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蕭詩平 |
---|---|
論文名稱: |
邊城堡壘:馬來西亞新山華人的學校與社會 Cultural Stronghold on the Borderland: Chinese Community and Foon Yew Schools in Johor Bahru, Malaysia. |
指導教授: | 蔣斌 |
口試委員: |
林開忠
何翠萍 蔣斌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7 |
中文關鍵詞: | 馬來西亞華人 、新山 、寬柔中學 、界域人類學 、製作地方 |
外文關鍵詞: | Malaysian (Chinese Community), Johor Bahru, Foon Yew Schools, Borderland, Place mak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界域(borderland)的人類學研究視角,藉由馬來西亞新山的華文獨立中學:寬柔中學和新山當地華人社會的情況,來討論馬來西亞新山華人所展現的界域特質。
新山位處馬來半島最南端,與新加坡只有一水之隔。過去的新山(惹呀坡)因新加坡本地土地有限,加上柔佛蘇丹的政策而開始移入華人開墾種植園,並輸出胡椒與甘密到新加坡再出口。今日的新山亦宛若鄰國新加坡的腹地,在數十年內快速都市化,成為馬來西亞第二大城。伴隨著都市化而來的問題有人口擁擠、物價上漲、治安敗壞、人才外流等情況,新山華人面對著這些問題,不只是無奈,並默默接受被邊緣化,反而藉由在地歷史的論述與華人傳統文化來處理自身的窘境,將自己從地理與政治上的邊緣,轉換成另一種優勢。
華人身為馬來西亞的少數民族,又要堅持華文教育,到底該如何生存?新山華人由學界、文化界帶頭,加上地方領袖的力挺,鞏固了「一山、一廟、一校是百年傳統」的論述;其中一校:寬柔,已發展成五所小學、二所中學、一所大學學院的八校規模,當地稱為「寬柔學村」。寬柔中學身為全馬第一所宣布不接受改制的華文獨立中學,也是目前全馬六十所獨中裡學生人數最多的獨中,當地稱為華人文化的堡壘。本論文將從寬柔中學出發,看待新山在全球化與地方化的現象中,思考新山華人如何從中爭取自己的利基(niche),企圖指出寬柔在其中具有的能動性(agency)。
Anderson, Benedict
1999[1991]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吳叡人譯。台北:時報。
Bester, Theodore C.
2008 鄰里東京。上海:譯文出版社。
Chavez, L. R.
1994 The Power of the Imagined Community: The Settlement of Undocumented Mexicans and Central Americ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96(1): 52-73.
Cresswell, Tim
2006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社。
Fong, Pong Eng
1989 Race, Income Distribution , and Development in Malaysia and Singapore. In The Chinese Southeast Asia ,vol (1):316-335,Linda Y. C. Lim and L. A. Peter Gosling, eds.Singapore : Maruzen Asia.
Goodsen-Lawes, J.
1993 Feminine Authority and Migration: The Case of One Family from Mexico. Urban Anthropology 22(3-4): 277-297.
Huang, Shu-min 黃樹民
2007 A Chinese Diasporic Community in Northern Thailand: Contested Political Loyalty and Shifting Ethnicity. In C. B. Tan, ed., China and Chinese Overseas: Transnational; Networks and Homelands. London: Routledge Publications. Pps. 172-190.
Kamarulnizam Abdullah
2009 Johor in Malaysia-Singapore Relations. In Across the causeway: a multi-dimensional study of Malaysia-Singapore relations edited by Takashi Shiraishi. Pp 125-137.Utopia Press.
Kasinitz, P. et. al.
2008 Ch.5 The School System as Sorting Mechanism. In Inheriting the City: The Second Generation Comes of Ag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earney, M.
1991 Borders and Boundaries of the State and Self at the end of Empire. Journal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4(1): 52-74.
Lamont, Michele and Virga Molnar
2002 The Study of Boundar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02(28): 167-195.
Spindler, G.D.
1955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 An Overview. In Fifty Years of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 1950-2000: A Spindler anthology.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Tan Liok Ee
1989 Chinese Education in Malaysia and Singapore . In The Ethnic Chinese in the ASEAN states: bibliographical essays edited by Leo Suryadinata. Pp 166-201.
1999 Chinese Schools in Malaysia: A Case of Cultural Resilience. In The Chinese in Malaysia edited by Lee Kam Hing & Tan Chee-Beng. Pp299-25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白偉權
2011 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華人社會的變遷與整合(1855-1942)。國立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安煥然
2006 寬柔與華社,刊於寬柔論集,鄭良樹主編,頁183-202。
2009a 馬來西亞柔佛古廟游神的演化及其與華人社會整合的關係。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6(2):207-211。
2009b 「文化新山」的邊城風景:戰後馬來西亞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福建廈門大學歷史系博士學位論文。
2011 導言,刊於惹呀坡新舊事,吳華著,頁VI。
王賡武
1987[1974] 東南亞的華人少數民族。東南亞與華人,北京:中國友誼。
1994[1987] 東南亞華人的身分認同之研究。中國與海外華人,台北:台灣商務。
王明珂
2003 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歷史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台北:聯經。
方穎
2008 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的三語教學初探。中國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4;1-8。
古鴻廷
1999 馬來半島華文教育的發展與困境,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24-34。
2000 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之研究,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3:57-86。
2001a 西馬地區華文獨立中學之研究。南洋問題研究,1:23-40。
2001b 東馬地區之華文獨立中學。第四屆世界海外華人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中央研究院。
古鴻廷、曹淑瑤
2003 馬來西亞寬柔中學之研究。刊於近二十年來的海外華人,張啟雄編,頁129-155。台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
白偉權
2011 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華人社會的變遷與整合(1855-1942)。國立師範大學 地理系碩士論文。
李亦園
1968[1985] 一個移植的市鎮:馬來亞華人市鎮生活的調查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2002 中國社會科學院海外華人研究中新成立並舉辦「海外華人研究研討會」祝賀詞:兼談海外華人研究的若干理論範式,頁13-2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0 人類學與現代社會,人類學與現代社會,頁23-66。台北: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
李志賢
2001 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歷史課本之分析(1975-1999)。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李志賢、黃賢強
2006 寬柔中學畢業生的留學動向,夏誠華編,新世紀移民的變遷。新竹市:玄奘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209-226。
吳華
2000 新山一名的由來,新山今與昔,頁1-2。
2011 「惹呀坡」是新山的舊稱,惹呀坡新舊事,頁1-3。
吳一凡
2009 聲氣相通:一個馬華氣功治療班儀式與語言的探討。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佩瑾
2010 建設或建構?以新加坡「紅頭巾」為例探討女性與國家的關係。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開忠
1992 從國家理論的立場論:馬來西亞華文教育運動中「傳統中華文化」之創造。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所碩士學位論文。
林敏萍
2008 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校長角色期望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所碩士學位論文。
林志忠
2010 當前中南半島華人華文教育發展之比較。2010海外僑教與華文教育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
麥留芳
1985 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十四號。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洪麗珠
2008 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的變化及對華人的影響。八桂僑刊3:41-47。
校友聯總、董教總 聯合整理
2009 馬來西亞華教常識手冊,第六版。柔佛華校校友會聯合會印贈。
曹淑瑤
2011 辦學與慈善:以檳城韓江中學的經營為例。東吳歷史學報第26期,頁183-244。
陳子鸚
2004馬來亞華文中學改制:汪永年與鍾靈中學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賢強
2004 從寬柔中學的經營和管理看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董事會個案研究。海外華人與僑民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僑民教育研究:185-194。
鄭良樹
2006a 導言:華文教育是這樣撐下去的,刊於寬柔論集,頁3-16。
2006b 從義興到寬柔學村—《寬柔紀事本末》推薦禮致詞,頁203-205。
2012 鄭良樹:學村的信念和實踐,星洲日報,網路資源,http://www.sinchew-i.com/commentary/node/19367,8月30日。
趙樹岡
2003 東南亞華人的人類學研究:以區域及主題為分析焦點。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3:61-70。
鄭良樹、安煥然
2005 寬柔紀事本末。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
鄭智殷
2010完美演出!?—從劇場國家理論探討「全面防衛」概念下的新加坡文化政策。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怡潔
2012消逝的「海墘」:檳城「姓氏橋」多重邊緣性的形成。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