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游善慈 Yu, Shan-Tzu |
---|---|
論文名稱: |
國民小學代理教師工作不安全感、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The Relationship among Job Insecurity, Social Support and Well-Being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ubstitute Teachers |
指導教授: |
古明峰
Gu, Min-Fe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6 |
中文關鍵詞: | 國民小學代理教師 、工作不安全感 、社會支持 、幸福感 |
外文關鍵詞: | elementary school substitute teachers, job insecurity, social support, well-being, job insecurity, social support, well-be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國民小學代理教師工作不安全感、社會支持與幸福感的現況,並考驗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代理教師在工作不安全感、社會支持與幸福感構面上的差異,以及工作不安全感、社會支持與幸福感的相關情形。
本研究工具為「工作不安全感量表」、「社會支持量表」與「幸福感量表」,以102學年度新竹縣與新竹市之公立國小代理教師為樣本,採用問卷調查法選取313位代理教師為樣本。資料分析方法,包含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國小代理教師之工作不安全感及幸福感呈中等程度。其中工作不安全感在「威脅感」層面的得分最高;幸福感中以「生活情境」層面得分最高,以「基本需求」層面的得分最低。
二、國小代理教師之社會支持呈中高等程度。其中以「家人親友」的支持最高,其次為「同儕同事」,而以「學生家長」支持程度最低。
三、不同性別、代理職位、教育程度之背景變項對國小代理教師的工作不安全有顯著差異;在婚姻狀態與任教年資的層面上則無顯著差異。
四、不同性別、代理職位、教育程度及任教年資之背景變項對國小代理教師的社會支持有顯著差異;在婚姻狀態則無顯著差異。
五、不同性別、代理職位、婚姻狀態及教育程度之背景變項對國小代理教師的幸福感有顯著差異;在任教年資上則無顯著差異。
六、國小代理教師的工作不安全感愈低,則幸福感愈高;社會支持程度愈高,則幸福感愈高。
七、國小代理教師的工作不安全感對幸福感具有負向預測力;社會支持對幸福感具有正向預測力。
八、不同職位的國小代理教師對幸福感具有正向預測力。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current status of job insecurity, social support and well-being of substitute teachers at the elementary school. We try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of job insecurity, social support and well-being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elementary school substitute teachers;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of job insecurity, social support and well-being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ubstitute teachers.
The measures used in this research include “Job Insecurity Scale”, “Social Support Scale”, and “Well-Being Scale”. A total of 313 substitute teachers at elementary school are used as subjects. The collected data are analyzed through describing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test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Both of the job insecurity level and the well-being level are middle. The threatness dimension has the highest score in the job insecurity measurement and, in the well-being measurement, the life environment and the basic demand dimensions have the highest and lowest scores respectively.
2.The level of social support is upper-middle. In the social support measurement, the support from family is the largest, that from colleagues is the next, and that from the students’ parents is the lowest. Job insecurity, social support and well-being of the substitute teachers are mid-high level at the elementary school.
3.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the job insecutity, the gender, the substitute position, the education degree variabl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however, the marital status and the seniority have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4.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the social support, the gender, the substitute position, the education degree, and the seniority variabl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however, the marital status has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5.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the well-being, the gender, the substitute position, the marital status and the education degre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however, the seniority has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6.The job insecurity has negative impacts on well-being and the social support has positive impacts on the well-being.
7.The job insecurity has the negative predictive power on well-being and the social support has the positive predictive power on well-being.
8.The job position has the positive predictive power on well-being.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卜宏文(2010)。工作不安全感前因與後果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王百合、游美惠(2003)。教育界的勞動後備軍-已婚女性代課教施之初探性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9,頁61-92。
尹樂堯(2007)。工作不安全感與工作壓力、組織承諾、管理者領導風格及員工因應行為關係之研究-以海軍後勤單位之修護人力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中小學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2007年6月4日)。。全國法律資料庫,2013年12月23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H0150024
古婷菊(2006)。國中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朱志明(2004)。企業購併後員工工作不安全感對員工效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江芳華(2008)。國小教師人格特質、社會支持及婚姻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縣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
向翠瑛(2012)。臺北市國小已婚女性教師主觀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文惠(2006)。學校中的臨時工/吉普賽人—國中代理代課教師工作處境及專業認同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聖民(2009)。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俐穎(2009)。駐足的過客-國小代理教師社會化歷程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金泉(2010)。易學易用spss pasw 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李淑芬(2011)。桃竹苗地區高職學生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李樺倫(2012)。樂觀、職場霸凌、工作倦怠、工作不安全感與職場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吳經熊(1992)。內心悅樂之源泉。臺北市:三民。
吳月霞(2005)。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親子互動、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宗立(1993)。國民中學組織結構、教師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淑敏(2003)。婦女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學刊,20,頁119-140。
吳慧雯(2007)。科技工作人員的感激特質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社會支持和工作滿意為中介變項的路徑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建源(2012)。國小代理教師對教師專業認同、工作滿意度及離職意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呂政圭(2010)。國民小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邱明昌(1989)。國小代課教師問題的探討。師友,260,24-26。
邱欣怡(2007)。國民小學教師情緒勞務與工作倦怠之關係研究—以工作投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邱淑玫(2010)。老師幸福了沒?五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正向心理健康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臺北市:五南。
邱筱雯(2011)。國民小學特教教師社會支持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邱燕玲、胡清暉、陳鳳麗、廖千瑩(2011年1月8日)。立院三讀捐教後年繳稅課多少補多少。自由時報,2012年11月3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an/8/today-t1.htm。
何信儀(2007)。中等學校推動性別平等教育的困境:代課教師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何婭妏(2011)。國民小學教師預期超額不確定感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余新富(2004)。國小代理教師透過同儕對話對數學教學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佳蓉(2003)。變與不變~幼兒教師任教職志、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蓉儀(2007)。高雄縣國小女性主管時間管理與社會支持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林萃芃(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社會支持與教學效能、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昭仁 (2008) 。教育界的游牧民族,逐教缺而居-國民小學代理教師處境與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雅婷(2008)。成人工作不安全感與自我導向學習傾向關係之研究─以保險業務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范良蕙(2007)。自尊、社會支持、親子關係對失親兒童生活適應及創傷後成長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洪雅苓(2011)。國民小學長期代理代課教師工作滿意度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高雄市。
施文玲(2006)。社會交換理論之評析。南華大學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2。2013年12月13日,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2/52-15.htm
孫文凱(2009)。就業力、工作不安全感、主觀幸福感與員工工作績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科技應用大學,高雄市。
翁藝庭(2010)。組織精簡與組織承諾之跨層次分析-團體凝聚力及工作不安全感之中介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新北市。
唐順得(2011)。雲林縣國小已婚女性教師工作壓力、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徐孟婕(2012)。國小代理教師工作處境之探究-以新竹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梁金都(2010)。國小代課教師文化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4, 頁1-34。2013年12月13日,取自http://140.127.82.166/retrieve/14652/E34-1.pdf
張春興、楊國樞(1991)。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張郁芬(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家綺 (2008)。工作不安全感、成就動機與輪調意願之關聯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基隆。
張嘉玲(2008)。國小單身教師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張珮芸(2009)。人力精簡方法對留任員工的工作不安全感及組織承諾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張靜怡(2008)。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找生命出口-中學長期代理教師之生涯觀及生涯調適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晏華(2011)。小學長期代理代課教師生涯抉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張瀞文(2012)。教改追蔥:當老師變成臨時工-代課教師浮濫。親子天下雜誌,30期。2013年12月13日,取自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8494
陳鈺萍(2004)。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陳珮菁(2008)。中壢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羿蓁(2009)。教師信念與教師生涯之研究-以中等學校代理代課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官廷(2010)。國小退休教師主觀幸福感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基隆市。
陳俞婷(2011)。工作不安全感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樂觀主義為干擾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新北市。
陳慧淑(2011)。代理代課教師生涯發展與生命意義感之探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陳佳雯及陸洛(2011)。「還有明天?」工作不安全感對員工的差異性影響
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1(3),頁49-73。
陳紋瑤(2013)。高雄市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陸洛(1996)。中國人幸福感相關因素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85-2413-H-037-002)。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編: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陸洛(2006)。華人的幸福觀與幸福感。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所舉辦之「華人本土心理學研究的進展」專題研討會,臺北市。
陸洛、施建彬(譯)(1997)。Michael Argyle著。幸福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臺北:巨流。
陸洛(2002)。個人取向幸福觀與社會取向幸福觀:理念與測量。華人本土心理學研究追求卓越計畫九十一年度計畫執行報告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華人本土心理學研究追求卓越計畫辦公室。
教育部。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直轄市縣(市)政府增置公立國小教師員額實施要點。2013年12月23日,取自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41887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1985年5月1日)。全國法律資料庫,2013年12月23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History.aspx?PCode=H0150017
教育部。公立中小學兼任及代課教師鐘點費支給基準(2002年10月7日)。全國法律資料庫,2013年12月23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35211
教育部統計處(2011)。100學年度國民小學現況。台北:教育部。
法務部。教師法(2005年8月4日)。全國法律資料庫,2013年12月23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H0020040。
教育部。國民教育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2013年12月23日,取自https://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2basicstudent.pdf。
教育部。教育部師資培育統計年報(2011) 2013年12月23日,取自http://www2.inservice.edu.tw/Download/Edu-paper100。
單小琳(1990)。教師的社會支持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1,頁123-154。
黃惠玲(2008)。國小女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新竹市。
黃柏耀(2011)。派遣員工社會支持、生涯適應力、工作不安全感關係之研(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究。國立高雄科技應用大學,高雄市。
黃寶園、林世華(2004)。結合統合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之理論驗證:以壓力調節反應模式之建立與驗證為例。教育心理學報,39(2),頁263-294。
曾文志(2006)。開創美好的生活-正向心理學的基本課題。師友月刊,466,頁54-61。
曾文志(2007)。大學生的樂觀、社會支持與幸福感的關聯:結構方程模式取向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0(4),117-146。
游家玫(2011)。澎湖縣國小教師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馥如(2011)。新北市國小教師生活型態、休閒參與及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芝鳳(2012)。臺中市國小已婚女性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家庭衝突、社會支持、休閒參與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楊嘉雯(2013)。國小代理代課教師壓力與壓力調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溫妃玲(2012)。新北市板橋區國小長期代課教師與正式教師幸福感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葉偉崧(2006)。不確定職場-代課教師之經驗及心路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廖家萱(2012)。屏東縣國小教師工作不安全感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職場友誼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廖煜文(2012)。國小代理教師自尊、疏離感與教育專業信念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賴威岑(2002)。臺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心理幸福特質之探討-與其他職業做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市。
賴貞嬌(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金英(2012)。角色衝突、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以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蔡明霞(2008)。臺北市立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之教師其角色衝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依青(2008)。雲林縣國小教師工作不安全感與工作投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劉玲君(2004)。我的變與辯-一位國小女性代課老師追尋教師專業認同的生命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劉妙真(2004)。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劉士華(2009)。 以社會支持理論探討影響教師開發數位教材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貞梅(2019)。我不代課了:女性國小代理代課教師生涯轉換之敘說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盧瑞陽(1998)。組織改變與工作不安全感對組織行為後果之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市。
盧建銘(2012)。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幸福感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蕭靜芳(2005)。教學過客--代理教師的學生適應問題。師說,186,12-13。
蕭惠文(2009)。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謝玫芸(2008)。高雄市國小教師外向性人格、角色壓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菊英(2002)。高屏區國小女性校長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顏良益(2007)。國小代理教師轉換跑道訓練需求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顏國樑、林昭仁(2009)。國民小學代理教師的處境與因應作法。載於桃園縣政府教育處主編:邁向國際航空城發展教育新紀元(頁288-306)。台北:師大書苑。
羅賜欽(2007)。教育部增置國小教師員額(二六八八)專案實施現況及成效之研究—以新竹縣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羅培文(2010)。兼任行政職教師之職家衝突與幸福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羅為聰(2012)。國小代理代課教師社會化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蘇國勳(2007)。國小代理教師情緒經驗之描述與解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蘇郁惠(2009)。遭受關係攻擊與青少年社會心理適應: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蘇姵禎(2012)。彰雲地區國小代理、代課教師工作壓力、休閒參與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貳、英文部分
Andrews, F. M.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perceived life qual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I, 279-299.
Andrew, G. G. (2006). Substitute teachers as effective classroom instructors.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rgyle, M. & Lu, L.(陸洛)(1990). The happiness of extrover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 1011-1017.
Ashford, S. J., Lee, C., & Bobko, P. (1989). Content,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job insecurity: A theory-based measure and substantive test. Academy of anagement Journal, 32, 803-829.
Bandura, A. (1999).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 agentic perspectic.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 21-41.
Barnes, J. A. (1954). Class and committees in a Norwegian island parish. Human Relations, 7, 39-58.
Bennett, S. G. & Morris, H. G. (1986). Component social support process: Comments and integratio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4(4), 466-470.
Bennett, D., & Morris, I. (1983). Support and rehabilitation. In F.N. Watts & D.H. Bennett (Ed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pp.189-210). London: John Wiley & Sons, Ltd.
Blau, P. M. (1964).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Bott, E. (1957). Family and social network. London: Tavistock Press.
Brown, G. W. (1974). Meaning, measurement, and stress of life events. In B. S. Dohrenwend, & B. P. Dohrenwend, (Eds.), Stressful Life Events: Their Nature and Effect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pp. 214-243.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Psychiatric Services, 25(10).
Caplan, R. D., Cobb, S., French, J. R. P., Van Harrison, R. & Pinneau, S. R. (1980). Job demands and worker health, Research Report,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University of Micigan.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 300-314.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 310-357.
De Cuyper, N., & De Witte, H. (2006). The impact of job insecurity and contract type on attitudes, wellbeing and behavioural reports: A psychological contrac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9: 395-409.
De Witte, H. (1999). Job insecur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exploration of some unresolved issues. 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8, 155-177.
De Witte, H., De Cuypera, N., Elst, T. V., Venbelle, E. & Niesena, W. (2012). Job insecurity: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sumary of recent studies from Belgium. Romania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4(1), 11-17.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iener, E., Suh, E. N., Lucas, R. E. & Smith, H. L. (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elletin, 125, 276-302.
Diener, E., & Eid, M. (2004). Global judgment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Situational variability and long-term stabil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65, 245-278
Emberland, J. S., & Rundmo, T. (2010). Implications of job insecurity perceptions and job insecurity responses for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urnover intentions and reported risk behavior. Safety Science, 48, 452-459.
Evers, K. E., Prochaska J. O, Castle P. H, Johnson J. L., Prochaska, J. M, Harrison, P. L, Rula, E. Y, Coberley, C., Pope, J. E (2012), Development of an individual well-being scores assessment, Psychology of Well-Being, 2:2, Article:2.
Gallup, Inc (2009), Gallup-Healthways Well-Being™ Index: Methodology Report for Indexes, http://wbi.meyouhealth.com/files/GallupHealthwaysWBI-Methodology.pdf, Date: 2014-05-21.
Greenhalgh, L., & Rosenblatt, Z. (1984). Job insecurity: Toward conceptual clarity. 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9, 438-448.
Heaney, C., Israel, B., & House, J. (1994). Chronic job insecurity among automobile workers: Effects on job satisfaction and health.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38 (10), 1431-1437.
Heady, B. & Wearing, A. (1990).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 advers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2, 327-349.
Hellgren, J., Sverke, M., & Isaksson, K. (1999). A two dimensional approach to job insecurity: Consequences for employee attitudes and well-being. 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8 (2), 179-195.
Hellgren J., Sverke M. & Isaksson K.(2010). A Two-dimensional Approach to Job Insecurity:Consequences forEmployee Attitudes and Well-being. 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8(2),179-195.
Homans, G. C., (1958). 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pp. 597-606.
House, J. A.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MA:Addison-Wesley.
House, J. S., & Kahn, R. L. (1985). Measures and concepts of social support. In Cohen, S. & Syme, L.(Eds.).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pp.83-108).Orlando:Academic Press.
Houghton, P. (2001).Finding allies-sustaining teachers' health and well-being. Phi Delta Kappan, 82(9), 706-711.
Silla I., De Cuyper, N., Gracia, F. J., Peiro, J. M., De Witte, H.(2008), Job Insecurity and Well-Being: Moderation by Employability. Journal Happiness Study,10,739–751.
Lu, L. & Shih, J. B. (1997). Personality and happiness: Is mental health a mediator?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2, 249-256.
Lopez, R. A. (1999). Las comadres as a social support system. Affilia: Journal of Woman & Social Work, 14, 24-41.
Perlman F., & Bobak M.,(2009).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Unstable Employment to Mortality in Post transition Russia: Prospective Individual-Level Analyses From the Russian Longitudinal Monitoring Surve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9(10).
Rosenblatt, Z., Talmud, I., & Ruvio, A. (1999). A gender-based framework of the experience of job insecurity and its effects on work attitudes. 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8, 197-217.
Omodei, M. M., & Wearing, A. J. (1990). Need satisfaction and involvement in personal projects: toward and integrative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762-769.
Ryff, C. D. (1989).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 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 219-247.
Ryff, C. D., & Keyes, C. L. M. (1995). 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visit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4), 719-727.
Sverke, M., Hellgren, J., & Näswall, K. (2002). No security: A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of job insecurity and its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7: 242-264.
Viswesvaran, C., Sanchez, J. L., & Fisher, J. (1999).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in the process of work stress: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4, 314-334.
Wood, A. M., Maltby, J., Gillett, R., Linley, P. A., & Joseph, S. (2008). The role of gratitud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upport, stress, and depression: Two longitudinal studi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2, 854-871.
Russell, D. W. (1987). Job–related, social support, and burnout among classroom teacher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72(2), 269 –274.
Ryan, R. M. & Deci, E. L. (2001). On happiness and human potentials: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emonic well-being. In S. T. Fiske, D.L. Schacter, & C. Zahn-Waxler (Ed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 141-166.
Ryff, C. D. (1989).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 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6), 1069-1081.
Schaefer, C., Coyne, J. C., & Lazarus, R. S. (1981). The health-related functions of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Behavior Medicine, 4,381-406.
Seligman, M. E. P., & Csikszentmihalyi, M.(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5-14.
Shumarker, S. A. & Brownell A. (1984). 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closing conceptua gap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 40,11-36.
Thoits, P.A. (1982). Conceptual, method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problems in studying social support as a buffer against life stres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3, 145-159.
Zinn, L. F. (1997). Supports and barriers to teacher leadership: Resource of teacher leade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08259).
http://baike.baidu.com/view/20745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