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爾健
論文名稱: 聖人體無:劉卲、何晏、王弼之本體思想與聖人觀研究
指導教授: 張永堂
陳弱水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1
中文關鍵詞: 人物志劉卲何晏王弼魏晉玄學本體思想聖人觀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所謂的「本體思想」,是指探究天地萬事萬物產生、存在、發展變化之根本原因或根本依據的思想。同時,本文擬從道家本體思想重視「無名」特性的視角,在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特定文本重新進行解讀,以討論曹魏正始時期劉卲、何晏、王弼等人的本體思想。並擬透過探討正始玄學之本體思想的內涵,檢視在這些思想中的聖人觀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最後更試圖指出,他們的本體思想和聖人觀,對於正始玄學的形成、發展,以及對當時或稍後士族社會、政治行為之若干特點的產生,應是有其不可忽視的重大作用的。本文擬以下列的章節安排,對相關的問題進行探討。
    本文第一章,擬憑藉若干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討論在戰國以降、曹魏之前,道家具有「無名」特性之本體思想的淵源與發展,以及在同一段期間的聖人觀之演變,以為劉卲、何晏、王弼之本體思想和聖人觀溯源。不過,由於正始玄學中的聖人主要是指孔子,因此本章所討論的聖人觀基本上是以儒家為主的。而在本章結束前,也擬對在漢末魏初之所以會出現具有道家色彩的儒家聖人觀的原因,作一闡論。
    在第二章裡擬分三個部份探討劉卲《人物志》中的本體思想與聖人觀,並嘗試以討論出的結論為基礎,重新審視《人物志》在魏晉玄學發展史上的定位。
    第一節,擬先透過討論與劉卲相關的歷史紀錄,檢視孔才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對哪些議題產生過影響,並且藉由觀察、評估其影響的程度,以及時人或後人對劉卲的評價,了解其著作和學術思想之特點,以作為進一步研究其人、其思想的預備工作。
    第二節,擬討論《人物志》中的人材形成原理、作為本體的「道」,以及基於「道」而成立的最重要的人才特質,也就是衡量其他一切人才特質的首要標準,即所謂的「中庸之德」。而本文在探討這些觀念時,擬先揭示這些觀念在《人物志》中所展現出的特點,並藉由這些特點找出其思想史的淵源,以了解劉卲用以建構前述諸觀念所利用的思想元素是出自何處的。同時還將討論孔才是如何透過重新詮釋這些思想元素、並賦予它們新的意涵,以建構出帶有其自身的前述諸觀念的。
    第三節,擬討論在《人物志》中具體呈現作為本體的「道」,或者說具備了「中庸之德」的聖人,其內、外在的形象應該帶有哪些特點。而由於《人物志》是一部紀錄、辨識、品評各種人才的著作,因此作為衡量一切人才基礎的聖人該如何辨識,與聖人是否有存在於這個現實世界的可能性,就成為整部書實用性成立的關鍵了。本章擬透過探討《人物志》中聖人形象的特點,以及書中所暗示的、可能的成聖之道,來解釋這兩個問題。
    在第三章裡擬分三個部份,討論何晏的本體思想,以及以其本體思想為基礎所建立的聖人觀。
    第一節,將先透過討論與何晏有關的史料,審視平叔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對哪些議題產生過影響,並且藉著觀察、評估其影響的程度,以及那時或之後的人對何晏的評價,了解其著作和學術思想之特點,以為進一步研究其人、其思想的作準備。
    第二節,將藉著檢視目前可以見到的何晏著作,討論其思想中作為使萬事萬物成立的本體─「道」,以及作為事物特性的「德」等概念的含義。並且透過探討其本體思想如何解釋本體使事物成立這樣的問題,了解在其本體思想體系中「道」與「德」的關係。而由於眾所週知的,平叔使用了《老子》等道家經典的觀念討論儒家經典,因此本節也擬探討何晏如何藉由自身的重新詮釋,調和儒、道之間思想的矛盾,以建構出帶有其獨自特色的本體思想體系。
    第三節,擬透過審視目前可以見到的何晏著作,以及前一部份所討論出的結論,嘗試進一步觀察平叔本體思想中的聖人觀,具有哪些特點。
    第四章也擬分三個部份,討論王弼的本體思想,以及以其本體思想為基礎所建立的聖人觀。
    第一節,擬先藉由討論和王弼相關的紀錄,觀察輔嗣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對哪些議題產生過影響,並且透過審視、評估其影響的程度,以及時人或後人對王弼的評價,了解其著作與學術思想之特點,以為進一步研究其人、其思想作準備。
    第二節,擬藉由討論諸如王弼的《老子注》、《周易注》等著作,探討其思想中作為使萬事萬物成立的本體─「道」的含義,並透過討論其本體思想如何解釋本體使事物成立這樣的問題,了解在其本體思想中本體與事物的關係。
    而由於眾所週知的,輔嗣和何晏一樣,都使用了諸如《老子》等道家經典中的觀念討論儒家經典,因此本章也擬探討王弼如何藉由自身的重新詮釋,調和儒、道之間的思想矛盾,以建構出帶有其獨自特色的本體思想體系。不過湯用彤已經指出,輔嗣思想會合儒、道最明顯的地方,就是其聖人觀念。而王弼思想中的聖人觀念中儒、道思想衝突較為顯著的問題之所在,就是關於「儒教之禮樂」的部份。因此本章的第三節,便擬透過檢視輔嗣的著作,以及前一部份所討論出的結論,嘗試進一步觀察王弼本體思想中的聖人觀,具有哪些特點。在這一節中,除了解釋「成聖之道」、「聖人形象論」等問題之外,並且將特別探討輔嗣如何融會儒、道思想,使得他不但可以充份利用道家的思想解釋儒家的觀念,同時又可以不失儒者矩矱地尊孔抑老,即:提倡仁義禮敬等儒家德行、並主張以之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換句話說,就是探討在王弼的思想中,聖人是如何進行「無為之治」的問題。
    第五章,則擬以前面幾章的結論為基礎,回到歷史上略為觀察:在何、王玄學的本體思想與聖人觀盛行於曹魏末年和西晉之後,對當時哪些重要的政治事件可能發生過影響力,以及可能促成了哪些士族社會、政治行為特點的產生,乃至於前述特點對那時政局的發展所造成的衝擊。本章並且試圖指出:在東晉,即使還存在著其它幾派玄學思想(如竹林玄學、郭象玄學、張湛玄學等)、甚至連佛教也開始流行,但是似乎依然可以看到某些源自何、王玄學的特點,持續地在學術思想、社會與政治等方面,發揮著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目次 致謝辭 緒論 1 一、前言 1 二、與本文相關之研究的回顧 2 三、問題的提出與章節的安排 11 四、本體之多元面貌及其「無名」的特性:本文對《老子》、《莊子》思想所持之立場 15 第一章 「聖人無名」?─正始玄學之本體思想與聖人觀溯源 18 第一節 具有「無名」特性之本體思想的淵源與發展以及同時期儒家聖人觀之演變 19 一、曹魏以前具有「無名」特性之本體思想的淵源與發展 19 二、戰國至西漢儒家聖人觀的發展 24 三、小結 27 第二節 漢末變局與道家化之儒家聖人觀的產生 29 一、漢末變局與儒學地位之動搖 29 二、儒家聖人觀的道家化:東漢中後期儒學中的聖人觀 31 三、小結 34 結語 36 第二章 正始玄學形成的先聲─劉卲《人物志》中的本體思想與聖人觀 37 第一節 劉卲學術之特點及其終極理想之所在 38 一、劉卲學術之特點 38 二、劉卲學術之終極理想 39 三、小結 42 第二節 《人物志》本體思想之研究 43 一、 《人物志》之人物形成原理及其思想淵源 43 二、《人物志》中的「道」─論《人物志》之本體思想 47 三、《人物志》中的「中庸之德」─兼論聖人的「無為之治」 53 四、「中庸之德」與「通變」:劉卲對儒、道思想的重新詮釋與建構 59 五、小結 65 第三節 《人物志》中之聖人形象論與成聖之道 66 一、「五精外章」與「包以澹味」─《人物志》之聖人形象論的矛盾與化解 66 二、「聖人稟之自然,非積學可致」?─《人物志》中的成聖之道 75 三、小結 77 結語─兼論《人物志》在魏晉玄學史中的重新定位 78 第三章 正始玄學的前奏─何晏的本體思想與聖人觀 82 第一節 何晏學術之特點及其終極理想之所在 83 一、 何晏學術之特點 83 二、何晏學術之終極理想 86 三、小結 87 第二節 何晏本體思想之研究 89 一、夫道者惟無所有者也─何晏本體思想中的「道」 89 二、天地、世間事物的生成─論何晏本體思想中的「道」與「德」之關係 93 三、「恃無以生」、「同類相應」與「天地之大德曰『生』」─何晏對儒、道思想的選擇、詮釋和重新建構 98 四、小結 101 第三節 論何晏本體思想中之聖人觀 102 一、「無欲」、「不待多學」與「恍惚不可為形象」 102 二、「無為而治」 106 三、小結 109 結語 111 第四章 正始玄學的高峰─王弼的本體思想與聖人觀 113 第一節 王弼學術之特點及其終極理想之所在 114 一、王弼學術之特點 114 二、王弼學術的終極理想 116 三、小結 117 第二節 王弼本體思想之研究 118 一、「欲言無耶,而物由以成,欲言有耶,而不見其形」:從「無名」特性的角度論王弼思想中的本體 118 二、「始」與「母」─本體在事物生出、返本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稱謂 132 三、小結 143 第三節 論王弼本體思想中之聖人觀 144 一、「自然之不可革」─王弼本體思想中的聖人形象論與成聖之道 144 二、融會儒、道的關鍵與名教危機產生的契機─王弼本體思想中的「體」與「用」 150 三、小結 161 結語 163 第五章 論何、王玄學對魏晉政局之影響力 166 第一節 正始改制與曹魏末年「七賢」思想的若干特點 167 一、何晏、王弼與齊王芳正始年間的改制運動 167 二、從何、王玄學的角度論曹魏末年「七賢」思想的若干特點 169 三、小結 174 第二節 西晉政權的建立與當時士族政治行為之特點的形成 175 一、西晉政權的建立─以武帝平吳前後統治特點之變化與儒家士族的政治勢力盛衰為討論中心 175 二、西晉士族政治行為之若干特點的形成─不以事務自嬰、玄默不語、羞言名教 177 三、小結 180 第三節 士族政治行為之特點對兩晉政局所造成的衝擊 181 一、西晉末年的政局變化─以王衍的生平事跡為討論中心 181 二、論何、王玄學在東晉的影響力─從學術思想、社會和政治等層面所作的觀察 183 三、小結 187 結語 188 結論 189 參考書目 195

    主要參考書目(依編著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基本史料
    王弼,《老子注》(附〈老子指略〉),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版。
    王弼、韓康伯,《周易王韓注》(附〈周易略例〉),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版。
    孔穎達,《左傳注疏及補正》,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版。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編,《緯書集成》卷四,東京:漢魏文化研究會,1963, 4─ 1。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編,《重修緯書集成》卷五,東京:明德出版社,1973, 3─20。
    呂不韋輯,《呂氏春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版。
    何修解詁,《春秋公羊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版。
    何晏等,《論語集解》,臺北:臺灣古籍,2001年版。
    李百藥,《北齊書》,臺北:藝文,1955年版。
    孟軻輯,趙岐注釋,《孟子》,臺北:藝文,1970年版。
    房玄齡等,《晉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版。
    范曄,《後漢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版。
    荀況著,《荀子》,臺北:藝文,1966年版。
    康德原著,鄧曉芒譯,楊祖陶校,《純粹理性批判》,臺北:聯經,2006, 2,初版 2刷。
    班固,《白虎通》,臺北:藝文,1966年版。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河洛,1980年版。
    張湛,《列子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版。
    陳壽,《三國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版。
    嵇康,《嵇中散集》,鄭州:中州古籍,1997年版。
    揚雄,《太玄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版。
    揚雄,《法言》,臺北:藝文,1966年版。
    董仲舒,《春秋繁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5版。
    劉安,《淮南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版。
    劉卲著,劉昺注釋,《人物志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版。
    劉義慶著,劉峻注釋,《世說新語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版。
    劉勰,《文心雕龍》,臺北:藝文,1966年版。
    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
    顏之推,《顏氏家訓》,臺北:藝文,1970年版。
    嚴可均輯,《全三國文》,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版。
    嚴遵,《道德指歸論》,臺北:藝文,1966年版。

    二、近人研究專著
    小野澤精一等編,李慶譯,《氣的思想》,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 1,初版 1刷。
    王仁祥,《先秦兩漢的隱逸》,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1995, 5,初版。
    王伊同,《五朝門第》,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8年,重刊第一版。
    王葆玹,《玄學通論》,臺北:五南,1996, 4,初版 1刷。
    王曉毅,《王弼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初版 3刷。
    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 3,初版 5刷。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初版 2刷。
    伊利亞德著,晏可佳等譯,《宗教思想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4, 6,初版 1刷。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2008, 8,修訂九版。
    李中庸,《漢魏晉玄風的流變及其展現》,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7。
    吳曉青,《魏晉有無之辨研究─從王弼到郭象》,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7, 3,初版。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9,初版 2刷。
    金谷治,《孔子》,東京:講談社,1996, 1,初版16刷。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12,修訂二版 1刷。
    松川健二編著,林慶彰等譯,《論語思想史》,臺北:五南,2006, 2,初版 1刷。
    林麗真,《王弼》,臺北:東大,1988, 7,初版。
    林建邦,《荀子理想人格類型的三種境界及其意義》,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6。
    侯外廬等,《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初版 1刷。
    侯外廬等,《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初版 1刷。
    侯外廬等,《中國思想通史》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初版 1刷。
    侯外廬等,《中國思想史綱》,臺北:五南,1993, 9,初版 1刷。
    容肇祖,《魏晉自然主義》,臺北:里仁書局,1995, 8─31,重排本初版 1刷。
    康中乾,《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本體思想再解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初版 1刷。
    郭梨華,《王弼的自然與名教》,臺北:文津,1995,12,初版。
    許抗生主編,《魏晉玄學史》,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7,初版 1刷。
    許棋淵,《魏晉聖人思想之探究─以西晉到東晉的轉折為中心》,嘉義大林: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6。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臺北:五南書局,1996, 7,初版 1刷。
    張岱年,《張岱年全集(二)》,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12,初版 1刷。
    張岱年,《張岱年全集(四)》,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12,初版 1刷。
    陳東原,《中國教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12,臺四版。
    陳寅恪口述,萬繩楠整理,《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臺北:雲龍,1996, 9,初版 2刷。
    黃文儀,《道不可名與得意忘象─王弼「無名」理論及其思想史的意義》,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6。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四)》,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初版 1刷。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11,重排本初版 1刷,原書出版於1934年。
    馮友蘭著,涂又光譯,《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12,初版 2刷,原書出版於1948年。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7,初版 1刷。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臺北:里仁書局,1995, 8─31,重排版。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6,初版 4刷。
    熊十力,《體用論》,臺北:學生書局,1987, 2, 4刷,原書寫於1959年。
    蔡忠道,《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臺北:文津,2000, 6,初版 1刷。
    劉汝霖,《漢晉學術編年》,上海書店據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影印本。
    劉季高,《東漢三國時代的談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9,初版 1刷。
    鄭介棻,《王弼「無」思想之探究》,臺中: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6。
    盧桂珍,《王弼與郭象之聖人論》,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北:東大,1993,12,四版。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2003, 8,三版 3刷。
    鍾肇鵬,《讖緯論略》,臺北:洪葉文化,1994, 9,初版 1刷。
    戴炎輝,《中國法制史》,臺北:三民書局,2000,10,初版12刷。
    蕭蓵夫等編,《中國哲學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2,初版 1刷。

    三、近人研究專著(英文)
    Wagner, Rudolf G. Language, Ontology,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China: Wang Bi’s Scholarly Exploration of the Dark (Xuanxue). Albany: SUNY Press, 2003.(按:此書中譯本已於2008年出版─楊立華譯,《王弼《老子注》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4,初版 1刷)

    三、近人研究論文
    王曉毅,〈《人物志》成書、版本及學術價值〉,《中國書目季刊》29: 2,1995, 9,頁13∼20。
    牟潤孫,〈論魏晉以來之崇尚談辯及其影響〉,收入牟氏所著《注史齋叢稿》(北京:中華書局,1987, 3,初版 1刷),頁 303∼ 356。
    江建俊,〈「先玄學─由劉卲「徵質」到王弼的「崇本」〉,《六朝學刊》第一期,2004,12,頁 171∼ 196。
    吉川忠夫著,許洋主譯,〈六朝士大夫的精神生活〉,收入劉俊文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 9,初版 1刷),頁84∼ 115。
    杜保瑞,〈對牟宗三宋明儒學詮釋體系的方法論反省〉,《哲學雜誌》34,頁 120∼ 143。
    李幸錦,〈《人物志》其人、其書之探究〉,《鵝湖月刊》二十四卷三期(1998, 9),頁25∼36。
    吳丕,〈《人物志》政治思想分析〉,收入《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3= 133,1989, 5),頁 106∼ 112。
    余英時,〈名教危機與魏晉士風的演變〉,收入余氏所著《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1980, 8,初版),頁 329∼ 372。
    板野長八,〈何晏王弼の思想〉,《東方學報(東京)》第十四卷第一期(1943, 5),頁43∼ 111。
    岡村繁,〈劉卲《人物志》的人物論構想及其意圖〉,收入岡村氏著,陸曉光譯,《漢魏六朝的思想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初版 1刷),頁 237∼ 261。
    岡村繁,〈《人物志》劉注校箋〉,收入岡村氏著,陸曉光譯,《漢魏六朝的思想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初版 1刷),頁 262∼ 395。
    周一良,〈名教自然將無同思想之演變〉,收入周氏《魏晉南北朝史劄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8,初版 1刷,頁85∼94。
    唐長孺,〈魏晉玄學之形成及其發展〉,該文收入唐氏所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55, 7,初版 1刷),頁 311∼ 350。
    唐長儒,〈清談與清議〉,收入唐氏所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55, 7,初版 1刷),頁 289∼ 297。
    高晨陽,(〈崇本息末:王弼玄學體系的建構方法〉,《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 1,頁10∼16。
    孫實明,〈略論王弼何晏的貴無論〉,《學術月刊》,1981:10= 149,頁33∼36。
    徐高阮,《山濤論》,收入《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四十一本第一分冊,1969, 3,頁87∼ 125。
    陳弱水,〈《復性書》思想淵源再探─漢唐心性觀念史之一章〉,收入《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六十九本第三分,1998, 9,頁 423∼ 482。
    陳寅恪,〈述東晉王導之功業〉,收入陳氏所著《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 6,初版 1刷),頁55∼77。
    陳寅恪,〈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收入陳氏所著《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 6,初版 1刷),頁 201∼ 229。
    陳福濱,〈《老子指歸》中「道」思想之探究〉,收入《哲學與文化月刊》,2003, 9,頁79∼91。
    陳榮灼,〈王弼解釋學思想之特質〉,見《臺大文史哲學報》55(2001,11),頁 275∼ 277、 279∼ 294。
    福永光司,〈道教における天神の降臨授誡〉,收入福永氏所著《道教思想史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88, 1─ 8,初版 2刷),頁71∼ 121。
    蔡振豐,〈對反或連續:王弼與郭象思想的爭議〉,收入《臺大中文學報》第二十四期(2006, 6),頁83∼ 114,
    蕭璠,〈皇帝的聖人化及其意義試論〉,收入《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六十二本第一分冊,1993, 3,頁 1∼37。
    顧頡剛,〈聖、賢觀念和字義的演變〉,收入《中國哲學》第一輯(北京:三聯書店,1979, 8),頁80∼96。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