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靖惠 Huang Ching-Hui |
---|---|
論文名稱: |
新竹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禮拜詩歌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Worship Music in Hsin-Chu City |
指導教授: |
簡上仁
Chien Shang-je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0 |
中文關鍵詞: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禮拜儀式 、《聖詩》 、「敬拜讚美」 |
外文關鍵詞: | Taiwan Presbyterian Church, Church Service, Hymn, Contemporary Worship Music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探討新竹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禮拜儀式中使用音樂的現況,以新竹教會、公園教會、中正教會、啟信教會以及香山教會等五間長老教會為研究對象。
本論文分為五章,首章為緒論,內容主要述說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文獻探討、名詞解釋等。研究目的為探討新竹市長老教會禮拜儀式詩歌使用的特質、禮拜儀式改變原因、《聖詩》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台語《聖詩》語言聲調與曲調之間關係以及「敬拜讚美」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等問題;而所採 之研究方法為田野調查。
第二章,以1900年前後、1960年三個年代來劃分探討長老教會詩歌演變過程,以做為研究開始的基礎;第三章以探討新竹市五間長老教會的組織結構、禮拜儀式詩歌使用的特質等;第四章,除了探討五間長老教會在禮拜儀式中詩歌的現況外,也從中探究出禮拜儀式詩歌使用上的價值與改變,以及曲調與語言聲調之間的關係。
第五章做為總結性的敘述。研究結果,五間長老教會會眾族群上有閩南、客家、外省、阿美族等族群,族群比例上以閩南族群居多。而禮拜儀式中的每一個過程,及表達的意義,都必須讓會眾清楚的了解,如此一來,無論禮拜儀式使用的語言、程序、音樂等如何隨著每個時代的需求之下改變,本質與禮拜的精神都會是不變的。在《聖詩》方面,詩歌中的曲子與會眾產生生命的連結。《聖詩》不只是一本詩歌曲集,它呈現了長老教會發展的歷史以及所要傳遞的精神。 雖然《聖詩》歌詞的語言聲調與曲調之間確實存有不和諧,但仍然使用於教會。在另一方面「敬拜讚美」詩歌吟唱所呈現的方式,是能夠直接帶領會眾進入到禮拜儀式;也因詩歌所呈現的特質,改變華語禮拜儀式中的程序及禮拜氣氛。
期望透過此篇論文,能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竹市長老教會以及後續研究基督教音樂相關的研究者,獻上微薄的一己之力。
關鍵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禮拜儀式、《聖詩》、「敬拜讚美」。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talking about how congregation music has been used in Hsin-Chu City Presbyterian Church of Taiwan. In this study are five churches including: Hsin-Chu Church, Park Church, Chung-Cheng Church, Chih-Sin Church, and Hsiang-Shan Church.
The thesis is divided by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of the paper. The main content describes the motivation and the purpose, research methods, document review, and the explanation of nou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going to discuss about the quality of music that are used in these five churches’ service, the reason of changes in churches’ services, purpose and value of Hym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ne of language and melody of Taiwanese Hymnbook, and also the purpose and value of contemporary worship music. This research is using fieldwork style for the survey.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research is on the basic songs developed and transformed in Taiwanese Presbyterian Church during the beginning of the 1900, the end of the 1900, and the 1960s.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he quality of music that are used and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church service in these five Taiwanese Presbyterian Churches in Hsin-Chu City. In the fourth chapter the discussion of music used during the service nowadays are explored in these five churches, along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value of the music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lody and the tone of langrage.
Chapter five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ethnic groups in these five churches are Min Nan, Hakka, Chinese, and Nation of Ami. Out of all the ethnic groups, the Min Nan group is the most dominant. During the service, it is also vital to let church members to understand every single process and meaning of expression. Therefore, changes in programs, music, or different generations will not affect the changes in church quality and spirit.
In respect of hymn, the hymn songs produce a connection of the life with the congregation. Hymn is not only a collection of poem songs, but also present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nd spirit in Taiwanese Presbyterian Churches. Even though the tone of Taiwanese language does not harmonize well when singing Hymn songs, it is still used in churches.
In another aspect, the style of contemporary worship music allows people to get more connected with church service. This type of worship quality also changes the program and tap into feeling of Mandarin church service.
I hope through this research paper could enlighten the Taiwanese Presbyterian Church, Hsin-Chu City Presbyterian Church, and the future researchers who will study about Christian music.
KEYWORD: Taiwan Presbyterian Church, Church Service, Hymn, Contemporary Worship Music.
參考書目
(依姓名筆劃排序)
一、專書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音樂委員會,《聖詩》,台南市:人光出版社,2003。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音樂委員會,《聖詩》,台南市:人光出版社,2004。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音樂委員會,《聖詩》,台北市:使徒出版社,2009。
朱約信,《豬頭皮的開天窗》,台北市:榮光傳道會,2003。
艾榮恩(Ronald B. Allen),《敬拜新視野》,平山譯,台北市:校園書房,2004 。
江玉玲,《聖詩歌─台灣第一本教會聖詩的歷史溯源》,台北市:台灣基督
教文藝出版社,2004。
何守誠,《聖詩學─啟導本》,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2。
呂鈺秀,《台灣音樂史》,台北市:五南書局,2003。
林治平,《基督教與台灣》,台北市:宇宙光傳播中心出版社,1996。
洪惟仁,《台灣河佬語聲調研究》,台北市:自立晚報,1985。
郭乃惇,《台灣基督教音樂史綱》,台北市:橄欖基金會,1986。
郭乃惇、楊麗先,《教會音樂─本色化聖樂的沈思》,台北市:教會藝術,1988。
胡忠銘,《聖詩的認識與應用》,台南市:人光出版社,1995。
胡忠銘,《基督教禮拜學導論》,台北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1995。
胡忠銘 ,《禮拜的更新》,台南市:人光出版社,2000。
韋柏(Robert E. Webber),《崇拜:認古識今》,何李穎芬譯,香港:宣道出版社,2002。
涅托(Bruno Nett),《民族音樂的理論與方法》,沈信一譯,台北市: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76。
陳碧娟,《台灣新音樂史─西式新音樂在日據時代的產生與發展》,台北:樂韻出版社,1995。
陳康,《崇拜與聖樂─理論與實踐全方位透式》,香港:基道出版社,2005。
陳康,《崇拜多面體》,香港:基道出版社,2006。
許極燉,《台灣語概論》,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許常惠,《台灣音樂史初稿》,台北:大陸出版社,2000。
陳守仁,《實地考察與戲曲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7。
黃瑞琴,《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1991。
菲爾.柯紐(Phil Connew),《心靈和誠實的敬拜》,林以舜譯,台北市:以琳書房出版社,2006。
楊麗先,《台灣西洋音樂史綱》,台北市:橄欖基金會,1986。
張剛榮,《讚美進入祂的院:教會禮拜中的音樂》,台北市:天恩出版社,1997。
張裕宏,《白話字基本論:台語對應&相關的議題淺說》,台北市:文鶴文鶴出版有限公司,2001。
赫士德(Donald.P.Hustad),《當代聖樂與崇拜》,謝林芳蘭譯,台北市:校園書房出版社,1998。
蔣為文,《語言與去殖民》,台南市:成功大學,2005。
盧克曼,《無形的宗教─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問題》,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3。
駱維道,《教我頌讚─追求適況的教會音樂》,台南市:人光出版社,2002。
駱為道 林怡娟,《世紀新聖詩導唱》,台北市:台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音樂委員會台南神學院基金會教會音樂教育研究中心,2003。
簡上仁,《臺灣福佬語─語言聲調與歌曲曲調的關係及創作之研究》,台北市:眾文圖書,2001。
二、期刊
王崇堯,〈禮拜中的真、善、美〉,《新使者雜誌》 124 (2011):l4-7。
江玉玲,〈以1923年版《聖詩》與1926年版《Séng Si》首次出現曲目追溯
2009年版臺語《聖詩》的詞曲來源〉,《台灣音樂研究》 9 (2009):57-76。
江玉玲,〈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的「敬拜讚美」〉,《新使者雜誌》 102 (2007):30-34。
哈尤‧尤道,〈原住民教會音樂創作現況〉,《新使者雜誌》 102 (2007):
35-38。
胡忠銘,〈敬拜讚美衝擊的再思與建議〉,《新使者雜誌》 69 (2002):5-8。
陳建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聖詩溯源〉,《人文學報》 8 (2009):21-27。
翁佩貞,〈英加長老教會聖詩在臺發展─兼論教會詩歌之本土化〉,《新使者雜誌》 102 (2007): 4-11。
莊孝盛,〈我對禮拜的經驗與期待〉,《新使者雜誌》 124 (2011):8-13。
梁淑惠,〈母語要往何處去?〉,《新使者雜誌》,125 (2011):9-13。
張芬芬,〈質性研究的評鑑規準:各派主張與發展趨勢〉,《初等教育學刊》 12 (2002):301-352。
鄭明堂,〈傳統聖樂如何與「敬拜讚美」和好?〉,《新使者雜誌》 102 (2007):59-67。
駱維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聖詩》編輯之理念與實踐之挑戰〉,《新
使者雜誌》 102 (2007):12-19。
駱維道,〈教會音樂與民俗音樂:台灣教會會眾聖詩之尋根〉,《神學與教
會》 26-2 (2001):290-330。
駱維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聖詩》編輯之理念與實踐之挑戰〉,《新使者雜誌》 102 (2007):12-19。
駱維道,〈向耶和華唱新歌(一)普世教會音樂觀〉,《神學與教會》, 24-2 (1999):153-164。
羅光喜,〈長老教會禮拜程序的舊約根據〉,《神學與教會》 21-1(2004):1-17。
三、論文
高瑞穗,《遷中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會眾詩歌》,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昭儀,《台北市基督教會會友對於基督教詩歌之偏好研究》,台北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蔡維君,《基督教團體參與社會音樂活動之分析:以台北市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YMCA)聖樂合唱團慈善音樂會為例》,東海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趙莉珍,《大臺北地區基督教教會司琴人員的培育與訓練─從1989年韓國「萬國敬拜與讚美」來臺談起─》,東吳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蔡鑫宇,《禮拜儀式音樂的傳統與創新─以士林區長老教會田野調查為例》,真理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蕭嘉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運用首調唱名法於詩歌教唱之研究》,台南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四、研究對象資料
邱秀琴等人(1992)。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啟信教會設教三十一週年特刊。新
竹市:啟信教會。
徐曉陽等人(1999)。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公園教會獻堂感恩特刊。新竹市:
公園教會。
鄭文仁〈跟隨「寧願燒盡‧不願朽壞」的宣教精神〉
五、參考網站
http://www.pct.org.tw/ab_faith.htm,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