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俊瑄 Chiu, Chun Hsuan |
---|---|
論文名稱: |
王慎中之學──以「用情中節」為核心 The Theory of “Yong-Qing Zhong-Jie” in Shen-Zhong Wang’s Collections |
指導教授: |
楊儒賓
Yang, Ru-Bin |
口試委員: |
曾守仁
Tseng, Shou Jen 鍋島亞朱華 Nabeshima, Asuk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2 |
中文關鍵詞: | 王慎中 、唐順之 、明代 、唐宋派 、朱子 、陽明心學 |
外文關鍵詞: | Wang Shenzhong, Tang Shunzhi, Ming Dynasty, Tang and Song schools, Zhu Xi, Yangming the Philosophy of Mind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王慎中生於明代正德、嘉靖年間,其生長時代正是陽明心學開始流傳,與朱子學者共同參與論辯的時期,相較於宋代,明代仕人對於學說的討論、辯證,擁有更多的資源及人力,也因此,許多學說在明朝發生了轉變與融合現象。不僅如此,明代仕人亦將思想應用在詩文、政治乃至於戰爭的改革。
以王慎中為例,其生平成就可以分為思想與文學運動兩大方面。王慎中年僅十八歲便中舉封官,卻在三十三歲時遭到罷黜,直到五十一歲去世之前,皆努力進行文學方法上的改進與思想上的論辯。十多年的為官生涯,讓他有機會走遍中國各地與心學學者交流討論,而與此同時,他更影響好友唐順之對於古文改革的想法;而唐順之早年在心學上的造詣深厚,亦影響了王慎中。王慎中最終以朱子學的脈絡,與心學、佛學展開諸多討論,並試圖融合各家內涵,發展出「用情中節」的概念。
不僅如此,王慎中透過融合各家學說的方法,調整了過去文人學習秦漢詩文的理念,近而提高唐宋詩文在古文運動中的地位。古文運動在當時以傳抄秦漢詩文為主流,而王慎中則認為宋人所開啟的古文運動亦有精神內涵,以及貼近古人思想的討論,唐順之受到影響後與茅坤展開更多關於唐宋古文家的方法論,並結合當代名士的觀點,最後由茅坤編成《唐宋八大家文鈔》,被後世視為唐宋派的重要指標,而王慎中做為一名啟發者的角色,對於當時思潮的咀嚼與整合的努力,是唐宋派研究中不能忽視的重要環節。
Mr. Wang Shenzhong(王慎中) was born in the age of Ming Dynasty, Zhengde and Jiajing period(正德嘉靖年間). Hi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ame across the argument time between the fashion of Yangming the Philosophy of Mind and Zhu Xi academic discipline. Compared to the Song Dynasty, the Ming’s officials got more information and workers devoted to the theoretical study by means of discussion and debate. Therefore, many theories were turned and merged into/with others. In additions, the workers applied their thoughts to the approvement and reformation for the poetry, politic and war in the Ming Dynasty.
As for Mr. Wang Shenzhong, his achievement was great in two respects about the the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development. He became an officer early at 18 years old, but was ousted in the age of 33. He dedicated himself to the improvement of literature creation and thought demonstrations on his lifetime, until died at the age of 51. During the times of official, he spent more than ten years in touring around China and communicating with the Yangming the Philosophy of Mind scholars. In the meantime, he helped his good friend, Mr. Tang Shunzhi(唐順之), in the reformation of the old style literature. Mr. Tang Shunzhi who owned great achievement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Mr. Wang Shenzhong thought about his future thinking. Finally, Mr. Wang Shenzhong created many discourses and theses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Zhu Xi, Yangming -thinking and Buddhism theories. He tried to merge the intrinsic value of various kinds of theories and led to a brand new model, the concept of “Yong-Qing Zhong-Jie(用情中節)”, which means “moderation for thinking, movement and methodology”.
Moreover, by the merging of various kinds of therories, he suggested the literati a good method to study the Qin and Han poetry. And then, he promoted the level of Tang and Song poetry in the old style literature reformation. In that time, the old style literature reformation was only made the copy of Qin and Han poetry. He thought that it was more connotation and approaching the ancient thinking for reformation.
一、古籍
[戰國,唐]荀況,楊倞:《荀子》,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漢]高誘注,[宋]姚宏校本:《戰國策》,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陸德明疏:《尚書注疏》(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漢]司馬遷:《史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陸德明疏:《禮記注疏》(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魏]王肅:《孔子家語》,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清]王維,趙墊成:《王右丞集箋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杜甫:《杜詩鏡銓》,清乾隆五十七年陽湖九柏山房刻本。
[唐]高適:《高常侍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朱熹:《論孟精義:論語精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朱熹《晦庵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蔡清:《密箴》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 初編8輯 百陵學山 第6函》(臺北巿:藝文,1966年)。
[明]蔡清:《四書蒙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明]蔡清:《虛齋蔡先生文集五卷》(臺北巿:閩南同鄉會,1975年)。
[明]陳懋仁:《泉南雜志》(明寳顔堂秘笈本)。
[明]方以智:《通雅》,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顧璘:《憑几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皇甫汸:《皇甫司勳集˙卷三十八》,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焦竑:《國朝獻徵錄》(臺北市:明文,1991年)。
[明]李開先:《李中麓閑居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1341》(上海市:上海古籍,1995年)。
[明]李開先《李中麓閑居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集部》(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明]林俊:《見素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劉元卿:《諸儒學案》(中國科學院館首都圖書館,明萬曆刻劉應舉補修本)
[明]劉宗周:《論語學案》,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唐順之:《文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收入《明代基本史料叢刊 奏摺卷 65》(北京市:線裝書局,2004。)
[明]唐順之編:《稗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王畿:《龍溪王先生全集》,(日本江戶年間和刻本影印)。
[明]王慎中:《玩芳堂摘稿》(四卷),(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嘉靖二十九年蔡克廉刻本影印)。
[明]王慎中:《王遵巖家居集》(七卷),(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嘉靖三十一年,句吳書院刊本)。
[明]王慎中:《遵巖集》,收入《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
[明]王慎中:《遵巖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王慎中:《遵巖文選》(二卷),(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明末刊本)。
[明]王慎中:《遵巖先生文集》(隆慶辛未五年邵亷刻本,四十一卷),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明]王世貞:《讀書後》,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王嗣奭:《杜臆》(上海市:古籍,1983年)。
[明]夏言:《夏文愍公文集》,收入《明代基本史料叢刊 奏摺卷 54》(北京市:線裝書局,2004。)
[明]周汝登:《王門宗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陳大章:《詩傳名物集覽》,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儲大文:《存研樓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臺北市:華世出版社,1976年)。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史澄《光緒 廣州府志》(光緒五年刊本)。
[清]汪琬:《堯峰文鈔》,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張夏鍾評選:《明八大家集》(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康熙二十九年(1690)溫陵書林刊本)。
二、近今人著作(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及翻譯著作
方祖猷:《王畿評傳》(南京市:南京大學,2001年)。
王繼華:《王陽明實踐哲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6月)
多洛肯:《明代福建進士研究》(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5月)。
牟復禮,崔瑞德編;張書生譯:《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巿 : 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
何炳棣著,徐泓譯著:《明清社會史論》(臺北市:聯經,2013年)。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 : 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林延清:《嘉靖皇帝大傳》(遼寧:教育,1993年)。
南懷瑾:《南懷僅選集》第4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徐泓:《二十世紀中國的明史研究》(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馬美信:《唐宋派文學活動年表》(中壢巿:聖環圖書,1997年)。
張伯宇:《湛甘泉心學思想研究》(臺北縣:花木蘭文化,2010年)
張德信:《明代職官年表》(合肥市:黃山書社,2009年)。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上海:古籍,1986年)。
陳文新:《明代科舉與文學編年˙中》(武漢市:武漢大學, 2009年。)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黃卓越:《明中後期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2005年)。
黃毅:《明代唐宋派研究》(上海市:上海古籍,2008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明史並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楊儒賓,馬淵昌也,艾皓德編:《東亞的靜坐傳統》(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下冊》(臺北市:臺灣學生,1987年)。
廖可斌:《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上海市:上海古籍,1994年)。
蔣年豐:《黑格爾的社會存有論》(臺北市:臺灣學生,2008年)。
龔篤清:《明代科舉圖鑑》(長沙市:岳麓書社,2007)。
[日]中嶋隆藏著;陳瑋芬,金培懿,鍋島亞朱華,簡曉花,釋性一,藤井倫明譯:《靜坐實踐與歷史》(新竹市:清大出版社,2011年)。
[日]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0年)
三、期刊論文
王文榮:〈王慎中與明代心學〉《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05年8月。
王文榮:《王慎中年譜》廣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3月
王繼華:《王陽明實踐哲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6月)
全華凌:〈論唐宋派對韓文的接受〉《中國文學研究》2010年第1期。
李貞慧,〈史家意識與碑誌書寫──以歐陽修〈范文正公神道碑〉所書呂、范事及其相關問題為討論中心〉,《清華學報》新45卷第4期2015年12月。
林月惠:〈良知與知覺──析論羅整菴與歐楊南野的論辯〉,《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3期2009年3月
林虹:〈論王慎中的散文藝術〉《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馬積高:〈明代中期學術思想的變化和詩文復古運動〉《中國文學研究》1986年第2期。
陳立勝,〈「心」與「腔子」: 儒學修身的體知面向〉,《「身體」與「詮釋」──宋明儒學論集》,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陳廣宏:〈王慎中與閩學傳統〉《文學遺產》,2009年第4期。
楊自平:〈論林希元《易經存疑》的易理發揮語致用思想〉《中央文哲研究期刊》第三十二期,2008年3月
楊遇青:〈論「嘉靖十才子」的文學活動和創作趨向──以唐順之早期文學思想演變為中心〉《中國文學研究》2009年第4期。
葛兆光:〈心學,禪學與明中後期文學思潮〉《明代文學研究》,1990年。
廖可斌:〈唐宋派與陽明心學〉,《文學遺產》1996年第三期。
鄭利華:〈代正德、嘉靖之際宗唐詩學觀念的傳承、演化及其指向〉,《中正漢學研究》2012年12月。
鄭禮炬:〈明代福建反前七子文學復古運動考──論王慎中之前的泉州府作家〉《中國文學研究》2012年第十九輯。
顧彩蓉《王慎散文研究》(廈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馬來西亞]龔道明,〈歸有光與明代文壇〉《中國文學研究》199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