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岳鋒 Lin, Yueh-Feng |
---|---|
論文名稱: |
陳澄波人物傳記多路徑視覺敘事設計研究 A Design Study of the Multipath Visual Narrative of Chen Chengpo’s Biography |
指導教授: |
廖冠智
Liao, Guan-Ze |
口試委員: |
吳純萍
蔣興立 江天健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南大校區系所調整院務中心 - 人力資源與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Human Resource and e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9 |
中文關鍵詞: | 陳澄波 、人物傳記 、視覺敘事 、多路徑 、資訊圖像 |
外文關鍵詞: | Chen Chengpo, historical biography, visual narrative, multipath, infographic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過去閱讀歷史人物傳記,人們可以透過故事情節來了解歷史人物的生平與其觀感評價,但這樣的閱讀觀點往往會依據撰寫者的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因此為了使學習者擁有不同的解讀觀點,本研究探討利用多路徑情節,讓讀者在探索劇情的過程中可以擁有不同的想像空間和閱讀趣味,以擺脫過去人物傳記的線性閱讀習慣。另外,近年來「資訊圖像」在商業行銷領域掀起一股熱潮,其盛行的關鍵在於視覺敘事能有效率地傳達訊息並深具吸引力,在各大領域的應用非常廣泛。而對於教育層面的應用,資訊圖像也早以應用於科學或社會人文領域,顯然學科利用資訊圖像應用於正規教育已屢見不鮮。同時資訊圖像除可以吸引閱讀者瀏覽外,還能強化閱讀者的閱讀動機。因此,此一優勢也可應用於人物傳記的敘事,讓讀者可以透過視覺敘事的方式來進行閱讀,而有別於過去的閱讀體驗。
本研究旨在探討陳澄波生平相關史料以完成傳記式情節,以多路徑結構撰寫插曲式情節,經專家訪談修正情節內容後,完成陳澄波人物傳記文本。文本完成後則進行陳澄波人物傳記的資訊圖像製作,同時發展靜態網頁以整合所有視覺內容,研究最後完成數位內容《嘉義街外─陳澄波》。作品成果經三位專家審查評鑑後,研究依據回饋意見進而彙整出多路徑視覺敘事的設計建議,以作為未來不同議題的數位教材製作,以多路徑視覺敘事型式呈現教材內容的設計參考。
A way of reading historical biographies in the past was that people interpreted lives, evaluations and perceptions of historical personages through reading storyline. But such views of reading tend to have quite different opinions based on writers’ points of view. In order to hav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for learner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use of multipath plots which enable readers to have different imaginative spaces and reading fun while exploring the storyline and to get rid of the past historical biography linear reading habit. In addition, "infographics" have raised a burst of upsurge in commercial marketing in recent years. The main reason for infographics being popluar is that visual narration can effectively convey messages and create deep attraction, which are widely used in all major fields. As for educational purpose, infographics have also been applied to science or social humanities. It is obviously nothing uncommon for formal education to use infographics which not only attract readers to browse, but also enhance readers' reading motives. Therefore, this advantage can also be applied to the narration of historical biography, allowing readers to read through visual narratio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past reading experienc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life history of Chen Chengpo and to complete his historical biography by writing episode plots in a multipath structure after plot contents are being revised by experts' interviews. The infographics of Chen Chengpo's historical biography are processed after this text is completed. Static web pages are developed at the same time to integrate all visual contents. The research finally completes the digital content of "Outside Chiayi Street - Chen Chengpo". After results of the work are reviewed and evaluated by three experts, research is then integrated to the suggested design of multipath visual narration based on suggestions and feedbacks of this study research, which serves as a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 for different topics in the future with multipath visual narration as design reference for textbooks.
中文文獻
1.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4)。從北緯23.5°出發陳澄波。2017年11月5日,取自http://chenchengpo.asdc.sinica.edu.tw/
2. 王旭峰(譯)(2009)。電影化敘事:電影人必須了解的100個最有力的電影手法。(原作者:J. V. Sijll)。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原作出版年:2005)
3. 王秀園(2008)。全腦與學習。臺北市:天下雜誌。
4. 丘乃如(2009)。臺灣藝術市場指數建構之研究─以前輩畫家為例(碩士論文)。2017年10月3日,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j3rcyc
5. 白乃遠、無苑瑜、曾奕霖(2015)。HTML5跨平台遊戲設計不設限:從入門到超人氣遊戲的修鍊實戰。臺北市:碁峰資訊。
6. 吳佩穎(2009)。劉錦堂、陳澄波、郭柏川民族油畫風格之探研(碩士論文)。2017年10月3日,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gf3ny3
7. 吳昕縈(2013)。迷宮多路徑融入品德素養之數位敘事方法研究(碩士論文)。2017年9月13日,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wp3769
8. 吳國慶(譯)(2013)。人本X互動設計:有溫度的思考,讓設計滿足使用需求。(原作者:A. Pratt & J. Nuness )。臺北市:松崗資產管理。(原著出版年:2012)
9. 吳聲毅(2009)。數位學習觀念與實作。臺北市:學貫行銷。
10. 李明哲(2017)。能動敘事文本寫作的現象學分析:空間布局、能動模態與詮釋維度。臺北市:五南。
11. 李茗洋(2011)。二二八、陳澄波與嘉義美術家(碩士論文)。2017年9月15日,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qtbqty
12. 林孟潔(2014)。時間性資訊圖像應用於互動式介面設計之創作研究-以近代平面設計史為例(碩士論文)。2017年8月12日,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3j6p25
13. 林滿秋(2017)。供桌上的自畫像─陳澄波與他的妻子。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14. 施百俊(2016)。故事與劇本寫作:文創、電影、電視、動漫、遊戲。臺北市:五南圖書。
15. 施依君(2011)。迷宮多路徑圖解數獨遊戲之悅趣學習設計與成效研究(碩士論文)。2017年9月12日,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6zgvf2
16. 胡為君(譯)(2014)。資訊視覺圖表:讓資料變好看,大數據時代的資料表達述。(原作者:R. Krum)。臺北市:碁峰資訊。(原著出版年:2014)
17. 唐若淳(2015)。陳澄波作品收藏趨勢研究-以近十年拍賣市場為例(碩士論文)。2017年10月3日,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un76mc
18. 孫春在(2013)。遊戲式數位學習。臺北市:高等教育。
19. 翁振盛、葉偉忠(2010)。敘事學與風格學。臺北市:文建會。
20. 耿一偉(2014)。故事創作Tips-32堂創意課。臺北市:書林出版。
21.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網路論壇。2017年11月12日,取自 http://12basic-forum.naer.edu.tw/?q=node/403
22. 張玉法(1978)。歷史學的新領域。臺北市:聯經。
23. 張玉萱(2012)。日治時期赴中國之臺灣洋畫家-以劉錦堂、陳澄波為例(碩士論文)。2017年10月4日,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7yuf7
24. 張亞飛(2016)。Canvas 2D網頁平面繪圖與遊戲開發。臺北市:上奇資訊。
25. 張炎憲、王逸石、王昭文、高淑媛(1995)。嘉義驛前二二八。臺北市:吳三連基金會。
26. 教育部教育Wiki。詞條名稱:悅趣化學習。2017年11月20日,取自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悅趣化學習
27. 陳丹怡(2009)。歷史創傷經驗與解說—以嘉義市陳澄波、二二八文化館為例(碩士論文)。2017年10月3日,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kq299k
28. 陳光棻(譯)(2011)。大腦不喜歡你這樣:甩開七個壞習慣,解放你的腦潛力。(原作者:Nariyuki Hayashi )。臺北市:天下遠見。(原著出版年:2009)
29. 陳素幸(譯)(2010)。記憶力:提升學習成效的關鍵。(原作者:T. N. Claudia )。臺北市:天下雜誌。(原著出版年:2007)
30. 陳夢帆(2014)。從學院到社會:日治時期女性裸體畫研究(碩士論文)。2017年10月4日,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66rdr4
31. 陳曉鳳(2012)。迷宮多路徑融入國語詞句悅趣學習之設計式研究(碩士論文)。2017年9月13日,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kc359h
32. 黃英雄(2003)。編劇高手。臺北市:書林出版。
33. 楊宗訓(譯)(2012)。設計的邏輯:INFOGRAPHICS 深入人心的視覺法則。(原作者:木村博之 Hiroyuki Kimura)臺北市:旗標。(原著出版年:2010)
34. 葉思義、宋昀璐(2004)。數位遊戲設計:遊戲設計知識全領域。臺北市:碁峰資訊。
35. 葉謹睿(2010)。互動設計概論:後數位時代的網站、介面、產品及軟體設計的原則。臺北市:藝術家。
36. 廖冠智、薛永浩(2013)。多向文本與故事基模-國小學童述說科學發明故事之歷程探究。設計學報,18卷第3期,頁41-61。
37. 漆高儒(1991)。蔣經國的一生:從西伯利亞奴工到中國民國總統。臺北市:傳記文學。
38. 趙慶河(2011)。歷史與通識教育:一些思考、幾點意見。通識在線,33期,頁11-12。
39. 劉凡儀(譯) (2014)。圖像傳達力:說服讀者 × 老闆 × 客戶的視覺資訊圖像Infographics。(原作者:M. Smiciklas)。臺北市:松崗。(原著出版年: 2012)
40. 劉奕甫(2011)。文化地景做為美術表徵空間研究—以淡水為例(碩士論文)。2017年10月3日,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324ndm
41. 劉美慧(2005)。多元文化師資培育:一位師資培育者的敘事探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的教育信念與專業標準(頁203-230)。臺北市:心理。
42. 劉紹臣、陳泰然、張雯、沈志陽、瞿宛文、黃克武、張國恩、李克昭、李國雄、施明哲、臧振華、趙丰(2012)。知識饗宴系列. 8。臺北市:中研院。
43. 蔡永琪(譯)(2007)。遊戲開發概論。(原作者:J. Novak)。臺北市:湯姆生,學貫行銷。(原著出版年:2005)
44. 蔣竹山(2011)。通識在線:全球視野下的通識教育與歷史課程。通識在線,34期,頁24。
45. 蔣竹山(2016)。This Way看電影:提煉電影的歷史味。臺北市:蔚藍文化。
46. 鄭尊仁(2003)。台灣當代傳記文學研究。臺北市:威秀資訊。
47. 戴妙如(2015)。現代性在東亞的塑成: 以陳澄波城市風景畫為例(碩士論文)。2017年9月30日,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45g6ma
48. 薛永浩(2012)。科學發明故事多向文本結構之學童敘事歷程探究(碩士論文)。2017年10月15日,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357ygk
49. 謝明憲(2014)。開心紓壓:給壓力一族的心靈妙方。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50. 謝森展(1993)。台灣回想。臺北市:創意立文化。
51. 鍾慈庭(2015)。資訊視覺圖表之表現形式對知識獲取的影響(碩士論文)。2017年8月3日,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298k79
52. 簡美娟(譯) (2013)。視覺資訊的力量。(原作者:J. Lankow & J. Ritchie & R. Crooks)。臺北市:大寫出版。 (原著出版年:2012)
53. 簡馨瑩(譯)(2011)。所有教師都應該知道的事─學習、記憶與大腦。(原作者:D. W. Tileston)。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11)
54. 竇永華(譯)(2013)。大腦拒絕不了的行銷:100個完美挑動感官的Marketing x 腦科學經典法則。(原作者:R. Dooley)。臺北市:大寫出版。(原著出版年:2013)
55. 蘇姿伊(2016)。敘事式資訊圖像應用於創世神話之創作研究(碩士論文)。2017年8月3日,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2ft22f
56. 黃歆斐(2011)。如何學好歷史科100歷史科實習老師-黃歆斐【國立台南第二高級中學輔導室-學習輔導】。2018年7月29日,取自http://guide.tnssh.tn.edu.tw/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29.
57. 陳潔雲(譯)(2017)。教孩子學歷史有什麼用?這裡是6個回答【大紀元文化網】。(原作者:Barbara Danza)。2018年7月29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7/2/7/n8786776.htm.
58. 林慈淑(2015)。歷史教授看課綱微調:重點不是「歷史學什麼」,而是「歷史該如何學」【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2018年7月29日,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1739.
59. 程麗平(譯)(2012)。人生這道難題:培根隨筆 第41章 論習慣【雲台書屋】。(原作者:Francis Bacon)。2018年8月2日,取自http://www.b111.net/novel/49/49070/4383661.html.
60. 於柯正(2009)。聽劉墉講為人處事-第四章 性格是把「雙刃劍」(1)【雲台書屋】。2018年8月2日,取自http://www.b111.net/novel/49/49084/4384672.html.
61. 鄭政誠、賴澤涵(2012)。當代臺灣歷史教育的變遷與展望。台灣教育,674期,頁25-30。
62. 王士誠(2015)。歷史,該教什麼? 學什麼? ─清大歷史系張元老師看歷史教學。人本教育札記,310期,頁28-29。
63. 孫天虹(2007)。歷史教育與電子遊戲。東吳大學歷史系研究生學報,3期,頁181-195。
64. 張桓忠(2012)。高中接軌大學歷史通識教育的初探與思考。通識在線,38期,頁20-21。
65. 黃俊傑(2011)。當前歷史通識教育的三個問題。通識在線,33期,頁3-6。
66. 陳登武(2011)。從微觀的個人生命到鉅視的文命軌跡:談歷史教育與通識教育。通識在線,33期,頁7-8。
67. 張郁蔚(2004)。網路超文本閱讀之探討。圖書資訊學刊,4期,頁59-79。
英文文獻
1. Adams, D. (2011, March 25). What Are Infographics and Why Are They Importa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instantshift.com/2011/03/25/what-are-infographics-and-why-are-they-important/
2. Colin, W. (2013)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Waltham, MA : Morgan Kaufmann
3. David, B. & Phil T. & Susan T. (2005). Designing Interactive Systems: people, activities, contexts, technologies, United Kingdom, UK: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4. John, J. M. (2014). Brain Rules, Seattle, WA: Pear Press
5. Massimini, F., & Carli, M. (1988). The systematic assessment of flow in daily experience. In M. Csikszentmihalyi & I. Csikszentmihalyi (Eds.), 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 (pp. 266-287).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17/CBO9780511621956.016
6. Michael, W. (2004, October 6). Under the Surface, the Brain Seethes With Undiscovered Activity. Retrieved 11 November 2017 from http://www.rochester.edu/news/show.php?id=1898
7. Peggy, M.C. (2015). School Library Infogr aphics: How to Create Them, Why to Use Them, Santa Barbara, CA: ABC-CLIO.
8. Wineburg, S. (2001).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Other Unnatural Acts: Charting the Future of Teaching the Past, United States, US: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9. Joyce, M. (1996) Twelve Blue, electronic literature collection 1, Retrieved 2 August 2018 from http://collection.eliterature.org/1/works/joyce__twelve_blu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