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戴淑媛
論文名稱: 運用社區資源進行環境教育融入國小高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行動研究─以新竹縣玉山國小為例
Action Research: Incorpora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to Nature and Science Technology with Community Resources for Higher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Evidence from Yusa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 杜明進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7
中文關鍵詞: 社區資源環境教育行動研究自然與生活科技
外文關鍵詞: Community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ion Research, Nature and Science Technolog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結合社區資源,發展一套環境教育融入高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的教學設計,探討實施此課程的歷程與成效、學生在經過此課程之教學後,對環境教育目標達成之情形,及研究者的自我成長與省思。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方式,透過活動觀察記錄、訪談、學習單及教師省思札記等多重方式來蒐集質性資料,輔以問卷的量化資料,做持續的分析詮釋,歸納結論有:一、教師於利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環境教育時,得先了解學校需求與社區環境現況,建立教學資料庫,並得深入了解社區資源、環境教育目標及融入學科的教學內容,以設計適合的環境教育課程。二、戶外教學可配合學習單、資訊媒體及社區人力協同教學,以增進學習效果。三、利用社區資源進行環境教育的教學,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環境教育內涵的提升。四、教師透過發展與設計「環境教育課程」的過程中,可以提昇專業知識與教學之自主空間。
    基於上述結論提出以下建議,以供後續研究者參考:一、盡量聯合鄰近學校進行當地生態環境資源的調查,發展具有當地特色之教材;二、教師宜充實本身的環境教育知識,教育單位也應多舉辦相關的進修研習,以利環境教育之發展;三、融入式環境教育課程設計可試著與其他科統整,並比較兩者的學習差異;四、嘗試設計一至六年級連貫性的環境教育課程以利教學並探討其成效。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develop a curriculum design which incorporat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E.) into Nature and Science Technology with community resources for higher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is research explored the procedure and the effect of implementing this design, and looked into the achievement of the objectives of E.E. and the professional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er.
    The researcher applied action research to collect qualitative resources from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worksheets, and teacher reflective notes, accompanied with quantitative data, to continually analyze and check. The result showed that: 1.When applying the community resources to E.E., teachers should know the need of the school and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ommunity to set up teaching resources. They should understand the community resources, the objectives of E.E., and the content of the subject to be incorporated to design proper E.E. curriculum. 2. Worksheets, technological tools, and human resources of the community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field trips to assist teaching. 3. When teachers applied community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to E.E., students could increase their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4. When design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utonomy could be increased.
    For the follow-up studies, this research suggested as follows: 1. Schools could join together to investigate local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to develop curriculums which were suitable to their local environment. 2. Teachers should improve their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More related workshops should be held to help develop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 Try to integrate other subjects when incorporating E.E. into curriculum design. Compare students’ learning in this curriculum with that in each subject. 4. Try to develop a coherent 1-6 grade E.E. curriculum and study how it work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環境教育 7 第二節 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與環境教育之關係 21 第三節 社區資源與學校教育的關係 25 第四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 31 第五節 行動研究的意義與實施方法 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情境及背景說明 44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時程 46 第三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1 第一節 課程醞釀期 51 第二節 課程發展期 56 第三節 課程實施與檢討期 65 第四節 實施本課程後學童環境教育目標達成情形 82 第五節 教師的成長與省思 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結論 95 第二節 建議 99 參考文獻 103 一、中文部分 103 二、英文部分 107 附錄 108 附錄一:玉山社區自然資源教材庫 109 附錄二:教學活動設計 145 附錄三:教學省思札記 174 附錄四:參與觀察紀錄 175 附錄五:運用社區資源進行環境教育課程測驗 176 附錄六:本研究問卷之雙向細目表 179 附錄七:學生學習興趣調查表 180 附錄八:訪談學生問題大綱表 184 附錄九:學生共同完成的網頁 185 附錄十:教學活動照片集錦 186 表目次 表 2-1 常用環境教育教學法比較表 18 表 2-2 環境教育融入七大學習領域主要內容 22 表 2-3 環境教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與十大基本能力之對照表 24 表 3-1資料編碼說明表 50 表 4-1 本校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鄉土資源彙整表 55 表 4-2 康軒版高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可融入本地社區資源單元一覽表 57 表 4-3 本研究能力指標對照表 59 表 4-4 融入社區資源進行環境教育單元教學活動設計綱要 63 表 4-5 課程實施時間表 66 表 4-6 小朋友對各活動的喜好原因統計 78 表 4-7 小朋友不喜歡各活動的原因統計 79 表 4-8 對活動一「大自然的精靈」最有興趣及最感困難的人數及百分比 80 表 4-9 對活動二「水泥的故鄉」最有興趣及最感困難的人數及百分比 80 表 4-10 對活動三「步道風情畫」最有興趣及最感困難的人數及百分比 81 表 4-11 對活動四「社區小天使」最有興趣及最感困難的人數及百分比 81 表 4-12 教學前後學童環境教育學習成效比較表 90 表 4-13 環境覺知與敏感度部份學童成長比較表 91 表 4-14 環境概念知識部份學童成長比較表 91 表 4-15 環境價值觀與態度部份學童成長比較表 92 表 4-16 環境行動技能部份學童成長比較表 92 表 4-17 環境行動經驗部份學童成長比較表 92 圖目次 圖 2-1 環境教育之目的 9 圖 2-2 環境課程發展模式 14 圖 2-3 環境教育計劃的規劃程序 15 圖 2-4 環境教學模式 15 圖 2-5 單科性科際整合式環境課程 16 圖 2-6 多科性科際整合式環境課程 16 圖 2-7 OECD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模式 34 圖 2-8 Skilbeck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 34 圖 2-9 Kmmis教育行動研究螺旋循環模式圖 39 圖 2-10教育行動研究循環歷程 41 圖 3-1研究流程圖 43 圖 3-2研究流程甘梯圖 46 圖 3-3課程及教材研發流程 47 圖 4-1社區報導之剪報 52 圖 4-2石灰岩礦區探查照片 53 圖 4-3步道植物調查照片 54 圖 4-4環境教育課程融入圖 62 圖 4-5觀察現場位置圖 70 圖 4-6學生對各活動喜歡原因統計圖 78 圖 4-7教學前後學童環境教育學習成效比較圖 91

    一、中文部分
    王佩蓮(1995)。各級學校環境教育的內容與教學法。教育資料輯刊第20期,頁113-145。
    王佩蓮(2002)。學校結合社區落實學校本位課程。台灣教育第615期,頁15-26。
    王順美(1994)。解決環境問題教學模式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第22期,頁38-45。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1998)。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台北市:揚智文化。
    余安邦(2001)。台北縣社區有教室方案學習成果輯。台北縣政府。
    李崑山(2000)。戶外教學策劃與設計。北縣教育第32期,頁47-52。
    李禎文(2002)。融入式環境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環境素養影響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台中市。
    吳明隆(2001)。教育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
    何武璋(1998)。台灣西部重要石灰石礦區景觀復元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光洋(1990)。台灣的兩棲類動物。台北縣:台灣省立板橋高級中學。
    林振春(198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林佩璇(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個案研究:臺北縣鄉土教學活動的課程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林生復(2000)。引導國小學生環境行為的建構模式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台北市。
    周儒(1993)。環境教育規劃與設計。環境教育季刊第16期,頁17-25。
    周儒(1994)。環境教師師資培訓相關之問題探討與評析。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周儒、黃淑芬譯(1994)。戶外教育的精義。環境教育季刊第20期,頁52-63。
    周儒(2000)。行動研究與教師環境能力之發展。台灣教育第589期,頁22-28。
    周儒、呂建政譯(1999)。戶外教學。台北市:五南圖書。
    徐薇(1999)。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高新建(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頁18-44。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徐國士(1984)。台灣野生木本植物。南投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教育部( 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2005.11.12)。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life-source.php
    張新松(1983)。國民中學利用社區資源之途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子超(2000)。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臺灣教育第589期,頁12-21。
    張子超(2001)。環境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嘉育(1999)。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幸愉(1994)。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碩玲(2001)。台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永仁(1998)。昆蟲圖鑑。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陳慧娟(1998)。情境學習理論的理想與現實。教育資料與研究第25期,頁47-55。
    陳浙雲﹙2001﹚。活用社區資源,深化課程內涵—台北縣社區有教室方案之理念與實施。研習資訊第18卷第1期,頁7-17。
    陳惠邦(1996)。教育行動研究—作為教師進修模式的探討。竹市文教第14期,頁24-28。
    陳惠邦(1998)。當前教育改革運動中的一些省思。國立新竹師院輔導叢書。
    陳秉仁(2000)。關西地區石灰石礦場邊坡穩定分析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炳男(2005)。探討教育實務工作者的利器----教育行動研究之剖析。學校行政雙月刊第38期,頁174-191。
    許文勇(2000)。國小教師發展環境教育融入自然科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台北市。
    許民陽(1986)。關西地區恆春半島秀姑巒溪地質、地形考察指引。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地球科學教材製作小組。
    黃運忠、盧秀琴(2004)。環境教育融入國小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之研究。環境教育學刊第3期,頁87-112。
    黃政傑(1996)。質的教育研究。台北市:漢文書店。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第三版)。台北市:漢文書店。
    黃佳連(2003)。國小二年級環境教育主題統整課程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屏東市。
    傅文全(2002)。國小實施「鄉土教學活動」之研究-以新莊運動公園為例。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以德、陳玉峰、吳盈(1990)。台灣原生植物(上)(下)。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游家政(1997)。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運用。國教園地第59.60期,頁63-69。
    游家政(2002)。教師在學校課程評鑑的角色。教育資料與研究第44期,頁14-16。
    曾晴賢(1990)。台灣淡水魚(1)。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彭國棟(2002)。新竹縣市野生動物。南投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楊冠政(1991)。學校課程環境化-學校實施環境教育的首要工作。環境教育第11期,頁5-20。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書局。
    楊龍立(2002)。從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看環境教育的實施。市師環教第47期,頁1-7。
    熊召弟(2001)。環境教育融入學校課程的理念與實務。國民教育第42卷第1期,頁7-12。
    鄧天德(1990)。環境教育落實之道-鄉土化。教育研究雙月刊第15期,頁27-34。
    鄧美貴 等(2005)。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6上。臺北縣:康軒文教。
    蔡瑞榮(1995)。「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理念和做法。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美華譯(2003)。行動研究法。台北市:學富文化。
    蔡清田(1997)。以行動研究為依據的教師在職進修與專業成長。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1997年刊,頁129-154。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
    劉國兆(2003)。國民小學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研究--以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及關渡自然公園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第27期,頁117-136。
    劉倖君(2003)。以社區資源進行環境教育融入國小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南投縣鹿谷鄉鳳凰國小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鄭元春、張之俊(1986)。台灣的植物。台北市:雷鼓出版社。
    歐用生(2000)。課程改革。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國民教育第39卷第4期,頁2-7。
    賴雅芬(1997)。國小教師利用鄉土教學活動進行環境教育之參與式行動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剴(1970)。台灣的鳥類。台北市:自然科學文化事業。
    蘇宏仁(1997)。環境教育—教學法及學習方案之介紹。國教世紀第175期,頁48-52。
    瑞秋.卡森(Reachel Carson) (1997)。寂靜的春天。(李文昭譯)。臺北市:晨星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62年)
    二、英文部分
    Carr, W. &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Elliot, J.(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Eggleston, J. (1980)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 London:RKP.
    Kosnick, C. (2000). Looking back: Six teachers reflect on the action research experience in their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22(2).
    Neapolitan, J. E. (1999). Teachers' beliefs about redesigning instruction to meet new standards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 (Chicago, IL, February 12-16).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30975)
    UNESCO( 1988).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 process for pre-service teacher traini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