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余懿珊
Yu, Yi Shan
論文名稱: 金門意識與地方感形塑:以「僑鄉文學」之建構為例
指導教授: 陳芷凡
Chen, Chih Fan
口試委員: 蔣淑貞
陳惠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2
中文關鍵詞: 金門意識地方感僑鄉文學寒川黃東平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臺灣意識與地方意識興起下,1990年起以各縣市政府為主力,開始推動作家作品集與撰寫文學史,形塑自身的特色,讓地方充滿許多想像與可能。在地方文學蓬勃發展的同時,金門於1992年解除軍事管制,開放觀光,然而臺灣意識的興起,卻讓脫離戰地的金門被邊緣化。在面臨去軍事化、臺灣意識的情況下,金門開始思索島嶼的定位與發展。本文以金門文學中「僑鄉文學」的建構為例,觀察金門如何展現出她獨特的文化特色,而這樣的地方特性又怎麼作用於文學之上,影響文學的界定與生產。此外也從僑鄉文學的形成與內涵作為切入點,看金門人如何想像與認同金門這塊土地。
    文中先從金門縣政府推動的文化活動、文史出版品,以及金門作家楊樹清的金門文化論述出發,探討金門「僑鄉」形象的形塑,與「僑鄉文學」概念的形成。接著分析新加坡作家寒川與印尼作家黃東平兩人的作品,探討兩者的作品中所呈現的金門想像與認同為何,並從作品內涵來回應、思索金門僑鄉文學的建構。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after declaring martial law and military affairs, Kinmen how to develop and how to find her position. Through the culture policy of Kinmen government and Yang Shu-Ching’s culture discourse, we can see Kinmen put much emphasis on “Kinmen is a home town of overseas Chinese”.This article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 home town of 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 as example, to find out Kinmen how to show her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Via analyzing Han-Chuan and Hung Dong-Ping’s works, this article want to tell the culture policy how to influence literature, and literature also show the characteristic of Kinme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 7 第三節 前行研究回顧 12 第四節 章節架構安排 20 第二章 從「僑鄉」看金門:金門文學與僑鄉文學的形成 23 第一節 金門落番歷史與僑鄉文化 23 第二節 「金門學」、「金門文學」與「僑鄉文學」的定調: 29 從楊樹清的文化工作談起 29 第三節 金門縣政府的文化活動與僑鄉形塑:以《金門文藝》為觀察對象 39 第四節 小結 57 第三章 寒川金門書寫中的原鄉情懷與地方感探析 59 第一節 多重的文學原鄉:寒川生平經歷與詩作內涵 59 第二節 想像、追尋與形塑:寒川詩中「金門圖像」的變化 66 第三節 另一種書寫金門的方式:寒川的文化論述與人物報導 76 第四節 小結 85 第四章 僑鄉歷史與金門記憶再現:以黃東平作品為例 86 第一節 「為苦難的華僑寫盡一生」:黃東平其人其文 86 第二節 被建構的金門:僑鄉脈絡下的《僑歌》三部曲 93 第三節 認同與記憶下的金門剪影 105 第四節 小結 114 第五章 結論 116 附錄一 南洋金門籍作家作品介紹 121 附錄二 刊登於《金門文藝》之南洋金門籍作家作品整理 123 附錄三 楊樹清先生訪談錄 126 附錄四 寒川先生訪談錄 138 參考文獻 156

    一、文本

    寒川、藍平昌合著,《火中的詩》(新加坡:獅島青年出版社,1968)。
    寒川,《紅睡蓮》(新加坡:獅島青年出版社,1970.10)。
    寒川等著,《山崗的腳步》(新加坡:島嶼文化社,1971)。
    寒川等著,《島嶼五人詩集》(新加坡:島嶼文化社出版,1975)。
    寒川,《在矮樹下》(新加坡:島嶼文化社出版,1975.09)。
    寒川,《樹的氣候:寒川詩集》(新加坡:島嶼文化社出版,1979.10)。
    寒川,《銀河系列》(新加坡:島嶼文化社出版,1990.09)。
    寒川等著,《山山皆秀色》(新加坡 : 新加坡作家協會,1992.06)。
    寒川,《金門系列 : 寒川詩選(1965-2000)》(新加坡:島嶼文化社出版,2000.08)。
    寒川,《古厝》(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
    寒川,《寒川文藝評論集》(新加坡:島嶼文化社出版,1992)。
    寒川,《寒川文藝縱橫談》(新加坡:島嶼文化社出版,1995)。
    寒川,《雲樹山水間:寒川遊記》(新加坡:島嶼文化社出版,1997)。
    寒川,《文學回原鄉》(新加坡:島嶼文化社出版,2002.09)。
    呂紀葆,《我從金門來──金門人奮鬥創業的故事》(新加坡:金門會館文教部,2006)。
    呂紀葆,《金門鄉僑訪談錄(四):新加坡篇》(金門:金門縣政府,2009.12)。
    呂紀葆,《走出海島的金門人》(新加坡:金門會館文教部,2011)。
    呂紀葆,《獅城人語》(新北市:旺文文創出版社,2011.04)。
    黃東平,《七洲洋外》(金門:財團法人金門縣社教文化活動基金會,2004.12)。
    黃東平,《赤道線上》(金門:財團法人金門縣社教文化活動基金會,2004.12)。
    黃東平,《烈日底下》(金門:財團法人金門縣社教文化活動基金會,2004.12)。
    黃東平,《短稿一集》(金門:財團法人金門縣社教文化活動基金會,2004.12)。
    黃東平,《短稿二集》(金門:財團法人金門縣社教文化活動基金會,2004.12)。
    黃東平,《短稿三集》(金門:財團法人金門縣社教文化活動基金會,2004.12)。
    黃東平,《迪爾的童年》(金門:財團法人金門縣社教文化活動基金會,2004.12)。
    黃東平,《遠離故國的人們》(金門:財團法人金門縣社教文化活動基金會,2004.12)。
    黃東平,《華人世界》(金門:財團法人金門縣社教文化活動基金會,2004.12)。
    黃東平,《僑風》(金門:財團法人金門縣社教文化活動基金會,2004.12)。
    黃東平,《造神記》(金門:財團法人金門縣社教文化活動基金會,2004.12)。
    黃東平,《僑歌首部曲》(臺北:聯經出版,2005.04)。

    二、專書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2006.12)。
    李仕德總編修,《金門縣志》(金門:金門縣政府,2009.12)。
    江柏煒,《閩粵僑鄉的社會與文化變遷》(金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2004.09)。
    金門報導社主編,《1958以後,金門藝文紀事》(臺北:金門報導社,1991.02),。
    洪乾祐,《金門話考釋》(臺北:稻田出版,1999.05)。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2008.08)。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07)。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2001.06)。
    陳賢茂主編,《海外華文文學史˙第三卷》,(廈門:鷺江出版社出版,1999.08)。
    董群廉訪談、紀錄,《金門鄉僑訪談錄(八):獅城、檳城篇》(金門:金門縣政府,2010.12)。
    楊樹清,《渡》(臺北:駿馬文化出版,1987.07)。
    楊樹清,《金門社會觀察》(臺北:稻田出版,1998.12)。
    楊樹清,《金門族群發展》(臺北:稻田出版社,1996.12)
    楊樹清,《金門田野檔案》(臺北:稻田文化出版社,2001.05)。
    楊樹清《消失的戰地──金門世界文化遺產顯影》(臺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04)。

    三、期刊論文

    王浩威,〈地方文學與地方認同〉,《文訊》94期(1993.08)。
    王田孫,〈異鄉作家原鄉緣〉,《金門文藝》16期(2007.01)。
    伍 木,〈離散與回歸──解讀寒川詩中的原鄉情愫與文化鄉愁〉,《金門文藝》7期(2005.07)。
    江柏煒,〈僑刊史料中的金門(1920s-40s):珠山《顯影》(Shining)之考察〉,《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7卷2期(2005.03)。
    江柏煒,《星洲浯民:新加坡金門人的宗鄉會館》(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0.03)。
    江寧,〈在記憶裡思索故鄉〉,《金門文藝》6期,(2005.05)。
    李瑞騰,〈前言〉,《文訊》80期(1992.06)。
    李瑞騰,〈文藝雜誌學導論〉,《文訊》213期(2003.07)。
    李炷烽,〈《金門文藝》雙月刊 縣長祝賀詞〉,《金門文藝》創刊號(2004.07)。
    吳丹鳳,〈論黃東平作品中的異族書寫〉,《時代月刊》,2008年4期。
    吳丹鳳,〈從黃東平的作品看印度尼西亞華人與當地人的互動〉,《黑龍江史誌》,2008.12。
    花金苓,〈黃東平創作淺論〉,《暨南學報》1990年第2期。
    金門文藝編輯小組,〈尋人啟事〉,《金門文藝》創刊號(2004.07)。
    金門文藝編輯小組,〈寒川新書《我從金門來》星洲出版〉,《金門文藝》12期(2006.05)。
    金門文藝編輯小組,〈南僑口述歷史訪談隊成果豐碩(馬來西亞)〉,《金門文藝》14期(2006.09)。
    金門文藝編輯小組,〈亞細安華文文藝營熱登場!(印尼)〉,《金門文藝》16期(2007.01),頁62。
    金門文藝編輯小組,〈金門南僑口述歷史隊再度出訪(汶萊古晉)〉,《金門文藝》18期(2007.05)。
    金門文藝編輯小組,〈編輯室報告〉,《金門文藝》36期(2010.05)。
    吳奕錡,〈從「僑風」到「僑歌」──黃東平創作斷論〉,《海外華文文學研究》,1990年2期。
    吳億偉,〈地方文學聲聲響──對地方文學獎的幾點觀察〉,《文訊》218期(2003.12)。
    吳鈞堯,〈憨厚有夢,文學醉酒〉,《金門文藝》13期(2006.07)。
    東瑞,〈甲政第的悲情〉,《金門文藝》39期(2010.11)。
    封德屏,〈傾聽鄉土的聲音──「各縣市藝文環境調查」記事〉,《文訊》80期(1992.06)。
    范銘如,〈後山與前哨:東部和離島書寫〉,《台灣學誌》第1期(2010.04)。
    馬田,〈嬤答 孫問〉,《金門文藝》11期(2006.03)。
    崔國發,〈明月孕育的情思──新華詩人寒川的三首詠月詩評析〉,《銅陵財經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1期
    陳篤弘,〈區域文學的研究與創作〉,《文訊》94期(1993.08)。
    陳萬益,〈台灣文學與地方文學──寫在《竹塹文獻》「台灣文學」主題之前〉,《竹塹文獻》4期(1997.07)
    陳萬益,〈現階段區域文學史撰寫的意義和問題〉,《文訊》197期(2000.04)。
    陳慶元,〈我到莆田泉州講金門文學〉,《金門文藝》10期(2006.05)。
    郭正元,〈馬華風情,華夏的根──讀新加坡詩人寒川的詩〉,《中山大學學報》178期(2002)。
    莎萍,〈憶父母、說金門〉,《金門文藝》6期(2005.05)。
    寒川,〈終於還鄉〉,《金門文藝》10期(2006.01)。
    黃東平,〈弔「甲政第」〉,《金門文藝》25期(2008.07)。
    黃美娥,〈開啟台灣文學研究的另一扇窗〉,《文訊》197期(2002.04)。
    黃鶴仁,〈台灣的地方文學獎──以九十四年文學獎為主〉,《東吳中文研究集刊》14期(2007.06)。
    黃炎甫,〈靛藍的文學絲路──以鄉愁為文字裝扮的作手〉,《金門文藝》16期(2007.01)。
    黃美芬,〈阿公喝咖啡〉,《金門文藝》15期(2006.11)。
    楊怡,〈中國新文學對印尼華文作家黃東平的影響〉,《新文學史料》,2002年4期。
    楊樹清,〈金門文學地圖──等待飄揚的文學三色旗〉,《誠品好讀》46期(2004.08)。
    楊樹清,〈僑歌──南洋的金門作家〉,《誠品好讀》46期(2004.08)。
    解昆樺,〈獨特性與通性間的權衡──臺灣區域文學史書寫的困難〉,《臺灣文藝》184期(2002.12)。
    劉秋得,〈談黃東平短稿二集的藝術特色〉,《華文文學》,1994年4期。
    蔡怡怡、黃靖惠,〈類博物館的地方文化館參與節慶與地方意識之連結──以平溪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27卷1期(2013.01)。
    顏崑陽,〈「後山意識」的結構及其在花蓮地方社會文化發展上的異向作用與調和〉,《淡江中文學報》第15期(2006.12)。
    嚴斌,〈在文學裡遇見金門~《金門文學》締造豐富語言〉,《金門文藝》第1期(2004.07)。
    龔鵬程,〈臺灣區域文學史的寫作與傳統〉,《文訊》197期(2000.04)。

    四、研討會論文

    吳孟珠,〈雙鄉視野與戰地記憶:黃克全的金門書寫〉,「2008金門學學術研討會」論文(中興大文學院主辦,2008.06),收錄於《2008金門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金門縣文化局出版,2008.11)。
    寒川,〈南洋作家筆下的金門風貌與原鄉情結──以新加坡和印尼金門籍作家為例〉,《100年福建省金馬歷史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11.10)。
    楊樹清,〈原鄉與異鄉:南洋的金門籍作家〉,「第一屆新世紀文學文化研究的新動向研討會:21世紀台灣、東南亞的文化文學」,收錄於《21世紀台灣、東南亞的文化文學》(宜蘭:南洋學社,2002.11)。
    張萱萱,〈論寒川詩歌中的原鄉情結~漂泊的心遊走在金門橋的另一端〉,收於《視野的互涉:世界華文文學論文集》(臺北:唐山出版社,2007.04)。

    五、學位論文

    吳丹鳳,〈華僑文學的堅持:黃東平的創作與思想──以黃東平的小說、隨感為主〉(廣州:暨南大學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
    吳鈞堯,〈金門現代文學發展之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馬翊航,〈虛實對照,城鄉融涉──論花蓮文學中的地方意識與市/街書寫〉(臺北:國立台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莊彩燕,〈金門籍南洋作家及其作品研究——以《金門文學叢刊》第二輯為例〉(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
    林宏信,〈觀察1990年代後地方文學的興起與發展──以金門文學為觀察對象〉,(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
    陳長志,〈黃東平《僑歌》三部曲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
    黃美娥,〈清代台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
    葉連鵬,〈澎湖文學發展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蔡秉蓉,〈楊樹清散文中的原鄉追尋(1962-2007年)〉(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
    蘇玉筑,〈當代台灣「大台中」書寫──以中、彰、投四縣市作家作品為探討對象〉(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六、報紙文章

    寒川,〈無人──悼二舅父〉,《金門日報》,2014.07.13。

    七、電子媒體

    中國文化大學,〈中華百科全書〉,(來源: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58)。
    成慧芳,〈五邑僑鄉文學研究課題〉(來源:http://eol.wyu.edu.cn/eol/jpk/course/preview/jpkmaterials_folder_txtrtfview.jsp?resId=3819&columnId=2841)。
    金門縣文化局,〈金門縣文化局「出版品數位典藏計畫」簡介〉(來源:http://163.25.121.12/kbook/intro.html)。
    寒川,〈風獅爺的祝福──速寫《我從金門來》、《走出海島的金門人》〉(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dd46a701015bq5.html)。
    國立台灣文學館,〈2007年台灣作家作品目錄〉(來源:http://www3.nmtl.gov.tw/writer2/index.html)。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