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雅婷
論文名稱: 從害怕到自由:關係的自我敘說
From fear to freedom:The self-narrative of relationship
指導教授: 何秀珠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自我敘說關係存在分析死亡焦慮羞愧界線
外文關鍵詞: self-narrative, relationship, existential analysis, death anxiety, shame, boundar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研究之初我與權威矛盾的關係讓我失去自己,在切斷關係後自由所帶來的虛無感引領我走向自我敘說之路,企圖探究自己為何一直感到憤怒、悲傷與無法自由。文本包含我與權威、死亡、人際、家庭的關係,故事從痛苦且沒有自己的關係開始,接著面對到切斷關係的自由與相伴而來的無意義,雖是痛苦至極但也是重生的開始,我開始邁向找尋自己的路,從回顧過去正負向經驗來看自己如何長成現在這樣,並開始思考自己要的是什麼,最終才明白我要的是真實的關係。然而在一段矯正性的關係中,我看見自己的害怕和內在小孩,我試著照顧內在小孩且嘗試展現真實樣子,並讓別人靠近自己一些,最後在關係中療癒,逐漸長出自己。當有力量後,我回頭探究家庭,並在家庭中行動與轉換,最終理解自己的生長處境並嘗試接納。文本採用「存在分析」與「系統觀」來理解與分析,不僅僅讓我看見自己在多種關係中的糾葛都源自於「不安全感」,也在「文本我」與「研究我」的來回之間,看見自己對抗死亡焦慮並成為真實自己的過程與痛苦的意義,更理解家庭界線不清可能造成家人集體的羞愧與傷害,最終能較自由的活在當下。研究最後根據自身的理解與經驗提出對諮商專業的領悟與創見。


    In the beginning, contradiction with authorities in my relationship made me lose myself. After cutting off relation, the meaninglessness from freedom led me to the self-narrative. I attempted to explore why I always feel anger, sad, and imprisoned. Texts containe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authorities, deat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family and me. Story from the relationships with pain and losing myself, I faced to freedom and meaninglessness accompanied with cutting off relations. To confront them was extremely painful, but also it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rebirth. Deciding to find my own way, I reviewed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xperiences from my past to know how to become who I am, and thought about what
    I want. I finally knew what I want is the authentic relationship. Fortunately, I touched my fear and inner child in a corrective relationship. I tried to take care of the inner child, show myself authentically, and let the others close to me. Finally I was healed in relationships and grew gradually. When I was stronger, I went back to explore my family, then I acted and transformed in family. At last, the situations of my development were understood and I try to accommodated it. Texts were analyzed by “existential analysis” and “system theory”. It is not only let me know that the entanglements in variety of relationships are derived from the “insecurity”, but
    also see the process of fighting the death anxiety to become a person and the meaning of pain. Moreover, I realized that the boundary disturbances in family members might cause collective shame and hurt. I can more freely live in the moment. Finally, the insights and originalities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were raised by my own understanding of experiences and research.

    謝詞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iv 第一章 源起 1 第一節 緣起 1 第二節 寫自我敘說想達到什麼目的? 1 第三節 論文全貌概述 3 第二章 我的斷裂與虛無 4 第三章 我怎麼了? 6 第一節 與「師」結緣 6 第二節 死亡步步靠近 21 第三節 痛苦的匯與迴-博士生涯 33 第四章 我總在「想」為什麼是我? 47 第一節 為什麼是我遇到那麼多的死亡? 47 第二節 為什麼我那麼的孤獨? 49 第三節 克服死亡焦慮,我就可以自由了嗎? 50 第四節 我要的「自由」到底是什麼? 54 第五章 看見自己真正的「害怕」 56 第一節 去除認同的實驗 56 第二節 看見害怕 58 第三節 內在小孩說話了 59 第四節 他跟我想像的不一樣 61 第五節 我開始接觸與療癒自己 63 第六節 在關係中修復害怕又生氣的我 64 第七節 夢的智慧 76 第六章 「離」家才是「回」家 78 第一節 家庭的枷 78 第二節 切斷與母親的臍帶 87 第三節 與阿公說再見 92 第四節 阿嬤緣滿了 99 第五節 結婚給的「加」 111 第六節 看見家不同的面貌 124 第七章 接受生命再次的考驗 128 第一節 孩子心臟的洞 128 第二節 又見批著「憤怒」皮的「害怕」 132 第三節 再見死亡 135 第四節 鬆脫家族的捆綁 140 第五節 媽媽請妳多留一天吧! 141 第六節 換我掌廚了! 144 第八章 我的研究方法 147 第一節 我「決定」自我敘說 147 第二節 我的資料收集方式 148 第三節 中間文本的演化歷程 151 第四節 自我敘說研究的書寫經驗 159 第九章 重新看見、理解與分析 167 第一節 這一切的痛苦與不自由源於「不安全感」 167 第二節 我在家庭文化網絡中的位置 179 第三節 我的轉變與限制 186 第十章 從自身對諮商心理專業的領悟與創見 191 第一節 我的諮商理念 191 第二節 我的發現與假設 193 後記 195 參考文獻 197

    中澤敏明(製作人)、瀧田洋二郎(導演)(2008)。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日本劇情片】。日本國:東京放送控股。

    王以仁(2010)。婚姻與家庭:配偶及家人間的溝通和調適。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朱侃如(譯)(2004)。焦慮的意義(原作者:R. May)。臺北縣:立緒文化。(原著出版年:1950)

    吳麗娟、蔡秀玲、杜淑芬、方格正、陳品惠(譯)(2012)。人際歷程取向治療-整合模式(第六版)(原作者:E. Teyber & F. H. McClure)。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原著出版年:2011)

    李正源(2008)。羞愧感:完形治療取向的觀點。諮商與輔導,267,39-44。

    李開敏、林方晧、張玉仕、葛書倫(譯)(2011)。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心理衛生實務工作者手冊(第三版)(原作者:J. W. Worden)。臺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9)

    易之新(譯)(2003a)。存在心理治療(上)死亡(原作者:I. D. Yalom)。臺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80)

    易之新(譯)(2003b)。存在心理治療(下)自由、孤獨、無意義(原作者:I. D. Yalom)。臺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80)

    易之新(譯)(2005)。叔本華的眼淚(原作者:I. D. Yalom)。臺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5)

    邱珍琬(2014)。大學生知覺從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與影響。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10,53-86。

    柯文哲(2013)。生死的智慧【TEDxTaipei影音資料】。取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 v=N0zhdMwD2Z8

    楊雅婷(2009)。青蛙 蛙!挖!哇!。屏東市:楊皓量。

    廖婉如(譯)(2009)。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原作者:I. D. Yalom)。臺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8)

    蒙光俊、簡君倫、郭明仁(譯)(2010)。勇氣心理學:阿德勒觀點的健康社會生活(原作者:J. Yang, A. Milliren, M. Blagen)。臺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2010)

    趙可式、沈錦惠(譯)(2008)。活出意義來(原作者:V. E. Frankl)。臺北市:光啟文化。(原著出版年:1967)

    蔡昌雄(譯)(2007)。臨終諮商的藝術(原作者:G. M. Lair)。臺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96)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原作者:D. J. Clandinin, F. M. Connelly)。臺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0)

    鄭振煌(譯)(1996)。西藏生死書(原作者:索甲仁波切)。臺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92)

    蕭煌奇(2004)。阿嬤的話。黑色吉他【CD】。臺北市:喜馬拉雅唱片。
    賴聲川、丁乃竺(譯)(2007)。快樂學—修練幸福的24堂課(原作者:M. Ricard)。臺北市:天下雜誌。(原著出版年:2003)

    龔卓軍(2004)。現象學論死亡:以列維納斯為線索。揭諦,6,195-22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