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靜雯
Liao, Ching-wen
論文名稱: 「自由結婚」:日治時期臺灣的婚戀論述與實踐(1910-1930年代)
Free to Marry: the Discourse and Practice of Marriage in Colonial Taiwan, 1910-1930s
指導教授: 游鑑明
Yu, Chien-ming
邱馨慧
Chiu, Hsin-hui
口試委員: 連玲玲
Lien, Ling-ling
許佩賢
Hsu, Pei-hsi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4
中文關鍵詞: 戀愛結婚舊慣聘金文明婚禮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由」婚戀的觀念首先在西方發起,其源於19世紀歐洲中產階級對個人主義的追求,以及試圖擺脫深受基督教義影響的「傳統」婚姻。19世紀中,日本與中國在追求「西化」與「進步」的同時,也受到這波「自由」風氣的影響,而將西方的戀愛學說譯介回國。然而,當鄰近的日本與中國正熱烈討論「自由婚戀」等新思潮時,臺灣卻正值多事之秋,直至日本殖民統治的體制大致底定後,臺灣人才開始有餘力關注「自由戀愛」。由於殖民教育體制的不完備,留學教育成為臺灣人升學的選擇,而在日本與中國等地留學的新知識分子,便在此期間受到日本與中國戀愛思潮的影響,「戀愛結婚論」由留學生引介來臺。在此背景下,本文試圖討論新知識分子引介「戀愛結婚論」的原因,他們如何論述「自由戀愛」與「自由結婚」等新觀念,以及他們在論述與實踐之間可能有的矛盾。
    本文首先討論日本殖民政府在試圖推行舊慣立法期間,對於臺灣人婚姻締結要件的認識,並始終以「依用舊慣」原則影響臺灣人親屬與繼承事項,使得臺灣「舊婚制度」得以合法延續的背景。接著討論新知識分子既受到海外「戀愛結婚」思潮的衝擊,又身陷臺灣「舊婚制度」的困境,因而以「戀愛結婚論」作為人身解放的「新道德」範本,試圖以此解決自身的婚姻問題,展開一連串新舊論辯。最後討論此時期「文明」婚姻進程的最終目標,即實踐「文明婚禮」,以及在實踐過程中的焦點轉向。


    第一章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研究回顧 3 三、研究材料、方法與限制 7 第二章 殖民者認知的臺灣婚姻舊慣 10 第一節 未竟的舊慣立法 10 第二節 舊婚制度中的婚姻要件 14 一、基本原則 15 二、「無聘金無婚姻」 19 第三節 舊婚制度中的婚姻形態 22 一、普通婚姻 22 二、招入婚 23 三、戶內婚姻(媳婦仔) 25 第四節 小結 27 第三章 新知識分子追求的「戀愛結婚」 29 第一節 「戀愛神聖」的新道德 29 一、戀愛知識的引介 29 二、由「靈肉合一」而來的「新道德」 33 三、新舊道德的論辯 35 第二節 婚姻與家族制度的「進化」 40 一、婚姻制度 40 二、從家庭到家族制度 45 第三節 「自由結婚」與實踐方法 49 一、自由結婚 50 二、社交公開 57 第四節 小結 64 第四章 由上而下革新的結婚形式 66 第一節 最初的文明結婚 66 第二節 改革「虛禮」-聘金制度 95 一、人身買賣的聘金問題 95 二、矯風政策中的「聘金廢止」 103 第三節 社會大眾的反應 116 一、「新式結婚」 116 二、宣傳活動 119 第四節 小結 123 第五章 結論 124 參考文獻 130

    一、史料

    (一)報刊
    《三六九小報》,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復刊,1930-1935原刊。
    《臺南新報》,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暨臺南市立圖書館,2009復刊,1903-1937原刊。
    《臺灣》,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3復刊,1922-1923原刊。
    《臺灣日日新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4復刊,1898-1944原刊。
    《臺灣民報》,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4復刊,1923-1944原刊。
    《臺灣青年》,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3復刊,1920-1922原刊。

    (二)調查報告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臺北:古亭書屋,1969復刊,1901-1907原刊。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一卷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一卷下,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七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二卷下,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7。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三卷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8。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三卷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7。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五卷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六卷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三)時人著作
    黃臥松編,《崇文社文集》,臺北:龍文出版社,2009復刊,1927原刊。
    愛倫凱著,朱舜琴譯,《戀愛與結婚》,臺北:國粹出版社,1967復刊,1923原刊。
    佐藤太平,《日本民族戀愛史》,東京:クレス出版,2008復刊,1930原刊。
    持地六三郎,《臺灣殖民政策》,臺北:南天書局,1998復刊,1912原刊。
    池田敏雄,《台湾の家庭生活》,臺北:南天書局,1994復刊,1944原刊。
    中川一男,《日本女性史論》,東京:クレス出版,2008復刊,1925原刊。
    末次保等編,《民俗臺灣》,臺北:南天書局,1998復刊,1941-1945原刊。
    鈴木清一郎,《臺灣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臺北:古亭書屋,1975復刊,1934原刊。
    鈴木清一郎著,高賢治等編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84。
    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南天書局,1995復刊,1939原刊。
    臺灣教育會編,許錫慶譯注,《臺灣教育沿革誌(中譯本)》,南投:臺灣文獻館,2010。

    (四)口述訪談、回憶錄
    三高女校友聯誼會編,《光輝百年》,臺北:三高女校友聯誼會,1997。
    下山一(林光明)自述,下山操子(林香蘭)譯寫,《流轉家族-泰雅公主媽媽、日本警察爸爸和我的故事》,臺北:遠流出版,2011。
    張深切,《里程碑(上)》,臺北:文經社,1998。
    張深切,《里程碑(下)》,臺北:文經社,1998。
    許雪姬訪問,曾金蘭紀錄,《藍敏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
    游鑑明訪問,吳美慧等記錄,《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一)》,臺北:三民書局,1970。

    二、專書

    (一)中文專書
    王天濱,《臺灣報業史》,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2003。
    王天濱,《臺灣新聞傳播史》,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2002。
    王汎森著,王曉冰譯,《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
    王泰升,《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
    王潔卿,《中國婚姻-婚俗、婚禮與婚律》,臺北:三民書局,1988。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4。
    石田一良著,許極燉譯,《日本文化史通論》,臺北:鴻儒堂出版社,1991。
    江文瑜編,《阿媽的故事》,臺北:玉山社,1995。
    江文瑜編,《消失中的臺灣阿媽》,臺北:玉山社,1995。
    竹中信子著,曾淑卿譯,《日治臺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臺灣(大正篇1912-1925)》,臺北:時報文化,2007。
    竹中信子著,熊凱弟譯,《日治臺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臺灣(昭和篇1926-1945)》,上冊,臺北:時報文化,2009。
    竹中信子著,熊凱弟譯,《日治臺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臺灣(昭和篇1926-1945)》,下冊,臺北:時報文化,2009。
    竹中信子著,蔡龍保譯,《日治臺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臺灣(明治篇1895-1911)》,臺北:時報文化,2007。
    何培齊主編,《日治時期的臺南》,臺北:國家圖書館,2007。
    何義麟,《矢內原忠雄及其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臺灣書房,2011。
    余華林,《女性的「重塑」-民國城市婦女婚姻問題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8。
    吳密察等編譯,《臺灣民報社論》,臺北:稻鄉出版社,1992。
    吳密察總編,《文化協會在臺南展覽專刊》,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07。
    呂明純,《徘徊於私語與秩序之間: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女性創作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出版,2005。
    宋成有,《新編日本近代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李文海主編,《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婚姻家庭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李秀領等,《中國婚姻家庭的嬗變》,臺北:南天書局,1996。
    村上重良著,聶長振譯,《國家神道》,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卓意雯,《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
    周敘琪,《1910-1920年代都會新婦女生活風貌:以《婦女雜誌》為分析實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96。
    林明德,《日本史》,臺北:三民書局,2005。
    林明德,《日本近代史》,臺北:三民書局,2008。
    林柏維,《臺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北:臺原出版社,1993。
    林慶彰主編,《日治時期臺灣知識份子在中國》,臺北:臺北市文獻會,2004。
    派翠西亞.鶴見(E. Patricia Tsurumi)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祝瑞開主編,《中國婚姻家庭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脇田晴子等編,《日本女性史》,東京:吉川弘文館,1987。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臺北:麥田出版,2006。
    馬之驌,《中國的婚俗》,臺北:經世書局,1985。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
    張光正編,《張我軍全集》,臺北:人間出版社,2002。
    張光直編,《張我軍文集》,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9。
    張邦梅著,譚家瑜譯,《小腳與西服》,臺北:智庫文化出版社,1996。
    張阿祥攝影,黎振君,《凝視頭份-張阿祥》,苗栗: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2012。
    莊永明,《韓石泉傳》,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93。
    許世楷著,李明峻等譯,《日本統治下的臺灣》,臺北:玉山社,2005。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3。
    陳水逢,《日本文明開化史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陳固亭,《日本新聞史》,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1。
    陳東源,《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陳芳明,《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麥田出版,2007。
    陳芳明,《殖民地臺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臺北:麥田出版,2006。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出版,2011。
    陳昭如,《福爾摩沙.愛情書》,臺北:柿子文化出版社,2005。
    陳柔縉,《囍事臺灣》,臺北:東觀國際文化,2007。
    陳培豐著,王興安等編譯,《「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出版,2006。
    陳惠雯,《大稻埕查某人地圖》,臺北:博揚文化,1999。
    陳湘涵,《尋覓良伴:近代中國徵婚廣告(1912-1949)》,臺北:國史館,2011。
    陳翠蓮,《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臺北:遠流出版社,2008。
    陳鵬,《中國婚姻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0。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游淑珺,《女界門風:臺灣俗語中的女性》,臺北:前衛出版社,2010。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8。
    游鑑明,《她們的聲音-從近代中國女性的歷史記憶談起》,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9。
    黃秀政,《《臺灣民報》與近代臺灣民族運動》,彰化:現代潮出版社,1987。
    黃秀政等,《臺灣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2。
    黃靜嘉,《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臺灣殖民統治及其影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
    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
    楊劍利,《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
    葉榮鐘,《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臺中:晨星出版社,2000。
    葉榮鐘,《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下)》,臺中:晨星出版社,2000。
    趙鳳喈,《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臺北:食貨出版社,1977。
    蔡培火等,《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叢書,1971。
    蔣朝根,《飛揚的年代:文化協會在臺南特展專刊》,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2008。
    鄧南光攝影,古少騏撰文,《看見北埔-鄧南光》,苗栗: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2012。
    鄭政誠,《臺灣大調查: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之研究》,臺北:博揚文化,2005。
    鄭樑生,《日本史:現代化的東方文明國家》,臺北:三民書局,2009。
    鄭樑生,《日本通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93。
    鮑宗豪,《婚俗與中國傳統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戴寶村,《陳中和家族史:從糖業貿易到政經世界》,臺北:玉山社,2008。
    薛化元主編,《近代化與殖民:日治臺灣社會史研究文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
    謝國興,《府城紳士辛文炳和他的志業》,臺北:南天書局,2000。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1984。
    羅蘇文,《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二)日文專書
    大友昌子,《帝国日本の植民地社會事業政策研究》,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2007。
    大江乃志夫等編,《近代日本と植民地(1):植民地帝国日本》,東京:岩波書店,1992。
    大江乃志夫等編,《近代日本と植民地(2):帝国統治の構造》,東京:岩波書店,1992。
    大江乃志夫等編,《近代日本と植民地(3):植民地化と產業化》,東京:岩波書店,1993。
    大江乃志夫等編,《近代日本と植民地(4):統合と支配の論理》,東京:岩波書店,1993。
    大江乃志夫等編,《近代日本と植民地(5):膨脹する帝国の人流》,東京:岩波書店,1993。
    大江乃志夫等編,《近代日本と植民地(6):抵抗と屈従》,東京:岩波書店,1993。
    大江乃志夫等編,《近代日本と植民地(7):文化のなかの植民地》,東京:岩波書店,1993。
    日本植民地研究會編,《日本植民地研究の現狀と課題》,東京:アテネ社,2008
    坂野徹,《帝国日本と人類学者》,東京:勁草書房,2005。
    洪郁如,《近代台湾女性史》,東京:勁草書房,2001。
    淺野豐美,《帝国日本の植民地法制》,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08。
    淺野豐美等編,《植民地帝国日本の法的展開》,東京:信山社,2004。
    淺野豐美等編,《植民地帝国日本の法的構造》,東京:信山社,2004。
    許世楷,《日本統治下の台湾》,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2。
    臺灣史研究部會編,《台湾の近代と日本》,名古屋:中央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2003。
    駒込武,《植民地帝国日本文化の統合》,東京:岩波書店,1996。

    (三)英文專書
    Barlow, Tani E., Gender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 Writing and Feminism.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3.
    Barlow, Tani E., The Question of Women in Chinese Feminism.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4.
    Chan, Leo Tak-hung,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Modes, Issues and Debates.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Press, 2004.
    Chang, Doris T., Women’s Movements in Twentieth-century Taiwan.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9.
    Glosser, Susan L., Chinese Visions of Family and State, 1915-1953.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Lee, Haiyan. Revolution of the Heart: A Genealogy of Love in China, 1900-1950.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Schroer, Sandra Ellen, State of ‘The Union’: Marriage and Free Love in the Late 1800s.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Spurlock, John C., Free Love: Marriage and Middle-Class Radicalism in America, 1825-1860.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88.
    The Modern Girl Around the World Research Group, The Modern Girl Around the World: Consumption, Modernity, and Globalization. Durham &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8.
    Wang, Zheng. Women in 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 Oral and Textual Histories. Berkeley & Los Angeles,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三、單篇論文

    (一)中文論文
    川島真著,許佩賢譯,〈「殖民地近代性」特集解說〉,若林正丈等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2004,頁65-70。
    中西美貴,〈大正後期臺灣新知識份子的世界〉,《臺灣風物》,54:1(2004.03),頁25-46。
    毛文芳,〈情慾、瑣屑與詼諧-《三六九小報》的書寫視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6(2004.12),頁159-222。
    白露(Tani E. Barlow)著,苗延威譯,〈有所需求:一九二O年代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女性〉,游鑑明等主編,《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2007,頁205-254。
    江勇振,〈男人是「人」、女人只是「他者」:《婦女雜誌》的性別論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2(2004.12),頁39-67。
    余華林,〈20世紀二三十年代知識女性戀愛悲劇原因探析〉,李長莉等主編,《近代中國社會與民間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頁331-346。
    吳青霞,〈臺南新報解題〉,《臺南新報總目錄》,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暨臺南市立圖書館,2009,頁7-20。
    吳密察,〈外國顧問W. Kirkwood的臺灣殖民地統治政策構想〉,《日據時期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93,頁1-27。
    吳雅琪,〈近十年臺灣婦女史研究評述-以臺灣地區歷史研究所學位論文為中心(2000-2009)〉,《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8(2010.12),頁295-318。
    吳聰敏,〈臺灣農村地區之消費者物價指數:1902-1941〉,《經濟論文叢刊》,33:4(2005.12),頁321-355。
    呂芳上,〈1920年代中國知識份子有關情愛問題的決擇與討論〉,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Ⅰ):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頁73-102。
    呂芳上,〈法理與私情:五四時期羅素、勃拉克相偕來華引發婚姻問題的討論 (1920-1921)〉,《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9(2001.08),頁31-55。
    坂元弘子,〈試論近代上海「摩登女郎」的形成過程-社會史、思想文化史的多元比較分析〉,李長莉等主編,《近代中國社會與民間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頁241-255。
    李承機,〈殖民地臺灣媒體使用語言的重層構造-「民族主義」與「近代性」的分裂〉,若林正丈等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2004,頁201-239。
    李毓嵐,〈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女性觀〉,《臺灣史研究》,16:1(1993.03),頁87-128。
    李毓嵐,〈林獻堂與婦女教育-以霧峰一新會為例〉,《臺灣學研究》,13(2012.06),頁93-126。
    周敘琪,〈民國初年社交、婚姻文化中的男性〉,胡春惠等主編,《近代中國社會轉型與變遷》,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4,頁507-536。
    周敘琪,〈民國初年新舊衝突下的婚姻難題-以東南大學鄭振塤教授的離婚事件為分析實例〉,王政等主編,《百年中國女權思潮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頁88-107。
    周惠民,〈日據時期臺灣社會結構變遷〉,李國祁總纂,《臺灣近代史社會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頁73-86。
    岡本真希子著,楊永彬譯,〈殖民地統治下臺灣的政治經驗〉,若林正丈等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2004,頁171-178。
    姚人多,〈認識臺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臺之殖民治理性〉,《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2(2001.06),頁119-181。
    春山明哲著,王珊珊譯,〈戰後日本的臺灣史研究-回顧「台湾近現代史研究会」〉,若林正丈等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2004,頁23-61。
    柳書琴,〈通俗作為一種位置:《三六九小報》與1930年代臺灣的讀書市場〉,《中外文學》,33:7(2004.12),頁19-55。
    洪桂己,〈光復以前之臺灣報業〉,李瞻主編,《中國新聞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頁535-563。
    高島航,〈1920年代的徵婚廣告〉,李長莉等主編,《近代中國社會與民間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頁301-318。
    張玉法,〈新文化運動時期對中國家庭問題的討論,1915-192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頁901-919。
    張玉法,〈導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的回顧〉,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頁1-51。
    張炎憲,〈臺灣文化協會的成立與分裂〉,張炎憲等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下冊,臺北:玉山社,2005,頁131-160。
    張國興,〈日本殖民統治時代臺灣社會的變化〉,張炎憲等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下冊,臺北:玉山社,2005,頁55-76。
    張隆志,〈殖民現代性分析與臺灣近代史研究-本土史學史與方法論芻議〉,若林正丈等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2004,頁133-160。
    梁惠錦,〈婚姻自由權的爭取及其問題(1920-1930)〉,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Ⅰ):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頁103-127。
    梁惠錦,〈臺灣民報中有關婦女政治運動的言論(1910-1932)〉,李又寧等主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第二輯,臺北:臺灣商務,1988,頁511-550。
    梅嘉樂(Barbara Mittler)著,孫麗瑩譯,〈挑戰/定義現代性:上海早期新聞媒體中的女性(1872-1915)〉,游鑑明等主編,《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2007,頁255-310。
    許雪姬,〈介於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女性日記-由陳岑、楊水心日記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6(2008.12),頁227-250。
    許雪姬,〈日治時期的板橋林家-一個家族與政治的關係〉,張炎憲等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下冊,臺北:玉山社,2005,頁77-130。
    許慧琦,〈《婦女雜誌》所反映的自由離婚思想及其實踐-從性別差異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2(2004.12),頁69-114。
    許慧琦,〈1920年代的戀愛與新性道德論述-從章錫琛參與的三次論戰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6(2008.12),頁29-90。
    許慧琦,〈去性化的「娜拉」:五四新女性形象的論述策略〉,《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0(2002.12),頁59-101。
    陳明柔,〈《日據時期臺灣知識份子的思想風格及其文學表現之研究》緒論〉,《臺灣文學觀察雜誌》,8(1993.09),頁98-122。
    陳昭如,〈日本時代臺灣女性離婚權的形成-權力、性別與殖民主義〉,若林正丈等主編,《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出版社,2000,頁211-254。
    陳慈玉,〈日治時期臺灣基隆顏家的婚姻策略〉,游鑑明主編,《無聲之聲(Ⅱ):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頁173-202。
    曾文亮,〈全新的「舊慣」:總督府法院對臺灣人家族習慣的改造(1898-1943)〉,《臺灣史研究》,17:1(2010.03),頁125-174。
    游鑑明,〈千山我獨行?二十世紀前半期中國有關女性獨身的言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9(2001.08),頁121-187。
    游鑑明,〈日據時期的職業變遷與婦女地位〉,李國祁總纂,《臺灣近代史社會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頁101-138。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新女性〉,《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32(1994.06),頁2-5。
    游鑑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口述史料中的性別形象〉,《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暨聯經出版社,2009,頁413-461。
    游鑑明,〈是補充歷史抑或改寫歷史?近廿五年來臺灣地區的近代中國與臺灣婦女史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3(2005.12),頁65-103。
    游鑑明,〈臺灣地區的婦運〉,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頁403-553。
    須藤瑞代著,張瓊方譯,〈《婦女雜誌》與日本女性:「同為女人」在近代東亞的意涵〉,《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2(2004.12),頁231-255。
    黃靜嘉,〈日本殖民統治對臺灣法文化之影響:以殖民地法院有關身分法「舊慣」之判例為例,檢視、解讀及書後〉,《中國史新論-法律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暨聯經出版社,2008,頁193-234。
    楊肇嘉,〈臺灣新民報小史〉,《臺灣新民報》,第30冊附錄,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4,頁1-34。
    雷家琼,〈「五四」後10年間女性逃婚與婚姻自主權的爭取〉,李長莉等主編,《近代中國社會與民間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頁241-255。
    臧健,〈「婦女回家」:一個關於中國婦女解放的話題〉,游鑑明等主編,《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2007,頁365-400。
    駒込武著,許佩賢譯,〈臺灣的「殖民現代性」〉,若林正丈等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2004,頁161-170。
    鮑家麟,〈民初的婦女思想(1911-1923)〉,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頁305-336。
    戴寶村,〈臺灣文化協會年代的生活革新運動〉,張炎憲等編,《20世紀臺灣新文化運動與國家建構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3,頁23-41。
    鍾淑敏,〈館藏《臺灣日日新報》的史料價值及其利用〉,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推廣組編,《館藏與臺灣史研究論文發表研討會彙編》,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推廣組,1994,頁137-155。
    顧德曼(Bryna Goodman),〈向公眾呼籲:1920年代中國報紙對情感的展示和評判〉,《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4(2008.12),頁179-204。

    (二)日文論文
    大友昌子,〈日本統治下台湾における社会事業政策の展開〉,近現代資料刊行會編,《植民地社会事業関係資料集(台湾編)》,別冊,東京:近現代資料刊行會,2001,頁43-108。
    井上輝子,〈恋愛観と結婚観の系譜〉,總合女性史研究會編,《婚姻と女性》,東京:吉川弘文館,1998,頁221-238。
    永岡正己,〈日本統治下台湾社会事業史研究の意義と課題〉,近現代資料刊行會編,《植民地社会事業関係資料集(台湾編)》,別冊,東京:近現代資料刊行會,2001,頁5-42。
    沈潔,〈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方面委員制度の展開及びその特質〉,近現代資料刊行會編,《植民地社会事業関係資料集(台湾編)》,別冊,東京:近現代資料刊行會,2001,頁109-132。
    春山明哲,〈台湾旧慣調查と立法構想-岡松参太郎による調查と立案を中心に〉,《台湾近現代史研究》,6(1988.10),頁81-114。

    (三)英文論文
    Farris, Catherine S. P. “Women’s Liberation Under “East Asian Modernity” in China and Taiwan: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Women in the New Taiwan. Armonk, N.Y.: M.E. Sharpe, 2004, pp.325-376.
    Lu, Hsin-yi. “Imagining “New Women,” Imagining Modernity: Gender Rhetoric in Colonial Taiwan,” Women in the New Taiwan. Armonk, N.Y.: M.E. Sharpe, 2004, pp.76-98.

    四、學位論文

    中西美貴,〈挪用現代-大正時期台灣人民的不同殖民地經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呂明純,〈東亞圖景中的女性新文學(1931-1945)-以臺灣、滿洲國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
    李毓嵐,〈世變與時變-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肆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7。
    李嘉莉,〈婚約法律史之研究-主論聘金〉,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7。
    沈靜萍,〈百餘年來臺灣聘金制度之法律分析-兼談臺灣女性法律地位之變遷〉,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2001。
    易燕玉,〈日據時期臺灣大眾小說研究-以女性角色為主〉,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2005。
    林崎惠美,〈日治時期臺灣幼稚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徐孟芳,〈「談」情「說」愛的現代化進程:日治時期臺灣「自由戀愛」話語形成、轉折及其文化意義-以報刊通俗小說為觀察場域〉,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張維正,〈接觸、殖民與文化容受:日治時期臺灣漢人婚禮的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陳庭芳,〈日治時期臺灣人婚俗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2010。
    陳莉雯,〈「島都」與「戀愛」:《風月報》相關書寫的再現與想像〉,國立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職業婦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黃薇勳,〈1906-1930《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短篇小說中家庭女性婚姻與愛情的敘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楊舒雅,〈臺灣總督府舊慣調查及其所見之漢人生命禮俗〉,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溫若含,〈從意識啟蒙到創作轉折:日治時期新文學小說中的「戀愛」敘事研究(1920-1937)〉,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蔡依伶,〈從解纏足到自由戀愛:日治時期傳統文人與知識份子的性別話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7。
    鄧慧恩,〈日據時期外來思潮的譯介研究:以賴和、楊逵、張我軍為中心〉,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鄭鳳晴,〈日據時期新女性的再現分析:以媒體記事與小說創作為中心〉,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藍承菊,〈五四新思潮衝擊下的婚姻觀(1915-192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蘇世昌,〈1920-1937臺灣新知識份子思想風貌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

    五、網站資料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http://memory.ncl.edu.tw/
    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http://xdcm.nmtl.gov.tw/twp/index.asp
    臺大校友雙月刊http://www.alum.ntu.edu.tw/wordpress/
    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
    線上臺灣歷史辭典http://163.21.66.39:7592/doth/Default.aspx?2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http://www.laijohn.com/index.htm

    六、影音資料

    《跳舞時代》
    《紀錄觀點(87):62年與6500哩之間》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