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范洋達 |
---|---|
論文名稱: |
元代的地方獄政初探 |
指導教授: |
洪金富
黃敏枝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0頁 |
中文關鍵詞: | 元代 、監獄 、訴訟 、獄囚 、審判 、刑罰 |
外文關鍵詞: | Yuan Dynasty, lockup, prison, litigation, prisoner, judg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元代的地方獄政,主要承襲於金、宋兩代,略加變革而定制。當時,負責統籌、執行獄政庶務的官署為司獄司。元代的司獄司,職司管理牢獄。元代的牢獄,性質類似今日之拘留室或看守所,負責看守官衙審理獄訟期間,犯殺人、強盜等罪的疑犯,或兩家爭訟的原告、被告、證人等暫時羈押;有時,判決刑名後,會充當重刑犯決刑前的監禁所。
元制,牢獄須提供獄囚基本的醫療與照護,如衣服、糧食、棉被等,並規定獄吏要定期灑掃、清潔牢獄四周。然而,元代的獄訟程序中,受限於初審的時限短暫,覆審繁雜且耗時,常使獄囚久禁牢獄,無法開釋,形成滯獄。其中,若獄訟牽涉不同戶計、民族,需要約會,則會拖延更久。即使獄訟已決,緩執刑罰,讓獄囚久禁牢獄的情況,時有所聞。此外,常有官吏以拷掠獄囚,或拖延審理獄訟等方式,要脅獄囚,以金錢換取開釋。
因為獄訟拖延、牢獄淹滯、獄吏虐囚的情況,時有所聞,元廷遂頒行各項錄囚、詔赦措施,期望降低上述情況的發生。元代先後施行過憲司、五府官、奉使宣撫與跨邑決獄等錄囚措施,以及不定期的大赦、別赦與曲赦。此外,元代沿襲前朝的傳統,對於能達到訟息獄空的官員,經由上司察證屬實,稟明朝廷後,得以銓敘陞遷。實際上,官員自身能否視獄空為己任,公正果決的審訊,才是消除冤、疑、滯獄的關鍵。
其實,元代的獄政,除部份規定,融入蒙古舊俗,各地官府的判決、牢獄的監禁,必須禮遇蒙古、色目人、特殊戶計者外,主要的精神,大致延續漢地傳統。另外,元代當時,對於任何因案獲罪者,罪止於個人,並無罪及株連數族的觀念,這與明、清兩代的刑罰比較下,突顯元代刑罰的尚寬。
徵引書目
甲、傳統文獻:經、史、子(依朝代先後,及作者筆畫順序排列)
(北齊)魏收,《魏書》,點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75。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點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80。
(元)《大元聖政國朝典章》,據台北故宮博物院1972年影印元刊本翻印,北京: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
(元)《元典章新集至治條例》,附於《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內。
(元)《大元檢屍記》,收入黃時鑑點校,《元代法律資料輯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元)王元恭,《至正四明續志》,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書局,1983。
(元)王與,《無冤錄》,四庫全書存目。
(元)沈仲緯,《刑統賦疏》,收入《中國法制史料》第二輯第二冊,台北:鼎文書局,1982。
(元)俞希魯,《至順鎮江志》,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書局,1975。
(元)唐惟明,《憲台通紀續集》,收入洪金富師,《元代臺憲文書匯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2003。
(元)徐元瑞,《吏學指南》,點校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元)徐碩,《至元嘉禾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脫脫,《金史》,點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79。
(元)脫脫,《宋史》,點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80。
(元)袁桷,《延祐四明志》,宋元地方志叢書,台北:大化書局,1983。
(元)張鉉,《至正金陵新志》,宋元地方志叢書,台北:大化書局,1983。
(元)楊譓,《至正崑山郡志》,宋元地方志叢書,台北:大化書局,1983。
(元)趙承禧,《憲台通紀》,收入洪金富師,《元代臺憲文書匯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2003。
(元)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6。
(元)劉孟琛,《南台備要》,收入洪金富師,《元代臺憲文書匯編》,台北: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所,2003。
(元)劉應李,《大元混一方輿勝覽》,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明)王懋德,《萬曆金華府志》,明萬曆六年刊本,台南:莊嚴出版,1996。
(明)王應麟、王樵,《萬曆鎮江府志》,明萬曆二十四年刊本,台北:中央研究
院縮影資料(微卷),1961。
(明)王鏊,《正德姑蘇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據明正德年間刊本,上
海:上海書店,1990。
(明)余之禎、王時槐,《萬曆吉安府志》,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據明萬曆十三年
刊本,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明)宋濂,《元史》,點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79。
(明)李賢,《大明一統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明)吳元年,《明律集解附例》,台北:成文書局,1969。
(明)凌迪知,《萬姓統譜》,台北:新興書局,1975。
(明)夏時正、陳讓,《成化杭州府志》,明成化十一年刊本,台南:莊嚴出版,1996。
(明)陶宗儀,《南村輟耕錄》,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程敏政,《新安文獻志》,點校本,明弘治年間刊本,合肥:黃山書社,2004。
(明)彭澤,《弘治徽州府志》,明弘治十三年刊本,四庫全書存目。
(明)董斯張,《吳興備志》,台北:新文豐出版,1989。
(明)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中國史學叢書,台北:學生書局,1964。
(明)楊寔,《成化寧波郡誌》,明成化四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明)葉子奇,《草木子》,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59。
(明)臧懋循,《元曲選》,四部備要,北京:中華書局,1965。
(明)歐陽保,《萬曆雷州府志》,明萬曆四十二年刊本,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
(明)盧熊,《洪武蘇州府志》,明洪武十二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明)顧清,《正德松江府志》,明正德七年刊本,台北:成文書局,1983。
(清)丁寶書,《光緒歸安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據清光緒八年刊本,台北:新
文豐出版,1986。
(清)沈家本,《歷代赦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
(清)沈家本,《歷代獄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
(清)沈家本,《歷代刑官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
(清)沈家本,《歷代刑法分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
(清)沈家本,《刑具及行刑之制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
(清)沈翼機,《乾隆浙江通志》,清乾隆元年刊本,台北:華文書局,1967。
(清)胡聘之,《山右石刻叢編》(收入《遼金元石刻文獻全編》),北京:北京圖
書館出版社,2003。
(清)夏力恕,《雍正湖廣通志》,清雍正十一年刊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
(清)清聖祖,《御選元詩》,台北:世界書局,1988。
(清)清高宗,《續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1965。
(清)清高宗,《續通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清)黃家遴、佟准年,《康熙饒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據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
,台北:成文書局,1989。
(清)萬斯同,《儒林宗派》,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1988。
(清)趙翼,《陔餘叢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清)謝旻、陶成,《雍正江西通志》,清雍正十年刊本,台北:成文書局,1989。
(清)劉於義、沈青崖,《雍正陜西通志》,清雍正十三年刊本,台北:台灣商務
印書館,1983。
(清)劉薊植,《乾隆安吉州志》,清乾隆十五年刊本,北京:中國書店,1992。
(清)覺羅石麟,《雍正山西通志》,清雍正年間刊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乙、傳統文獻:集(依朝代先後,及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元)王沂,《伊濱集》,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以下俱同)
(元)王結,《文忠集》,四庫全書。
(元)王惲,《秋澗先生大全集》,四部叢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元)王禮,《麟原文前集》,四庫全書。
(元)同恕,《榘菴集》,四庫全書。
(元)危素,《危太樸續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台北:新文豐,1985。
(元)汪克寬,《環谷集》,四庫全書。
(元)李祁,《雲陽集》,四庫全書。
(元)李孝光,《五峰集》,四庫全書。
(元)吳師道,《吳禮部集》,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1988。
(元)吳海,《聞過齋集》,四庫全書。
(元)吳澄,《吳文正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台北:新文豐出版,1985。
(元)邵亨貞,《野處集》,四庫全書。
(元)胡行簡,《樗隱集》,四庫全書。
(元)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四庫全書。
(元)姚燧,《牧庵集》,四部叢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元)柳貫,《柳待制文集》,四部叢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四部叢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元)唐元,《筠軒集》,四庫全書。
(元)貢師泰,《玩齋集》,四庫全書。
(元)馬祖常,《石田文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台北:新文豐,1985。
(元)陳基,《夷白類稿》,四部叢刊,上海:上海書店,1985。
(元)陸文圭,《牆東類稿》,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4。
(元)許有壬,《至正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台北:新文豐,1985。
(元)許有壬,《圭塘小稿》,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1988。
(元)程端學,《積齋集》,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4。
(元)程端禮,《畏齋集》,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4。
(元)程鉅夫,《雪樓集》,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4。
(元)張伯淳,《養蒙文集》,四庫全書。
(元)張養浩,《歸田類稿》,四庫全書。
(元)張養浩,《三事忠告》,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書局,1966。
(元)揭傒斯,《文安集》,四庫全書。
(元)傅若金,《傅與礪詩集》,四庫全書。
(元)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續金華叢書,台北:藝文書局,1971。
(元)楊公遠,《野趣有聲畫》,四庫全書。
(元)楊維楨,《東維子集》,四部叢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元)虞集,《道園學古錄》,四部叢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元)趙汸,《東山存稿》,四庫全書。
(元)趙孟頫,《松雪齋集》,台北:學生書局,1979。
(元)蒲道源,《閑居叢稿》,四庫全書。
(元)劉岳申,《申齋集》,元人珍本文集彙刊,台北:國家圖書館,1970。
(元)劉敏中,《中庵集》,四庫全書。
(元)劉將孫,《養吾齋集》,四庫全書。
(元)劉壎,《水雲村稿》,四庫全書。
(元)劉鶚,《惟實集》,四庫全書。
(元)鄧文原,《巴西集》,四庫全書。
(元)鄭元祐,《僑吳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台北:新文豐,1985。
(元)鄭玉,《師山集》,四庫全書。
(元)歐陽玄,《圭齋文集》,四部叢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元)戴良,《九靈山房集》,四部叢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元)戴表元,《剡源文集》,四庫全書。
(元)蘇天爵,《元文類》,四部叢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元)蘇天爵,《滋溪文稿》,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王禕,《王忠文公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明)宋濂,羅月霞主編,《宋濂全集》,點校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明)程敏政,《篁墩文集》,四庫全書。
(明)劉基,《誠意伯文集》,四部叢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丙、近人專著(依姓名筆畫簡繁排列,先兩岸學者,後日本學者)
尤韶華
1998 《明代司法初考》,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方齡貴
2001 《通制條格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元史叢考》,北京:民族出版社。
史衛民
1996 《都市中的游牧民-元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6 《元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朱紹侯
1994 《中國古代治安制度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江士傑
1944 《里甲制度考略》,上海:商務印書館。
李古寅
2005 《中國古代刑具的故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李甲孚
1984 《中國監獄法制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李治安
1994 〈關於元中後期的奉使宣撫〉,收入《中國史論集》(天津:天津古
籍出版社),頁370-392。
2000 《行省制度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3 《元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吳海航
2000 《元代法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邱樹森
2002 《元史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祝肇年
1982 〈《竇娥冤》故事源流漫述〉,《戲曲研究》第6輯。
洪金富
1975 〈元代監察制度的特色〉,《成大歷史學報》(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第二期,頁219-276。
2002 〈元代監察官吏的出巡日期問題〉,《新史學》第13期第2卷,頁157-176。
2003 《元代憲臺文書匯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
2004 《遼宋夏金元五朝日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
姚大力
1986 〈論元代刑法體系的形成〉,收入《元史論叢》第三輯,頁105-129。
姚大力、郭曉航
2000 〈泰和律與元初的刑政〉,收入蕭啟慶、許守泯編《蒙元的歷史與文
化》(台北:學生書局,2001)下冊,頁463-480。
2001 〈金泰和律徒刑附加決杖考-附論元初的刑政〉,收入《宋元時代的法律思想和社會》(台北:國立編譯館),頁63-82。
郝時遠
1986 〈元代監察制度概述〉,《元史論叢》第三輯,頁82-104。
徐泌君
1983 〈《竇娥冤》三考〉,《黃石師範學報》第4期。
高樹林
1997 《元代賦役制度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陳俊強
1998 《魏晉南朝恩赦制度的探討》,台北:文史哲出版。
2001 《北朝隋唐恩赦制度的研究:中古皇權的一個側面》,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高華
1994 〈元朝的審判機構和審判程序〉,收入《東方學報》(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京都第66冊,頁159-198。
1994 〈元代的流刑與遷移法〉,收入《中國史論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頁228-241。
陳得芝輯
1998 《元代奏議集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陳智勇
2003 《中國古代社會治安管理史》,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
郭 建
2004 《五刑六典-刑罰與法制》,長春:長春出版社。
連啟元
2001 《明代的獄政管理》,宜蘭:學書獎助學金。
陸峻嶺
1979 《元人文集篇目分類索引》,北京:中華書局。
國家圖書館善本金石組編
2003 《遼金元石刻文獻全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許 凡
1987 《元代吏制研究》,北京:勞動人事出版社。
馮修青
1991 〈元朝的流放刑〉,收入《內蒙古大學學報》(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第4期,頁43-49。
黃時鑑
1988 《元代法律資料輯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1 〈《大元通制》考辨〉,收入《宋元時代的法律思想和社會》(台北:國立編譯館),頁37-62。
黃清連
1977 《元代戶計制度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
曾代偉
1999 〈金朝訴訟審判制度論略〉,收入《民族研究》第二期。
2003 〈蒙元流刑考辨〉,收入《內蒙古社會科學》(呼和浩特:內蒙古社
會科學院)第五期文史哲版,頁45-49。
2004 〈蒙元法定死刑考辨〉,收入《法學家》第5期。
張金銑
2001 《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張金鑑
1977 《中國文官制度史》,台北:華岡出版。
張晉藩
1992 《中國法制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楊一凡輯
2003 〈元代約會制度〉,收入《中國法制史考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甲編,第五卷,〈歷代法制考.宋遼金元法制考〉,頁727-732。
2003 〈《無冤錄》作者生平及成書年代〉,收入《中國法制史考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甲編,第五卷,〈歷代法制考.宋遼金元法制考〉,頁768-772。
2003 〈元代的流刑和遷移考略〉,收入《中國法制史考証》(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院)甲編,第五卷,〈歷代法制考.宋遼金元法制考〉,
頁745-764。
2003 〈元代警跡制度〉,收入《中國法制史考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院)甲編,第五卷,〈歷代法制考.宋遼金元法制考〉,頁764-768。
楊玉奎
2004 《古代刑具史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楊雪峰
1978 《明代的審判制度》,台北:黎明文化。
聞鈞天
1944 《中國保甲制度》,上海:商務印書館。
潘君明
2003 《中國歷代監獄大觀》,北京:法律出版社。
趙 琦
2002 〈大蒙古國諸汗身邊的漢人與儒學〉,收入《蒙古史研究》第七輯,
頁55-65。
趙文坦
1994 〈元朝的獄訟管轄與約會制度〉,收入《中國史論集》,天津:天津
古籍出版社,頁242-255。
趙世瑜
1993 《吏與中國傳統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趙秀玲
1998 《中國鄉里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劉 曉
1995 〈大蒙古國與元朝初年的廉訪使〉,收入《元史論叢》第八輯,頁118-122。
1995 〈元代監獄制度研究〉收入《元史論叢》第七輯,頁35-45。
1995 〈元代警跡人與警跡制度〉,收入《北大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第2輯,頁239-246。
劉令輿
1981 〈中國大赦制度〉,《中國法制史論文集》(台北:中國法制史學會),
頁129-251。
劉馨珺
2005 《明鏡高懸:南宋縣衙的獄訟》,台北:五南圖書。
潘君明
2003 《中國歷代監獄大觀》,北京:法律出版社。
薛梅卿
1986 《中國監獄史》,太原:群眾出版社。
蕭啟慶
1994 〈元代蒙古人的漢學〉,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台北:允晨出版。
有高 嚴
1936 〈元代の司法制度-特別關於約會制〉,收入《史潮》,東京:刀江書
院,第六期。
1939 〈元代の訴訟裁判制度の研究〉,收入《蒙古學報》(東京:善隣
協會)第1號,頁1-39。
安部健夫
1981 《元代史の研究》,東京:創文社。
牧野修二
1978 《元代勾當官の體系的研究》,東京:大明堂出版。
岩村 忍
1952 〈元朝的笞杖刑〉,收入《東方學》,東京:東方學會,第3冊。
1954 〈《元典章》刑部の研究-刑罰手續〉,收入《東方學報》(京都:京
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京都第24冊,頁1-114。
1964 〈元代的肉刑〉,收入《東方學報》(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
所)京都36冊。
宮崎市定
1992 〈宋元時代的法制和審判機構〉,收入《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
選譯》第八冊,頁252-312。
堤 一昭
1996 〈元朝江南行台の成立〉,《東洋史研究》54:4,頁653-684。
愛宕松男
1939 〈元代の都市制度とその起源〉,收入《東洋史研究》第3卷第4
號,頁265-292。
濱島敦俊
1993 〈明清時代中國の地方監獄〉,收入《中國近世の法制と社會》,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頁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