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碧香
Hung Bi-Xiang
論文名稱: 劉俠散文的自傳性書寫研究
A Study of Liu Xia Prose to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
指導教授: 黃雅莉
Huang Ya-Li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2
中文關鍵詞: 劉俠散文自傳性書寫
外文關鍵詞: Liu Xia, composition,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劉俠十二歲染上無法醫治的類風濕關節罕見疾病,自此纏綿病榻近五十年,2003年去世,享壽六十一年。因病,小學畢業之後未再升學,寫作功力全憑自修而來。十六歲成為基督徒之後,靠著信仰積極面對苦難人生,起初藉著文筆鼓勵人群,後來成立伊甸基金會親身幫助殘障人士,她的一生可敬可佩。
    劉俠散文述及個人與週遭親友,坦誠毫無矯飾,是散文的自傳性書寫研究極佳的對象。本論文研究劉俠散文的自傳性書寫,採傳記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歸納法。知人先論世,探究劉俠「殘而不障,缺而不陷」的一生與創作動力之後,再分別進行自傳性散文書寫的題材、表現策略及其因個人人格特質所散發的獨特風格之探究。
    在第二、三、四章,我們可見其在病痛苦難中仍善於解悲成喜、變苦為樂的生命態度,並通過創作來自我救贖,以感恩的心面對大千世界。在第五章書寫策略中,我們可見其以現身說法的表達方式,自然感發的情真語摯,激勵著每一位讀者的心。在第六章中,讓我們看到的是一位生命的巨人,昂然屹立的人格光輝。劉俠的散文如一口深邃甘美的深井,愈深的挖掘愈可以發現人生的可貴與旨趣。


    Summary
    Liu Xia was infected with JuvenileIdiosyncraticarthritis when she was 12 years old and since then she had stayed on bed for almost 50 years afterwards until 2003, aged 63. Due to her sickness, she was not able to receive further education after elementary school, which means that her writing skills came from self study. She was baptized at 16, faith gave her courage facing her misfortunate life. At first she wrote and encouraged people, and then she established Eden organization to help the disabled people and disadvantages. She led a respectable life.

    Liu Xia’s essays are mainly about herself, relatives and friends around her. They are honest and humble without feign. They are perfect samples for autobiography research. This thesis is aimed to study the essays and compositions written by Liu Xia, through biographical study, context analysis and induction. The thesis will target at the author first before going to the other aspects. Her “misfortunate but optimistic life” and her motive of writing will be examined. Then this thesis goes on to study her unique style through biographical subject matters, presentation strategy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econd, third and forth chapters, we can see how the author turned her misfortune into strength during her illness; how she thrived in her inner self to face her life and got relieved through writing, and then became grateful to the outer world. The fifth chapter targets at the writing strategy which is expressed through self experience sharing that is natural and touching, encouraging all the readers. In chapter six, we will see how a life Giant stood tall in her personality. The works of Liu Xia are like a deep well with sweetened water, the further you dig, the deeper you cherish life and its lesson.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主題界定........................5 第三節 探討相關研究與成果..................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13 第二章 劉俠生命歷程概述.....................15 第一節 童年的驚險與歡樂.....................15 第二節 罹病尋死...........................18 第三節 信仰皈依與筆耕救贖..................20 第四節 走入人群服務殘障....................24 第五節 脫離病痛永遠安息.....................29 第三章 劉俠創作動力與生命需求...............35 第一節 文學創作的要素......................35 第二節 文學創作動力與自我實現..............46 第三節 無可推諉的創作責任──為上帝做見證.....62 第四章 劉俠散文自傳性書寫的題材.............69 第一節 人物敘寫...........................69 第二節 病中感懷...........................92 第三節 自然賞愛...........................98 第四節 激勵人心..........................102 第五節 社會關懷..........................112 第六節 愛情觀測..........................118 第七節 宗教情懷..........................124 第五章 劉俠散文自傳性書寫策略..............132 第一節 手記式的智慧靈光...................132 第二節 現身說法的真切可感.................145 第三節 自然感發的平易近人.................153 第六章 劉俠自傳性書寫散文風格及其人格特質...173 第一節 劉俠散文風格形成的背景.............173 第二節 劉俠自傳性書寫散文獨特的風格........183 第三節 劉俠自傳性書寫散文的人格特質........196 第七章 結論.............................204 參考書目 ...............................210 【附錄】劉俠大事年表.....................216

    參考書目
    壹、專書
    一、劉俠著作
    (一)散文
    《生命頌》,台北:星光出版社,1984年7月三十三版。
    《另一種愛情》,台北:九歌出版社,1984年8月15日十一版。
    《重入紅塵》,台北:九歌出版社,1985年5月10日六版。
    《我們》,台北:星光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
    《行到水窮處》,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2月10日三十五版。
    《感謝玫瑰有刺》,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10月5日初版。
    《凱歌集》,台北:中國信徒佈道會,1990年6月四版。
    《杏林小記》,台北:九歌出版社,1991年10月10日初版60印。
    《現代寓言》,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5月10日初版。
    《生之歌》,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1月10日重排初版。
    《北極第一家》,台北:平氏出版有限公司(皇冠叢書),1995年7月15日修定。
    《杏林子作品精選2》,香港:宣道出版社,1996年11月二版。
    《杏林子作品精選3》,香港:宣道出版社,1996年11月二版。
    《心靈品管》,台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1月20日初版五印。
    《相思深不深》,台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4月10日初版七印。
    《身邊的愛情故事》,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1998年3月初版。
    《種種情懷》,香港:宣道出版社,1999年1月七版。
    《在生命的渡口與你相遇》,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1月10日初版。
    《杏林子作品精選1》,香港:宣道出版社,1999年11月八版。
    《真情是一生的承諾》,台北:圓神出版社,2000年2月五刷。
    《山水大地》,香港:宣道出版社,2000年4月四版。
    《杏林小語》,香港:宣道出版社,2000年9月七版。
    《探索生命的深井》,台北:九歌出版社 2000年9月10日初版。
    《生之頌》,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11月10日重排初版15印。
    《阿丹老爸》,台北:平安文化有限公司(皇冠叢書),2001年10月十四刷。
    《打破的古董》,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5月10日初版。
    《美麗人生的22種寶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6月10日初版七印。
    《喜樂年年》,台北:中國主日學協會,2004年2月一版十二刷。
    (二)編纂
    《大地注.生命注》,自印 1984年2月初版。
    《讀雲--王祿松新詩水彩畫集》,台北:星光出版社,1986年3月初版。
    《為什麼我沒有自殺》,杏林子編著 台北:健行文化出版事業,2000年3月10日初版。

    (三)小說
    《遙遠的路》,劉俠、楊宗珍、趙滋蕃、張曉風、顏路裔、李以玲等合著,香港九龍:道聲出版社,1970年4月三版。
    《留白的青春叛逆的歲月》,台北:健行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3月10日初版。

    (四)圖畫書
    《好小子,喬比!》,台北:方智出版社,2002年7月初版。

    (五)傳記
    《牧羊兒--于右任的故事》,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3年5月31日出版。
    《浩浩長安月》,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3年6月30日出版。
    《俠風長流—劉俠回憶錄》,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2月8日初版。

    二、研究劉俠的著作、光碟
    《歡喜赴約》, 曾堯生、蘇南洲、劉侃、劉儷、詹慶臨、尹可名等編著,自印 2003年2月。
    天韻合唱團,《把愛留下》。台北:救世傳播協會,2006年二月出版。
    劉俠之友會編著,《杏林子嘉言第一集》,台北: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劉俠之友會,2007年2月初版,頁2。

    三、文學理論類

    朱光潛,《談文學》,台北:書泉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4月初版,頁176。
    朱光潛,《談美》,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3月,6刷,頁22。
    李光連,《散文技巧》,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5月初版,頁315。
    蔡儀主編,《文學概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6月,頁181。
    涂公遂,《文學概論》,台北:華正書局,1981年初版,頁179。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1992年10月22版。
    傅道彬 于茀,《文學是什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頁189。
    彭歌,《生命與創作》,台北:中央日報出版部,1986年6月。
    黃雅莉,《現代散文鑑賞》,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9月。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12月五版,頁502。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2月初版。
    歌德:<自然的單純模仿‧作風‧風格>,《文學風格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年版,頁3。
    趙白生,《傳記文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頁9~10。
    鄭明娳,《現代散文欣賞》,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0月四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1999年。
    魏怡,《散文鑑賞入門》,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11月初版,頁131。
    龔鵬程,《文學散步》,台北:漢光出版社,1988年4月。

    四、古籍原典類
    《古今文選》,精裝本第2期,台北:國語日報出版社,1953年4月。
    司馬遷:〈管晏列傳〉,《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宏業書局,1979年,頁831。
    《昭明文選》[梁]蕭統編、[唐]李善注第十七卷「論文」,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聖經》,香港:聖經公會印發。
    《論語 子路》,見糜文開‧裴普賢校訂《四書通釋》,台北:正大印書館,1981年6月初版,頁377。
    劉鶚,《老殘遊記》,台北:聯經出版社,1971年8月初版,頁18。
    謝冰瑩等注釋:《新譯古文觀止》,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2月六刷。

    五、其他現代文學創作類

    《閱讀伴我行──讀書人精選文集》,香港:宣道出版社,2001年7月。
    王永慶等著,《叫太陽起床的人》,台北:正中書局,1987年10月第十二次印行。
    米奇‧艾爾邦著,白裕承譯,《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台北:大塊文化出版社,1998年7月初版一刷,頁114-115。
    約翰‧歐斯汀,《活出美好》,台北:保羅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8月二版,頁333。
    泰戈爾著,糜文開主譯,《泰戈爾詩集》(台北: 三民書局,1967年一月四版),頁9。
    陳幸蕙著,《歲月的光譜》,台北: 圓神出版社,1990年元月初版,頁31。
    陳幸蕙著,《黎明心情》,台北: 爾雅出版社,1996年五月再版,頁31。
    富蘭克林著,黃正清譯,《富蘭克林自傳》,台北:台灣英文雜誌社,1991年6月五版,頁5-15。
    劉墉,《超越自己》,台北:水雲齋出版社,2000年8月初版,頁25-26。

    蓮娜瑪莉亞,《用腳飛翔的女孩》,台北:傳神愛網資訊有限公司,2001年3月初版,頁135。
    魯迅,《魯迅譯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頁442。
    謝新吾 、吳興勇編著,《海倫凱勒――聾盲人士的精神領袖》,台北:婦女與生活社,2000年6月,頁247。
    簡媜,《九十二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6月。
    六、碩博士論文類
    張永年,《杏林子的散文世界:兼論對生命教育的啟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許瑞秋,《簡媜的自傳體散文研究》,政大碩士論文,2004年6月。
    陳玉玲,〈女性自傳的主體性〉,《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博士論文,1998年5月。
    陳秀蘭,《劉俠及其散文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廖卓成,《自傳文研究》,台大博士論文,1992年6月。

    貳、期刊論文類

    <講義人物:杏林子>,《講義雜誌》,93期 ,1994年12月 ,頁166。
    王成軍 王炎,〈文本․文化․文學〉,《國外文學(季刊)》,1997年第2期,頁56。
    王成軍,〈論中國當代文學中的「自傳性」〉,《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
    曲景美 李守平,〈苦悶 徬徨 掙扎──朱自清早期抒情散文的情感原型〉《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05年8月第四期,頁24-25。
    吳旬初,〈屈原文學創作自覺性探微〉,《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8月,第27卷,第4期,頁46。
    呂薇芬、徐公持,〈中國古代傳記文學淺論〉,《文學遺產》1983年4期,頁32至33,大陸。
    李潼,<可以當哪一款的老爸——讀杏林子>,《阿丹老爸》,《文訊月刊》 ,136期 ,1997年2月 ,頁12-14
    李潼,<生命的亮度與溫度——讀杏林子《生命之歌》>,《文訊月刊》,149期,1998年3月, 頁17-18
    李潼,<深情與淺緣都有一線牽——讀杏林子>,《在生命的渡口與你相遇》,文訊月刊, 160期 ,1999年2月 ,頁21-22。
    雷琰 范厚權:〈幽默 性靈 閒適――論林語堂的文藝觀〉,《中國大陸語文學刊》,2007卷第2期,頁84。
    馬森,〈致讀者〉,《聯合文學》,4卷3期,第39期,1988年,頁8。
    曹爽,〈從心理素質談作家的文學創作〉,《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12月,第21卷,第5期,頁13。
    許菁頻,〈中國古代自傳文學抒情手法之探微〉,《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9月第5期,頁28。

    焦燕,〈陶淵明的幽默風格〉,《延安大學學報》,第28卷第2期,2006年4月,頁103。
    黃雅莉,〈論文學的風格形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報》,第十三期,2006年12月,頁29。
    熊家良,〈重讀郭沫若的《少年時代》--兼議魯迅、胡適、沈從文的自傳性作品〉,《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9月第1期,頁28。
    鄭明娳,〈當代台灣女作家散文中的父親形象〉,《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3卷2期,頁94。
    隱地,〈讀〉,《聯合文學》4卷3期,1988年,頁60-61。

    參、報紙與網路資源

    趙慧琳,<鐵三角,只剩一條腿了>,《聯合報》,焦點, 第3版 ,2003年2月9日。
    張曉風,<我在的,以及我不在的地方>,《聯合報副刊》39版 ,2003年3月19日。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http://www.eden.org.tw/
    杏林老玩子
    http://www.119.eden.org.tw/
    佳音廣播電台
    http://www.goodnews.org.tw/index.php
    遠東廣播公司
    http://www.febcchinese.org/html/FEBC-mission.htm
    信望愛信仰與聖經資源中心
    http://bible.fhl.net/
    樸月,〈感謝生命中有你──致劉http://vm.rdb.nthu.edu.tw/mallok/Folk/content.asp?post_serial=3442
    孫梓評:〈時光的曬穀場上--專訪陳幸蕙女士〉,《文訊》
    http://www.38d.net/
    張曉風,〈不好好活著?你敢!〉
    http://eden.fhl.net/liu/liu101.htm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