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維強
Weiqiang Zhou
論文名稱: 明代戰車研究
The Battlewagons in Ming China
指導教授: 黃一農
Yi-long Hua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14
中文關鍵詞: 戰車火砲明代邊防軍事史
外文關鍵詞: battlewagon, artillery, frontier defenses in Ming Dynasty, military history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戰車是世界進入火器時代後,最重要的陸上兵器之一。中國作為發明火藥的帝國,在明代金屬火器全面配發至常備軍。明軍為了發揚火力、對抗騎兵、防守隘口、戒護城池、京師衛戍、運輸輜重、保衛樵採及構築邊牆者等需要,在北京和邊鎮發展並製造出種類繁多和數量龐大的戰車。然而,因《明史.兵志》修纂的誤失,以「無用未戰」來評價明代戰車。致使明代戰車的車制、營制、戰術、火器、戰略、戰績等諸問題,一直沒有受到軍事史家應有的重視。
      本研究以文獻研究出發,先著手分析《明史.兵志》等清修官史錯誤史論之形成及其謬誤原因。其次,分析並釐清了明清史料中關於戰車的記載及其限制。最後,論文的主題以《明實錄》為底本,採取奏議、文集、兵書、檔案、方志和雜史等史料,及部分火器史研究成果,試圖重建明代二百餘年的戰車思想、車制、營制、戰術、戰略和效用等歷史活動。本研究中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是不僅明朝使用並依賴戰車,後金在遼東崛起的過程中,亦有部分漢人降將善於使用戰車,甚至在一些作戰中,後金所能動員的戰車數量還多於明軍。
      自八○年代起,世界史展開了「新軍事史研究」的風潮,名家輩出,然而在發展世界火器文明理論時,往往缺乏中文史事之支持,甚至仍襲用《明史.兵志》「無用未戰」的觀點。因此,本研究當能在明代戰車和火器的使用上,提供相當充分的例證。


    Battlewagons are one the most important land-based weapons after the invention of firearms. In Ming Dynasty, metal-made firearms were widely issued to the regular army. For the purposes of fire power support, anti-calvary, defend the passes and cities, transportation of heavy equipments, protection of loggers, and guarding the builders of the Great Walls, the Ming Army had built a great variety of specialized battlewagons. However, an error made during the writing of the Mingshi Bingzhi(the Treatises on military affai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 明史兵志), resulted in the comment that Ming's battlewagons were "useless and not used in battles.” As a result, future military historians failed to take this weapon into consideration.
    This research starts with a literature review. We investigate the cause of errors with the official histories such as the Mingshi Bingzhi. We then reviewed the records regarding battlewagons and their sources. At the end, we used the Ming Shilu(Veritable Records of the Ming Dynasty, 明實錄)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reconstruct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Ming Dynasty's use of battlewagons. And selected materials from various sources, such as petitions, discussions, collected works, books on the art of war, Grand Secretariat Archives, local chronicles, unofficial histories, and some monographs on firearms history. We found that not only the Ming Empire used battlewagons; the Manchurians also used battlewagons frequently during Ming-Qing conflicts. Some defected Ming commanders were skillful in using battlewagons. In certain battles, the Manchurians even launched more battlewagons than the Ming Army ever did.
    Ever since the 1980s, a new generation of military history scholars emerged. However, their discussions with Chinese firearms are generally not supported by Chinese historical sources. Many of them adopted the erroneous view by the Mingshi Bingzhi. This study shall provide certain insight into the use of battlewagons and firearm of Ming Dynasty.

    致謝詞 1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民國以來明代戰車之研究回顧 29 第三節 史料學和研究取向 38 第二章 明代戰車之起源 49 第一節 明初在軍事上使用車輛之例證 49 第二節 土木之變與北京戰車之初造 57 第三節 土木之變後邊鎮戰車之造作 67 第四節 戰車與野戰陣法之發展 74 第五節 小結 80 第三章 成化至正德時期之戰車 83 第一節 成化初期邊患與京營、邊鎮之議造戰車 84 第二節 成化朝反對造戰車之議 88 第三節 余子俊與宣大二鎮戰車之議造 92 第四節 禮部右侍郎丘濬對前代戰車之評析 96 第五節 弘治朝陝西戰車之請造 98 第六節 正德晚期戰車之請造與應用 101 第七節 成化正德間朝廷對於進獻戰車之處理 102 第八節 小結 107 第四章 歐洲火器輸入後之戰車與西北邊防 109 第一節 歐洲火器的輸入 110 第二節 嘉靖初期的戰車戰略、製造和思想 115 第三節 陝西三邊總督劉天和與戰車 120 第四節 嘉靖中期戰車之請造 129 第五節 陝西三邊總督曾銑的復套主張與霹靂戰車 134 第六節 小結 141 第五章 庚戌之變後邊鎮與京營戰車之置造 143 第一節 甘肅巡撫陳棐的《火車陣圖考》與破虜三車 145 第二節 大同巡撫李文進與俞大猷造練戰車 147 第三節 庚戌之變後京營戰車的置造 162 第四節 邊防戰略的改變與薊昌等鎮之設立 170 第五節 小結 181 第六章 隆慶朝至萬曆初期薊鎮和京營的軍事改革與戰車 183 第一節 隆慶初的軍政、外患與南方官將的起用 184 第二節 譚綸就任薊遼總督後的邊防興革 192 第三節 戚繼光的戰車思想與實踐 204 第四節 薊鎮改革的展現:隆慶六年大閱合練 239 第五節 汪道昆與萬曆初年四鎮聯合防禦的成形 251 第六節 隆萬間京營之整頓與俞大猷之北上練京軍 267 第七節 小結 288 第七章 萬曆朝之戰車與邊防 291 第一節 萬曆初戰車政策之更易、戰術技術發展與實戰成效 292 第二節 壬辰倭禍與戰車 311 第三節 趙士楨與徐鑾對於京營戰車及車用火器的改良 319 第四節 薩爾滸決戰與明軍戰車軍團的覆滅 341 第五節 薩爾滸、開鐵役後明廷之迴響 356 第六節 小結 367 第八章 天啟朝遼東戰略與戰車 369 第一節 熊廷弼之經略遼東與遼瀋之役 369 第二節 西平之敗等役與廣寧之棄 382 第三節 孫承宗與薊遼戰車軍團之再造 396 第四節 寧遠之役與覺華島之役 413 第五節 寧錦攻堅戰(寧錦之捷) 422 第六節 小結 427 第九章 清軍之全面攻勢與明代戰車之輓歌 429 第一節 北京奔襲戰 429 第二節 大凌河圍城戰 437 第三節 旅順之役與遼東明軍的變化 442 第四節 松錦之戰 445 第五節 崇禎祭祀地壇與戰車 455 第六節 崇禎朝戰車之請造、研發與明末戰車之輓歌 457 第七節 小結 465 第十章 結論 467 第一節 明代戰車的製造技術和戰術演進 467 第二節 明代戰車之功能與戰績 470 第三節 明代戰車之發展及制約因素 473 第四節 做為世界史研究的明代戰車研究 477 附錄 481 參考書目 502 圖 次 圖1-1:胡斯車堡圖 4 圖1-2:Augus McBride 所繪的1421 年東波西米亞車堡復原圖 4 圖1-3:清修官史修纂明戰車史事淵流圖 19 圖1-4:太祖破潘宗顏營戰圖(局部) 24 圖1-5:《大清太祖高皇帝實錄稿本》的翻譯法示意圖 26 圖2-1:《天工開物•舟車》所載的合掛大車(騾車)圖 61 圖2-3:寧夏鎮城圖及戰車廠位置 69 圖2-4:郭登戰車營制圖 71 圖3-1︰[正德]《大同府志》所載余子俊造戰車圖 94 圖3-2︰[正德]《大同府志》所載余子俊戰車營圖 95 圖4-1:《籌海圖編》所附的佛郎機銃圖 112 圖4-2:鳥銃外型及槍機結構圖 114 圖4-3:鳥銃銃管與扳機部分解圖 115 圖4-4:寧夏鎮冬操夏種舍餘民兵據點和兵車庫所在對照圖 117 圖5-1:戰車圖 152 圖5-2:戰車含車兵圖 153 圖5-3:戰車小隊圖 153 圖5-4:糧車圖 154 圖5-5:雙輪戰車圖 154 圖5-6:小營操車陣更疊放銃示意圖 157 圖5-7:大同戰車的防禦陣形 158 圖5-8:大營戰法圖 159 圖5-9:萬曆初年北京與四鎮形勢圖 173 圖6-1:車營編組示意圖 209 圖6-2:正廂行營圖 211 圖6-3:偏廂行營圖 211 圖6-4:車營圖 213 圖6-5:戰車和輕車圖 214 圖6-6:《四鎮三關誌》的輕車圖 215 圖6-7:《四鎮三關誌》的偏廂車圖 215 圖6-8:無敵大將軍車圖 218 圖6-9:火藥車圖 218 圖6-10:將軍銃和無敵大將軍銃 219 圖6-11:《四鎮三關誌》的元戎車圖 219 圖6-12:《四鎮三關誌》的座車圖 219 圖6-13:《四鎮三關誌》的火箭車圖 221 圖6-14:《練兵實紀》的飛鎗飛刀飛箭圖 221 圖6-15:《練兵實紀》的火箭圖 221 圖6-16:《四鎮三關誌》的望杆車圖 222 圖6-17:《四鎮三關誌》的皷車圖 222 圖6-18:馬隊圖 224 圖6-19:《練兵實紀》的馬營圖 225 圖6-20:步隊圖 227 圖6-21:《四鎮三關誌》中的步兵護具圖 227 圖6-22:步營圖 227 圖6-23:輜重車圖 229 圖6-24:《四鎮三關誌》的輜重車圖 229 圖6-25:輜重營圖 230 圖6-26:步兵有敵情顧慮時之橫排陣 235 圖6-27:廣行營圖 236 圖6-29:廣下營圖 236 圖6-29:隆慶六年薊鎮大閱第一階段「傳烽」(22日)示意圖 244 圖6-30:隆慶六年薊鎮大閱第二階段「臺□守禦」圖(24-26日) 245 圖6-31:隆慶六年薊鎮大閱第三階段「合戰於原野」圖(27日) 247 圖6-32:隆慶六年薊鎮大閱第四階段圖「追戰於關口」(28日) 249 圖6-33:合操營陣說接戰陣形圖 250 圖6-34:標車合營式 251 圖6-35:薊鎮戰車布防圖 261 圖6-36:遼東鎮戰車圖 263 圖6-37:遼東鎮戰車布防圖 266 圖6-38:獨輪戰車營圖 267 圖6-39:雙輪戰車圖 277 圖6-40:俞大猷京營戰車尺寸示意圖 278 圖6-41:單營行軍圖 279 圖6-42:單營結營圖 279 圖6-43:單營追擊圖 280 圖6-44:雙營行軍圖 281 圖6-45:十干萬全陣圖 282 圖6-46:五行陣圖 285 圖6-47:三才陣圖 286 圖6-48:步兵出陣圖 287 圖7-1:大神銃滾車圖 299 圖7-2:葉夢熊滅虜砲車圖 300 圖7-3:葉夢熊輕車圖 301 圖7-4:新演許論方陣圖 306 圖7-5:八門出奇方陣圖 307 圖7-6:戰車圖式 308 圖7-7:鷹揚車裡面圖 324 圖7-8:鷹揚車各部圖 324 圖7-9:鷹揚車外面圖及無警行路之圖 325 圖7-10:連銃圖 325 圖7-11:鷹揚車八向圖 326 圖7-12:鷹揚車一隊圖 327 圖7-13:衝鋒雷電車正背面形圖 328 圖7-14:衝鋒雷電車衝擊及側面形圖 329 圖7-15:牌車單衝及行路圖及外、裡、輪轉行側圖 330 圖7-16:牌車安營宿歇圖、牌車幫陣圖 331 圖7-17:五人更番放銃圖 332 圖7-18:鷹揚砲圖 334 圖7-19:鷹揚銃的射擊法 334 圖7-20:嚕密銃圖 335 圖7-21:放掣電銃圖 336 圖7-22:掣電銃原型圖 337 圖7-23:改良後的掣電銃及其配件圖 337 圖7-24:改良後掣電銃射擊圖 338 圖7-25:翼虎銃圖 339 圖7-26:旋機翼虎圖 339 圖7-27:步兵和騎兵使用翼虎銃圖 339 圖7-28:四王(皇太極)破龔念遂營戰圖 348 圖7-29:太祖破馬林營戰圖 349 圖7-30:太祖破潘宗顏戰圖 350 圖7-31:四王破劉綎營戰圖 351 圖7-32:諸王破康應乾營戰圖 352 圖7-33:太祖大戰瑪爾墩戰圖 355 圖7-34:程繼怡砲車示意圖 361 圖7-35:虎車圖 364 圖7-36:象車圖 364 圖7-37:鎗車圖 364 圖7-38:鎗車圖 364 圖7-39:塞門架器車圖 365 圖8-1:雙輪戰車 372 圖8-2:太祖破陳策營戰圖 378 圖8-3:太祖破董仲貴營戰圖 379 圖8-4:太祖克西平堡戰圖 389 圖8-5:王象乾戰車示意圖 392 圖8-6:〈車營方陣圖〉 406 圖8-7:孫承宗車營營內佔地尺寸示意圖 409 圖8-8:《武備志》中的沙船圖 411 圖8-9:太祖率兵攻寧遠戰圖 415 圖8-10:武訥格敗覺華島兵戰圖之一 416 圖8-11:武訥格敗覺華島兵戰圖之二 417 表 次 表1-1:〈各衙門收繳天啟崇禎事蹟清單〉中兵部文件數量及現存者表 7 表1-2:《滿文原檔》臺灣漢譯本內所記戰車史事表 20 表1-3:《滿州實錄》中關於戰車的圖文記載表 22 表1-4:《太祖實錄》稿本甲本對於戰車翻譯的修改情況 25 表1-5:明歷朝實錄纂修凡例中關於軍事活動的記載比較 39 表2-1:景帝在土木之變後所下令製造的戰車數量簡表 66 表2-2:王淳京營束伍法之兵力組合表 77 表3-1:郭登上奏京營步隊使用兵器及比例表 86 表3-2:丘濬、余子俊與秦紘戰車比較表 100 表4-1:寧夏各衛「冬操夏種舍餘」兵數 116 表4-2:劉天和「全勝戰火輕車」之車制 122 表4-3:劉天和改良式「全勝車」的車騎編組 127 表4-4︰曾銑復套軍隊步軍組成表 137 表4-5:一輛霹靂戰車所載火器種類和彈藥數量表 140 表4-6:一營霹靂戰車所載火器種類和彈藥數量表 140 表5-1:《兵略對》和《大同鎮兵車操法》的車制比較 155 表5-2:俞大猷在大同練戰車之車制與營制對照表 156 表5-3:嘉靖二十九年新定三大營將領官軍制表 168 表6-1:〈申廟謨獻愚衷以預飭防秋大計疏〉中所載修造薊鎮戰車軍需費用表 198 表6-2:隆慶二年秋防薊昌二鎮十四路防區一覽表 201 表6-3:戚繼光戰車《六敗六變》之理 206 表6-4:戰車士兵職掌表 210 表6-5:車營各種車輛員額表 211 表6-6:車營職稱與人數對照表 212 表6-7:《練兵實記》中的馬營旗號型制尺寸表 223 表6-8:步營編組表 226 表6-9:輜重營大車員員額職掌編組表 229 表6-10:比較武藝例表 232 表6-11:薊鎮戰車布防表 259 表6-12:真保鎮戰車布防表 262 表6-14:遼東鎮戰車布防表 263 表6-15:萬曆初京營基本編組表 273 表6-16:楊等據俞大猷議所主張的京營戰車基本編組 275 表6-17:俞大猷新京營戰車的基本編組 276 表6-17:京營大閱「十干萬全陣」時各營輪值序列表 284 表7-1:葉夢熊「大神銃滾車」組成 299 表7-2:「滅虜砲車」組成 300 表7-3:葉夢熊「輕車」組成 302 表7-4:薊鎮新造輕車及滅虜砲滾車數量表 303 表7-5:宋應昌擬自薊鎮抽調援朝的兵力組成 315 表7-6:明軍出征時的戰鬥序列 316 表7-7:牌車一「幫」編組表 330 表7-8:薩爾滸之役明軍之戰鬥序列及出邊時間地點表 345 表8-1:「四路戰守之策」各路軍分佈表 370 表8-2:王象乾車營的各種裝備數量表 393 表8-3:王象乾車營的編制與戰車數量關係表 393 表8-4:天啟三年春孫承宗所訂軍制 399 表8-5:孫承宗車營營制表 404 表8-6:車營隸中軍及隸各官士兵數量 407 表8-7:車營配發火器種類與數量 408 表8-8:袁崇煥建議之遼東武將異動 420

    一、原始文獻
    不著撰人,《草蘆經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中國兵書集成》,景清道光間《粵雅堂叢書》本。
       ,《崇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縮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嘉業堂舊鈔本。
       ,《崇禎長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縮景《痛史》本。
    不著輯者,《皇明詔令》,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安徽省圖書館藏明嘉靖十八年[1539]傅鳳翱刻本。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譯注,《滿文老檔》,北京:中華書局,199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明朝檔案編委會編,《中國明朝檔案總匯》,桂林:廣西人民出版社,2001。
    巴泰監修總裁,《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景故宮小紅綾本。
    文秉等,《烈皇小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方苞,劉季高校點,《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王一鴞,《總督四鎮奏議》,臺北:正中書局,1985,《玄覽堂叢書續集》,景萬曆十六年[1588]刊本。
    王圻纂輯,《續文獻通考》,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曹時聘等刻本。
    王邦瑞,《王襄毅公集》,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隆慶五年[1571]湖廣按察使溫如春刊本。
    王鴻緒等纂,《明史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62,《元明史料叢編》,景清敬慎堂刊本。
    王瓊,《晉溪本兵敷奏》,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甘肅省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廖希炎等刻本。
    丘濬,《大學衍義補》,臺北:丘文莊公叢書輯印委員會,1972,景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重刊本。
       ,《瓊台詩文會稿》,臺北:丘文莊公叢書輯印委員會,1972,景明刊本。
    司馬遷,顧頡剛等點校,《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
    永瑢、紀昀主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整理本。
    白愚,《汴圍溫襟錄》,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合刊於《虎口餘生記》外十一種。
    年羹堯,《治平勝算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續修四庫全書》,景天津圖書館藏清抄本。
    朱大韶編,《皇明名臣墓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景明藍格鈔本。
    朱長祚,《玉鏡新譚》,北京:中華書局,1997。
    朱國楨撰,《湧幢小品》,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遼寧大學圖書館藏明天啟二年[1622]刻本。
    何良臣撰,《陣紀》,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中國兵書集成》,景清李錫齡輯惜陰軒叢書本。
    何喬遠輯,《名山藏》,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
    余繼登,顧思點校,《典故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
    吳時來,鄭國望等選,《吳悟齋先生摘稿》,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刊本。
    宋純臣監修,溫體仁等總裁,《明熹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縮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
    宋琬、張朝琮等纂,﹝康熙﹞《永平府志》,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五十年[1711]刊本。
    宋應昌,《經略復國要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0,《壬辰之役史料匯集》上冊,景萬曆[1573-1620]刊本。
    宋應星,《天工開物》,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景民國十八年[1920]武進陶氏涉園石印本。
    李東陽等,〔日〕山根幸夫解題,〔正德〕《大明會典》,東京:汲古書院,1989,景東京大學圖書館《蓬左文庫》朝鮮古活字本等本。
    李東陽等奉敕撰,申時行等奉敕重修,〔萬曆〕《大明會典》,臺北:文海出版社,1984,景明萬曆十五年[1587]刊本。
    李長春纂修,《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抱經樓舊藏鈔本。
    李昭祥,《龍江船廠志》,臺北:國家圖書館,1975,《玄覽堂叢書》,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本。
    李修卿、林昂纂,饒安鼎修,﹝乾隆﹞《福清縣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中國地方志集成》本。
    杜佑,《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景1935-1936年刊本。
    沈一貫,《喙鳴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續修四庫全書》,景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
    沈演,《止止齋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景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崇禎六年[1633]刊本。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沈一貫,《喙鳴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續修四庫全書》,景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
    汪道昆,胡益民等點校,《太函集》,合肥:黃山出版社,2004。
    官修,《滿洲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景一史館藏原上書房小黃綾本。
    房玄齡等,吳則虞點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
    明吏部清吏司編,《明功臣襲封底簿》,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玄覽堂叢書續集》,景國家圖書館藏明朱格鈔本。
    明神宗敕撰,《明世宗寶訓》,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84,縮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
    邵之棠輯,《皇朝經世文統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景清光緖辛丑年[1901]秋月上海寶善齋石印本。
    金日升輯,《頌天臚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景明崇禎二年[1629]刻本及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本配補之《中國史學叢書》本。
    金聲,《金正希先生燕詒閣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景明末刻本。
    阿桂、劉謹之等奉敕撰,《欽定盛京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俞大猷,《正氣堂集》,南京:國學圖書館,1934,景明刊本。
    胡汝礪原修,[嘉靖]《寧夏新志》,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景寧波天一閣藏明刻本。
    范曄撰,[梁]劉昭補,[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
    茅坤,張大芝、張夢新點校,《茅坤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計六奇,《明季北略》,北京:中華書局,2006。
       ,《明季南略》,北京:中華書局,2006。
    唐鶴徵編纂,陳眷謨評,《皇明輔世編》,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98,景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十五年[1642]陳睿謨刻本。
    夏原吉監修,胡廣等總裁,《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縮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
    孫承宗,《高陽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續修四庫全書》:1370冊,景清初刻嘉慶補修本。
    孫承宗等,《車營叩答合編》,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3,《中國兵書集成》,景北京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藏同治八年[1869]刊本。
    孫繼宗監修,陳文等總裁,《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縮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
    徐光祚監修,費宏等總裁,《明武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縮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
    徐光啟,王重民輯校,《徐光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徐紘編,《明名臣琬琰續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徐學聚編輯,《國朝典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中國史學叢書》,景明天啟[1621-1627]徐氏刊本縮印。
    徐鑾撰,《職方疏草》,臺北:漢學研究中心,景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刊本。
    栗在庭,《九邊破虜方略》,臺北:漢學研究中心,景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二十九年
    [1601]刊本。
    馬理,《谿田文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七年[1589]刻乾隆十七年[1752]補修本。
    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景清乾隆十三年[1748]冬十二月序刻本重排。
    馬齊、張廷玉、蔣廷錫等監修總裁,《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景第一歷史檔案館大紅綾本和故宮小紅綾本。
    國立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編,《明清史料.甲編》,北平: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30-1931。
       ,《明清檔案.乙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排印本。
       ,《明清史料.丙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排印本。
    張廷玉等奉敕撰,嚴福、方煒等考証,《明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張廷玉等總裁,《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新校本。
    張怡,魏連科點校,《玉光劍氣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張泰交,《歷代車戰敘略》,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百部叢書集成》,景清曹溶輯陶越增訂《學海類編》本。
    張惟賢監修,葉向高等總裁,《明光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縮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
    張欽纂修,〔正德〕《大同府志》,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湖南圖書館藏明正德刻嘉靖增修本。
    張溶監修,張居正等總裁,《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縮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
       ,《明穆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縮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
    張葳等譯註,《舊滿洲檔譯註:太宗朝(一)》,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
       ,《舊滿洲檔譯註:太宗朝(二)》,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0。
    張輔等監修,楊士奇等總裁,《明太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縮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
       ,《明宣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縮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
    張懋監修,李東陽等總裁,《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縮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
    張懋監修,劉吉等總裁,《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縮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
    戚祚國等編,《戚繼光年譜耆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景清道光[1821-1850]刻本。
    戚繼光,《紀效新書》十四卷本,北京:中華書局,2001。
       ,《練兵實紀》,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3,《中國兵書集成》,景清京都琉璃廠擺板本。
       ,王熹校釋,《止止堂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張德信校釋,《戚少保奏議》,北京:中華書局,2001。
    清世宗敕編,《世宗憲皇帝硃批諭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高宗敕撰,《欽定宗室王公功績表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畢懋康,《軍器圖說》不分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景明崇禎十一年[1638]張繼孟刻本。
    郭賡武、黃任纂、懷蔭布修,﹝乾隆﹞《泉州府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中國地方志集成》本。
    陳九德輯,《皇明名臣經濟錄》,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景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刻本。
    陳子龍等選輯,《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陳衍、歐陽傭民等纂,﹝民國﹞《閩侯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景民國二十二年[1933]刊本。
    陳棐,《陳文岡先生文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山西圖書館藏明萬曆九年[1581]陳心文刻本。
    陳漢章,《歷代車戰考》,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叢書集成三編》,景趙詒琛等輯《戊寅叢編》民國二十七年[1938]排印本。
    陳履中纂修,﹝乾隆﹞《河套志》,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215,景天津圖書館藏清乾隆寓園刻本。
    陳鋐編,《明末鹿忠節公善繼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景清《畿輔叢書》本。
    陸容,佚之點校,《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元明史料筆記叢刊》本。
    陸深等,《明太祖平胡錄》,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勞逢源、審伯棠等纂修,﹝道光﹞《歙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91,《中國方志集成》影印清道光八年[1828]刊本。
    嵇璜、曹仁虎等奉敕撰,《欽定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彭孫貽,《山中聞見錄》,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清入關前史料選輯》。
    曾公亮、丁度奉敕纂,《武經總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瀋陽:遼瀋書社,1988,《中國兵書集成》,景遼寧省圖書館藏明萬曆金陵書林唐復春刻本補弘治十七年李贊刻本。
    曾銑,《復套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1573-1620]刻本。
    游智開,史夢蘭等纂,﹝光緒﹞《永平府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新修方志叢刊.河北方志》,景清光緒五年[1879]刊本。
    焦竑輯,《國朝獻徵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中國史學叢書》,景明萬曆四十四年[1606]徐象橒曼山館刻本。
    程文德,《程文恭公遺稿》,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浙江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二年[1584]程光裕刻本。
    程敏政,《篁墩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編,《明文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程開祜輯,《籌遼碩畫》,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叢書集成續編》,《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叢書第一集》景原臺北帝國大學藏明萬曆刻本。
    項篤壽,《小司馬草》,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北京大學藏明刻本。
    黃汴,楊正泰點校,《一統路程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收於《明代驛站考》附錄,以復旦大學圖書館藏吳岫校鈔本底本及上海圖書館藏胡文煥校刻本參校標點。
    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5。
    黃景昉,《國史唯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黃雲眉,《明史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
    楊士奇等,《明仁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
    楊博,《楊襄毅公本兵疏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浙江圖書館藏明萬曆十四年[1586]師貞堂刻本。
    楊壽纂修,〔萬曆〕《朔方新志》,蘭州:蘭州古籍書店,1990,《中國西北文獻叢書》,景萬曆四十二年[1614]修抄本。
    萬斯同等纂,《明史稿》416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續修四庫全書》,景北京圖書館藏清抄本。
    葉向高,《蒼霞餘草》,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1573-1620]刻本。
    葉盛,《葉文莊公奏疏》,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山西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四年[1631]葉重華刻本。
    葉夢熊,《葉太保集》,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清同治春暉堂刻本《廣東文獻三集》本。
    葛士濬輯,《皇朝經世文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景清光緖二十三[1897]年刊本及石印本影印。
    雷禮纂輯,雷瑛等補,《國朝列卿紀》,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山東圖書館藏明萬曆[1573-1620]徐鑒刻本。
    靳治荊、吳苑等纂修,﹝康熙﹞《歙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96,《中國方志集成》影印清康熙年間[1662-1722]刊本。
    圖海監修總裁,覺羅勒德洪等總裁,《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清實錄》,景故宮小紅綾本、遼檔大紅綾本、一史館大紅綾本。
    趙士楨,《神器譜》,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1,《玄覽堂叢書初輯》,景明萬曆間精刊初印本。
       ,《神器譜》,東京:汲古書院,1984,《和刻明清資料集》第六集,景日本清水正德校刊翻雕《神器譜》五卷本。
       ,《備邊屯田車銃議》,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百部叢書集成》,景《藝海珠塵》本。
    趙堂,《軍政備例》不分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續修四庫全書》,景天津圖書館藏清抄本。
    趙翼,《陔餘叢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劉效祖,《四鎮三關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景《中國文獻珍本叢書》明萬曆四年[1576]刻六年[1578]增修本。
    廣祿、李學智譯註,《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第一冊荒字老滿文檔冊》,臺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1970。
       ,《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第二冊昃字老滿文檔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0。
    歐陽修等,董家遵等點校,《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蔣一葵,《長安客話》,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談遷,《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58。
    鄭若曾輯,《籌海圖編》,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中國兵書集成》,景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胡宗憲刻本。
    鄧士龍輯,《國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鄧球編,《皇明泳化類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景明隆慶刻本。
    錢海岳,《南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
    韓邦奇,《苑洛集》,臺北:國家圖書館,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刊本。
    顏季亨,《九十九籌》,臺北:正中書局,1981,《玄覽堂叢書》景天啟庚申[1620]本。
    魏源,《海國圖志》,北京:解放軍出版社,《中國兵書集成》,1992,景清咸豐二年[1852]古微堂重刊本。
    羅振玉校理,《大清太祖高皇帝實錄稿本三種》,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69,《清史資料》,景民國二十二年[1933]史料整理處影印本。
    譚綸,《譚襄敏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譚綸等,《譚襄敏公遺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四庫未收書輯刊》,景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鄒庭芳活字本。
    嚴從簡,余思黎點校,《殊域周咨錄》,北京:中華書局,2000。
    覺羅勒德洪監修總裁,明珠等總裁,《太祖高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清實錄》,景一史館小黃綾、大紅綾本及遼檔大紅綾本。
    顧秉謙等總裁,《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1962]刊本。
    顧養謙,《沖菴顧先生撫遼奏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二、近人研究
    (一)專書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編,《中國戰爭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孔德騏,《車營叩答合編淺說》,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
    王兆春,《中國火器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
       ,《中國科學技術史•軍事技術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王重民,《冷廬文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成東、鍾少異編,《中國古代兵器圖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
    朱端強,《萬斯同與明史修纂紀年》,北京:中華書局,2004。
    余耀華,《中國價格史》,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0。
    吳哲夫,《清代禁燬書目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
    吳豐培,《吳豐培邊事題跋集》,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李光濤,《朝鮮「壬辰倭禍」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2。
       ,《熊廷弼與遼東》,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6。
    李焯然、毛佩琦,《明成祖史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辛元歐,《上海沙船》,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周緯,《中國兵器史稿》,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林金樹、高壽仙,《天啟皇帝大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4。
    范中義,《戚繼光傳》,北京:中華書局,2003。
       等,《中國軍事通史•明代軍事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孫文良、李治亭,《明清戰爭史略》,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晁中辰撰,《崇禎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科學技術部主編,《中國古代軍事百科全書•古代兵器分冊》,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里仁書局,1984。
    莊吉發,《故宮檔案述要》,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
    陳捷先,《奴爾哈齊寫真》,臺北:遠流出版社,2003。
       ,《滿文清太祖實錄之纂修與改訂》,臺北:大化書局,1978。
       ,《滿文清實錄研究》,臺北:大化書局,1978。
    陸敬嚴,《中國古代兵器》,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3。
    馮爾康,《清史史料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臺北:食貨出版社,1991。
    楊泓,《中國古代兵器論叢(增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二版。
    楊英杰,《戰車與車戰》,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12。
    雷夢辰,《清代各省禁書彙考》,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劉戟鋒,《武器與戰爭》,北京: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1992。
    劉旭編《中國古代兵器圖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86。
    潘吉星,《中國火箭技術史稿:古代火箭技術的起源和發展》,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鄭天挺等編撰,《清史》,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
    閻崇年主編,《戚繼光研究論集》,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
    謝貴安,《明實錄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二)論文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明朝檔案編委會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明朝檔案編輯說明〉,《中國明朝檔案總匯》,桂林:廣西人民出版社,2001。
    方志遠,〈明代的御馬監〉,《中國史研究》,1997年2期,頁140-148。
    王兆春,〈中國古代戰車、戰船和城防技術成就〉,《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修訂版)》,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5,北京第二版。
       ,〈戚繼光對火器研製和使用的貢獻〉,閻崇年主編,《戚繼光研究論集》,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
    王德毅,〈王圻與《續文獻通考》〉,《簡牘學報》,19期(2006),頁1-25。
    成東,〈明代後期有銘火砲概述〉,《文物》,1993年4期,頁79-86。
       ,〈明代後期有銘火砲概述〉,《文物》,1993年4期,頁79-86。
    朱希祖,〈清內閣所收天啟崇禎檔案清摺跋〉,《國學季刊》,2卷2號(1929.12),頁383-387。
    朱耀山,〈靈武縣崇六鄉小楊渠出土明代銅製旋風砲〉,《文物參考資料》,1956年12期,頁75。
    余三樂,〈孫承宗與《車營百八叩》〉,陳支平主編,《第九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暨傅衣凌教授誕辰九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頁231-238。
    吳緝華,〈明代延綏鎮的地域及其軍事地位〉,吳緝華編,《明代社會經濟史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頁297-299。
    吳晗,〈讀《明實錄》〉,《讀史劄記》(北京:三聯書店,1979),頁160-161。
    李斌,〈永樂朝與安南的火器技術交流〉,鍾少異編,《中國古代火藥火器史研究》(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頁147-158。
    李天鳴,〈宋元的弩砲和弩砲部隊〉,《元史論叢》,8輯(2001.12),頁84-109。
    李光濤,〈論乾隆年刊行之明史〉,《明史考證抉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頁249-259。
    李晉華,〈明史纂修考〉,黃雲眉等撰,《明史編纂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頁53-179。
    杜婉言,〈趙士楨及其《神器譜》初探〉,《中國史研究》,1985年4期,頁59-73。
    杜蔚,〈甘肅定西出土明代管形火器〉,《文物》,1994年6期,頁39,83。
    周維強,〈佛郎機銃與宸濠之叛〉,《東吳歷史學報》,8期(2002),頁93-127。
       ,〈明朝早期對於佛郎機銃的應用(1517-1543)〉,《全球華人科學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淡水:淡江大學,全球華人科學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1),頁203-232。
       ,〈試論鄭和艦隊使用火銃來源、種類、戰術及數量〉,《淡江史學》,17期(2006.8),頁277-294。
    林為楷,〈明代偵防體制中的夜不收軍〉,《明史研究專刊》,13期(2002.3),頁1-37。
    南炳文,〈中國古代的鳥槍與日本〉,收入張中政主編,《第五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暨第三屆明史學會年會論文集》(合肥:黃山書社,1994),頁650-662。
    威廉•利德(William Reid),《西洋兵器大全》,香港:萬里機構╱萬里書店,2000。
    柳詒徵,〈明刻正氣堂集跋〉,北京圖書館善本組編,《1911-1984年影印善本書序跋集錄》,北京:中華書局,1995,頁428-429。
       ,〈經略復國要編跋〉,《壬辰之役史料匯輯》,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0,頁1263-1264。
    洪震寰,〈趙士楨—明代傑出的火器研制家〉,《自然科學史研究》,2卷1期(1983),頁89-96。
    胡凡、徐淑惠,〈論成化年間的搜套之舉〉,《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4卷3期(2000.9),頁25-29。
    范中義,〈論明朝軍制的演變〉,《中國史研究》,1998年2期,頁129-139。
    重日,〈略述明代的火器和戰車〉,《歷史教學》,1959年第8期,頁30-33。
    韋占彬,〈理論創新與實戰局限:明代車戰的歷史考察〉,《河北學刊》,28卷2期(2008.3),頁89-92。
    孫建軍,〈明代車營初探〉,《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7年1期(總73期),頁43-47。
    徐中舒,〈內閣檔案之由來及其整理〉,《明清史料.甲編》,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0。
    張志軍,〈旋風炮考〉,《寧夏社會科學》,2005年3期,頁111-114。
    張德信,〈戚繼光奏議研究〉,《明清論叢》第二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頁20-46。
    陳文石,〈明代馬政研究之一:民間孳牧〉,陳文石撰,《明清政治社會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頁1-75。
    陳守實,〈明史稿考證〉,《明史編纂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頁181-209。
    陳延杭,〈俞家軍福建樓船與兵車營長矛戰車〉,《俞大猷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頁177-184。
    陳剛俊,〈明代的戰車與車營〉,《文史知識》,2007年第7期,頁78-84。
       、彭英,〈略論明代戰車文獻及其軍事思想〉,《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卷2期(2007.6),頁23-25。
    閆俊俠,〈〈明史•兵志〉沿革考〉,《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8卷2期(2006.6),頁73-76。
       ,〈論〈明史•兵志〉的價值〉,《信陽師範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卷6期(2005.12),頁119-123。
    程長新,〈北京延慶發現明代馬上佛朗機銃〉,《文物》,12期(1986),頁91-92。
    馮明珠,〈多少龍興事,盡藏原檔中: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滿文原檔》的命名、整理與出版經過〉,《故宮文物月刊》,23卷9期(2005.12),頁4-15。
    黃一農,〈紅夷大砲與明清戰爭:以火砲測準技術之演變為例〉,《清華學報》,新26卷1期,頁31-70。
       ,〈紅夷大砲與皇太極創立的八旗漢軍〉,《歷史研究》,2004年4期,頁74-105。
       ,〈歐洲沉船與明末傳華的西洋大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5本第3分(2004),頁573-634。
    黃仁宇,〈1619年的遼東戰役〉,《大歷史不會萎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頁191-217。
    楊業進,〈明代戰車研究〉,《文史》,29期(1988),頁255-261。
    楊龢之,〈明代御馬監考〉,《第六屆科學史委員會、「科技的公共認知與新世紀科技研究的角色」研討會論文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新竹:清華大學科技與社會中心,2002),頁73-90。
    劉利平,〈明代戰車「未嘗一當敵」、「亦未嘗以戰」質疑〉,《廣西社會科學》,2008卷3期(總153期),頁126-130。
    劉廣定,〈魯迷初考〉,劉廣定撰,《中國科學史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2),頁361-375。
    鐘少異,〈關於焦玉火攻書的年代〉,《自然科學史研究》,18卷2期(1999),頁147-157。
    三、外文論著
    Chase, Kenneth. 2003. Firearms: A Global History to 170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lbrück, Hans, trans. Walter J. Renfroe, Jr. The History of the Art of War, Vol. III, Medieval Warfare. Lincol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90.
    Fuller, J. F. C. 1956. 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Western World, Vol. I,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Battle of Lepanto. New York: Da Capo Press.
    Guilmartin, J. F. Jr. 1974. Gunpowder and Galley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ang, Ray. 1981. 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Liddell-Hart, B. H. 1971. Why Don’t We Learn from History. New York: Hawthorn Books.
    McNeill, William H. 1982. The Pursuit of Power: Technology, Armed Force, and Society since A. D. 1000.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89. The Age of Gunpowder Empires: 1450-1800. Washington DC: American History Association.
    Needham, Joseph. 1986.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 5: 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Pt. 7: Military Technology: the Gunpowder Epi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65.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4, Pt.2: Physics and Physical Technology: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ark, Tim. 1996. Augus McBride colour illustrated, Warlords: Ancient, Celtic and Medieval. London: Arms & Armour Press.
    Parker, Geoffrey. 1995.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History of Warfa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on Wulf, Max. 1889. Die Hussitische Wagenburg, Berlin dissertation.
    Wright, Quincy. 1964. A Study of War.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威廉•利德(William Reid),《西洋兵器大全》,香港:萬里機構•萬里書店,2000。
    〔日〕宇田川武久,《東アジア兵器交流史研究:十五∼十七世紀におる兵器の受容と傳播》,東京:吉川弘文館,1993。
    〔日〕有馬成甫,《火砲の起原とその伝流》,東京:吉川弘文館,1962。
    〔美〕杰弗里•帕克等,傅景川等譯,《劍橋戰爭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孫來臣,〔日〕中島樂章譯,〈東部アジアにおける火器の時代〉,載《東洋史論集》,第34期(2006.4),頁1-10。
    〔日〕本田精一,〈《兔園策》攷──村書の研究〉,載《東洋史論集》,第21期(1993.1),頁65-97。

    四、工具書
    王毓銓、曹桂林,《中國歷史大辭典•明代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
    王德毅,《明人別名字號索引》,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0。
    成東、鍾少異,《中國古代兵器圖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
    周駿富,《明代傳記叢刊索引》,臺北:明文書局,1991。
    高文德,蔡志純,《蒙古世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國立中央圖書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再版。
    崔建英輯訂,賈衛民、李曉亞參訂,《明別集版本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里仁書局,1984。
    許保林,《中國兵書通覽》,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
       ,《中國兵書知見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
    陸達節,《中國兵學現存書目》,香港:中山圖書公司,1944,油印本。
       ,《歷代兵書目錄》,臺北:古亭書屋,1970年景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藏本。
    馮爾康,《清史史料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劉申寧,《中國兵書總目》,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0。
    鄧洪波,《東亞歷史年表》,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錢實甫,《清代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97。
    戴逸、羅明,《中國歷史大辭典•清代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
    魏嵩山,《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
    譚其驤,《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
    五、地圖
    全國陸軍測繪總局測繪,《遵化縣(遵化近傍第九號)》[地圖],1:50,000,直隸:全國陸軍測繪總局,依民國二年所定地形原圖圖式繪製,1928。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藏。
       ,《平安城鎮(遵化近傍第二十號)》[地圖],1:50,000,直隸:全國陸軍測繪總局,依民國二年所定地形原圖圖式繪製,1928。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藏。
       ,《馬蘭峪(遵化近傍第十六號)》[地圖],1:50,000,直隸:全國陸軍測繪總局,依民國二年所定地形原圖圖式繪製,1928。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藏。
       ,《馬伸橋(遵化近傍第十九號)》[地圖],1:50,000,直隸:全國陸軍測繪總局,依民國二年所定地形原圖圖式繪製,1928。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藏。
    侯仁之編,《北京歷史地圖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
    六、網路資源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http://libnt.npm.gov.tw/s25/index.htm
    「明人文集聯合目錄及篇目索引」資料庫http://nclcc.ncl.edu.tw/ttsweb/top_02.htm
    中國知網http://www.cnki.net/index.htm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