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幸蓉
Tsai shing rung
論文名稱: 數位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概念學習與電腦素養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e-learning to sixth grade elementary-school students about scientific conceptual learning and computer-literacy.
指導教授: 張美玉
Chang mei yu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2
中文關鍵詞: 數位學習科學概念學習電腦素養
外文關鍵詞: e-learning, scientific conceptual learning, computer literac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於數位學習系統中,國小六年級學童對於科學概念學習以及電腦素養之研究。藉由智慧型多媒體平台所設計的水循環數位學習教材,探討學生的科學概念學習,以及學生的電腦素養是否影響學生在數位學習系統學習科學概念,最後,想瞭解學生對於數位學習教材的意見如何。
    本研究所採取的方法為量的研究法,分別以獨立樣本t檢定、相依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的統計方法,而所蒐集的資料來自國小六年級學生四個班級共121人,將所蒐集的資料經統計分析後,所獲得的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學生在水循環的數位學習教材,有達學習成效之差異。
    二、在智慧型多媒體的系統中建置水循環數位學習教材,能對學生的迷思概念有所澄清與矯正。
    三、學生的電腦素養對於學習水循環數位教材並沒有達顯著差異,亦即電腦素養層級並未影響學生的概念學習成效。
    四、學生對於學習水循環數位學習教材大多呈現正面的態度。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and to research sixth grade elementary-school students about scientific concept-learning and computer-literacy. This study is to research student’s scientific concept-learning and how it influences students’ computer literacy if they are learning science-concept on e-learning management by designing the water-cycle e-learning teaching materials on Intelligent Multimedia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Finally, it can ascertain students’ opinions for using the e-learning teaching materials on Intelligent Multimedia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The method of the study is quantitative research by way of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dependent sample t-test, and on-way AVOVA etc… The data i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elementary sixth-grade schoolchildren in four classes consisted of 121 people. And then, we analyze the statistics and there is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as follows:

    1. The effects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 after students learning the water cycle e-learning teaching materials.
    2. To design the water cycle e-learning teaching materials on Intelligent Multimedia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can help students’ misconception to correct.
    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students’ computer literacy while learning water cycle e-learning materials; that is the levels of computer literacy don’t influences students’ conceptual learning effects.
    4. Students held more positive opinions toward e-learning material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數位學習------------------------------------- 7 第二節 科學概念學習之研究--------------------------- 19 第三節 電腦素養與數位學習--------------------------- 27 第四節 數位學習系統在自然與生活科技之相關研究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3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2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詮釋------------------------------- 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學生的學習分析------------------------------- 65 第二節 學生學習成效分析----------------------------- 69 第三節 學生的電腦素養與學習成效分析----------------- 74 第四節 學生對於數位學習教材意見分析----------------- 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80 第二節 建議----------------------------------------- 8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85 英文部分------------------------------------- 90 附錄 附錄一 水循環教學活動診斷試題----------------------- 91 附錄二 電腦素養測驗卷------------------------------ 95 附錄三 數位平台意見調查表-------------------------- 97 表 次 表3-2-1 實驗階段----------------------------------39 表3-3-1 數位教學教材前後測試題信度分析------------43 表3-3-2 數位教材影片編碼圖------------------------52 表4-1-1 男女學生在前測的組別統計量----------------66 表4-1-2 男女學生在前測的獨立樣本檢定--------------66 表4-1-3 男女學生在後測的組別統計量----------------66 表4-1-4 男女學生在後測的獨立樣本檢定--------------66 表4-1-5 男女學生在電腦素養的組別統計量------------66 表4-1-6 男女學生在電腦素養的獨立樣本檢定----------66 表4-1-7 學生在水循環學習前後測分數與電腦素養分數摘要表 67 表4-2-1 學生學習水循環數位教學教材前後測t檢定摘要表 68 表4-2-2 學生學習水循環科學概念的進步百分比-------69 表4-3-1 四班電腦素養平均值-----------------------72 表4-3-2 學生電腦素養前後後測分數之單因子變藝術分析73 表4-4-1 學生學習水循環數位教學教材之意見百分比與平均數 75 表4-4-2 男女對於水循環數位學習教材意見之平均數---77 圖 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37 圖 3-1-2 研究設計流程圖---------------------------38 圖 3-3-2 數位內容與智慧型多媒體管理系統-----------45 圖 3-3-3 水的三態變化概念階層圖-------------------47 圖3-3-4 學生登入畫面首頁-------------------------48 圖3-3-5 AAABC教學元件畫面------------------------49 圖3-3-6 AAB熔化教學元件畫面----------------------50 圖3-3-7 蒸發作用教學元件-------------------------50 圖3-3-8 AAD凝結教學活動--------------------------51 圖3-3-9 AACAACA潮濕對蒸發的影響教學動畫----------54 圖3-3-10 AACAAAAAA加熱使水蒸發教學動畫------------55 圖3-3-11 標準化教材系統上傳畫面-------------------57 圖3-3-12 輸入教材名稱畫面-------------------------57 圖3-3-13 迷思概念診斷試題之上傳-------------------58 圖3-3-14 教材流程編輯說明-------------------------59 圖3-3-15 教材流程編輯圖---------------------------60 圖3-3-16 教材流程規程r設定------------------------60 圖3-3-17 熔化教學流程編輯畫面---------------------6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書局。
    王坤德(2004)。數位學習教材機制的設計與管理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學院工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台灣軟體自由協會(2004)。數位學習-新挑戰下的新契機。2004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slat.org/communique/200203
    左太政(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2004年10月30日,取自:http://content.edu.tw/new/result1.htm
    行政院(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科技顧組主辦:「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數位台灣。2004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taiwanchambers.net/b%20new/2008n.htm
    何志中(1999)。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網路素養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坤璋(2000)。結合學習環境策略與電腦網路於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學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吳清山、林天祐(2001)。電子學習。教育研究月刊,91,119-120。
    巫靜宜(2000)。比較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研究---以Word 2000之教學。淡江大學教育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周甘達、劉冠麟譯(2002):教育心理學。台北:華騰文化。
    周倩、楊臺恩(1998)。電腦網路的特質及相關問題初探。社教雙月刊,84,17-20。
    周倩、謝淵任(2004)。中小學資訊安全課程之內涵與設計原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2004數位學習研討會。屏東,屏東師範學院。(NSC92-2520-S-009-006)
    岳修平 (2003)。數位學習推動策略之機構觀點。台大教與學電子報,24,專家專欄。
    岳修平(1999)。台灣北區遠距教學實施評估。教學科技與媒體,43,11-20。
    林顯輝(1993)。國小兒童水循環概念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NSC-81-01110-S153-02。
    林顯輝(1995)。國小兒童蒸發與凝結概念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3-0111-S153-002-N。
    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1-34。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台北:師大書苑。
    邱貴發(1998)。網路世界中的理念與發展。教育研究資訊,6(1),20-27。
    計畫研討會」。11月3日,台北市,台灣大學。
    倪惠玉(1994)。國民小學教師科技素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藝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唐文華、劉馨韓(2004)。網路虛擬 恐龍教育館的建置方法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9,39-54。
    唐文華、蔡文煥、徐瑞娥、林清洲(1999)。資訊科技融入數學科實地教學成效評估計劃成果報告。
    唐文儀(1994)。南部地區國小電腦素養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臺南師院學生學刊,15,75-82。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美玉(1999)。國小學童自然科學概念改變教學策略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編號:NSC-88-2511-S-134-005(未發表)。
    張美玉(2001)。溫度相關概念改變歷程之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
    張美玉(2003)。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溫度與熱量」概念在智慧型多媒體內容管理系統之應用-教學內容、策略、與評量。國科會研究計畫。
    張凱綸(2002)。國小學童對「水的三態變化」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敬宜(1997)。國小高年級學童蒸發、凝結與沸騰概念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5(3),321-346。
    張敬宜(1998)。教師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蒸發、凝結與沸騰概念了解之研究。台北師院學報,11,453-472。
    張敬宜(2000)。大台北地區國小學童對空氣相關概念認知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8 (2),141-156。
    張靜嚳(1995)。何謂建構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3。2004年10月6日,取自:http://pck.bio.ncue.edu.tw/pckweb/c&t/issue1-8/v3-1.htm
    教育部(1999)。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科技」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資訊種子學校建置與教師團隊培訓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a)。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科圖書審定辦法修正草案總說明。2004年10月30日。取自:http://www.edu.tw/secretary/92publicnews/9207/27.htm
    教育部(2003b)。資訊教育基礎建設擴大內需方案實施作業計畫。2004年11月1日,取自:http://140.111.1.192/information/standard/elmdev.htm(台(87)電字第87131689號函發布)。
    教育部(2003c)。協助國民中小學推動資訊教育實施計畫。2004年11月1日,取自:http://www.edu.tw/moecc/information/plan/92/plan.htm
    許瑛玿、廖桂菁(2002)。情境式網路輔助學習之研發與實踐。科學教育學刊,10(2),157-178。
    陳年興(2004a)。國內遠距教學現況介紹。中山網大課程,2004年10月22日,取自:http://www.dl.nsysu.edu.tw/info/intro/ppframe.htm
    黃人竑(2002)。數位學習管理系統之功能與標準。資訊與教育雙月刊,89,21-32。
    黃台珠(1984)。概念的研究及其意義。科學教育月刊,66,44-56。
    黃淑珠(2000)。高職學生電腦網路態度、素養及使用現況之調查研究。淡江大學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黃雅君(2000)。台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知能及相關設備利用情形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榮村(2003a)。現行教科書審定制度之檢討與未來規劃。立法院第五屆第二會期專案報告,2004年11月20日,取自:http://140.111.1.192/minister/case/920102.html
    黃榮村(2003b)。教育部資訊教育辦理現況。中華民國92年5月12日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五屆第三會期第二十二次會議專案報告,2004年11月20日,取自:http://140.111.1.192/minister/case/920512.html 。
    楊高智(2004)。改進國小自然科實驗活動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燕玉(2001)。在科學故事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科學本質觀與對科學的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資策會(2004)。台灣歷年上網人口統計。2004年11月2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usage_1.asp 。
    廖肇弘(2003)。我國eLearning產業發展現況。資策會推廣服務處主辦:「e-Learning數位學習圓桌會」。2月27日,台北市:晶華酒店。
    劉兆漢、黃興燦(2002)。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規劃。台北:行政院科技顧
    歐陽鍾仁(1996)。科學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蔣姿儀(1996)。國民中小學學生電腦態度、電腦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松輝(2004)。線上地球科學網路教學課程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蔡竺君(2000)。網路輔助自然科學習對國小學生學習成就及態度影響之個案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蔡振昆(2001)。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之比較研究──從教學媒體、班級經營及教學評量來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美玲(2003)。教師線上進修模式建構與系統發展之研究。視聽教育,44(6),30-40。
    鄭湧涇(1998)。概念學習研究對科學教學與師資培育的啟示。載於國民中學學生概念學習研討會論文集,18-32,國立臺灣大學。
    韓善民(2001)。我國資訊教育發展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81,7-12。
    簡美容(2001)。國小學童對溶解相關概念認知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藍瑋煥(2002)。國一生在網路環境學習「水」的統整課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Bar, Varda.(1989).Children’s view about the water cycle. Science Education,V73(4).
    Hashweh, J.K(1988).Descriptive Studies of Students’ Conceptions in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5(2),121-134.
    Kozlow, M.S.&Nay, M. A.(1976). An aapproach to measuring scientific attitude. Science Education , 60, 147-172.
    Lawson, A.E.,(1991).Constructivism and domains scientific knowledge: A reply To lythcott and duschl . Science Education,75(4),481-489.
    Orsbone,R.J. &Cosgrove, M.M. (1983)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the changes of state of water,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9):825-38.
    Posner,G.J.,Strike,K.A.,Hewson,P.W.,&Gertzog,W.A.(1982).Accommodation of a scientific conception:Toward a theory of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 6,211-227.
    Rosenberg, M. J. (2001). E-learning : 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age. New York : McGraw-Hill.
    Stavy,R. (1990). Children’s conception of changes in the state of matter: from liquid (or solid) to gas, Journal of Rea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7(3): 247-66.
    McClure,C. R.(1994). Network literacy:A role for libraries?Informatiom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115-12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