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柏偉
Zeng, Bowei
論文名稱: 我們不曾爭議過─雪山隧道的工程實作與文化分析
指導教授: 傅大為
Fu, Daiwei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4
中文關鍵詞: 雪山隧道系統失靈科技爭議全斷面隧道鑽掘機工程師文化災難書寫
外文關鍵詞: Hsuehshan tunnel, system failure, technology controversy, TBM, engineer cultur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嘗試採取一個較少被關注的取徑,讓雪山隧道的「爭議」成為被分析的主角,觀察它的內容以及結束的機制。這種取徑隱含了一種期待:透過爭議分析揭露技術運作的真實面貌,並使得將來類似雪山隧道這種超大體型的新成員如何融入我們的社會,成為我們(而不只是工程師)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系統失靈往往成為爭議的起點,但系統失靈的研究卻時常專注於意外發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防堵這些漏洞,因為意外而引發的爭議,以及技術在爭議中的後續發展似乎並非其關注的焦點。為此,這本論文的其中一個企圖,就在於將系統失靈對於技術運作的熱情關注,納入爭議研究的視野中,我們一方面描述了TBM此一巨大機器的失靈狀態,及其引發的爭議;另一方面,透過爭議研究的視野拉長觀察的縱深,觀察工程師為了消除爭議,讓TBM繼續運作,採取了什麼策略。
    本論文擬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談TBM的爭議,第二個部分談TBM的工程實作,並在最後一個部分討論工程論文的形成與談論這些事件的方式。在第一個部分,讀者會看到爭議切割出兩個世界觀,一個是社會的,另一個則是技術的,他們各自擁護了TBM受困的原因;在第二部分,當進入工程實作之後,讀者又會發現這條社會與技術的界線趨於模糊,在設法讓TBM脫困,繼續前進的「鋪軌」過程中,工程師面臨的困境並不純然是技術性的,也有社會的脈絡;而在最後一個部分,我們則回過頭分析相關的論文如何談論這件情。
    我們的視野或許得益於STS的諸多理論(實驗室研究、實驗者的回歸、詮釋彈性…等等),但如何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行動,仍有進步的空間。或許我們還需要一種Winner式的關懷,才能體認到技術不確定性的問題,已經不是技術所能解決的。從這個角度看來,「我們不曾爭議過」並非意味工程師的實作無可挑剔,只有當「非專業人士」見縫插針時才會導致爭議,工程師只要堅持專業便可迴避爭議;相反的,我們認為反對者始終未曾碰到問題的核心,才是使得爭議的層次始終停留在官商勾結或操作不當等次要戰場上,難以觸及工程文化的核心。


    第1章 緒論….…………………………………………………………01 第一節:前言..…………………………………………………………………...01 第二節:研究背景說明..………………………………………………………...02 第三節:問題意識與研究意義..………………………………………………...05 第四節:文獻回顧..……………………………………………………………...06 第五節:研究材料說明..………………………………………………………...13 第六節:分析架構..……………………………………………………………...13 第2章 初見雪山隧道的科技爭議………………………………….…15 第一節:前言……………………………………………………………………..15 第二節:爭議的浮現:TBM是個好工法嗎?………………………………….16 (一)TBM是個好工法…………………………………………..….................16 (二)TBM不是個好工法………………………………………………………18 (三)讓TBM成為一個好工法………………………………………………....25 第三節:技術的不確定性與論辯……………………………………….………28 第四節:小結 ……………………………………………………………………31 第3章 雪山隧道的工程災難與工程團隊文化……………………….33 第一節:前言 ……………………………………………………………………33 第二節:誰毀了TBM?………………………………………………………….34 第三節:讓我們正確地使用TBM……………………………………………….38 第四節:讓我們正確地置放TBM:雪山隧道的實驗室化 ……..…………….45 第五節:小結…………………………………………………………….………49 第4章 雪山隧道的工程災難書寫………………………..…………..51 第一節:前言……………………………………………………………………..51 第二節:文本中的工程災難……………………………………………………..52 第三節:論文生產的社會脈絡…………………………………………………..55 第四節:挑戰與回應……………………………………………………………..57 第5章 結論:爭議結束?……………………………………………..61 附錄一:北宜高速公路南港頭城段大事記………………………….……………63 附錄二:歷次專家顧問諮詢會議結論………………………….…………………64 附錄三:導坑TBM歷次受困原因及修改概況…………………………………….66 附錄四:TBM運作及脫困處理相關論文…………………………………………69 附錄五:訪談逐字稿……………………………………………………………….72 參考書目…………………………………………………………………………….98

    中文部分
    (一) 政府檔案、報告
    立法院,〈立法院第二屆第一會期第22次院會紀錄:本院委員質詢部分(162)〉,《立法院公報》,第82卷25期。1993年4月27日。
    —,〈立法院第二屆第一會期第42次院會紀錄:行政院答覆部分(81)〉,《立法院公報》,第82卷43期。1993年6月29日。
    —,〈立法院第二屆第四會期第04次院會紀錄:本院委員質詢部分(84)〉,《立法院公報》,第83卷58期。1994年9月16日。
    —,〈立法院第二屆第四會期第22次院會紀錄:行政院答覆部分(85)〉,《立法院公報》,第83卷78期。1994年12月8日。
    —,〈立法院第三屆第一會期預算委員會第06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第85卷25期。1996年5月13日。
    —,〈立法院第三屆第一會期第16次院會紀錄:本院委員質詢部分(131)〉,《立法院公報》,第85卷28期。1996年5月28日。
    —,〈立法院第三屆第二會期第01次院會紀錄:行政院答覆部分(868)〉,《立法院公報》,第85卷40期。1996年5月6日。
    —,〈立法院第三屆第二會期第08次院會紀錄:本院委員質詢部分(228)〉,《立法院公報》,第85卷48期。1996年10月4日。
    —,〈立法院第三屆第二會期第11次院會紀錄:本院委員質詢部分(58)〉《立法院公報》,第85卷51期。1996年10月18日。
    —,〈立法院第三屆第二會期交通委員會第11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
    第85卷70期。1996年12月16日。
    —,〈立法院第三屆第二會期第30次院會紀錄:行政院答覆部分(431)〉,《立法院公報》,第86卷02期(下)。1996年12月30日。
    —,〈立法院第三屆第三會期第02次院會紀錄:行政院答覆部分(582)〉,《立法院公報》,第86卷04期。1997年2月25日。
    —,〈立法院第三屆第四會期第29次院會紀錄:本院委員質詢部分(36)〉,《立法院公報》,第87卷02期。1998年1月2日。
    —,〈立法院第三屆第四期預算委員會第11次全體委員會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第87卷04期。1998年1月5日。
    —,〈立法院第三屆第五期01次院會紀錄:施政質詢部分〉,《立法院公報》,第87卷05期。1998年2月24日。
    —,〈立法院第三屆第五期05次院會紀錄:行政院答覆部分(112)〉,《立法院公報》,第87卷05期。1998年2月24日。
    —,〈立法院第三屆第六期01次院會紀錄:施政質詢部分〉,《立法院公報》,第87卷32期。1998年9月15日。
    中興工程顧問社(1990),〈南港宜蘭快速公路工程路線評選階段坪林隧道段地質調查工作期中報告〉。
    —(1991),〈國道北宜高速公路工程基本設計階段坪林--頭成段地質調查工作:期末報告〉
    交通部,〈張部長在「交通部台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成立典禮書面致詞〉,《交通部公報》,第15卷第1期。1990年1月5日。
    —〈張部長在「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籌備處」成立典禮致詞〉•《交通部公報》,第15卷第1期。1990年7月2日。
    監察院,〈糾正案〉,《監察院公報》,第2175期。1998年8月20日。
    —,《監察院公報》,第2327期。2000年6月22日。
    —,《監察院公報》,第2327期。2001年4月16日。
    —,《監察院公報》,第2327期。2001年5月21日。
    (二) 論文、書籍
    Collins, Henry M. 著,成素梅、張帆譯(2007),《改變秩序:科學實踐中的複製與歸納》。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Sismondo, Sergio 著,國立編譯館主譯,林宗德譯(2007),《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台北市:群學。
    Shapin, Steven& Schaffer, Simon 著,蔡佩君譯(2006),《利維坦與空氣泵浦》。台北市:行人。
    王友恭、李友恆(1993a),〈全斷面隧道鑽掘機開挖系統之評估〉。地工技術41: 72-87。
    —(1993b),〈切輪式TBM在選擇開挖系統之評估方式〉。第五屆大地工程學術研究討論會。國立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研究所。
    王錦洋、朱正玨(1993),〈坪林隧道導坑TBM之施工〉。第五屆大地工程學術研究討論會。國立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研究所。
    內政部營建署(2000),《隧道施工湧水處理技術》。台北市。
    古元豐、李宏徹(1996),〈北宜高坪林隧道導坑里程39K+079 TBM停機處理之地質判釋〉。第三屆岩盤工程研討會。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白金瑞(2001),〈台灣岩石隧道的工程技術瓶頸〉。《現代營建》261:25-30; 262: 17-23。
    沈景鵬、蔡錫麒、謝玉山、朱正玨(1998),〈破碎岩體對TBM開挖之影響〉。第四屆岩盤工程研討會。國立交通大學土木系。
    李宏徹、林振基(1994),〈坪林隧道導坑工程及TBM〉。《中興工程》44: 117-135。
    李國維(2006),〈三孔平行隧道開挖應力互制行為數值分析〉。台北: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華祝等編撰(2002),《國道北宜高速公路工程簡介》。台北市:交通部國工局。
    李慶龍(1998),〈隧道工程之地質影響〉。《土木技術》1(6): 91-102。
    李慶龍(2001),〈隧道鑽掘機於湧水不良地質開挖災變處理案例探討〉。《地工技術》84: 77-86。
    冷耀東、謝玉山(2007),〈台灣雪山隧道主隧道TBM工法〉。第六屆海峽兩岸隧道與地下工程學術與技術研討會。昆明。
    林振基(2006),〈北宜高速公路雪山隧道設計重點回顧〉。《土木水利》33(6): 47-55。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2004),《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
    俞裕中(2006),〈公路隧道安全評估方法與應用-以雪山隧道為例〉。桃園: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查爾斯•培羅(Charles Perrow)著,蔡承志譯(2001),《當科技變成災難》。台北:商週。
    侯秉承、蕭丁槐(2006),〈雪山隧道地質調查回顧及檢討〉。《土木水利》33(6): 56-66。
    翁世樑、朱正玨(1994),〈坪林主隧道大斷面硬岩TBM之設計〉。第二屆岩盤工程研討會。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翁世樑、朱正玨、陳東昇(1996),〈坪林隧道東行線頂導坑施工〉。第三屆國道建設研討會─六週年局慶學術研討會。
    黃道元(1996),〈TBM遭遇異常湧水受困搶救實例〉。第三屆岩盤工程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許慶雄(2007),《經典公路:國道幸福5號》。台北市:交通部國工局。
    陳福將、蔡秉儒(1999),〈北宜高速公路工程坪林隧道導坑工程里程39K+079.4 TBM遭遇異常湧水受困處理概要〉。隧道施工技術經驗交流研討會。
    陳福將、簡敦頤(1999),〈北宜高速公路第四標工程(坪林頭城段)坪林隧道主坑西行線里程38K+902.5 遭遇大湧水抽坍處理概要〉。隧道施工技術經驗交流研討會。
    國工局、榮工處、中興顧問(1999),〈北宜高速公路坪林隧道導坑工程四稜砂岩破碎帶地盤處理模式〉。隧道施工技術經驗交流研討會。
    國工局(2005),《情牽北宜:關於國道5號南港蘇澳段的故事》。台北:國道新建工程局。
    —(2006a),《隧道工程施工技術解說圖冊》。台北:交通部台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
    —(2006b),《北宜高速公路興建專輯技術版:南港頭城段Ⅲ隧道工程》。台北:交通部台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
    曾大仁(2000),〈坪林隧道困難地質處理施工案例探討〉。國道工程之回顧與展望─十週年局慶學術研討會。
    曾大仁、侯秉承、魏建生、國工局、中興顧問(2002),〈長隧道工程之地質調查技術應用案例探討〉。第三屆隧道協會年會。
    曾大仁、張龍均(2005),〈隧道工程災變處理措施之探討〉。
    曾景琮(1996),〈坪林隧道TBM之推進〉。第三屆岩盤工程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張文城(1992),〈北宜高速公路之工址調查技術〉。《現代營建》152: 25-32。
    ——(1994),〈北宜高速公路坪林隧道導坑工程TBM施工灌漿及地質調查工作概述〉。第二屆岩盤工程研討會。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1996a),〈全斷面隧道鑽掘機(TBM)之規劃、設計與施工〉。岩石隧道技術施工研討會。台灣營建研究中心。
    ——(1996b),〈全斷面隧道鑽掘機於破碎與湧水帶施工之探討〉。《現代營建》199: 11-17;200: 25-32。
    ——(1996c),〈坪林隧道之規劃、設計、施工與地工技術〉。《地工技術》58: 17-28。
    ——(1997),〈山岳隧道軟弱地層開挖之個案分析〉,《地工技術》59: 27-36。
    ——(2004),〈雪山隧道特殊地質施工案例探討〉。
    傅子仁(2004),〈提升隧道工程效率之策略分析及案例探討〉。台北: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克平、劉弘祥(1993),〈探查導坑地質調查模式簡介〉。《地工技術》44: 87-94。
    張吉佐、侯秉承、劉弘祥(2004),〈台灣山岳隧道工程技術之回顧與展望〉。《地工技術》100: 93-106。
    榮民工程事業三十年編輯委員會(1992),《在艱彌勵繼往開來:榮民工程事業三十年專輯》。台北市:榮工處。
    ——(1996),《繼往開來永續經營:榮民工程事業四十年專輯》。台北市:榮工處。
    劉弘祥(1990),〈鑽隧機及其施工方法簡介〉。《地工技術》32: 67-77。
    劉弘祥(1991),〈隧道鑽掘機及其施工方法簡介〉。建設科技研討會系列─公路工程科技研討會。台北市。
    劉弘祥(1993),〈坪林隧道導坑工程之設計與施工〉。第五屆大地工程學術研究討論會。
    劉弘祥、張龍均(1994),〈坪林隧道導坑工程之設計與施工概況〉。《地工技術》45: 83-91。
    劉弘祥主編(2009),《隧道施工技術、品管與案例彙編》。台北市:科技圖書。
    鄭文隆、張文城(1998),〈高度破碎及湧水帶TBM施工技術之案例探討〉。《地工技術》66: 5-24。
    劉萬寧、蔡錫麒、謝玉山、朱正玨(1999),〈RMR岩體分類法於TBM施工之適用性探討〉。第八屆大地工程學術研究討論會。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蔡茂生(1992),〈隧道工程機械開挖工法〉。第二屆國道建設技術研討會。國立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研究所。
    蔡茂生、李友恆、呂芳森(2006),〈雪山隧道規劃設計與施工因應方案回顧〉。《土木水利》33(6): 31-46。
    潘國樑(2007),《工程地質通論》。台北:五南。
    謝玉山、徐力平(2000),〈在四稜砂岩中隧道施工行為之研判〉。國道工程之回顧與展望─十週年局慶學術研討會。
    謝玉山、李繼源(2003),〈北宜高速公路坪林隧道導坑工程TBM於里程37K+431處遭遇不良地質擠壓停機處理情形〉。《土木水利》30(4): 30-38。
    譚景全(1999),〈全斷面隧道鑽掘機(TBM)工法之案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彌寶俊(2006),〈雪山隧道地質處理案例探討〉。《土木水利》33(6): 67-75。
    魏建生(1996),〈全斷面隧道鑽掘機之製造、運輸、組裝及發進〉。第三屆岩盤工程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英文部分
    Chang Pen-Sheng and Yu Chi-Wen (2005). Reliability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Methods During Construction of the Hsuehshan Tunnel. Paper Presented at World Long Tunnels Conference, Taipei.
    Chu Benny and Leng Yao-Tung (2005). Study on TBM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in Hsuehshan Tunnel. Paper Presented at World Long Tunnels Conference, Taipei.
    Collins, Harry& Pinch, Trevor (1998). The Golem at Large: W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Technolog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sieh Yu-Shan and Shi Lee- Ping (2005). Construction affairs of Hsuehshan. Paper Presented at World Long Tunnels Conference, Taipei.
    Lee Wei-Chaung and Leng Yao-Tung (2005). Management of TBM Construction in Hsuehshan main Tunnels and Pilot Tunnel. Paper Presented at World Long Tunnels Conference, Taipei.
    Lin Chen-Chi and Yu Chi-Wen (2005). Discussion and Solution of the TBM Trapped in the Westbound Hsuehshan Tunnel. Paper Presented at World Long Tunnels Conference, Taipei.
    Pinch, Trevor J. (1991). How do We Treat Technical Uncertainty in System Failure? The Case of the Space Shuttle Challenger. In Social Responses to Large Technical Systems: Control or Anticipation, edited by T. R. La Porte.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p. 143-158.
    Schlager, Neil ed. (1994). When Technology fails: Significant Technological Disasters, Accidents, and Failur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Detroit: Gale Research.
    Vaughan, Diane. (1996). The Challenger Launch Decision: Risk Technology, culture, and Deviance at NAS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est, Graham. (1988). Innov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Tunneling Indust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ynne, Brian (1988). Unruly Technology: Practical Rules, Impractical Discourses and Public Understanding.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18: 147-16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