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俊益
論文名稱: 跨海的古典、生根的人文:梁實秋文學與文藝思想在台傳播及影響
指導教授: 陳建忠
口試委員: 許俊雅
莊宜文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77
中文關鍵詞: 梁實秋新人文主義魯迅《文藝創作》《自由中國》《文學雜誌》《文星》散文小品文周作人林語堂吳魯芹夏元瑜余光中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重疊台灣文學史與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書寫,「梁實秋」在兩岸文壇的研究,逐漸受到學者重視,從前礙於政治高壓的封閉,也因為學術的開化受到解禁。特別是抵台後,在台灣文壇所作出的傳播與影響,亦形構了乍來初到的國府文化政策。尋覓「梁實秋」文學系譜的位置看似輕而易舉,卻也總是容易流於霧裡看花。論者從前動輒將梁實秋擺置於散文與翻譯的視角,近年逐步以「新人文主義」重新受到兩岸文壇的審視,尤其在中國與魯迅的一場筆戰,喧嘩了文壇,也引起了爾後左翼作家聯盟對梁實秋的攻訐,甚而造成梁實秋在中國文壇的銷聲匿跡。
    以「新人文主義」起家的梁實秋,一貫的理性與尊嚴貫穿了文藝思想與精神傳遞。「新人文主義」在中國以陳寅恪、吳宓等人領軍的「學衡派」作為最早的傳播,卻因為文言形式而式微;反之,梁、魯二人精彩的論戰建構了梁實秋在中國的文藝精神,在漫天革命的口號下,梁氏從諸多角度濺血式地剖析了魯迅的思想弊端。隨後,梁氏的抵台,也象徵著「新人文主義」的現身;然而,梁氏身上所擁戴的五四精神、自由主義更是國府亟欲重用,當然尚有還有抗衡於左翼的「反魯」思想。不可否認,梁實秋在抵台後,參與國府文化重建的過程中,除了扮演文獎會評審的角色,也參與了文藝作家協會講師陣容,看似合力了國府文藝政策,卻隱含了「新人文主義」的反作用力。
    梁實秋文藝精神建立於中國,傳播至台灣文壇。初到台灣的文藝傳播若以五0年代四大雜誌刊物作為觀察,依序為《文藝創作》、《自由中國》、《文學雜誌》與《文星》,便發現梁實秋無論處於當時台灣官方或非官方的文學場域,文藝精神卻不改初衷,堅持「新人文主義」的理性與尊嚴,含括著自由主義的思維,在四大刊物中作了最完美了演出。再者,身為「小品文」承上啟下的轉捩點,梁實秋能在周作人、林語堂等美文、幽默又帶有閑適的小品文中,獨樹一幟地創設「雅舍體」;又在台灣散文界開啟小品文新風貌,以吳魯芹、夏元瑜與余光中作為承繼。本文即以梁實秋在中國「新人文主義」作為文藝精神的建立過程,討論梁氏與其精神的在台傳播,並以四大刊物作為觀察;將「散文」視為文藝精神的實踐,承繼與開啟的又是如何的境界,作為本論文的討論中心。


    第一章 緒論:失聲的梁實秋——從梁實秋的故居遺跡談起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梁實秋」的新詮釋—其文學、精神的傳播與影響 4 第三節 相關文獻研究回顧 7 一、專書論文回顧 7 二、期刊論文回顧 10 三、學位論文回顧 16 四、相關研究反思 24 第四節 章節安排 25 第二章 形象的缺角:兩岸視野下的梁實秋塑造 31 第一節 從文學史出發:梁實秋的文學定位 31 第二節 立足於副刊:讓主事編輯顯現風格 37 第三節 被書寫的書寫:教科書中的呈現 45 第四節 由他者敘述:文友眼中的梁實秋 49 第五節 小結:建構與被建構的梁實秋 56 第三章 創建與重建:梁實秋文藝思想的跨海傳播與影響 57 第一節 追根究柢:新人文主義的溯源與梁實秋的承繼 57 一、重回現場:美國新人文主義的評價 60 二、回溯脈絡:美國新人文主義的反動 66 三、繼往開來:梁實秋「新人文主義」的承繼 71 第二節 新人文主義在中國:梁實秋與魯迅論戰與時代意義 78 一、前情預告:梁魯論戰中的「人性論」 80 二、雅俗並競:論戰中的「文學階級說」 86 三、頭皮攻勢:魯迅的「硬譯方法論」 91 四、貨色比較:文學工具、政策說 98 第三節 新人文主義的演化:當新人文主義進入梁實秋譯介 104 第四節 新人文主義到台灣:國府體制下梁實秋「位置」的再延伸 115 一、文化再戰:國共對峙下的梁實秋「反魯」定位 117 二、角力與協力:從官方刊物到非官方刊物的互涉「定位」梁實秋影響 131 (一)協力的順流推手:「文獎會」與《文藝創作》中的梁實秋 132 (二)角力的逆流推手:「冷戰自由」與《自由中國》中的梁實秋 140 (三)學院之樹的灌溉:「莎翁譯介」與《文學雜誌》裡的梁實秋 152 三、 牌局外的新人文:梁實秋重現《文星》與其出版的「典律化」延伸 163 (一)牌局內外:「梁實秋」成為《文星》的牌友 165 (二)「典律化」的過程:悄然座落的「梁實秋」形塑 176 第五節 小結:台灣文學中蘊含的「梁實秋」思想 184 第四章 落地生根之後:梁實秋散文的在台影響 186 第一節 另類書寫新樣貌:散文的閒適、幽默書寫傳統 188 一、兼容並蓄:源溯現代散文的元素 189 二、聯肩疊背:現代散文理論的建立、小品文的文類定位 192 三、奪胎換骨:散文的閒適、小品文的幽默 197 第二節 繼往開來:從周作人、林語堂到梁實秋的閒適幽默 204 一、兩個鬼的為難之餘:周作人小品「美文」的時代符碼 205 二、轉調《語絲》:林語堂活在《論語》、《人間世》與《宇宙風》幽默211 三、埋首「雅舍」、恬淡自如:梁實秋小品文轉向與新人文主義延伸 218 第三節 當小品文納入文學史:勾勒梁實秋閑適小品在台意義 226 一、時代齒輪下的「自由主義」:小品文的抵抗語境與政治處境 226 二、載道之外、言志之內:小品文賦予的社會意義 231 第四節 後繼有人:閑適幽默小品的延續:以吳魯芹、夏元瑜、余光中為例233 一、低調人生、淺彈幽默:吳魯芹「骸骨的迷戀」、西方的揉匯及其延續 234 二、以俗托雅、談笑人生:夏元瑜的「雅幽默」小品文 238 三、剪掉辮子,換骨奪胎:余光中小品文變革與流竄的幽默 241 第五節 小結:梁實秋散文中內化的新人文及其萌芽與延續 246 第五章 結論 248 第一節 反客為主:「梁實秋」精神傳播改寫文學史的可能性 248 第二節 詮釋的力量:文學史「梁實秋」被書寫的全面性 252 參考引用書目文獻 255 一、梁實秋專書 255 二、周作人散文專書 256 三、林語堂散文專書 257 四、吳魯芹散文專書 257 五、夏元瑜散文專書 258 六、余光中散文專書 259 七、學位論文 259 八、相關論述書目 264 九、單篇、期刊討論論文 272 十、報紙資料回顧 285 附錄(一)梁實秋著作分類 289 附錄(二)梁實秋暨中、台大事年表 300

    一、梁實秋專書(依照出版年份排序)
    ‧梁實秋,《雅舍小品第一集》,台北:正中書局,1949.11。
    ‧梁實秋,《清華八年》,台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62.11。
    ‧梁實秋,《文學因緣》,台北:文星出版社,1964.1。
    ‧梁實秋,《浪漫的與古典的》,台北:文星出版社,1965.3。
    ‧梁實秋,《偏見集》,台北:大林出版社,1969.7。
    ‧梁實秋,《秋室雜憶》,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9.12。
    ‧梁實秋,《略談中西文化》,台北:進學出版社,1970。
    ‧梁實秋、余光中等著,《翻譯的藝術》,台北:晨鐘出版社,1970.5。
    ‧梁實秋,《關於魯迅》,台北:愛眉文藝出版社,1970.11。
    ‧梁實秋,《西雅圖雜記 》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72.1。
    ‧梁實秋,《雅舍小品第二集》,台北:正中書局,1973.10。
    ‧梁實秋,《看雲集》,台北:志文出版社,1974.3。
    ‧梁實秋、侯健著,《關於白璧德大師》,台北:巨浪出版社,1977.5。
    ‧梁實秋,《槐園夢憶》,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74.12。
    ‧梁實秋,《梁實秋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5.5。
    ‧梁實秋,《梁實秋論文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78.9。
    ‧梁實秋,《白貓王子及其他》,台北:九歌出版社,1980.1。
    ‧梁實秋,《雅舍小品第三集》,台北:正中書局,1982.8。
    ‧梁實秋,《雅舍談吃》,台北:九歌出版社,1985.1。
    ‧梁實秋,《雅舍散文》,台北:九歌出版社,1985.6。
    ‧梁實秋,《秋室雜文》,台北:時報出版,1986。
    ‧梁實秋,《雅舍小品第四集》,台北:正中書局,1986.5。
    ‧梁實秋,《浪漫的與古典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6.12。
    ‧梁實秋,《雅舍散文二集》,台北:九歌出版社,1987.7。
    ‧梁實秋,《談聞一多》,台北:傳記文學社,1987.6。
    ‧梁實秋,《雅舍散文二集》,台北:九歌出版社,1988。
    ‧梁實秋,《梁實秋文選》,台北:文經出版社,1989。
    ‧梁實秋,《梁實秋讀書札記》,台北:新華出版社,1990。
    ‧梁實秋,《雅舍小品合訂本》,台北:正中書局,1993。
    ‧梁實秋,《罵人的藝術》,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94.6。
    ‧梁實秋、韓菁清著╱葉永烈編,《梁實秋、韓菁清情書選》,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12。
    ‧梁實秋、陳子善編,《雅舍小說和詩》,台北:九歌出版社,1996。
    ‧梁實秋,《雅舍小品補遺》,台北:九歌文庫,1997。
    ‧梁實秋,《談徐志摩》,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97.10。
    ‧梁實秋,《浪漫的與古典的》,台北:水牛出版社,1998.5(三版)。
    ‧梁實秋,《雅舍談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12。

    二、周作人散文專書(依照出版年份排序)
    ˙ 周作人,《周作人全集》(全5卷),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
    ˙ 周作人,楊牧編,《周作人文選》(Ⅰ、Ⅱ),台北:洪範書店,1984。
    ˙ 周作人,高瑞泉編,《理性與人道──周作人文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 1994。
    ˙ 周作人,陳子善、鄢琨編,《飯後隨筆》(上、下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
    1994。
    ˙ 周作人,高瑞泉編,《理性與人道—周作人文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1994。
    ˙ 周作人,陳子善、張鐵榮編,《周作人集外文》(上下),海口:海南國際新聞
    出版,1995。
    ˙ 周作人,鍾叔河編,《周作人文類編》,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
    ˙ 周作人,止庵校訂,《雨天的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 周作人,止庵校訂,《永日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 周作人,止庵校訂,《魯迅的故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 周作人,止庵校訂,《魯迅的青年時代》,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 周作人,止庵校訂,《魯迅小說中的人物》,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 周作人,止庵校訂,《知堂回想錄》(上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 周作人,鍾叔河編訂,《周作人散文全集》(全14卷),桂林:廣西師範大
    學出版社,2009。
    ˙ 周作人,《藝術與生活》,北京:北京文藝十月出版,2011。
    ˙ 周作人,止庵校訂,《自己的園地》,北京:北京文藝十月出版,2011。
    ˙ 周作人,止庵校訂,《談虎集》,北京:北京文藝十月出版,2011。

    三、林語堂散文專書(依照出版年份排序)
    ˙ 林語堂,德華出版社編,《人間世》,台北,德華出版社,1978。
    ˙ 林語堂,紀秀榮編:《林語堂散文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7。
    ˙ 林語堂,萬平近編:《林語堂選集》,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8。
    ˙ 林語堂,季維龍、黃保定編:《林語堂書評序跋集》,長沙,岳麓出版社,1988。
    ˙ 林語堂,《八十自敘》,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
    ˙ 林語堂,劉志學編:《林語堂作品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 林語堂,余樹森編:《林語堂美文精粹》,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
    ˙ 林語堂,林太乙編,《語堂文選上:談情說性》,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
    ˙ 林語堂,林太乙編:《語堂文選下:讀書的藝術》,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
    ˙ 林語堂,林太乙編:《語堂幽默文選上:論幽默》,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
    ˙ 林語堂,林太乙編:《語堂幽默文選下:清算月亮》,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 林語堂著,黃嘉德編:《林語堂名著全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林語堂,《林語堂自傳》,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 林語堂,蕭南編,《銜著煙斗的林語堂——名家經典紀懷散文選》,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5。
    ˙ 林語堂,四川文藝出版社編,《女性、人生——林語堂散文經典文庫》,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6。
    ˙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6。
    ˙ 林語堂,夢琳等編:《林語堂散文經典全編》,北京,九州出版社,1997。
    ˙ 林語堂,夢琳等編:《林語堂散文經典全編一至四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5月第3次印刷。

    四、吳魯芹散文專書(依照出版年份排序)
    ˙ 吳魯芹,《美國去來》,台北:中興文學出版社,1953。
    ˙ 吳魯芹,《雞尾酒會及其他》,台北:文學雜誌出版社,1957。
    ˙ 吳魯芹,《師友•文章》,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5。
    ˙ 吳魯芹,《瞎三話四集》,台北:九歌出版社,1979。
    ˙ 吳魯芹,《英美十六家》,台北:時報出版社,1981。
    ˙ 吳魯芹,《文人相重》,台北:洪範出版社,1983。
    ˙ 吳魯芹,《餘年集》,台北:洪範出版社,1983。
    ˙ 吳魯芹,《台北一月和》,台北:聯合報出版社,1983。
    ˙ 吳魯芹,《暮雲集》,台北:洪範出版社,1984。
    ˙ 吳魯芹,齊邦媛編,《吳魯芹散文選》,台北:洪範出版社,1986。
    ˙ 吳魯芹,《低調淺談---瞎三話四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6。

    五、夏元瑜散文專書(依照出版年份排序)
    ˙ 夏元瑜,《老生常談》,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5。
    ˙ 夏元瑜,《老生再談》,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6。
    ˙ 夏元瑜,《以蟑螂為師》,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76。
    ˙ 夏元瑜,《談笑文章》,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77。
    ˙ 夏元瑜,《青山獸跡》,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77。
    ˙ 夏元瑜,《萬馬奔騰》台北:九歌出版社,1978。
    ˙ 夏元瑜,《流星雨》,台北:九歌出版社,1978。
    ˙ 夏元瑜,《生花筆》,台北:九歌出版社,1979。
    ˙ 夏元瑜,《昇天記》,台北:九歌出版社,1979。
    ˙ 夏元瑜,《馬後砲》,台北:九歌出版社,1980。
    ˙ 夏元瑜,《百代封侯》,台北:九歌出版社,1980。
    ˙ 夏元瑜,《千年古雞今日啼》,台北:九歌出版社,1981。
    ˙ 夏元瑜,《夢裡乾坤》,台北:九歌出版社,1982。
    ˙ 夏元瑜,《弘揚飯統》,台北:九歌出版社,1983。
    ˙ 夏元瑜,《現代人的接觸》,台北:九歌出版社,1984。
    ˙ 夏元瑜,《金鼎夢》,台北:九歌出版社,1985。
    ˙ 夏元瑜,《現代人的接觸(第二集)》,台北:九歌出版社,1985。
    ˙ 夏元瑜,《三國之旅──走進三國天地的演藝情節與歷史隧道》,台北:號角歌出版社,1986。
    ˙ 夏元瑜,《龍騰虎躍》,台北:九歌出版社,1986。
    ˙ 夏元瑜,《大漠尋龍》,台北:九歌出版社,1988。
    ˙ 夏元瑜,《東西財神來報到》,台北:健行文化出版公司,1991。
    ˙ 夏元瑜,《時來運不轉》,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
    ˙ 夏元瑜,《蓋天蓋鬼蓋人間》,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
    ˙ 夏元瑜,《老蓋仙的花花世界》,台北:九歌出版社,2005。

    六、余光中散文專書(依照出版年份排序)
    ˙ 余光中,《掌上雨》,台北:大林文庫,1973。
    ˙ 余光中,《焚鶴人》,台北:純文學,1978。
    ˙ 余光中,《青青邊愁》,台北:純文學,1978。
    ˙ 余光中,《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台北:洪範書店,1978。
    ˙ 余光中,《分水嶺上》,台北:純文學,1981。
    ˙ 余光中,《左手的繆思》,台北:水牛出版社,1986。
    ˙ 余光中,《憑一張地圖》,台北:九歌出版社,1988。
    ˙ 余光中,《隔水呼渡》,台北:九歌出版社,1990。
    ˙ 余光中,《從徐霞客到梵谷》,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
    ˙ 余光中,《井然有序》,台北:九歌出版社,1996。
    ˙ 余光中,《日不落家》,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
    ˙ 余光中,《藍墨水的下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
    ˙ 余光中,《逍遙遊》,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
    ˙ 余光中,《余光中精選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
    ˙ 余光中,《含英吐華: 梁實秋翻譯獎評語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
    ˙ 余光中,《青銅一夢》,台北:九歌出版社,2005。
    ˙ 余光中,《余光中幽默文選》,台北:天下文化,2005。
    ˙ 余光中,《望鄉的牧神》,台北:九歌出版社,2008。
    ˙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台北:九歌出版社,2008。
    ˙ 余光中,《余光中跨世紀散文》,台北:九歌出版社,2008。
    ˙ 余光中,《舉杯向天笑》,台北:九歌出版社,2008。

    七、學位論文(依照出版年份排序)
    ‧賴玲華,《周作人前期散文之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班,1992年。
    ‧胡馨丹,《林語堂長篇小說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陳秀貞,《余光中詩的語言風格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陳玉芬,《余光中散文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湯玉琦,《詩人的自我與外在世界:論洛夫、余光中﹑簡政珍的詩語言》,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張嘉倫,《以余譯《梵谷傳》為例論白話文語法的歐化問題》,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范雅清,《人的「發現」——五四時期周作人反禮教思想之研究(1918-1928)》,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班,1993年。
    ‧常小菁,《周作人研究——「叛徒」與「隱士」二重風貌》,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班,1995年。
    ‧林君儀,《抗戰後期的學者散文─王力、梁實秋、錢鍾書三家研究》,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蕭雁芳,《人的文學──周作人「人生」文學與言志文學觀的探討》,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班,1998年。
    ‧劉聰,《梁實秋小品文藝術論》,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徐立強,《構築理想化的人性廟堂:論梁實秋與中國現代文學批評》,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徐立強,《構築理想化的人性廟堂——論梁實秋與中國現代文學批評》,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0年。
    ‧郭淑雅,《國族的魅影,自由的天梯——《自由中國》與聶華苓文學》,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鍾怡雯,《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1949-1999》,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辛克清,《傳統的復歸:試論梁實秋的文藝思想及其得失》,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戴嘉辰,《魯迅、周作人民間文學理論研究》,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班,2001年。
    ‧麻堯賓,《梁實秋小品文藝術論》,天津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侯作珍,《自由主義傳統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邱華苓,《林語堂《論語》時期幽默文學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謝嘉琪,《余光中詩中的文化認同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劉淑惠,《現代散文風貌研究~余光中散文新探~》,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3年。
    ‧陳麗娟,《林語堂《京華煙雲》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
    ‧尹傳芳,《論梁實秋的自由主義思想》,北京語言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薛進,《論梁實秋及其《雅舍小品》》,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張詩宜,《反共文學之外的另類書寫——以五、六O年代三位女作家為分析對象》,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薛進,《論梁實秋及其《雅舍小品》》,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王虹,《論梁實秋的散文創作》,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徐曉薇,《戰後台灣現代主義思潮之出發---以《自由中國》、《文學雜誌》為分析場域》,成大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鍾鳳美,《梁實秋先生的事蹟與散文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昌麗滿,《梁實秋《雅舍小品》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黃于真,《林語堂閒適思想之研究以《生活的藝術》為據》,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黃怡靜,《林語堂中文散文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蔡元唯,《林語堂研究:從政府的批判者到幽默的獨立作家(一九二三到一九三六)》,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0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成大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聰,《現代儒學文化中的梁實秋》,山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王敏,《古典主義的自由知識分子話語:論梁實秋的文學批評》,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章佩峰,《梁實秋的倫理批評及其現代意義》,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5。
    ‧方宏燁,《梁實秋「人生藝術化」思想研究》,浙江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陳偉蓮,《梁實秋的文學批評標準研究》,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05。
    ‧彭明偉,《五四時期周氏兄弟的翻譯文學之研究》,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馬玉紅,《論梁實秋人文主義人生藝術追求與實踐》,蘭州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于海冰,《跨文化視野中的歐文‧白璧德》,北京語言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宋慶寶,《拜倫在中國:從清末民初到五四》,北京語言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劉群,《新月社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宗先鴻,《盧梭與中國近現代文學》,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劉偉,《梁實秋對新人文主義的解讀和再造》,北京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肖國華,《梁實秋文學批評與轉換應用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李豔霞,《從目的論來看魯迅梁實秋翻譯選擇的異同》,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鐘雪,《從Andre’ Lefevere的操縱論看梁實秋對莎士比亞四個喜劇的翻譯》,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胡世榮,《基於語料庫的梁實秋和朱生豪翻譯《哈姆雷特》和《奧德賽》的翻譯策略研究》,上海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魏斌宏,《堅守與徘徊:梁實秋文藝批評思想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陳萍,《梁實秋與中國現代自由主義藝術哲學》,北京語言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蔡龍威,《歐文‧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對吳宓和梁實秋的影響》,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王建美,《反現代性與現代性:梁實秋文論思想的張力性品格》,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鄧玨,《梁實秋與中國古典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廈門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楊愛芹,《《益世報》與中國現代文學》,山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管雪蓮,《論中國現代文學中古典主義思潮》,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趙冬梅,《五四時期的翻譯批評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林佩瑾,《吳魯芹、陳之藩散文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黃渭珈,《吳魯芹散文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專班論文,2007年。
    ‧張豔姝,《梁實秋《雅舍談吃》的思鄉情結》,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許玲,《梁實秋的新人文主義與莎劇翻譯》,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解尚萍,《在「革命」與「浪漫」之間;1937-1949年豐子愷、梁實秋小品散文美學特徵研究》,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高麗麗,《論梁實秋的休閒觀念及《雅舍小品》的休閒特質》,青島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林美貌,《智者的笑:莊諧雜出,各呈異彩,論梁實秋、錢鍾書、王力散文的幽默藝術》,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南健翀,《比較詩學語境中的梁實秋詩學思想研究》,西安外國語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龔宸暉,《梁實秋「人性論」文學批評思想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李享,《梁實秋的美學思想》,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鄒超才,《「異類的古典」—梁實秋文藝思想評述》,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梅勝利,《魯迅梁實秋論爭中的人性話語重讀》,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李輝,《論新人文主義思想在中國的闡釋與接受》,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黃昌華,《論新人文主義對梁實秋和吳宓文學觀的影響》,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祝劍鋒,《論梁實秋早期的文學批評觀》,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黃澤英,《從接受理論看梁實秋的莎劇中譯:以梁譯《羅蜜歐與茱麗葉》為個案》,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龔桂芳,《翻譯與接受:梁實秋和朱生豪漢譯《李爾王》之比較》,中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王慧莉,《翻譯家梁實秋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王琳,《從闡釋學視角論梁實秋的翻譯風格:以《溫莎的風流婦人》為例》,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黃曉鵬,《基於勒菲弗爾三要素理論對譯者梁實秋的研究》,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苗波,《梁實秋中庸文藝思想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陳胤瑾,《選擇與重構:論梁實秋對白璧德人文主義的接受》,江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陳亮,《新詩「口語」文題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黃林非,《理性話語與中國現代文學的理性精神》,湖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葉淑美,《徐志摩在台灣的接受與傳播》,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彭欣如,《課本裡的浪漫派作家:台灣國文教科書中的徐志摩現象》,國立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9年。
    ‧婁曉凱,《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留歐美與留日學生文學觀研究(1900-1930)》,2009年。
    ‧朱一凡,《翻譯與現代漢語的變遷(1905-1936)》,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王貴生,《還原聞一多:人格塑造與文化自覺》,蘭州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何倩,《西式的古典—論梁實秋對西方文藝思想的接受與改造》,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歐陽細玲,《偉大翻譯家梁實秋研究》,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楊曦,《梁實秋翻譯思想研究》,浙江財經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武世花,《梁實秋翻譯雜合化研究:以莎士比亞翻譯為例》,江蘇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高娟,《論梁實秋文藝觀中的理性精神》,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郭燕,《梁實秋抗戰期間的散文創作論》,重慶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程麗君,《回歸歷史原貌:梁實秋主編的《平明》研究》,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董洋萍,《操控視野下魯迅、梁實秋翻譯思想對比研究》,浙江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王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散文類型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潘水萍,《古典主義在中國》,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劉翼斌,《關於《哈姆雷特》對比語料庫研究》,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員怒華,《「四大副刊」與五四新文學》,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高麗花,《梁實秋幽默散文的雅致美》,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八、相關論述書目(依照作者首字筆畫排序)
    ‧于布禮、孫志成選編《盧梭作品精粹》,河北:河北教育出版,1990.09。
    ‧中國文藝協會編,《文協十年》,台北:中國文藝協會,1960。
    ‧王汶成、高岩,《平湖秋月-梁實秋》,香港:中華書局,1999。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1。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北京:三聯出版,2003 。
    ‧王夢鷗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評論集》,台北:天視出版社1980。
    ‧王錦厚,《五四新文學與外國文學》,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89.10。
    ‧王兆勝,《林語堂的文化情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12。
    ‧王兆勝,《生活的藝術家:林語堂》,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王兆勝,《林語堂的文化選擇》,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4.11。
    ‧尹雪曼編,《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1976 年。
    ‧丘彥明主編,《返鄉:梁實秋專卷》,台北:聯合文學雜誌社,1987。
    ‧方夢之主編,張順梅、賀顯斌、傅敬民、徐文曄編著,《譯學辭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方祖燊、邱燮友,《散文結構》,台北:蘭台出版社,1985。
    ‧方祖燊,《方祖燊全集散文理論叢書》,台北:文史哲出版,1999。
    ‧茅盾,《茅盾文藝雜論集》上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
    ‧白少帆、王玉斌、張恆春、武治純,《台灣現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12。
    ‧白璧德,孫宜學譯,《盧梭與浪漫主義》,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09。
    ‧皮述民、邱燮友、馬森、楊昌年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駱駝出版,1997.8。
    ‧正中書局編,《回顧林語堂 : 林語堂先生百年紀念文集》,台北:正中書局,1994。
    ‧古繼堂、彭燕彬、樊洛平、王敏主編,《簡明台灣文學史》,台北:人間出版,2003。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出版社,1998。
    ‧江湧、卞永清,《秋實滿園:梁實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10。
    ‧朱光潛,《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台北:蘭亭書店,1986。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4卷,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
    ‧朱雙一等合著,《台灣新文學概觀》,台北:稻禾出版社,1992。
    ‧朱棟霖主編,《文學新思維》(中) 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朱棟霖等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下),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2000.9。
    ‧朱棟霖、朱曉進、龐泉明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00》,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台北:古楓出版社,1986。
    ‧宋益喬,《梁實秋傳》,台南:文國出版,1999。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出版社,1992。
    ‧呂正惠,《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
    ‧沈櫻編,《散文欣賞》,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68。
    ‧沈謙,《文學創作與欣賞》,台北:空中大學,2000.11。
    ‧沈謙,《林語堂與蕭伯納》,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3。
    ‧沈謙,《獨步,散文國-現代散文評析》,台北:讀冊文化公司,2002.10。
    ‧何欣《西洋文學史》,台北:五南出版,1987.8。
    ‧李正西,《不滅的紗燈─梁實秋詩歌創論》,台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1.6。
    ‧李正西、任和生編,《梁實秋文壇沉浮錄》,合肥:黃山書社,1992。
    ‧李雲雷編著,《速讀中國現當代文學大師與名家叢書—梁實秋卷》,北京:藍天出版社,2004。
    ‧李素伯,《小品文研究》,江蘇:江蘇教育出版,1996。
    ‧李銘愛,《寫作縱橫談—散文》,台北:台北市文藝協會,1998。
    ‧李寧,《小品文藝術談》,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0。
    ‧李寧,《小品文藝術研究》,台北:新華出版社,1990。
    ‧李瑞騰,《文學的出路》,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
    ‧李瑞騰、蔡宗陽主編,《雅舍的春華秋實--梁實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12。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1996。
    ‧李歐梵,《中國現代性與現代性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李敏勇,《戰後台灣文學反思》,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社,1994。
    ‧李光連,《散文技巧》,台北:紅葉文化出版,1996。
    ‧李景彬,《周作人評析》,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
    ‧李豐楙等編,《中國現代散文選析》,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
    ‧佘樹森,《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3。
    ‧余光中主編,《秋之頌》,台北:九歌出版社,1988.1。
    ‧余光中、瘂弦、陳秀英編,《雅舍尺牘》,台北:九歌出版社,1996.6。
    ‧余光中總編輯、李瑞騰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評論卷(一)(二)》,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10。
    ‧阿英(錢德富),《阿英文集》,香港:香港三聯書店,1979.6。
    ‧阿英,《現代十六家小品》,天津:古籍書店,1990.8。
    ‧周英雄、劉紀蕙,《書寫台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周振甫、徐明翬著,《散文寫作藝術指要》,台北:東大出版,1997。
    ‧周麗麗,《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
    ‧周昌龍,《新思潮與傳統——五四思想史論集》。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
    ‧周策縱,《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季薇,《散文研究》,台北:益智書局,1966。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出版,2000。
    ‧柯慶明,《台灣現代文學的視野》台北:麥田出版,2006。
    ‧施建偉,《林語堂在大陸》,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1。
    ‧施建偉,《林語堂在海外》,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
    ‧施建偉,《林語堂:走向世界的幽默大師》,台北,武陵出版社,1994。
    ‧施建偉,《林語堂與廖翠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5。
    ‧施建偉,《林語堂研究論集》,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
    ‧施建偉編,《名家簡傳書系—林語堂》,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7。
    ‧范培松,《散文瞭望角》,台北:業強出版,1993。
    ‧范培松,《中國現代散文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1993。
    ‧吳小林,《中國散文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95.7。
    ‧侯健,《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台北:台灣大學中外文學月刊社,1974.12。
    ‧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中國現代散文理論 》,大漢出版,1976。
    ‧洪富連,《當代主題散文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1998。
    ‧姚文亮主編,《當代中國文學》,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7。
    ‧袁良駿著,《現代散文的勁旅》,陝西:人民教育出版,1996。
    ‧徐志摩,〈劇刊始業〉,《徐志摩全集》第六輯,台北:傳記文學出版,1961.1。
    ‧徐林、潔君編著,《梁實秋妙語錄》,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1991.9。
    ‧徐靜波,《梁實秋—傳統的復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1992。
    ‧徐靜波編,《梁實秋批評文集》,廣東:珠海出版社,1998。
    ‧孫郁、黃喬生編,《回望魯迅,年少滄桑──兄弟憶魯迅(一)》,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孫郁、黃喬生編,《回望魯迅,書裡人生──兄弟憶魯迅(二)》,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孫郁、黃喬生編,《回望周作人,研究述評卷》,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孫郁、黃喬生編,《回望周作人,是非之間》,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夏濟安著,林以亮譯,《夏濟安選集》,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2。
    ‧凌宇、顏雄、羅成琰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國立編譯館主編,《教育大辭書》,台北:文景書局,2000.12。
    ‧梁文薔,《長相思──槐園北海憶雙親》,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8.11。
    ‧梁建民、沈栖編,《林語堂 : 憂國憂民的幽默大師》,台北:海風出版社,1994。
    ‧敏君、繽子《雅舍風流:梁實秋》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10。
    ‧梅遜,〈讀梁實秋:由一位廚師自殺談起〉,《文壇》第94期,1968.4,頁24~26。
    ‧陳惇主編,黃晉凱、李正榮等著,《西方文學史》(第一卷),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08。
    ‧陳書良、鄭憲春著,《中國小品文史》,台北:桂冠圖書,2001。
    ‧陳信元,《中國現代散文初探》,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0。
    ‧陳子善編《梁實秋文學回憶錄》,長沙:岳麓書院,1989.1。
    ‧陳子善編,《回憶梁實秋》,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0。
    ‧陳子善編,《雅舍小說和詩-梁實秋早期作品(1921~25)》,台北:九歌出版社,1996.5。
    ‧陳子善編,《雅舍小品補遺》,台北:九歌出版社,1997.11。
    ‧陳敬之,《新月及其重要作家》,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
    ‧陳義芝編,《簷夢春雨—當代散文十二大散文名家選讀散文》,台北:朱衣出版社,1994。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1994。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
    ‧陳義芝主編,《台灣文學經典》,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
    ‧陳芳明,《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週邊》,台北:麥田出版,2002。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出版2004。
    ‧陳幸蕙,《悅讀余光中‧散文卷》,台北:爾雅出版社,2008。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2011。
    ‧陳望道編,《小品文和漫畫》,上海:上海書店,1981。
    ‧陳少棠,《晚明小品論析》,台北:源流書局,1982。
    ‧許定國主編,《文學鑑賞概論》,湖南:湖南師範大學,1999。
    ‧許世瑋,《魯迅研究資料》第14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台北:蘭亭書店,1986。
    ‧曹平凹主編,《散文研究》,河北:河北大學出版,2001。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
    ‧葉永烈,《雅舍雜文‧代序-我看梁實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3。
    ‧雷銳、宋瑞蘭主編,《梁實秋幽默散文賞析》,廣西:新華書店發行,1933。
    ‧張源,〈歐文˙白璧德及其「人文主義」思想〉,《從「人文主義」到「保守主義」:《學衡》中的白璧德》,北京:三聯書店出版,2009.1。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台北:書林出版社,2005.10。
    ‧張春榮,《現代散文廣角鏡》,台北:爾雅出版社,2001。
    ‧張頌聖,《台灣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
    ‧張瑞芬,《狩獵月光》,台北:聯合文學,2007。
    ‧張沅長,《英國小品文的演進與藝術》,台灣:學生書局,1971。
    ‧張菊香、張鐵榮編,《周作人年譜》,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5。
    ‧張菊香、張鐵榮編,《周作人研究資料》(上、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張菊香、張鐵榮編,《周作人年譜(1885-1967)》,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張鐵榮,《周作人平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張耀傑,《魯迅與周作人》,台北:秀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08。
    ‧張先飛,《「人」的發現──「五四」文學現代人道主義思潮源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張世珍,《論語時期的林語堂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郭碧娥、林美雪編:《林語堂先生書目資料彙編》,台北:市立圖書館出版,1994。
    ‧馮友敏,《散文鑑賞藝術探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台北:純文學出版,1982。
    ‧黃維樑,《中國現代文學導讀》台北:台灣書局,1998。
    ‧黃維樑編,《璀璨的五采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
    ‧黃宏煦選編,黃宏煦、毛卓亮譯,《培根作品精粹》,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1993.05。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春暉出版,1997.8。
    ‧彭歌〈溫柔敦厚的典型〉,《春台憶舊友》(增訂版),台北:九歌出版,2011,12。
    ‧賈植芳,《中國現代社團文學流派 上卷〈新月派〉》,南京:教育出版社,1989。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2000再版。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台北:東大出版,1988。
    ‧楊牧,《文學知識》,台北:洪範書局,1969。
    ‧楊牧,《文學的源流》,台北:洪範書局,1984。
    ‧楊牧,《中國近代散文選》,台北:洪範書局,1987。
    ‧楊照,《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 1995。
    ‧楊愛芹,《益世報與現代中國文學》,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4。
    ‧楊仁敬,《20世紀美國文學史》,青島:青島出版社,2000.01。
    ‧廚川白村著,林文瑞譯,《苦悶的象徵》。台北:志文出版社,1999。
    ‧萬平近,《林語堂論》,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
    ‧萬平近,《林語堂評論》,重慶:重慶出版社,1996。
    ‧趙伯陶,《明清小品》,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1999。
    ‧趙京華,《尋找精神家園──周作人文化思想與審美追求》,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趙友培,《文壇先進張道藩》,台北:重光出版社,1975.6。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7。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
    ‧鄭明娳總編輯、何寄澎主編 《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散文批評卷》,台北:正中書局,1993。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書局,1999。
    ‧璧華編,《魯迅與梁實秋論戰文選》,台北: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79.6。
    ‧鄭學稼,《魯迅正傳》,台北:時報出版,1978。
    ‧歐明俊,《現代小品理論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
    ‧錢理群,《周作人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0。
    ‧鍾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原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0.7)。
    ‧錢理群,《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講》,北京:中華書局,2004。
    ‧錢念孫,《文學橫向發展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瘂弦等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4。
    ‧鍾怡雯,《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2004 。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台北:稻香,1996年
    ‧蕭馳,《中國抒情傳統》,台北:允晨文化,1999.1。
    ‧魯迅,《魯迅全集》第三、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魯西奇,《梁實秋傳》,北京: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
    ‧黎照編,《魯迅梁實秋論戰實錄》,北京:華齡出版社,1997。
    ‧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主編,《台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1。
    ‧劉半農,《半農文選》,台北:正文出版社,1968。
    ‧劉炎生,《才子梁實秋》,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
    ‧劉炎生,《林語堂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
    ‧劉炎生《雅舍閑翁》,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
    ‧劉鋒杰,《中國現代六大批評家》,合肥 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劉緒源,《解讀周作人》,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
    ‧簡宗梧,《現代文學欣賞與創作》,空大印行,1988。
    ‧魏怡著,《散文鑑賞入門》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
    ‧聶華苓,《三生三世》,台北,皇冠出版,2004.2。
    ‧蘇雪林,《二三年代的作家與作品》,台北:廣東出版,1979。
    ‧顧寧編,《散文小品欣賞》,台北:晨星出版,1983。
    ‧欒梅健、張堂錡編著,《中國現代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出版,2003.9,

    九、單篇、期刊討論論文(依照作者首字筆畫排序)
    ‧小島久代作、丁祖威譯,〈梁實秋與人文主義〉《雅舍的春華秋實—梁實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12。
    ‧于東新,〈梁實秋眼中的徐志摩〉,《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第4期,1995。
    ‧于天池,〈李長之與梁實秋〉,《傳記文學》,2006.5。
    ‧中島利郎著,葉笛譯,〈日治時期的台灣新文學與魯迅〉,中島利郎編,《台灣新文學與魯迅》,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
    ‧《文訊》編輯部,〈評介梁實秋的篇章索引〉,《文訊》第33期,1987.12.4。
    ‧文小妮,〈梁實秋散文的滑筆藝術〉,《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1。
    ‧文小妮,〈論梁實秋散文的風格〉,《武陵學刊》,社會科學,總第70期,1997.5。
    ‧文小妮,〈繼承•超越•失落─梁實秋散文與傳統散文〉,《中國文學研究》第1期,1998。
    ‧方祖燊,〈現代作家的散文觀〉,《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996.9。
    ‧丘彥明,〈一盤等了三十五年的棋〉,《聯合文學》第3卷7期,1987.5。
    ‧王偉明,〈散文創作概觀〉,《文藝理論》,1993.3。
    ‧王淑芳,〈感傷的精神旅行〉,《蘇州大學學報》第2期,1994。
    ‧王晉民〈梁實秋的散文〉《台灣當代文學史》,廣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
    ‧王愛松,〈論三0年代散文三派〉,《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2期,1996
    ‧王敬羲,〈梁實秋與我:從梁實秋的來信談起〉,《純文學(香港)》,1998.6。
    ‧王宏志,〈翻譯與階級鬥爭:論1929年魯迅與梁實秋的論爭〉,《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98。
    ‧王春,〈論雅舍小品的語言藝術〉,《連雲港職業大學學報》第39期,1999。
    ‧王永樂,〈論梁實秋散文的幽默風格〉,《合肥聯合大學學報》第10卷,2000.9。
    ‧王兆勝,〈林語堂與公安三袁〉,《江蘇社會科學》第6期,2003。
    ‧王梅香,〈五○年代台灣記遊文學中的美國經驗:以吳魯芹、劉真、李霖燦、曾虛白遊記為觀察對象〉,《第十屆府城文學獎得獎作品專集》,2004 .12。
    ‧王學泰,〈老北京的幽默在台灣延伸〉,《博覽群書》第7期,2008。
    ‧丘秀芷,〈漫談散文及其他—答丘秀芷女士問〉,《秋之頌》,台北:九歌出版社,1988.1。
    ‧丘彥明〈豈有文章驚海內—答丘彥明女士問〉,《秋之頌》,台北:九歌出版社,1988.1。
    ‧白殊慧,〈梁實秋著「清華八年」評介〉,《今日中國》第263期,1963.2。
    ‧白春超,〈論梁實秋的文藝思想〉,《四川三峽學院社會科學學報》第13卷2期,1997.2。
    ‧白立平,〈文藝思想與翻譯:梁實秋新人文主義思想對其翻譯的影響〉,《中外文學》,2003.2。
    ‧江又江,〈林語堂反對左傾提倡幽默的理由〉,《傳記文學》第30卷第1期,1977.1。
    ‧朱光潛,〈散文的聲音節奏〉,《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台北:蘭亭書店,1986.11。
    ‧朱正,〈曹聚仁與周氏兄弟〉,《魯迅研究月刊》第6期,2009。
    ‧汪文頂,〈春華秋實,圓熟雅致—略論梁實秋的散文〉,《現代散文史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11。
    ‧冰心,〈悼念梁實秋先生〉,《傳記文學》52卷1期,1988.1。
    ‧呂正惠〈一個當代詩人的歷史自覺——小論余光中〉,《自由青年》第78卷2期,1987.8。
    ‧呂正惠,〈戰後台灣知識分子與台灣文學〉,《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出版,1995.4。
    ‧向陽,〈五0年代台灣現代詩風潮試論〉,《靜宜人文學報》第11期,1999.7,頁46。
    ‧克石,〈梁實秋先生談讀書與寫作〉,《中國語文》第19卷第3期,1966.9。
    ‧肖國華,〈復歸中潛存的現代—析論梁實秋的戲劇思想〉,《新余高專學報》第4期,2005。
    ‧沈謙,〈《雅舍小品的修辭藝術》〉,《中國語文》54卷3期,1984.3。
    ‧沈謙,〈左手的散文魔術——讀余光中「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幼獅少年》,1984.9。
    ‧沈從文,〈怎樣辦一份好報紙〉,《沈從文全集》第十四卷,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
    ‧宋裕,〈著作等身的梁實秋〉,《明道文藝》,1997.3。
    ‧佘樹森,〈中國當代大陸散文談片─序《中國當代散文選》〉,《新地》,1991年8月第9期。
    ‧余光中,〈梁翁傳莎翁〉,《書和人》第66期,1967.9。
    ‧余光中,〈文章與前額並高〉,《聯合文學》第3卷7期,1987.5。
    ‧余光中,〈小品中自有大化--《雅舍小品》〉,《聯合文學》第7卷9期,1992.7。
    ‧李長之,〈梁實秋著「偏見集」〉,《國聞週報》第11卷第50期,1934.12.17日,頁1~8。
    ‧李牧華,〈《雅舍小品續集》讀後〉,《新時代》第15卷第8期,1975.8,頁75~76。
    ‧李漢呈,〈親切的風格-《梁實秋札記》〉,《書評書目》第70期,1979.2。
    ‧李允經,〈魯迅與梁實秋的一場論戰〉,《前線》第4期,1981。
    ‧李牧,〈新文學運動歷程中的關鍵時代一試探五0年代自由中國文學創作的 思路及其所產生的影響〉,《文訊—三十九年至四十八年的文學回顧專輯》,1984.3。
    ‧李源,〈中國現代散文的困惑與余光中的散文創新〉,《(大陸)台灣香港與海外華文文學》, 1988.9。
    ‧李瑞騰,〈開創散文的新天地〉,《台灣文學風貌》,台北:三民書局出版,1991.5。
    ‧李曉航,〈故鄉之思:一種精神現象的文化解析——魯迅與周作人的文化心態比較〉,《社會科學家》第1期,1992。
    ‧李欽業,〈品梁實秋散文:雅舍小品〉,《國文天地》,1993.10。
    ‧李軍,〈 論余光中散文的句法特點〉,《廣州師院學報》第4期,1994。
    ‧李復興,〈梁實秋散文創作芻議〉,《臨沂師專學報》第4期,1994。
    ‧李欽業,〈梁實秋《雅舍小品》賞析〉,《中國語文》第77卷第1期,1995.1。
    ‧李新宇,〈論五四啟蒙思潮的形成〉,《齊魯學刊》,2000年第3期,曲阜大學,2000.5。
    ‧李志孝,〈論梁實秋的人性論文學觀—兼論與左翼作家的論戰〉,《西華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3。
    ‧何懷碩,〈悵望千秋一灑淚:告別梁實秋先生感懷〉,《傳記文學》,1988.1。
    ‧何祖健,〈反義處生情趣,輕鬆中見幽默—梁實秋《雅舍小品》反語修辭論〉,《湖南大學學報》第12 卷3期,1998.12。
    ‧何躍祖,〈談梁實秋先生的「劍外〉新解〉,《杜甫研究學刊》第2期,1994。
    ‧邱秀文,〈讀書和寫書的樂趣:梁實秋先生訪談錄〉,《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8卷第2期 ,1975.2,頁31~34。
    ‧辛克清,〈梁實秋文藝思想簡析〉,《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1期,2002.3。
    ‧佚名,〈公正地對待歷史─關於《梁實秋懷人叢錄》的幾個問題〉,《魯迅研究月刊》第6期,1995。
    ‧阮毅成,〈自由人參加記〉,《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24集,中山學術文化基金董事會編,1980
    ‧求聿軍,〈論禪宗思想對梁實秋人生態度和藝術創作的影響〉,《浙江師大學報》第1期,1999。
    ‧劭建,〈「硬骨頭」與「喪家狗」--一九三○年代魯迅與梁實秋的文化論戰〉,《傳記文學》,2006. 11。
    ‧周慶華,〈《文學雜誌》的成就〉,《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3期,1991.1。
    ‧周玉山,〈雅舍小品〉,《自由青年》第42卷第6期,1972.6,頁112~113。
    ‧周玉山,〈讀介《梁實秋論文學》〉,《文學徘徊》,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90.12。
    ‧范培松,〈梁實秋《雅舍小品》的概括藝術〉,《國文天地》第11卷3期,1995.3。
    ‧范培松,〈沈謙和林語堂──評沈謙的《林語堂與蕭伯納》〉,《明道文藝》,1999.8。
    ‧吳興文、秦賢次,〈林語堂卷(一)~(五)〉,《文訊》第21~25期,1985.12~1986.8。
    ‧吳奚真,〈悼念實秋先生〉,《傳記文學》第52卷2期,1988 2。
    ‧吳禹星,〈林語堂早期的文學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期,1994。
    ‧吳立昌,〈重讀梁實秋的「與抗戰無關」論〉,《上海大學學報》第5期,2001。
    ‧林同森,〈相思便是春常在:讀「槐園夢憶」〉,《書評書目》第24期,1975.4,頁109~110。
    ‧林錫嘉,〈 試論余光中的散文觀〉,《文壇》, 1981.5。
    ‧林央敏,〈 現代賦—看余光中的散文〉,《明道文藝》, 1882.12。
    ‧林非,〈散文研究的探討〉,《文藝理論》,1986.5。
    ‧林素美,〈我讀《雅舍小品》〉,《文藝月刊》第251期,1990.5。
    ‧林燿德,〈傳統之軸與前衛之輪——半世紀的台灣散文面目〉,《聯合文學》第11卷第12期,1995.11。
    ‧林淑如,〈雅舍小品〉《翰海觀潮》,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10。
    ‧林秀蘭,〈從浪漫到理性:梁實秋思想淵源〉,《歷史月刊》,2003.2。
    ‧尚文嵐,〈從讀者反應理論看朱生豪、梁實秋的莎譯本中文化空缺的翻譯〉,《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7。
    ‧武峰,〈承華夏傳統文化,譯我五千年文明—林語堂與梁實秋翻譯思想綜述〉,《兩岸關係》第7期,2011。
    ‧房向東,〈異言:非議魯迅現象面面觀〉,《魯迅是非》,上海:東方出版,2008.1。
    ‧范蘭德,〈梁實秋散文的文化意識〉,《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3。
    ‧段懷清,〈梁實秋與歐文•白璧德的人文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第1期,2000。
    ‧侯健,〈梁實秋與新月及其思想與主張〉,《幼獅文藝》第243期,1974.3,頁35~76。
    ‧侯作珍,〈《文學雜誌》與五○年代台灣文學主流的轉折〉,《中國文化月刊》第277期,2004 .1 。
    ‧南軫,〈《槐園夢憶》讀後〉,《大成》第16期,1975.3,頁42~45。
    ‧胡有瑞,〈春耕秋收-訪梁實秋談讀書寫作生活〉,《書評書目》第22期,1975.2。
    ‧胡勝華,〈李敖與梁實秋〉,《傳記文學》,2004.9。
    ‧胡勝華,〈評梁實秋的「抗戰無關」論〉,《傳記文學》,2006.2。
    ‧胡博,〈梁實秋新人文主義文學批評思辯〉,《東岳論叢》第22卷6期,2001.6。
    ‧胡有瑞,〈春耕秋收:訪梁實秋,讀書寫作〉,《現代學人散記》,台北:爾雅出版,1977.4
    ‧胡有瑞,〈訪梁實秋教授談五四文藝〉,《書評書目》第96期,1980.5。
    ‧胡天任,〈冷雨之外——訪余光中談現代散文〉,《政大僑訊》,1981.3。
    ‧胡有瑞,〈訪梁實秋教授談五四文藝〉,《書評書目》第96期,1981.5,頁65~73。
    ‧胡有瑞,〈秋公八十春不老――訪梁實秋教授〉,《中央月刊》第14卷7期,1982.5。
    ‧胡有瑞,〈四千多個春天-一段美好的因緣〉,《中外雜誌》第42卷6期,1987.12。
    ‧胡百華,〈梁實秋先生簡譜初稿〉,《聯合文學》第3卷7期,1987.5。
    ‧胡百華,〈豹隱詩人梁實秋〉,《聯合文學》第3卷7期,1987.5.。
    ‧胡博,〈梁實秋新人文主義文學批評思辯〉,《東岳論叢》第6期,2001。
    ‧柯靈,〈第三個十年——《中國新文學大系》(1937~1949)散文卷序〉,《隔海拜年》,台北:業強出版,1992。
    ‧施建偉,〈近十年來林語堂作品在大陸的流傳與研究〉,《同濟大學學報》,1994. 12。
    ‧施建偉,〈林語堂:幽默情結和幽默觀〉,《同濟大學學報》第8卷第2期,1997.11。
    ‧姜穆,〈梁實秋編者小語惹大禍〉,《三0年代作家臉譜》,台北:九歌出版,1994.4,
    ‧馬之嘯〈雷震創辦《自由中國》〉,《雷震與蔣介石》,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93。
    ‧馬利安‧高立克、張林杰,〈梁實秋與中國新人文主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4期,1996。
    ‧馬逢華,〈一葉知秋——梁實秋先生逝世一週年〉,《雅舍閑翁》,台北:文建會出版,1997.5。
    ‧馬玉紅,〈跨越千年的精神血緣—梁實秋與奧勒留的倫理道德聯繫〉,《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5。
    ‧孫紹曾,〈從偉大高尚之人格到優美嫻雅之風格:文如期人的懷特散文〉,《中華民國第五屆英美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書林出版,1994.10。
    ‧殷海光,〈雅舍小品〉,《自由中國》,第6卷第4期,1952.2,頁28~31。
    ‧高旭東,〈梁實秋:慎言比較文學的比較文學家〉,《東岳論叢》第1期,2001。
    ‧秦賢次,〈新月在台三老〉,《幼獅文藝》,第48卷4期,1978.1。
    ‧秦賢次,〈梁實秋著譯書目〉,《文訊》第33期,1987.12。
    ‧秦新春,〈梁實秋散文藝術的深層結構〉,《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2期,1995。
    ‧徐志摩,〈我們的態度〉,《新月》創刊詞,1928.3。
    ‧徐靜波,〈故友舊朋的回憶追思〉,《梁實秋—傳統的復歸》,上海:復旦大學,1992.10。
    ‧高建惠,〈「說盡」莎士比亞—梁實秋與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宜賓學院學報》第3期,2006。
    ‧高行健,〈走出20世紀的陰影〉,《明報月刊》,2010.7。
    ‧袁良駿,〈戰時學者散文三大家:梁實秋、錢鍾書、王了一〉,《中國研究(香港)》,1996.2。
    ‧梁遇春〈《小品文選》序〉《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台北:蘭亭書店,1986.11。
    ‧梁錫華〈實滿秋林〉《秋之頌》,台北:九歌出版社,1988.1。
    ‧梁文茜,〈憶雅舍〉,《新文學史料》第4期,1993。
    ‧梁恆芬,〈漫談梁實秋先生之文情理趣〉,《屏中學報》,1994.12。
    ‧梁立堅,〈從「梁實秋翻譯獎」的譯文談英譯中課程的教學〉,《翻譯學研究集刊》,1997.10。
    ‧符立中,〈溫州街舊事--梁實秋:當年風流 已雲散〉,《幼獅文藝》,2002.2。
    ‧許經田,〈典律、共同論述與多元社會〉,《中外文學》總號242,第21卷第2期,1992.7。
    ‧許懷中,〈關於「重寫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史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7.10。
    ‧許俊雅,〈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1999。
    ‧許麗芳,〈重組與對話:晚明小品聞知自我書寫〉,《國文學誌》,2000.12。
    ‧陸克寒,〈西方浪漫主義的中國文化處境─從梁實秋與郁達夫的「盧梭」之爭說起〉,《揚州大學學報》第4卷第5期,2000.9。
    ‧陸道夫,〈梁實秋、魯迅人性階級論爭溯源〉,《廣東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2。
    ‧陳紀瀅,〈敬悼文藝鬥士張道藩先生〉,《中國文藝鬥士張道藩先生哀思錄》,台北:張道藩治喪委員會,1968
    ‧陳祖文,〈梁實秋先生的小品〉,《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8卷1期,1975.1。
    ‧陳祖文,〈記梁實秋先生一些片段〉,《聯合文學》第3卷7期,1987.5。
    ‧陳子善,〈研究魯迅雜文藝術第一人—梁實秋〉,《魯迅研究月刊》第9期,1988。
    ‧陳子善,〈梁實秋也寫過小說〉,《聯合文學》,1993.10。
    ‧陳子善,〈梁實秋與余上沅陳衡粹夫婦〉,《傳記文學》,1994.11。
    ‧陳創業,〈新時期散文藝術嬗變〉,《當代作家評論》,1990.6。
    ‧陳亦,〈近期梁實秋研究述要〉,《高校社科情報》第2期,1994。
    ‧陳信元〈探索人性的藝術—論梁實秋《雅舍小品》〉《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9.6。
    ‧陳志明,〈文人與行─駁梁實秋之「文人有行」〉,《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2卷第1期,2001.2。
    ‧陳正茂,〈梁實秋與國家主義派〉,《傳記文學》,2004.8。
    ‧陳麗,〈「人性」與「存真」—伽達默爾哲學詮釋學視界中梁實秋的譯莎活動〉,《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期,2007。
    ‧陳秀英,〈我所知道的梁實秋先生的幾件事〉,《傳記文學》第93卷,第5期,2008.11。
    ‧商金林,〈聞一多的風采—聞一多與胡適、梁實秋、吳晗、朱自清、魯迅之比較〉,《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0。
    ‧郭媛媛,〈絮語中的雍容與智慧─論周作人、林語堂、梁實秋閑適小品〉,《蘭州大學學報》第6期,2000。
    ‧梅家玲〈夏濟安、文學雜誌與臺灣大學——兼論臺灣「學院派」《文學雜誌》及與其「文化場域」和「教育空間」的互涉〉,《臺灣文學研究期刊》創刊號,台北:臺大臺灣文學研究所出版,2006。
    ‧張道藩,〈梁實秋譯著書目弁言〉,《中國語文》第21卷3期,1967.9。
    ‧張相端,〈散文筆調與修辭藝術〉,《文藝理論》,1983.10。
    ‧張健,〈六十年代的散文——民國五十年到五十九年〉,《文訊》13期,1984.9。
    ‧張忠良,〈晚明小品文作家的思想及其生活〉,《台南家專學報》,1995.6。
    ‧張曉唯,〈胡適與周作人〉,《傳記文學》第415期,1996.12。
    ‧張積玉、張智輝,〈梁實秋的幽默散文與西方的超現實幽默〉,《文史哲》第6期,1997。
    ‧張高雲,〈試論梁實秋《雅舍小品》的藝術特色〉,《閩江職業大學學報》第1期,2001。
    ‧張樂、石現超,〈文學與文化建設視野中的梁實秋—紀念梁實秋誕辰一百週年暨《雅舍小品》研討會綜述〉,《紅巖》第2期,2003。
    ‧張中良,〈大陸文學史上的梁實秋身份問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期,2004。
    ‧張智輝,〈論夏元瑜的「雅」幽默散文及其美學意義〉,《北京大學學報》第41卷第6期,2004.6。
    ‧張貴賢,〈魯迅與林語堂幽默觀的比較〉,《渤海大學學報》第26卷第5期,2004.9。
    ‧張瑞芬:〈顏元叔與吳魯芹散文在70年代的意義〉,《「苦悶與蛻變:60、70年代台灣文學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出版,2006.11。
    ‧張誦聖,〈文學史對話:從「場域論」和「文學體制觀」談起〉,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臺灣˙文學史》,台北:麥田出版,2007.9。
    ‧張瑞芬,〈冷雨望鄉——余光中的散文歷程與藝術轉折〉,《余光中先生八十大壽學術研討會論文》,2008。
    ‧張誦聖,〈台灣冷戰年代中的「非常態」文學生產〉,陳建忠編,《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台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新竹:清大臺灣文學研究所,2011.5。
    ‧張森、陳國恩,〈「個人性」與「階級性」—承審梁實秋與左翼的文學論爭〉,《貴州社會科學》第6期,2012,頁96~100。
    ‧馮智強,〈學者型翻譯家梁實秋翻譯思想研究〉,《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6。
    ‧陶麗萍,〈梁實秋的詩學理想與新詩現代性的構建〉,《學術論壇》第11期,2005。
    ‧陶麗萍,〈理性批評話語的追尋—梁實秋詩歌批評論〉,《名作欣賞》第16期,2006。
    ‧曹毓生,〈梁實秋散文理論批評平議〉,《湖北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2000。
    ‧曹毓生,〈論郁達夫對林語堂及其小品文觀的批評〉,《求索》,2005.1。
    ‧曹艷玲,〈美哉,小品文─讀梁實秋小品文有感〉,《北京教育》第3期,2001。
    ‧黃宣範,〈翻譯的語言基礎-兼評梁實秋等著「翻譯的語言藝術」〉,《中外文學》第2卷第10期,1974.3,頁62~78。
    ‧黃曼君,〈月是故鄉明─試論梁實秋散文的思想積澱〉,《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第3期,1996。
    ‧黃萬劍,〈試論梁實秋散文小品的幽默特色〉,《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1998。
    ‧黃紹梅,〈林語堂《論語》中幽默的散文風格〉,《中國文化月刊》,2000.8。
    ‧黃科安,〈林語堂對現代小品文理論的建設與探索〉,《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第2期,2001。
    ‧黃英哲〈第四章:教育,文化內容再編〉,《「去日本化」「再中國化」》,台北:城邦出版,2007. 12。
    ‧黃覺,〈從文化翻譯的角度看梁實秋、卞之琳的《哈姆雷特》譯本〉,《文藝理論與批評》第4期,2011。
    ‧傅德岷,〈論梁實秋散文的文化意蘊〉,《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4卷第6期,2002.11。
    ‧葉向東,〈論梁實秋的自由主義文學思想〉,《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4期,2000.7。
    ‧葉凡,〈梁實秋的《罵人的藝術》〉,《魯迅研究月刊》第1期,1998.5。
    ‧葉凡,〈是魯迅可笑還是梁實秋可鄙〉,《魯迅研究月刊》第9期,1998.5。
    ‧童元方,〈丹清難寫是精神:論梁實秋譯「咆哮山莊」與傅東華譯「紅字」〉,《聯合文學》,1997.10。
    ‧彭歌,〈師友,文章跋〉,《師友,文章》,台北:傳記文學,1975。
    ‧彭懷棟,〈吳魯芹「英美十六家」質疑〉,《聯合文學》,第2卷第6期,1986.4。
    ‧彭懷棟,〈何處惹塵埃-吳著「英美十六家」疑團未釋〉,《聯合文學》,第3卷第2期,1986.12。
    ‧郭明福,〈人已遠-《瞎三話四集》充滿睿智與渾厚的人情〉,《九歌月刊》,1996.3.10。
    ‧翟瑞青,〈梁實秋文學批評思想探源〉,《山東大學學報》第3期(人文社會科學版)(雙月刊),2002。
    ‧楊漫克,〈難再相見一段緣-梁實秋憶冰心〉,《中外雜誌》第45卷6期,1989.6。
    ‧楊照,〈與品味的堅持〉,《中國時報》,1999.4.13。
    ‧楊照,〈文學的神話.神話的文學一論五○、六○年代的台灣文學〉,《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
    ‧楊照,〈末世情緒下的多重時間一再論五○、六○年代的文學〉,《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
    ‧楊小玲,〈梁實秋散文的滑筆藝術〉,《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84期,1997.1。
    ‧楊小玲,〈梁實秋散文的文化品味〉,《中南民族學院學報》第1期,1999。
    ‧楊愛芹,〈一個人的戰爭—從《益世報‧文學週刊》看梁實秋對魯迅的認知〉,《時代文學》(上半月)第12期,2012。
    ‧褚昱志,〈五○年代的《文學雜誌》與夏濟安〉,《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4期,1991.11。
    ‧褚又君,〈古典與現代—論余光中的散文〉,《湖州師範學院學報》,1999.10。
    ‧雷震,《雷震回憶錄:我的母親(續篇)》,台北:七十年代雜誌社出版,1978。
    ‧葛濤,〈魯迅的方向就是中國新文化的方向:抗戰時期的魯迅文化史〉,《魯迅文化史》,北京:東方出版,2007.5。
    ‧趙心憲,〈從「倫理想向」到「品味人生」—試論梁實秋前後期的人性論文學觀念〉,《重慶教育學院學報》第5期,2004。
    ‧蔡素芬記錄,〈鄭明娳、簡媜對談散文創作〉,《國文天地》第4卷2期,1988.7。
    ‧蔡清富,〈魯迅梁實秋「人性」論戰評議〉,《魯迅研究月刊》第6期,1998。
    ‧蔡文甫,〈余光中陪謁文學大師〉,《天生的凡夫俗子:蔡文甫自傳》,台北:九歌出版,2001.10.4。
    ‧潘水萍,〈古典主義在中國之現代命運及當下解讀—兼談吳宓、梁實秋對白璧德的時代接受〉,《理論月刊》第3期,2012。
    ‧駱耀,〈凌雲健筆意縱橫─梁實秋散文閱讀札記〉,《語文學刊》第6期,2000。
    ‧盧今,〈別一種風範─梁實秋散文創作論〉,《文學評論》第6期,1994。
    ‧趙海彥,〈梁實秋與中國現代文學「藝術至上主義」觀念流變─梁實秋引起的三次文學論爭說起〉,《西北師大學報》,1999。
    ‧蔣心煥、吳秀亮,〈論梁實秋美學理想及其散文的審美意蘊〉,《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1993。
    ‧鄭明娳,〈從「青青邊愁」到「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小論余光中近期散文〉,《自由青年》第78卷2期,1987.8。
    ‧鄭明娳,〈行雲與流水—梁實秋散文概說 〉《自由青年》,第79卷1期,1988.1。
    ‧鄭明娳,〈評介梁實秋幽默小品 〉,《自由青年》第79卷2期,1988.2。
    ‧鄭明娳,〈當代台灣文藝政策的發展、影響與檢討〉,《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4。
    ‧劉立化,〈 余光中的「現代散文」〉,《文壇》, 1975.3。
    ‧劉登翰等編,〈梁實秋、張秀亞與50年代的散文創作〉《台灣文學史(下)》,海峽藝出版社,1993.4。
    ‧劉泰隆,〈這些歷史如何評論─淺談魯迅對孔子和梁實秋等的批判〉,《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4期,1996.12.15。
    ‧劉遠,〈我讀梁公文,以其文筆好——也談梁實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1994.2。
    ‧劉真,〈實秋先生不朽〉,《傳記文學》第51卷6期,1987.12。
    ‧劉真,〈相期無負平生-永懷梁實秋教授〉,《中外雜誌》第43卷1期,1988.1。
    ‧劉真,〈文教風雲人物誌(3)--我所認識的劉季洪和梁實秋〉,《中外雜誌》,2004.9。
    ‧劉全福,〈魯迅、梁實秋譯論戰追述〉,《四川外語學院學報》第16卷第3期,2000.7。
    ‧劉炎生,〈梁實秋抵臺後對魯迅的態度〉,《魯迅研究月刊》第2期,1995。
    ‧劉炎生,〈梁實秋和魯迅爭論的起因及翻譯問題的是非〉,《魯迅研究月刊》,1995。
    ‧劉炎生,〈到底是前進的——評林語堂倡導小品文〉,《廣東社會科學》第6期,1996。
    ‧劉炎生,〈二十世紀中國散文的奇葩—梁實秋《雅舍》系列散文略論〉,《廣東社會科學》第4期,1998.4。
    ‧劉蓓,〈智者的微笑─梁實秋與錢鍾書幽默散文比較〉,《贛江市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期,1999.6。
    ‧劉學慧,〈梁實秋風格摭談〉,《淮北煤師院學報》第1期,1999。
    ‧劉心皇,〈自由中國五十年代的散文〉,《文訊——三十九年至四十八年的文學回顧專輯》,1984.3。
    ‧劉正忠,〈林語堂的「我」:主題聚焦與風格定調〉,《中國現代文學》第14期,2008.12。
    ‧劉麗華,〈從新發現的三篇佚文看梁實秋對「普羅文學」的態度〉,《魯迅研究月刊》第Z1期,1989。
    ‧劉鋒杰,〈論梁實秋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的地位—兼談認識梁實秋的方法〉,《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1990。
    ‧劉聰,〈論梁實秋對五四新文學的理性反思〉,《齊魯學刊》第2期,2005。
    ‧樊善標,〈戰場與戰略—余光中六十年代散文革新主張的一種詮釋〉,《人文中國學報》第10期,2004.5。
    ‧鄧元煊,〈「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三題〉,《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80。
    ‧賴芳伶,〈儒而近墨:試論周作人〉,《東華人文學報》第11期,2007.7。
    ‧蔡芳玲,〈五○年代台灣文學析論〉,《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9期,1994.11。
    ‧鄭劭清,〈漂泊離散與文化認同──余光中在美時期散文創作特徵考察〉,《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12月。
    ‧盧今,〈別一種風範—梁實秋散文創作論〉,《文學評論》第6期,1994。
    ‧應鳳凰,〈劉守宜與「明華書局」•「文學雜誌」(上)〉,《文訊》,第20期,1985.10。
    ‧應鳳凰,〈《自由中國》與《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代台灣文學史〉,《文學台灣》,第26期,1997.4.5。
    ‧應鳳凰〈五十年代台灣文藝雜誌與文化資本〉,《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三)•台灣文學出版》,台北,文建會,1996。
    ‧應麗琴,〈「有個性就可愛」─論梁實秋的《雅舍小品》〉,《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2000.3。
    ‧薛化元,〈戰後台灣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互動的一個考察──以雷震及《自由中國》的國家定位為中心〉,《當代》,第141期,1999.5。
    ‧薛茂松,〈五十年代文學雜誌〉,《文訊》第9期,1984.3。
    ‧薛茂松,〈五十年代文藝作品書目初編〉,《文訊》第9期,1984.3。
    ‧薛茂松,〈五十年代文藝作家名錄〉,《文訊》第9期,1984.3。
    ‧薛茂松〈五十年代文學大事紀要〉,《文訊》第9期,1984.3。
    ‧龍淵,〈「雅舍」:別具一格的散文系列—梁實秋散文論〉,《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1991。
    ‧謝冰瑩,〈訪問梁實秋先生〉,《中國語文》第21卷3期,1967.9。
    ‧蘆海英,〈話語的兩個世界─魯迅與梁實秋比較論〉,《彭城職業大學學報》第4期,1999。
    ‧蘆海英,〈魯迅與梁實秋論爭的另一種觀照〉,《西北師大學報》第37卷第5期,2000.9。
    ‧顧一樵,〈實秋與我─紀念梁實秋先生逝世一週年〉,《雅舍閑翁》,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10。
    ‧顧金春,〈傳統的復歸—梁實秋後期文藝思想及前後轉變原因初探〉,《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第4期,2001。
    ‧顧金春,〈新人文主義者的追求——論梁實秋新月時期的文藝思想〉,《青海社會科學》第3期,2002。
    ‧鍾正道,〈周作人與梁實秋閒適散文之比較〉,《東吳中文研究集刊》,1996.5。
    ‧鍾正道,〈自焚在中國的風火爐——「大品散文」〉,《中國現代理論季刊》 2000.3。
    ‧鍾友循,〈中國當代學者散文的藝術特色〉,《長沙水電師院學報》,1992.3。
    ‧鍾友循,〈論余光中的散文革新主張〉,《長沙電力學院學報》,2000.2。
    ‧歸人,〈在散文日益歐化的趨勢下讀《雅舍小品》續集(上)(下)〉,《書評書目》第17卷,1974.9、10。
    ‧歸人,〈毫末之中見大千——余光中的文學性質〉,《文訊》,1999.3。
    ‧顏元叔〈懷念黎烈文教授〉(代序),《法國文學巡禮》,新潮文庫出版,1984。
    ‧嚴復,〈天演論〉,《翻譯理論與翻譯技巧論文集》,上海: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1985.2。
    ‧嚴輝,〈知性╱感性:余光中散文批評中的一組概念〉,《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2002.5。
    ‧嚴曉江,,〈理性的選擇人性的闡釋—從後殖民譯論視角分析梁實秋翻譯《莎士比亞》的原因〉,《四川外語學院學報》第5期,2007。
    ‧嚴曉江,〈梁實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目的——因時而中〉,《梁實秋中庸翻譯觀研究》,上海:譯文出版發行,2008.1。
    ‧嚴曉江,〈情理、事類、文辭—梁實秋著譯的「六義」與「六觀」闡釋〉,《語文學刊》第1期,2012。
    ‧藝聲、田昂,〈論略文學的人性與階級性〉,《學術月刊》第1期,1980。
    ‧饒孟侃,〈編者言〉,《新月》月刊創刊號,1928.3,頁30。

    十、報紙資料回顧(依照作者首字筆畫排序)
    ‧小民,〈雅舍的智慧〉,《中央日報》第10版,1982.11.6。
    ‧小民,〈長憶在心〉,《青年日報》第10版,1987.11.19。
    ‧小民,〈雅舍談吃〉,《台灣日報》第8版,1987.11.17。
    ‧小民,〈雅舍主人來的時候〉,《中央日報》第10版,1987.11.19。
    ‧小民,〈行路的人不知道自己的腳步--為梁實秋教授八十七冥誕而作〉,《中國時報》第23版,1988.1.26。
    ‧丘秀芷,〈無法兌現的支票-敬悼梁實秋教授〉,《台灣新生報》第17版,1987.11.12。
    ‧丘秀芷,〈文藝天地任遨遊-送梁實秋先生〉,《青年日報》第10版,1987.11.19。
    ‧丘彥明,〈春華秋實-梁實秋先生談文學與人生〉,《聯合報》第8版,1983.1.21。
    ‧丘彥明,〈今我往矣,雨雪霏霏-記梁實秋教授最後的醫院生涯〉,《聯合報》第8版,1987.11.5。
    ‧丘彥明,〈梁實秋、臺靜農、葉公超與聯副〉,《聯合報》第37版,1996.11.14。
    ‧王平陵,〈評雅舍小品〉,《中央日報》第6版,1953.2.5。
    ‧江新華,〈有教無類˙有問必答:梁實秋先生和我的一段文字緣〉,《中華日報》副刊,1987.11.19。
    ‧江應龍〈片羽吉光:梁實秋先生的兩封信〉一文,引述梁實秋回信,刊載於《中央日報》副刊,1996.2.27。
    ‧沈謙,〈巨星之光永遠照亮文壇-懷念梁實秋的人格與風格〉,《台灣日報》第8版,1987.11.4。
    ‧沈謙,〈梁實秋是雞冠花〉,《中央日報》第17版,1994.10.14。
    ‧沈謙,〈梁實秋洞察女人奧秘〉,《中央日報》第19版,1995.6.16。
    ‧沈謙,〈梁實秋的流風餘韻〉,《中央日報》第19版,1995.12.30。
    ‧余光中,〈秋之頌〉,《中國時報》第8版,1987.11.4。
    ‧余光中,〈金燦燦的秋收〉,《中國時報》第18版,1988.1.26。
    ‧柯靈,〈現代散文發展的三個時期〉,上海:《文匯報》,1986.10.13。
    ‧何懷碩,〈雅舍的真幽默〉,《中國時報》第8版,1976.11.18。
    ‧何懷碩,〈光風霽月-敬悼實秋老師〉,《中國時報》第8版,1987.11.4。
    ‧何懷碩,〈雅舍最後的秋天-悵望千秋一灑淚〉,《中國時報》第8版,1987.11.18。
    ‧李瑞騰,〈大陸時期的梁實秋〉,《中華日報》第8版,1987.11.19。
    ‧林海音,〈雅舍的主人〉,《中國時報》第27版,1993.6.30。
    ‧芳園(陳逢源),〈祝台灣民報發刊〉,刊載於《台灣民報》第1號,1923.4.15。
    ‧封德屏,〈五四30年系列二之一〉,刊載於《聯合報》兩岸版(第A14版),2009.5.2。
    ‧周玉山,〈梁實秋先生與魯迅論戰的時代意義〉《聯合報》第8版,1975.5.27~28。
    ‧孫潔先〈文人相輕〉,《中華日報》副刊,1987.5.12。
    ‧季季,〈古典頭腦浪漫心腸-訪談梁實秋先生〉,《中國時報》第8版,1986.11.20。
    ‧胡百華,〈老困中益見璀璨-梁實秋先生暮年事蹟一瞥〉,《中華日報》第8版,1997.11.3~9。
    ‧姚爕夔,〈梁實秋沒有敗下陣來〉,《中央日報》第10版,1987.6.23。
    ‧陋庵,〈雅舍的真幽默-談雅舍小品〉,《中央日報》第10版,1976.11.18。
    ‧韓菁清,〈韓菁清寫給梁實秋的一封情書:地老天荒不了情〉,《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8.1.3。
    ‧許壽裳,〈台灣需要一個新的五四運動〉,《新生報》,1947.5.4。
    ‧梁實秋,〈論「詩底進化的還原論」〉,《晨報副鐫》,1922.5.27 ~2日。
    ‧梁實秋,〈我是怎麼開始寫文學評論的〉,《中國時報》第8版,1978.3.12。
    ‧梁文騏,〈我所知道的父親〉,《聯合報》第8版,1987.11.13。
    ‧梁文騏,〈讀父親的文章〉,《中國時報》第8版,1987.11.18。
    ‧梁錫華,〈恩怨錄-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和創造社的關係〉,《中國時報》第8版,1979.9.12。
    ‧陳漱渝,〈雅舍小品-我讀梁實秋的散文〉,《台灣新聞報》第19版,1996.1.26。
    ‧張作錦,〈梁實秋兩上大陸教科書 ──終於證明「文學是沒有階級性的」〉,《聯合報》副刊(第D3版),2009.9.10。
    ‧彭歌,〈懷念雅舍〉,《聯合報》第12版,1974.4.26。
    ‧彭歌,〈溫柔敦厚的典型〉,《中央日報》第10版,1987.11.18。
    ‧黃得時,〈傳下這把香火——「光復前台灣文學」座談會〉,《聯合報》副刊,1978.10.22。
    ‧黃得時,〈探求健康和尊嚴──新月時代的梁實秋〉,《中國時報》第18版,1988.2.12。
    ‧黃春旺〈一信緣〉,《中央日報》副刊,1988.1.18。
    ‧舒乙,〈我找到了雅舍-尋找「雅舍」〉,《中國時報》第27版,1993.6.30。
    ‧楊小雲,〈人如其文〉,《青年日報》第10版,1987.11.19。
    ‧楊照,〈與品味的堅持-梁實秋的《雅舍小品》〉,《中國時報》第37版,1999.4.13。
    ‧廖紅,〈梁實秋與徐志摩翻譯思想之比較〉,《攀枝花學院學報》第4期,2011。
    ‧劉真,〈從五件小事看梁實秋的為人〉,《中華日報》第8版,1987.11.18。
    ‧葉維廉,〈在思去量度的距離裡-梁實秋老師的懷念與思索〉,《聯合報》第8版,1987.11.24。
    ‧鄭樹森,〈國際學界看梁實秋-全球越洋電話專訪〉,《聯合報》第8版,1987.11.18。
    ‧蔡登山,〈餘生猶有忘年愛-梁實秋的兩段情〉,《中央日報》第4版,1998.1.31。
    ‧羅青〈我的「敵人」梁實秋先生——寫了一半的紀念文〉,《中華日報》副刊,1987.11.18。
    ‧繆天華,〈找尋梁實秋先生的信-兼懷舊事〉,《聯合報》第35版,1993.9.3。
    ‧聶華苓,〈60年代/梁實秋〉,《中國時報》第18版,1988.4.22。
    ‧蕭傳文,〈梁實秋《雅舍小品》〉,《中央日報》第4版,1988.9.7。
    ‧蘇雪林,〈悼梁實秋先生〉,《台灣新聞報》第8版,1987.11.9。
    ‧〈梁實秋舊舍,擬建紀念館位處師大靜巷,屋頂破了木板也朽了〉,《聯合報》地方版(第C2版),2005.10.11。
    ‧〈故人居——老毛捧,魯迅紅,雅舍淪為垃圾場〉,《聯合報》兩岸版(第A14版),《故人居~滄桑》專欄,2009.5.2。
    ‧〈梁實秋台北故居風華再現──遙望對岸魯迅〉,《聯合報》副刊(第D3版),2011.1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