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奕喬 Yi-chiao Huang |
---|---|
論文名稱: |
男廁在國中校園的空間意涵─二重國中的個案研究 The Spatial Meaning of Men's Restroom on the Campus Space of Junior High School ─A Case Study of Erzhong Junior High School |
指導教授: |
倪進誠
Chin-cheng NI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所 Department of Enivonment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1 |
中文關鍵詞: | 男廁 、空間生產 、權力 、活歷身體 、日常生活地理學 |
外文關鍵詞: | men’s room, production of space, power, lived bodies, the geography of everyday lif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在校園日常生活中,「廁所」扮演的角色是許多學生次文化進行展演的重要場域,而過往校園廁所的研究大多聚焦在廁所教育及設備的配置或是國小階段的如廁教育等面向,鮮少以處在「狂飆期」的國中階段做為主題。本文以筆者平日工作的場域─新竹縣立二重國民中學做為研究區,首先透過發掘隱藏於校園營運之權力架構,呈現出設計者與管理者對男廁的空間想像、規訓權力及管理「策略」(strategy)。並以「結構下的行動」之視角出發,探討學生在「被規劃」的空間中所表現出之行為樣態,進而理解學生在面對此一權力不對等的空間場域時所展現之調適與抵抗。在理論基礎部份,本研究主要奠基在空間生產理論之上,輔以規訓、活歷身體以及日常生活地理學等社會及身體空間概念,建構出校園中權力與個人的互動架構,並透過規訓權力與學生主體能動性的劃界與跨界互動,形塑出真實與想像兼具的國中校園男廁空間日常生活樣貌。在研究設計部分,則採質性取向之文獻回顧、焦點團體、深入訪談及參與觀察等方法為主要研究方式,並輔以量化問卷進行補助說明。據此,本文首先建構出男廁規訓空間的樣貌,其次則探討學生在男廁中所展現出的身體性與社會性行動,發現學生抵抗戰術的產生與「心理上的滿足與解放」、「社會關係的獲得與維持」以及「對權力的趨近與滲透」等因素息息相關。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work field on weekdays, Erzhong Junior High School in Hsinchu County, has been taken as the study area. First,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hidden power structure on campus operations,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space imagination, disciplinary power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of designers and managers towards the men’s room. Moreo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tions under construction”, this study explores students’ behavioral patterns in such “planned” space and thus contributes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s’ adaptation and resistance demonstrated when faced with such a space of power asymmetry. With regard to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is study mainly draws on the theory on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oncepts of social and physical space, such as disciplines, lived bodies and the geography of everyday life, to construct the interaction architecture between the power and individuals on campus, and to shape the both real and imagined appearance of everyday life for the men’s room space o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campus through the demarcation and cross-boundary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isciplinary power and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In terms of the study design, a series of qualitative approaches including literature reviews, focus groups, in-depth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methods have been used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in this paper, supplemented by quantitative questionnaires as the description. In this thesis, we began by establishing the disciplinary space of the men’s room, followed by a systemic exploration of the social and physical interactions among students within this space. From our observations, we discover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resistance tactics could be due to psychological gratification and liberation, acquisi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attraction of power.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于宗先(1990),台灣學校建築的時代觀。《教育研究》,13,13-17。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文化。
王志弘(1998)。《流動、空間與社會:1991-1997論文選》。台北市:田園城市出版社。
王志弘(2009),多重的辯證─列斐伏爾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組演繹與引申。《地理學報》,55,1-24。
江昺崙(2012),待解放的校園空間。《極光》,第319期,頁10-14。
內政部營建署頒布(2010)。《公共建築物衛生設備設計手冊》。臺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中華民國史教育志編籑委員會編(1990)。《中華民國史教育志》。台北:國史館。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2000),地震受災國民中小學建築規劃設計規範。《建築師》,26(4),103-105。
孔維國(2009)。《不能縮╱說的祕密─男性如廁經驗與陽剛特質展演》。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王應棠(2009),棲居與空間─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地理學報》,55,25-42。
本‧海默爾(2009)。《分析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周群英譯)。新北市:韋伯。(原著出版年:2002年)
艾莉斯.馬利雍.楊(2007)。《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何定照譯)。台北市:商周。(原著出版年:2007年)
尾妹河童(2002)。《廁所大不同》(林皎碧,蔡明玲譯)。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7年)
尾妹河童(2003)。《工作大不同》(姜淑玲譯)。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7年)
吳明修(2005)。《風景區人性化公廁設計規範》。台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李明堂(2003),九二一地震災區重建小學校園規劃與學校建築分析研究-以新校園運動之小學為例。《屏東師範學報》,18,403-436。
李宛澍(譯)(1996)。Greed, C. H. 著。英國女性公廁供需狀況─一個關於尿尿歧視的調查。《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4,309-317。
呂欽文(2009)。《台灣九二一地震與校園重建》。發表於北京大學512川震重建研討會,北京市。
吳寧(2007)。《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爾哲學思想研究》。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吳鄭重(2004),「菜市場」的日常生活地理學初探:全球化台北與市場多樣性的生活城市省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5,47-99。
吳鄭重(2007),重新發現生活城市的魅力─珍.雅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中譯本簡介。《國科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8卷(第三期),頁61-68。
吳鄭重(2009)。《廚房之舞》。台北市:師大地理系。
吳鄭重(2011)。《側體交換的配對/競賽理論芻議:性別協商與社會分工的理論遊戲與運動實踐》。發表於第十五屆台灣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吳瓊洳(2006),以Foucault的規訓觀論述校園內的權力運作:以台灣中部一所國民中學為例。《初等教育學刊》,第25期,頁17-36。
林佳谷、翁瑞宏、李卓翰、邱宏毅、陳叡瑜(1996),中小學校廁所清潔維護現況評估與促進。《中華公共衛生雜誌》,第15卷(第3期),259-267。
林姿慎(2004)。《學校體制中的規訓與抗拒:一個國小教師的現場探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海清、王有煌、蔡淑貞、江季真(2001)。鑑古塑今論台灣的學校建築。收錄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e世紀的的校園新貌》(頁115-130)。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林清江(1986)。《教育的未來導向》。臺北市:臺灣書店。
林憲德(2006),新校園運動的省思。收錄於建築改造合作社(主編),《反省與對話 921震災「新校園運動」的回顧與前瞻研討會手冊》(頁67-76)。臺北市:建築改造合作社。
哈丁‧卡特(2007)。《馬桶如何拯救文明》(陳芝儀譯)。台北市:究竟。(原著出版年:2007年)
洪玉珠(1995),高屏地區國中、小廁所硬體設備及安全衛生之探討。《市師環教》,21,4-14。
洪玉珠、陳佑任、黃秀華(1996),公廁使用者及管理者之問卷調查研究。《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3,46-66。
胡幼慧(2008)。《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重岡洋昭(2000),從廁所瞭解這個國家─從日本各類型建築物廁所之設計看時代趨勢。《建築師》,第26卷(第6期),122-123。
范家豪(2007),「規訓與懲罰」權力分析文本的二階觀察。《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第3期,143-167。
鍾蕙鄉(2006)。《新校園的「新」-新校園運動之設計表現的創新性分析》。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施密特(1992),《梅洛龐蒂》(尚建新、杜麗燕譯)。台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85年)
徐宗國(1994),紮根理論研究法:淵源、原則、技術與涵義。收錄於胡幼慧,《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47-73)。台北市:巨流。
孫瑞穗(2007),讓活生生的女體走出政治新地圖:閱讀楊肉身化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收錄於艾莉斯.馬利雍.楊,《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頁13-27)。台北市:商周。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1994)。《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市:明文。
陳弘儒(1996),私密的喧嘩:公共廁所塗鴉之分析。《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3,72-89。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的質性研究》。台北市:五南。
教育部編(2000)。《新校園運動特輯》。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編(2003)。《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6)。《友善吧!校園:國民中小學友善校園評估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陳明珠(2001),從梅洛龐蒂之現象身體論及傳播的身體。《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報》,3,169-189。
陳宜敏(2005)。學校廁所規劃與維護之淺析。收錄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學校建築與學習》(頁158-180)。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陳政友(1996),學校廁所衛生管理問題與對策。《學校衛生》,28,27-32。
陳政仁(2009)。《梅洛龐蒂論藝術活動的基礎》。國立政治大學地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畢恆達(1990),從兩性平等到性別平等:記葉永鋕。《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3,125-132。
畢恆達、吳錦嫣、唐筱雯、鄭湘敏、吳怡玲、柳廷岳(1999),有意識的建築。《人本教育札記》,123,27-43。
畢恆達(2000),兩性平等指標─公廁空間。《建築師》,第26卷(第6期),122-123。
畢恆達(2003),作為男人,我們長成自己的陌生人。《張老師月刊》,312,82-88。
畢恆達(2003),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51-84。
畢恆達(2009)。《無性別偏見的校園空間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梅洛‧龐蒂(2005)。《知覺現象學》(姜志輝譯)。北京市: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年:1945年)
陳昺麟(2001),社會科學質化研究之紮根理論實施程序及實例之介紹。《勤益學報》,19,327-342。
莫偉民(2008),意識是「我能」─梅洛龐蒂的「我能」現象學探究。《復旦學報》,6,50-57。
莊景智、吳鄭重(2009)。《賤斥之體現:公廁空間的心理分析與如廁身心的空間歷程》。發表於2010年文化研究學會年會「文化生意:重探符號/資本/權力的新關係」,台南市。
莊景智(2009)。《體現賤斥:公廁情境與身心處境的主體過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惠菁(1996),入廁‧辱廁?─從女性的如廁經驗談台灣的廁所文化。《當代青年》,第10卷(第5期),23-25。
黃文定(1999)。《Michel Foucault主體觀之教育蘊義》。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世孟(1990),日本中小學校教室建築設計之演變。《教與學季刊》,第20期,頁12-21。
黃世孟、郭斯傑和周鼎金(2002)。《各級學校校舍維護管理參考作業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曾旭正(2007),新校園運動與教育新空間。《教育研究月刊》,156,34-36。
湯志民(1991)。《國民中小學校園規劃》。臺中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湯志民(1997),台灣學校建築的發展。《校園環境與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湯志民(2006)。《台灣的學校建築》。台北市:五南。
湯志民(2010)。學校建築的新紀元。收錄於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主編),《2010 年新紀元的教育行政發展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87-108)。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
黃怡璋(1990)。《建築空間本質的探討─從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出發》。東海大學地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冠閔(2009),觸覺中的身體主體性─梅洛龐蒂與昂希。《臺大文史哲學報》,71,147-183。
黃淑蓉(2010)。《「異質空間」觀點下的校園空間研究─以高雄市中正高工為例》。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環境設計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彭渰雯(1996a),父權社會的誤導與反挫—新女廁運動後記。《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3,35-39。
彭渰雯(1996b),公廁與性別─圖文翦影。《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3,4-16。
彭渰雯(譯)(1996c)。Bankst, T. L. 著。廁所做為一個女性主義的議題(上)。《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3,4-16。
彭渰雯(譯)(1997)。Bankst, T. L. 著。廁所做為一個女性主義的議題(下)。《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4,309-317。
彭渰雯(2000),對廁所的女性意見─期待更多從女性觀點出發的設計。《建築師》,第26卷(第6期),124-125。
黃琪璘(1998),從學生憋尿行為探討學校廁所衛生管理問題。《國教之聲》,第32卷(第2期),38-46。
董宜秋(2005)。《帝國與便所:日治時期台灣便所興建及污物處理》。台北市:台灣古籍。
楊大春(1996)。《傅柯》。台北市:生智出版社。
楊易霖(2007),淺談老舊校園廁所之規劃與整理。《南縣國教》,26,32-33。
葉啟政(2000)。《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與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論述對話》。台北市:三民書局。
愛德華‧索雅(2006)。《第三空間》(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新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98年)
楊靜(1992),國小學童專用廁所使用現況調查評估。《明志工專學報》,24,137-150。
趙曉維(1995)。《建築空間本質的探討─從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出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齊藤政喜(2010),《東京見便錄:窺看廁所「大」「小」事》(林佩儀、阿夜譯)。台北市:麥田。(原著出版年:2009年)
潘小雪(2006),當代美學中梅洛龐蒂的身體知覺理論之研究。《現代美術學報》,第11卷(第5期),55。
劉金山(2004),從哲學之主體與空間互動觀點談學校建築規劃─以梅洛龐蒂的身體存有論出發。《中等教育》,55,78-89。
劉亞蘭(2007),女性主義與現象學的握合。收錄於艾莉斯.馬利雍.楊,《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頁13-27)。台北市:商周。
鄭金川(1989),梅洛‧龐蒂論身體與空間性。《當代》,35,34-46。
鄭金川(1993)。《梅洛龐蒂的美學》(頁36)。台北市:遠流。
蔡保田(1977)。《學校建築學》。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劉貞貞、劉舜仁(2007),台灣國民小學建築空間形態演變之探討。《建築學報》,61,175-195。
劉國兆(2009),國中生的學校生活適應策略與同儕文化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第23卷(第2期),167-185。
滕淑芬(2002),讓高牆倒下─新校園運動開花結果。《光華》,第27卷(第2期),頁61-65。
歐陽惠敏(2001)。《學校化的身體規訓:一間小學的觀察分析》。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歐普斯撰文(2010),你今天方便了沒?。《幼獅少年》,404,頁64-69。
蔡錚雲(1995),梅洛龐蒂的生平思想。《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2,195-214。
鮑家慶(譯)(1999)。Harding, S. 著。男人是否可以成為女性主義思維的主體。《當代》,142,76-80。
鍾蕙鄉(2006)。《新校園的「新」-新校園運動之設計表現的創新性分析》。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蘇芊玲、蕭昭君(主編)(2006)。《擁抱玫瑰少年》。台北市:女書。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收錄於胡幼慧,《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63-184)。台北市:巨流。
龔卓軍(1998),身體與想像的辯證:從尼采到梅洛龐蒂。《中外文學》,第26卷(第11期),10-50。
龔卓軍(2003a),身體與想像的辯證:尼采、胡塞爾、梅洛龐蒂(六)。《文明探索》,33,29-64。
龔卓軍(2003b),身體與想像的辯證:尼采、胡塞爾、梅洛龐蒂(七)。《文明探索》,35,36-62。
龔卓軍(2006)。《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蘿絲‧喬治(2010)。《廁所之書》(柯乃瑜譯)。台北市:博雅。(原著出版年:2008年)
二、英文部分
Atkinson, R. (1998). Book Review: Thirdspace: 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 Capital & Class, 20, 137-139.
Camus, A. (1983). The Myth of Sisyphus and Other Essays. NY: Alfred A. Knopf.
Certeau, M. D. (1984). The spatiality of social life: towards a transformative retheorisation. In: Gregory, D. and Urry, J. (eds.). Social Relations and Spatial Structures. London: Macmillan, 90-127.
Colebrook, C. (2002). The Politics and Potential of Everyday Live. New Literary History, 33(4), 687-706.
Foucault, M. (1979).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Frank, A. W. (1990). Bringing Bodies Back in: A Decade Review.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2(1), 97-105.
Giddens, A. (1984).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Cambridge: Polity.
Greed, C. (2003). Inclusive Urban Design: Public Toilets. Boston: Architectural Press.
Gregory, M. E. & James, S. (2006). Toilets of the World. London: MERRELL.
Guenzler, J. T. (2002). Time as a disciplinary technology in American public high schools from 1850-2000: A Foucault analytic history, unpublished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Missouri-Saint Louis.
Nespor, J. (2000). Topologies of Masculinity: Gendered Spatialities of Preadolescent Boys. In: Lesko, N. (ed.). Masculinities at School. London: Sage.
Harvey, D. (2006). Spaces of Global Capitalism. London: Verso.
Hoggart, K.., Lees, L., & Davies, A. (2002). Researching Human Geography. London Arnold; New York: Co-Published in the U.S.A.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acobs, J. 1961.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New York: Ramdom House.
Lackney, J. A. (1999). Reading a school building like a book : The influence of the physical school setting on learning and literacy. (ERIC Document Reporduction Service No. ED433692)
Lefebvre, H.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onghurst, R. (1995). The body and geography. Gender, Place and Culture, 2(1), 97-105.
Mallin, S. B. (1979). Merleau-Ponty's Philosophy. The Ontology of situation, 1, 1-44.
Marks, J. (1998). Gilles Deleuze: Viralism and Multiplicity. London: Pluto Press.
Merleau-Ponty, M. (1989).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p. 100). (Smith, C. Trans.). New York: Rouledge & Kegan Paul Ltd.
Merton, R. K., Fiske, M., & Kendall P. L. (1990). The Focused Interview: A Manual of Problem and Procedures. Free Press.
Oliver, K. (1991). Book Review: Throwing Like a Girl and Other Essays in Feminist Philosophy and Social Theory, by Iris Marion Young. Hypatia, 6(3), 218-220.
Pratt, A. C. (1994). Uneven Re-production: Industry, Space and Society. Oxford: Pergamon Press.
Sayer, A. (1992). Method in Social Science: A Realist Approach, 2nd ed.. London: Routledge.
Sebba, R. (1986). Architecture as determining the child’s pace in its school. Jerusalem Israel: ERIC EDRS ED.
Sebba, R. (1994). Girls and Boys and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In: Altman, I. and Churchman, A. (eds.). Women and the Environment. New York: Plenum Press.
Shilling, C. (1993). The body and social theory. London: Sage.
Sim, J. (2003). Happy Toilet Program-A Star Grading System for Singapore Public Toilets. In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Toilet Conference. Taipei: Taiwan Toilet Association.
Silverman, D. (2004). Instances or sequences? Improving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aper presented at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Sec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Berlin, September.
Soja, E. W. (1985). The spatiality of social life: towards a transformative retheorisation. In: Gregory, D. and Urry, J. (eds.). Social Relations and Spatial Structures. London: Macmillan, 90-127.
Soja, E. W. (1996). Thirdspace: 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 Oxford: Blackwell.
WGSG. (1997). Feminist Geographies. England: Addison Wesley Longman.
Wu, C. C. (1998). The Concept of Urban Social Sustainability: Coordinating Everyday Life and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in London, unpublished Ph.D. thesis,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Young, I. M. (2007). On Female Body Experience: “Throwing Like a Girl” and Other Essay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