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怡慧 |
---|---|
論文名稱: |
公共性、文化生產與社會實作:以公共電視的音樂節目為例 |
指導教授: |
姚人多
何東洪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7 |
中文關鍵詞: | 公共電視 、文化生產 、音樂節目 、公共性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公共電視在台灣成立至今屆滿十年,對於公共電視的制度面向,已經多有討論。然而對於節目生產方面的研究,仍有許多發展空間。本文希望藉由公共電視的音樂節目,探討公共媒體的重要價值,也就是公共性的概念。但是本文並不從規範的意義出發,而是從實際節目運作的過程中,理解此文化生產過程中公共性的樣貌。
公共電視從獨立建台以來,一直以古典音樂為音樂節目主要內容,但是在近年的通俗音樂播出時數,卻超過了古典音樂。本文認為這樣的變化,也代表著不同音樂位置在該文化生產的社會空間中起了變化。
於是本文將焦點放在公共電視曾經製作過的古典音樂節目,以及通俗音樂節目,分別以公視表演廳,週日狂熱夜以及公視53街Band當道這三個節目。透過相關資料的收集,包括制度層面的資料、報章內容的報導,收視率的分析以及對於節目製作相關執行者的訪談,本文認為這些變化不僅是偶然,而是制度的條件、外在環境的變化、以及節目製作人本身對於特定音樂類型的價值判斷,種種環節牽動了這樣位置的改變。本文希望藉由這些變化,勾勒出在這個文化生產的社會空間當中,不同的音樂類型憑藉著哪些動力,又是跟著什麼樣的邏輯產生了社會空間位置的更動。
本文在研究的過程中,也發現對於公共電視而言,這層公共的意義,並不完全如規範上的的意義,其中會有所選擇,也會有所排除。但是重要的並不是排除本身,而是排除的背後依循的是什麼樣的運作邏輯,是這樣的邏輯使得公共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才得以浮現。希望藉由這篇論文,可以粗淺地勾勒這樣的邏輯。
【書籍與期刊文章】
山本雄二 (2008) 社會學的方法。見片桐新自等編,基礎社會學,頁33-50。台北:群學。
王家慶( 2005) 從符號學詮釋批判台灣的流行音樂文化。 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念萱 (2005) 與誰相共?台灣公共媒體公共性的紮根法研究── 以公共電視公眾近用節目為主。見馮建三編,自反縮不縮?新聞系七十年,頁293-313。台北: 政大新聞系。
牟善如 (2004) 探討音樂傳播在電視圖框中之視覺傳達─以交響樂為例。台北: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林悅倫 (2001) 臺灣公共電視台文化性節目規劃策略分析。台南: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雲 (2005) 威權主義國家與電視:台灣與南韓之比較。新聞學研究 85: 1-30.
李怡慧 (2003) 古典音樂在台灣的呈現──以台北愛樂電台為例。台北: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玟 (1992) 公共電視規劃評估。台中: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采蘋 (2002) 台灣古典音樂文化工業的政治經濟分析初探--建構過程與政府文化政策之討論。台北: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陳怡慈 (2001) 「反」公共化潮流下的公共電視公共性─以公視「圓桌論談」為例。嘉義: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美 (2005) 影像資料畫面與節目之關系:以公共電視為例。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會報 75: 247-259。
馮建三 (1993) 公共電視。見鄭瑞城等合著,解構廣電媒體。台北,澄社。
— (1999) 公共性的詭譎:比較英德法義台的公共電視爭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34: 133-185。
— (2002)台灣電視的轉折:徹底私有化與微量公共化。經濟前瞻 80: 19-24。
程宗明 (2003) 批判台灣的電視政策,2000-2002:無線電視台公共化與數位化之思辯。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立 (1990) 我國公共電視發展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張育章 (1996) 望花補夜—台灣地下音樂發展的歷史脈絡.。中外文學 25。
張釗維 (1994) 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北市: 時報文化。
張斐雯 (2001) 西洋嚴肅音樂在台灣流傳概況研究(1949∼1999年)。台北: 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淑雁 (2006) 山葉音樂教室在臺灣之發展。台北: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碩士在職專班音樂組碩士論文。
蔡若津 (2000) 台灣當代音樂電台的音樂生產機制: 從音樂社會學與媒介產製觀點出發。台北: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
蔡雅純 (1995) 階級和文化消費關係之探討─以台灣古典音樂文化工業產品消費為例。台北: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鄭凱同 (2004) 主流與獨立的再思考:文化價值、音樂產業與文化政策的思辨與探討。台北:淡江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鄭陸霖 (2000) 是誰惹毛了沉睡的貓?台灣有線電視市場領域中的權力鬥爭。見張苙雲編,文化產業:完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台北:遠流。
盧景海 (1996) 我國公共電視經費來源之研究。台北:世新傳播學院大眾傳播學類碩士論文。
盧異明 (1985) 我國公共電視問題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淑如 (2004) 台灣公共電視體系建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Adorno, Theodor W. (1954. "How to Look at Television." The Quarterly of Film Radio and Television 8: 213-235.
Benson, Rodney (1999) "Field theory in comparative context: A new paradigm for media studies." Theory and Society 28: 463-498.
Blumler, Jay G. ( 1992)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before the Commercial Deluge." in Televis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edited by Jay G. Blumler. London: Sage.
Bourdieu, Pierre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
— (1993)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 Cambridge: Polity.
— (1998) 布赫迪爾論電視,林志明譯。台北:麥田。
— (1989) Social Space and Symbolic Power.” Sociological Theory, Vol.7, No.1.(spring), Pp.14-25.
— (1998) 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李猛,李康譯。北京市:中央編譯。
— (2004) 實作理論綱要。宋偉航譯。台北:麥田。
Boyte, Harry C. (1992) "The Pragmatic Ends of Popular Politics." in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edited by Craig Calhoun. Mass.: MIT Press.
Chanan, Michael (2002) "Television's problem with (classical) music." Popular Music 21: 367-374.
Couldry, Nick (2003) "Media meta-capital: Extending the range of Bourdieu’s field theory." Theory and Society 32: 653-677.
Curran, James (1991) "Rethinking the media as a public sphere " in Communication and Citizenship: Journalism and the Public Sphere, edited by Peter Dahlgren and Colin Sparks. London: Routledge
Curran, James, Michael Gurevitch, and Jane Woollacott (1982) "The study of the media: theoretical approaches." in Culture, Media and Society, edited by Michael Gurevitch, Tony Bennet, James Curren and Janet Woollacott: Routledge.
Curran, James, and Myung-Jin Park (2000) "Beyond globalization theory." in De-Westernizing Media Studie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edited by James Curran. London: Routledge.
Currid, Brian (2006) A national acoustics: Music and Mass Publicity in Weimar and Nazi German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De Bens, E. (1998) "Television programming: more diversity, more convergence?" The media in question: popular cultures and public interests. Londres: SAGE.
DiMaggio, Paul (1979) "Review: On Pierre Bourdieu."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4: 1460-1474.
Dornfeld, Barry (1998) Producing Public Television, Producing Public Cultur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raser, Nancy (1990) "Rethinking the Public Sphere: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Actually Existing Democracy." Social Text 23/26: 56-80.
Frith, Simon (1996) "Entertainment." in Mass Media and Society.
— (1998) Performing rites: on the value of popular music.
Garnham, Nicholas (1992) "The Media and the Public Sphere." in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edited by Craig Calhoun. Mass.: MIT Press.
Golding, Peter, and Graham Murdock (1991) "Culture, communications, and political economy." Pp. 70-92 in Mass Media and Society,, edited by James Curran and Michael Gurevitch. London: Routledge.
Habermas, Jurgen (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Hendy, Cavid. "Pop music radio in the public service: BBC Radio 1 and new music in the 1990s."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2: 743-761.
Hesmondhalgh, David (1999) "Indie: The Institutional Politics and Aesthetics of a Popular Music Genre." Cultural Studies 13: 34 - 61.
— (2006) "Bourdieu, the media and cultrual production."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8: 211-231.
Hillve, Peter, Peter Majanen, and Karl Erik Rosengren (1997) "Aspects of Quality in TV Programming: Structural Diversity Compared over Time and Space."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2: 291-318.
Jacka, Elizabeth (2003) "“Democracy as Defeat” The Impotence of Arguments for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TELEVISION & NEW MEDIA 4: 177-191.
Jakubowicz, Karol (1991) "Musical chairs? The three public spheres in Poland." in Communication and Citizenship: Journalism and the Public Sphere in the New Media Age, edited by Peter Dahlgren and Colin Sparks. London: Routledge.
Kieghtley, Keir (2005) "Reconsidering rock." 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op and Rock, edited by Simon Frith. Cambrid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ing, Donna L., and Christopher Mele (1999) "Making Public Access Televisi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Media Literacy and the Public Sphere."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3.
Neveu, Erik (2005) "Bourdieu, the Frankfurt School, and Cultural Studies: On Some Misunderstandings." Pp. 195-213 in Bourdieu and the Journalistic Field, edited by Rodney Benson and Erik Neveu. Cambridge: Polity Press.
Regev, Motti (1994) "Producing Artistic Value: The Case of Rock Music."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35: 85-102.
Scannell, Paddy (1989)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and modern public life." Media, Culture & Society 11: 135-166.
Schudson, Michael (2005) "Autonomy from what." Pp. 214-223 in Bourdieu and the Journalistic Field, edited by Rodney Benson and Erik Neveu. Cambridge: Polity Press.
Siune, K. (1998) "Is Broadcasting Policy Becoming Redundant." Pp. 18-26 in The Media in Question. Popular Cultures and Public Interests.
Splichal, Slavko (2006) "Title: In search of a strong European public sphere: some critical observations on conceptual izations of publicness and the (European) public sphere."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8.
Syvertsen, Trine (2003) "Challenges to Public Television in the Era of Convergence." TELEVISION & NEW MEDIA 4: 155-176.
Williams, Raymond (2003) "Prograaamming:distribution and flow." in Televis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 Routledge.
Ytreberg, Espen (2002) "Ideal types in public service television: paternalists and bureaucrats, charismatics and avant-gardists."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4: 759-774.
【 報紙與政府公報】
中國時報 (2008) 當公視也向收視率看齊時。3月13日。
自由時報 (2006) 哈林同林鳥 主持防線退守。6月2日。
時報周刊 (2008) 狂熱夜挨批 黃韻玲、袁惟仁丟飯碗。3月25日。
聯合報 (1993) 公視籌委會 出現民間版 一百一十位學者宣布成立「民間公籌會」,監督公視成為獨立超然,真正公眾的電視。6月22日。
聯合報 (1994) 三台請願營業額提撥案 強勢媒體'弱勢'演出?。6月17日。
聯合報 (1997) 公視明年元旦開播 立院三讀通過公視法 並修正選罷法增列政黨補助條款。6月1日。
聯合報 (1997) 公視完成立法明年元旦開播 將組董事會重聘高層幹部 公開招考工作人員。6月1日。
聯合報 (1998) 公共電視台究竟怎麼了?。9月12日。
聯合報 (1999) 公視的困境,別教公視在商業巨靈前屈膝。4月5日。
聯合報 (1999) 公視的困境,要求公視落實公共服務目標。4月5日。
聯合報 (1999) 公視立院挨砲 節目品質不佳滿意度與收視率低落 立委細數缺點質疑績效。4月13日。
聯合報 (1999) 競逐收視率—公視,走回商業體制老路?。12月10日。
聯合報 (2000) 公視 罩上金鐘 缺人打通任督 出運啦!勇奪14項獎座 熬成婆!收視不佳待突破。10月7日。
《立法院公報 》,74卷46期1855號。
《立法院公報 》,74卷87期1885號。
《立法院公報 》,75卷30期1932號。
《立法院公報 》,77卷21期2132號。
《立法院公報 》,88卷33期下冊3033號。
《立法院公報 》,90卷40期。
《立法院公報 》,90卷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