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羅曉婷 LO,HSIAO-TING |
---|---|
論文名稱: |
級任老師及彩虹志工推動生命教育合作模式之探討 -以新竹市健康國小為例 The Incorporation Model of Teaching “Life Education” by Elementary Homeroom Teachers and Volunteers from “Rainbow Family Life Education Association” : A Case Study of Jian-Kang Elementary School |
指導教授: | 陳美如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4 |
中文關鍵詞: | 生命教育 、彩虹志工 、合作模式 |
外文關鍵詞: | life education, Rainbow volunteers, cooperation model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推動生命教育課程時,國小級任老師與「台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志工可能形成合作模式之探討,並從中瞭解級任老師與志工對於生命教育推展的認知與看法,以及所面臨困境情形之探究並提出解決之道。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進行,以訪談法為主,輔以參與觀察法、文件分析與個人省思札記加以論述與詮釋,主要發現如下:
一、 教學者獨特的生命經驗牽引著個人對生命教育的認知與看法,並影響教學者在課程安排上的思路與應對;個人的生命經典故事,尤其會在教學現場中澄清與還原。
二、 級任老師與彩虹志工推動生命教育的合作方式,相異於傳統論述含有合作動機、合作歷程、合作方式及合作效益的合作模式,是一種立場非同步、付出不相稱之沒有合作的合作模式。
三、 級任老師與彩虹志工對生命教育課程實施困境體認不同,級任老師認為主要困境在於教學時間不足與教材資源貧乏,彩虹志工則認為校方與老師的隱性立場、被動態度是推動的主要困境因素。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ooperative model of elementary school homeroom teachers working with “Taiwan Rainbow Family Life Education Association” paraprofessional volunteers to promote life education courses, while aiming to elucidate homeroom teachers and volunteers cognitive awareness and perspectives on implementing life education, as well as considering pragmatic measures for overcoming obstacles encountered along the way.
The study deploys a qualitative approach, relying predominantly on interviews, with field-based observati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personal reflection notes, along with theoretical and explanatory interpretations, eliciting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 Professional educators unique life experiences tend to richly inform and profoundly impact their cognition and worldviews about life education, further influencing their curricular planning considerations and responsiveness to incorporation of life education across their curriculum; important exemplary anecdotal lessons from their personal lives, also serve to exhibit significant clarification and portrayal purposes during their actual teaching.
2. The homeroom teachers and “Rainbow” volunteers cooperative model for promotion of life education, varies tremendously from traditional discussions of cooperation models emphasizing underlying motivation for cooperation, historical cooperation, cooperative methods, or cooperative efficacy, instead evincing an asynchronous, incommensurate input model for officious intermeddler cooperation.
3. Homeroom teachers and Rainbow volunteers display varied appreciation of the difficulties facing implementation of life education across the curriculum, with homeroom teachers largely considering that the primary concerns lie with inadequate instructional time and lack of appropriate curricular materials, while the Rainbow volunteers tended to regard the almost invisible, passive support from the school and faculty as constituting the key obstacles to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中文部分
David Lodge(2006)。小說的五十堂課。(李維拉譯)。台北:木馬。
Deborah K. Padgett(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王金勇等譯)。台北:洪葉文化。
Irvin D. Yalon(2004)。生命的禮物-給心理治療師的85則備忘錄。(易之新譯)。台北:心靈工坊。
J. Donald Walters(1999)。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林鶯譯)。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Jeffrey Pfeffer & Gerald R. Salancik(2007)。組織的外部控制:資源依賴觀點。(俞慧芸譯)。台北:聯經。
John P. Miller(2009)。生命教育-全人課程理論與實務。(張淑美譯)。台北:心理。
Michael Quinn Patton(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
Patricia Farrell (2003)。做自己的心理管家。(張美惠譯)。台北:張老師。
Peter Lang(無日期)。英國生命教育實施概況。(胥嘉芳譯)。 2010年11月14日,取自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GZ_2vVWZTtkJ:life.edu.tw/a/data/a/A000002494/A000002494.doc+%E8%8B%B1%E5%9C%8B%E7%94%9F%E5%91%BD%E6%95%99%E8%82%B2&cd=1&hl=zh-TW&ct=clnk&gl=tw&lr=lang_zh-TW
Piantanida, M., Garman, B.(2008)。質性研究論文撰寫。(郭俊偉譯)。台北:五南。
Viktor E. Frankl(2008)。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趙可式、沈錦惠合譯)。台北:光啟。
丁居倫(2007) 。嘉義市學校生命教育志工服務學習經驗及生命教育學習需求之研究-以嘉義市五個社區團體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丁秋燕(2007)。生命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 (1985)。大辭典。台北:三民。
文玉清 (2006)。生命教育與課程改革。優質學校教育學報,4, 17-23。
毛淑芳(2003)。宜蘭國小實施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朱元鴻(2000)。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社會學框作筆記。台灣社會學研究叢刊,08。
朱岑樓主編,彭懷真等譯(1991)。社會學辭典。台北:五南。
但昭偉(2001)。生命教育的生命。2010年10月30日,取自http://mail.tmue.edu.tw/~jauwei/aboutme.htm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吳坤良(2005)。社教志工的參與動機、服務學習、參與程度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市:臉譜文化事業。
吳毓智(2006)。幼稚園課程發展行動研究的協同合作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榮鎮(2008)。生命教育推動的現況與展望。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頁9-21) 台北:心理。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9)。2009 年台灣兒童快樂生活大調查報告 。2010年4月4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database_report.php?offset=0&id=289&typeid=4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9)。都會、偏鄉同不同?--2009年台灣兒童人權城鄉差距報告。2010年4月4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database_report.php?id=269&typeid=4&offset=0
周育如(2009)。分析:台灣學童的處境與需要。載於周育如主編,兒童生命教育專刊(頁18-27)。台北:台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
林招蓉(2004)。社區志工參與國民小學生命教育課程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以嘉義市興仁社區發展協會成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蕙苓(2002) 。民眾參與社區環境營造合作關係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明崇(2006)。學校志工的參與動機與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以臺南縣國小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邱愛鈴(2006)。綜合活動領域「生命教育」統整課程與多元智慧教學設計。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頁 97-130)。台北:心理。
姜鵬珠(2003)。何妨吟嘯且徐行─生命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幼慧、姚美華(2008)。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陸與分析。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17-132)。台北: 巨流。
胡紹嘉(2005)。于秘密之所探光:遭遇的書寫與描繪的自我。應用心理研究,25,29-54。
范信賢(2003)。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處境、遭逢與轉變:敘事探究的取向。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組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頁81-126)。台北:心理。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22)。台北:寰宇。
孫效智(2002)。生命教育之推動困境與內涵建構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7,283-300。台中:國立教育資料館。
孫效智(2006)。生命教育之困境與推動策略。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頁51-76)台北:心理。
徐佑琪(2001)。博物館「館際合作策略」之研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素真(2010)。國小生命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分析之研究-以某國小為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未出版,台中。
徐錦雯(2011)。晴空下的光和影~一位小學教師生命與教學的覺知歷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高雲換 (2005)。電子雜誌及電子書的異業合作模式之研究。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乃心(2005)。生命教育課程對國民小學五年級學生生命意義感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淑美(2001)。導讀與謝誌。載於張淑美主編:中學「生死手冊」-以生死教育為取向。台北:心理。
張淑美(2007)。臺灣「生命教育」的發展與未來。教育研究月刊,162,70-78。
張婷怡(2005)。國民小學應用繪本進行生命教育效果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張瑜芳(1999)。合作動機與合作夥伴選擇的決定性因素-以社會福利機構為例之個案研究。私立逢甲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嘉鴻(2004)。育幼機構保育人員與社工人員合作模式及工作承諾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德銳等著(2005)。人際關係與溝通-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臺北:高等教育。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高中課程教育資源網。2010年10月30日,取自http://wise.edu.tw/highschool/outline.php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1994)。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0年4月4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
郭恩惠(2002)。彩虹兒童教育中心國小生命教育課程。台北:台灣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協會。
郭恩惠(2005)。生命教育-人與己(教師本)初階。台北: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協會。
陳立言(2004)。生命教育在台灣之發展概況。哲學與文化,31(9),21-46。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佳禧(2001)。生命教育之體認。台北:水牛。
陳金貴(2005)。志工團隊的統合及協調。2010年08月30日,取自http://vols.moi.gov.tw/vol.moi.gov.tw/ScholarArticle_1.aspx?NO=17&ClickNo=1
陳奎憙(2003)。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浙雲(2006)。學習,從生命開始。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頁77-96)台北:心理。
陳國雄(2003)。國小生命教育課程實施現況與困境之探討—國小教師觀點。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雅芬(2005)。台灣中小學生命教育教材內容分析及編輯過程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彭朱如(1998)。醫療產業中跨組織合作關係類型與管理機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彭鈺茹(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生命教育課程認識及學校行政支援與實施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鈕則誠(2004)。生命教育:學理與體驗。台北:揚智文化。
黃琝仍(2003)。國小生命教育統整課程設計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 241-523)。台北:寰宇。
黃慧玲(2001)。非營利組織與大學服務性社團推展社會服務合作模式之探討。私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偉婷(2008)。組織合作模式研究─以無痕山林運動推展至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詹文克(2002)。先進國家與我國中等學校生命教育之比較研究。2010年11月14日,取自www.nssh.tpc.edu.tw:8080/guidance/生命教育/920507.doc
維基百科(2010)。維基百科。2010年4月4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敏玲(2002)。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台北:心理。
蔣勳(2009)。夢想孤獨。天下雜誌教育特刊,頁177-179。
鄭石岩(2006)。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教學。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頁 23-50)。台北:心理。
鄭宇家(2008)。彩虹生命教育志工推動兒童生命教育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鄭崇趁(2001)。生命教育的目標與策略。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頁11-19)。台北:心理。
黎建球(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37-48)。台北:寰宇。
學習時報(2010)。現代社會衝突理論。2011年06月25日,取自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870604.htm
盧蕙馨(2004)。參與觀察。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頁57-80)。台北:心理。
蕭富元(2009)。生命教育一場沒有輸家的人生競賽。天下雜誌教育特刊,頁6-13。
賴育珊(2002)。合作型態與夥伴特質對關係品質之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賴怡珍(2006)。從社區資源整合觀點探討社教館與社區組織之合作關係。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鍾明宏(2009) 。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志工服務現況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鍾美慧(2006)。生命教育課程對某國中學生生命態度影響之研究-以「欣賞生命」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羅志強(2004)。資訊軟體產業合作模式與關鍵要素之研究。私立元智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嚴玉華(2001)。網路觀點之醫療產業合作動機、合作策略類型、統治機制與經營績效之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嚴祥鸞(2008)。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63-184)。台北: 巨流。
英文部分
Life Education Australia(2010)。History of Life Education Australia。2010年10月11日,取自http://www.lifeeducation.org.au/about-life-education-australia/history
Life Education Centres(2010)。Our History。2010年11月14日,取自http://www.lifeeducation.org.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