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威宇
論文名稱: 八旗學派及其對晚清時政的影響
指導教授: 劉貴傑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八旗學派理學晚清
外文關鍵詞: eight banners school, Confucian school by Cheng and Zhu, late Qing Dynasty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末清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高度轉變的時代。明朝因其腐敗的封建制度,而導致大規模的民變,最後更造成自身的滅亡。以程朱理學為思想基礎的道德倫理秩序因為明末心學的發揚而導致沒落。由此可知,明清之際是一個喪失倫理規範的時代。但隨著新的外來統治者的進入,為了確保有效控制廣大土地的人民,身為少數民族的統治者,不得不而且更樂於使用中國的傳統思想來治理人民,於是,「以儒治國」的理念又重新被確立。
    傳統的儒學因為當時的歷史背景又再一次被包裝起來,引領清政府維持社會的秩序。一般來說,理學發展到清代已進入了衰敗時期,但就筆者以為這不過是民間學者對於明末陸王心學流於空談,故而大加抨擊而生起的錯解,其實清人未入關之前已有不同弘揚理學的形式,那就是對程朱之學的發揮。清人入關之後也一樣學習前朝觀念,運用程朱的理學思想與八股形式的考試取士,其目的有二:一是要攏絡漢人,減少對滿清王朝的反動,二:是要箝制漢人思想,有效控制漢人。到了康熙時期,這樣的方式更是運用到八旗子弟,進而鞏固愛新覺羅在大清帝國的地位,在這樣情形下便產生了八旗學派,雖然一個學派的形成,需要有其淵源與脈絡,但從八旗學派的字義上解釋,我們充其量只能說它是一個清廷政權下的一個集團,這集團是合法的,是滿清政府允許的,因為它有教化社會與鞏固皇權的作用。
    筆者擬從整個清政府初期的文化氛圍,先來探討儒家思想與滿族文化的摩擦與調和,再從入關之後的時代背景,來討論理學發展對於清政權的必要性,在從整個教育上來說明,理學發展的概況,藉以勾勒出八旗學派的雛形,最後從八旗學派的代表人物,來闡述其理學思想,用以了解八旗學派發展至晚清時期它的變化或是影響,用思想來理解整個清政權的建立與衰敗。


    Late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Dynasty was a highly transitional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Corrupt feudal system caused large scale mass uprising in Ming Dynasty, which eventually led to death of the dynasty. Due to booming philosophy of mind in late Ming Dynasty, moral ethic order based on Confucian school by Cheng and Zhu declined. Hence, late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Dynasty was the time lack of ethic standard. With the rule of foreigners, to effectively ensure control of the immense lands and people, minority rulers were forced and happier to govern peopl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s. Therefore, country ruling with Confucianism was again established.
    Understand the then history,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was wrapped again to guide Qing government to main social order. In general,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school by Cheng and Zhu declined in Qing Dynasty. The researcher believes that it was the misunderstanding from attack by folk scholars on hollow words by Lu and Wang at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In fact, before the foundation of Qing Dynasty, there were already different kinds of developing Confucian school by Cheng and Zhu. After the foundation, the ideas of Ming Dynasty continued in the examinations on Confucian school by Cheng and Zhu and stereotyped writing. The purposes included: to be friendly to Han people to minimize revolt against Qing Dynasty and force thoughts of Han people under effective contract. In Kangxi period, the way was applied in descendants in eight banners to solidify the status of Aisin Gioro in Qing Dynasty. Under the background, there was the eight banners school. A school requires the original and context. Literarily, eight banners school was merely a group under Qing Administration. It was legal and allowed by the Qing government, as it gave social education and solidify the imperial power.
    The research intended to first discuss conflicts and harmoniza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culture of Manju in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in early Qing Dynasty and explores the necessity of Confucian school by Cheng and Zhu to Qing Dynasty before its foundation. Explanations were made in overall education on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school by Cheng and Zhu to depict the embryo of eight banners school and expound the ideas of representative figures of eight banners school to understand changes or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to late Qing Dynasty in order to explain establishment and decline of the entire Qing regim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本論文的研究動機---------2 第二節 本論文的研究範圍---------4 第三節 相關研究概況回顧---------5 第四節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6 第二章 八旗學派的文化氛圍------------7 第一節 努爾哈赤時期的文化政策------8 第二節 皇太極時期的文化政策-------10 第三節 順治朝時期的文化政策-------14 第三章 八旗學派的時代背景-----------19 第一節 清初滿人的漸染漢習--------19 第二節 清初學術思想的轉向--------22 第三節 理學乃是清初的官學--------25 第四章 八旗學派的形成原因-----------31 第一節 滿清的官學教育----------31 第二節 滿清的科舉考試制度-------35 第三節 滿清的書院制度----------38 第四節 經筵及日講的風氣--------43 第五章 八旗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學觀點-47 第一節 德沛的理學觀點----------48 第二節 阿克敦的理學觀點---------52 第三節 松筠的理學觀點----------58 第四節 倭仁的理學觀點----------67 第六章 八旗學派對晚清時政的影響------71 第一節 開源節流---------------71 第二節 正學以治人心------------74 第三節 澄清吏治---------------76 第四節 抨擊權謀技藝------------79 第七章 結論-----------------------83 第一節 清初八旗學派的貢獻--------83 第二節 八旗學派理學的沒落--------84 參考文獻--------------------------87

    (一)史料
    《太祖高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太宗文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高祖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重譯滿文老檔》,瀋陽:遼寧大學歷史系,1978。
    《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
    《康熙禦制文集‧三》, 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3。
    《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摺匯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滿漢名臣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
    中國史學會編,《戊戌變法》《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中國史學會編,《洋務運動》《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
    中國史學會編,《義和團》《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允祿,《世宗憲皇帝上喻八旗》,台北:商務印書館。
    文慶,《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編第五十六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王夫之,《周易外傳》,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台北:廣文書局,1970。
    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 北京:中華書局,1975。
    王夫之,《尙書引義•說》,北京:中華書局,1962。
    王樹敏,王延熙輯,《皇清道咸同光奏議》,《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編第三十四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王鐘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
    托津,《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台北:文海出版社,1992。
    朱之瑜,《朱舜水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
    朱壽朋編,《清光緒朝東華錄》,北京:中華書局,1958。
    李宗侗、劉鳳翰,《清李文正公鴻藻年譜》,台北:商務印書館1981。
    李塨,《論語傳注問》,台北:藝文出版社,1966。
    李顒,《關中書院學程》,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0。
    松筠,《百二老人語錄》,烏絲欄清稿本台北:鈴東文化事業委員會印,1982。
    金良年,《孟子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阿克敦,《德蔭堂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2002。
    倭仁,《倭文端公遺書》, 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容閎,《西學東漸記》,長沙:岳麓書社,1986。
    徐右,《靜海徐相國傳》《中華歷史人物別集傳》,北京:國家圖書館,2003。
    徐柯,《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
    徐桐,〈徐桐片〉,《中國近代史文獻彙編》,台北:鼎文書局,1980。
    徐桐,〈敬陳安危大計折〉,《中國近代史文獻彙編》,台北:鼎文書局,1980。
    真德秀,《大學衍義》,山東:山東友誼,1991。
    袁枚,《袁枚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
    國家檔案局明清檔案館編,《戊戌變法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58。
    國家檔案局明清檔案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59。
    國家檔案局明清檔案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
    張之洞,《張之洞文集》,板橋:藝文出版社,1998。
    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
    陳金林、齊德生、郭曼曼編,《清代碑傳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陸康祺,《郎潛紀聞》,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陸隴其,《三魚堂日記》,北京:線裝書局,2003。
    陸隴其,《學術辨》,台北:藝文出版社,1966。
    嵇璜,《清朝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曾國藩,《曾國藩文選》,蘇州:蘇州大學,2001。
    鄂爾泰,《八旗通志》,吉林:東北師範大學,1985。
    馮辰,《李恕谷先生年譜一》,台北:藝文出版社,1966。
    黃宗羲,《孟子師說》,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台北:中華書局,1966。
    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5。
    楊天宇,《禮記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楊繩武,《中國書院學規》,長沙:湖南大學,2000。
    賈禎,《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編第五十九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熊賜履.,《經義齋集》,香港: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趙爾巽,《清史稿》,北京:鼎文書局,1976。
    德沛,《實踐錄》,清乾隆元年刻本。
    德沛,《鰲峰書院講學錄》,清乾隆刻本。
    顏元,《存學篇》,台北:新文豐,1996。
    魏裔介,《兼濟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
    魏裔介,《聖學知統錄》,香港: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寶鑒,《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編第六十二輯台北:海出版社,1966。
    顧炎武,《日知錄》,台北:明倫出版社,1970。
    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76。
    (二)著作:
    丁偉志、陳裕,《中西體用之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王守中,《山東教案與義和團》(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
    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台北:時代文化出版社,1948)。
    王拭遺作,《維新運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王曉秋,《戊戌變法與清末新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石泉,《甲午戰爭前後之晚清政局》(北京:三聯書店,1997)。
    朱東安,《曾國藩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朱義祿、張勁,《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潮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
    朱維錚,《走出中世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吳廷嘉,《戊戌思潮縱橫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李立鋒,《悲涼絕唱—關於晚清改革的歷史深思》(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李侃,《中國近代史散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李時岳、胡濱《從閉關到開放—晚清「洋務」熱透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李細珠,《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47)。
    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周陽山,《近代中國人物論—晚清思想》(台北:台灣時報文化公司,1980)。
    孟森,《明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下冊。
    林華國,《歷史的真相—義和團運動的史實及其再認識》(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換》(北京:三聯書店,1988)。
    苗長青,《晚清官僚派別派系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
    夏東元,《洋務運動史》(北京:華東師大出版社:1992)。
    孫孝恩,《光緒評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5)。
    陸寶千,《清代思想史》(台北:文廣書局,1978)。
    喻大華,《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湯志鈞,《戊戌變法人物傳稿》(北京:中華書局1982)。
    湯志鈞,《戊戌變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楊寄林,《大清狀元卷上》(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廖一中、李德征,《義和團運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劉軍寧,《保守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劉振嵐,《戊戌維新運動史專題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蔡樂蘇、張勇、王憲明,《戊戌變法史述論稿》(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蕭功秦,《危機中的變革—清末現代化進程中的激進與保守》(上海:三聯出版社,1999)。
    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三)學位論文
    張錫輝,《清代「漢宋之爭」的主要問題及其檢討》,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陳錦慧,《倭仁的生平與思想》,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楊菁,《李光地與清初理學》,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四)期刊論文
    方爾莊,〈論清末封建頑固派的政治表現〉,《河北學刊》,4(北京,1989.4)。
    朱義祿,〈夷夏之防與中國近代史上的頑固派—中國政治文化研究之二〉,《同濟大學學報》,5(上海,2001.5)。
    李侃,〈論中國近代史上的封建頑固派〉,《歷史研究》,11(北京,1978.11)。
    李時岳、胡濱,〈洋務派與頑固派關於鐵路問題的爭論〉,《吉林大學學報》5(吉林,1980.5)。
    李國俊,〈關於洋務派與頑固派論爭的性質問題〉,《江海學刊》2(江蘇,1964.2)。
    李細珠,〈晚清頑固派的典型—大學士倭仁〉,《百年潮》,5(北京,2000.5)。
    李喜所,〈倭仁—一個封建老頑固〉,《人物》,1(北京1981.1)。
    張醉丐,〈義和團運動中的徐桐〉,《新民報》1(上海,1940.1)。
    莊義青,〈評洋務派與頑固派的論爭〉,《韓山師專學報》,1(廣州,1986.1)。
    許新戰,〈義和團運動時期清朝頑固派的囂張和覆滅〉,《許昌師專學報》,2(許昌,1986.2)。
    喻大華,〈晚清文化保守思潮述論〉,《天津社會科學》,1(天津,2000.1)。
    隋漢,〈清朝頑固派把火車當作怪物》,《北京日報》,(1982.10.22)。
    劉聖宜,〈淺論庚子事變肇禍諸臣〉,《華南師大學報》,1(廣州,1987.1)。
    歐陽躍峰,〈清朝頑固派與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安徽師大學報》,4(合肥,1987.4)。
    盤喻庚,〈對洋務派與頑固派鬥爭性質的再認識〉,《求索》,3(長沙,1989.3)。
    薑鐸,〈試論洋務運動中洋務、頑固兩派論爭的性質,《文匯報》,(香港,1962.1. 21)。
    嚴程,〈論洋務派和頑固派的矛盾〉,《文匯報》,(香港,1963.8.20)。
    鐘家鼎,〈論頑固守舊大臣對戊戌變法的阻礙與扼殺〉,《貴州文史叢刊》,2(貴州,2000.2)。
    鐘康模,〈晚清政壇上洋務派與頑固派的二次嚴重鬥爭〉,《嶺南文史》,1(廣州,1987.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