月。
松村明(編),《大辞林第三版》,東京:三省堂,2006年10月,
法政大学(編),《都市の復権と都市美の再発見》,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1984年11月。
原武史,《「民都」大阪対「帝都」東京》,東京:講談社,2003年7月。
唐十郎,《唐十郎》,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94年10月。
陣內秀信,《東京の空間人類学》,東京:筑摩書房,1986年2月。
鈴木博之,《都市へ》,東京:中央公論新社,1999年2月。
二、報刊雜誌
(一)報紙、文獻(以出版年份排列)
大橋捨三郎等(編),《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沿革誌》,臺北: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1941年2月。
《臺灣》(1922年7月-10月),臺北:臺灣雜誌社發行,東方文化書局複刊,1973年冬季。
《臺灣民報》(1923年-1930年),臺北:臺灣雜誌社發行,東方文化書局複刊,1974年。
《臺灣新民報》(1930年-1931年),臺北:臺灣雜誌社發行,東方文化書局複刊,1974年。
《フォルモサ》(福爾摩沙)、《第一線》、《臺灣文藝》、《臺灣新文學》,台北:東方文化書局《新文學雜誌叢刊》複刊本,1981年3月。
《漢文版臺灣日日新報》(1905年-1911年),台北:五南,1994年8月。
《台灣日日新報》(1940年),台北:五南,1994年8月。
市川彩(著),《亞細亞映畫之創造及建設》(東京:國際映画通信社,1941年11月),後來收錄於牧野守(編)《アジア映画の創造及建設》(東京:ゆまに書房,2003年6月。
市川彩(著),《昭和五年版日本映画事業總覽》(東京:國際映画通信社,1930年7月),後來收錄於十重田裕一(編),《映画館》,東京:ゆまに書房,2006年5月。
《全臺文(三十)──揚文會策議文集一》,台中:文听閣圖書,2007年7月。
《臺南新報》(1925年2月),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南市立圖書館,2009年6月。
(二)雜誌、期刊
平石淑子,〈蕭紅の東京時代〉,《中国人作家の"帝都"東京体験》,アジア遊学第13期,2000年2月。
江燦琳,〈我所敬愛的「文化仙仔」〉,《臺灣文藝》季刊,第二卷第九期,1965年10月。
李享文(譯)、市川彩(著),〈台灣電影事業發達史稿〉,《電影欣賞》第65期,1993年9、10月。
李享文(譯)、李道明(校訂),〈台灣愛國婦人會電影巡迴映演始末〉,《電影欣賞》雜誌第94期,1998年7、8月。
李承機,〈植民地新聞としての《台湾日日新報》論〉,《植民地文化研究》第2號,植民地文化研究會,2003年7月1日。
李政亮,〈視覺變奏曲:日據時期台灣人電影實踐〉,《文化研究》第2期,2006年3月。
李政亮,〈「大眾」爭奪下的電影想像與實踐〉,《電影欣賞學刊》第134期,2008年1-3月。
李毓嵐,〈日治時期臺灣傳統詩人的休閒娛樂──以櫟社詩人為例〉,《臺灣學研究》第7期,2009年6月。
李道明,〈台灣電影史第一章:1900至1915〉,《電影欣賞》第73期,1995年1月。
李道明,〈日本統治末期台灣電影之狀況〉,《電影欣賞》第77期,1995年9月。
李道明,〈日本統治時期電影與政治的關係〉,《歷史月刊》第94期,1995年11月。
李道明(策劃),〈日治時期台灣紀錄片歷史資料彙編(一)〉,《電影欣賞》雜誌第94期,1998年7、8月。
林淑慧,〈敘事、再現、啟蒙──林獻堂一九二七年日記及《環球遊記》的文化意義〉,《台灣文學學報》第13期,2008年12月。
松本克平(作)、李享文(譯)、李道明(校訂)〈高松豐治(次)郎略傳〉,《電影欣賞》雜誌第98期,1999年3、4月。
松本克平(作)、李享文(譯)、李道明(校訂)〈高松豐次郎與日本勞工運動〉,《電影欣賞》雜誌第100期,1999年7、8月。
柳書琴,〈前進東京或逆轉歸鄉?論張文環轉向小說〈父之顏〉及其改作〉,《靜宜人文學報》第17期,2002年12月。
柳書琴,〈《風月報》到底是誰的所有?:書房、漢文讀者階層與女性識字者〉,《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第三期,台灣號,2007)》,台北:文建會,2007年4月。
柳書琴,〈臺灣文學的邊緣戰鬥:跨域左翼文學運動中的旅日作家〉,《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3期,2007年5月。
洪郁如,〈日本殖民統治與婦人團體──試論1904-1930年的愛國婦人會台灣支部〉,《臺灣風物》第47卷第2期,1997年6月。
翁鬧(著)、黃毓婷(譯),〈東京郊外浪人街──翁鬧與一九三○年代的高圓寺界隈〉,《台灣文學學報》第10期,2007年6月。
張良澤,〈關於翁鬧〉,《臺灣文藝》第95期,1985年7月15日。
張惠珍,〈他者之域的文化想像與國族論述〉,《台灣文學學報》第6期,2005年2月。
許雪姬,〈林獻堂著《環球遊記》研究〉,《臺灣文獻》第49卷第2期,1998年1月。
陳芳明,〈寫實文學與批判精神的抬頭〉,《聯合文學》第16卷第5期,2000年3月。
黃毓婷,〈東京郊外浪人街──翁鬧與一九三○年代的高圓寺界隈〉,《台灣文學學報》第10期,2007年6月。
楊逸舟,〈憶夭折的俊才翁鬧〉,《臺灣文藝》第95期,1985年7月15日。
楊意,〈日治時期紀錄片──收藏老台灣〉,《印刻文學生活誌》第53期,2008年1月。
葉龍彥,〈台灣最早的電影院〉,《電影欣賞》第67期,1994年1、2月。
鈴木将久,〈異郷日本の茅盾と「謎」〉,《中国人作家の"帝都"東京体験》,アジア遊学第13期,2000年2月。
劉捷,〈幻影之人──翁鬧〉,《臺灣文藝》第95期,1985年7月15日。
蔡雨杉,〈巫永福──自由戀愛很摩登的東京〉,《聯合文學》第292期(第25卷第4期),2009年2月。
謝惠貞,〈台湾人巫永福作家における日本新感覚派の受容──橫光利一「頭ならびに腹」と巫永福「首と体」の比較を中心に〉,《日本台湾学会報》第11号,2009年5月。
三、論文
(一)中文單篇論文
三澤真美惠,〈殖民地時時期臺灣電影接受過程之「混合式本土化」〉,《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播種者,2004年4月。
李天鐸,〈殖民體制下台灣電影的扭曲歷程〉,《海峽兩岸暨香港發展與文化變遷研討會論文集:中國電影:歷史、文化與再現》,台北:中國史料研究會,1996年4月。
林良哲,〈流轉於聲波光影間──日治時期台中市之戲院初探〉,《2007台中學研討會:電影文化篇論文集》,台中:台中文化局,2007年11月。
柳書琴,〈殖民都市、文藝生產與地方知識:1930年代台北與哈爾濱的比較〉,「日本台灣學會第11回學術大會」,東京:日本台灣學會主辦,2009年6月6日。
高雅俐,〈音樂、權力與啟蒙:從《灌園先生日記》看1920-1930年霧峰地方士紳的音樂生活〉,《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年6月。
張□豪,〈幻影之人──翁鬧集序〉,《翁鬧、巫永福、王昶雄合集》,台北:前衛,1992年7月。
張隆志,〈跨國主義與台灣近代史研究:日治初期台灣殖民文化史的再思考〉,《流轉跨界:跨國的台灣•台灣的跨國》,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9年4月。
梁秉鈞,〈民族電影與香港文化身分──從《霸王別姬》、《棋王》、《阮玲玉》看文化定位〉,《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2003年2月。
許俊雅,〈幻影之人──翁鬧及其小說(代序)〉,《翁鬧作品選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7月。
許惠玟,〈苦悶的象徵──試析巫永福小說首與體與山茶花〉,《第十四屆中部地區中文研究所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7年12月。
野間信幸,〈論張文環的「父親的要求」〉,《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新竹: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文學研究所,1994年11月24-27日。
(二)日文單篇論文
十重田裕一,〈モダン都市の映画館〉,《映画館》,東京:ゆまに書房,2006年5月。
足立巻一,〈マキノ映画と少年〉,《日本映画の誕生》,東京:岩波書店,1995年5月。
志村三代子,〈魅惑する映画常設館──無声映画期の新宿武蔵野館をめぐって〉,《映画館》,東京:ゆまに書房,2006年5月。
岩本憲児,〈アジア主義の幻影--日本映画と大東亜共栄圏〉,《映画と「大東亜共栄圏」》,東京:森話社,2004年6月。
岩本憲児,〈時代劇伝說〉,《時代劇伝說──チャンバラ映画の輝き》東京:森話社,2005年10月。
洪雅文,〈戦時下の台湾映画と『サヨンの鐘』〉,《映画と「大東亜共栄圏」》,東京:森話社,2004年6月。
陣內秀信,〈江戶•東京における都市空間の歴史的変遷〉,《都市の復権と都市美の再発見》,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1984年11月。
(三)學位論文(以畢業年份和日期排列)
許秦蓁,〈重讀臺灣人劉吶鷗(1905-1940):歷史與文化的互考察〉,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三澤真美惠,〈日本時代台灣電影政策之研究 1895年-1942年〉,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柳書琴,〈荊棘的道路: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7月。
林秀澧,〈台灣戲院變遷──觀影空間文化形式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2002年2月。
徐千惠,〈日治時期台人旅外遊記析論──以李春生、連橫、林獻堂、吳濁流遊記為分析場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許秦蓁,〈戰後臺灣的上海記憶與上海建構〉,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杉森藍,〈翁鬧生平及新出土作品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
卓于綉,〈日治時期電影文化的建制1927-1937〉,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
陳允元,〈島都與帝都:二、三○年代臺灣小說的都市圖象(1922-1937)〉,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楊煥鴻,〈他者不顯影─台灣電影中的原住民影像〉,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李毓嵐,〈世變與時變—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肆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7月。
趙勳達,〈「文藝大眾化」的三線糾葛:一九三O年代台灣左、右翼知識份子與新傳統主義者的文化思維與角力〉,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6月。
許書惠,〈從《水竹居主人日記》看日治時期常民生活中的演藝活動〉,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石婉舜,〈搬演「台灣」:日治時期台灣的劇場、現代化與主體型構(1895-1945)〉,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1月。
四、電子媒體
邱坤良,〈老影片的新生命〉,(來源:http://digimuse.nmth.gov.tw/Jplan/index.aspx,2009.04.07)。
國史館,異人的足跡系列《光影歲月──台灣電影奠基者高松豐次郎》DVD,台北:大康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