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怡菁
論文名稱: 《文藝創作》(1950-1956)與自由中國文藝體制的形構與實踐
指導教授: 陳建忠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99
中文關鍵詞: 《文藝創作》自由中國文藝體制文獎會國民黨反共張道藩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文藝創作》乃是國民黨黨方文藝機構-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的機關誌,從一九五一年五月四日創刊,直到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一日停刊,前後歷經五年多的發刊時間,其刊物風格不但主導了五○年代前期反共文藝的進展,更見證了反共主潮由盛轉衰的過程。
    因此,本論文分為以下部分進行討論:

    一、第二章乃針對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的組織運作與《文藝創作》編輯、分期等狀況進行分析,企圖還原部分當時文壇複雜的角力狀態;並從中說明文獎會與《文藝創作》的合謀關係,表現出《文藝創作》的時代任務與刊載狀況。

    二、第三、四章乃針對《文藝創作》中的創作作品進行分析。《文藝創作》中有相當多的作品主題,本論文將其大致歸納為七類,並選擇其中較重要的三類-反共議題、台灣社會現狀議題、女性議題加以深入討論。除了說明反共議題作品自前而後的變化外,並藉著深入的分析討論其他兩類作品的價值,呈現出《文藝創作》中創作面向的廣泛,並不僅止於反共議題的書寫而已。

    三、第五章乃針對《文藝創作》中的保守、繼承論述加以討論,並歸納出這些論述的共同趨向-民族文化論述的繼承。論述者藉由民族文化論述的提倡、建構和歸納,除了繼承國民黨自三○年代以來提倡的民族文化論述之外,也企圖在這些論述中尋找五○年代國民黨安身立命的依據,並可從中窺見國民黨建構其思想體系的縮影。

    四、第六章乃針對《文藝創作》中較開放的論述-對外來思潮的討論篇章進行分析。包括張道藩等人對外來文學流派、文學理論的觀感,以及《文藝創作》中實際引進外來翻譯的情況。並將兩者相互比較,呈現出《文藝創作》中接受外來翻譯及引進相關思潮的向度。除此之外,從省籍作家和國民黨文人的交往狀況,以及省籍作家的作品分析,可以得知省籍作家在當時文壇中的定位。

    然而,不同於一般雜誌,《文藝創作》的官方色彩相當濃厚,台灣文學史家們總是將《文藝創作》視為官方意識的傳聲筒,不具備文學或藝術上的獨立價值。但做為五○年代前期台灣文壇上最重要的雜誌之一,本論文企圖藉由上述議題的剖析,進而討論《文藝創作》中所承載的複雜的國民黨官方歷史觀和作家的創作意識,並提供文學史家賦予《文藝創作》定位的基礎。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概念界定…………………………………………………3 一、自由中國……………………………………………………………3 二、文藝體制……………………………………………………………4 第三節 相關研究回顧…………………………………………………5 第四節 研究方法………………………………………………………13 一、多元豐富的場域概念—Pierre Bourdieu………………………14 二、反共與國民黨/意識形態與國家機器—Louis Althusser………16 第五節 章節架構安排、內容鋪陳說明………………………………19 第二章 官方的代言者—文獎會的組織與《文藝創作》的發行、分期 第一節 鼓勵性質的文藝政策執行機構—文獎會……………………25 一、文獎會的過去與現在………………………………………………25 二、文獎會、張道藩與政壇……………………………………………27 三、文獎會的運作………………………………………………………34 第二節 反共文學的進程-《文藝創作》的發行與分期……………40 一、《文藝創作》的組織、編輯群……………………………………40 二、《文藝創作》刊登文藝類型總體趨勢……………………………45 三、反共作品的濫觴-《文藝創作》前期(第一∼十八期)………48 四、文藝類型的開展-《文藝創作》中期(第十九∼四十四期)…51 五、官方意識的失焦-《文藝創作》後期(第四十五∼六十八期)54 第三節 消失的一九五六-文獎會的停辦與《文藝創作》的停刊…57 小結………………………………………………………………………61 第三章 純種與異質-《文藝創作》中的作品分析(一):反共議題 第一節 《文藝創作》的作品分類與主要作家群……………………63 一、《文藝創作》的作品分類與分析…………………………………63 二、《文藝創作》各文類主要作家群…………………………………68 第二節 吹響反攻的號角-《文藝創作》作品中的反共議題………74 一、光明與黑暗的二元對立-前期小說與劇本中的反共議題………75 二、作品風格的擴大與轉變-中期小說與劇本中的反共議題………81 三、反共主潮的式微-後期小說與劇本中的反共議題………………84 四、朗誦、敘事而抒情-《文藝創作》中的詩歌系統………………86 (一)詩歌理論的演變…………………………………………………86 (二)《文藝創作》上的詩歌作品……………………………………88 小結………………………………………………………………………92 第四章 純種與異質-《文藝創作》中的作品分析(二):台灣現實與女性議題 第一節 台灣社會的表象與真相-《文藝創作》作品中台灣社會現狀議題………………………………………………………………………94 一、正面歌頌-國民黨政府相關政策宣揚……………………………94 (一)土地改革政策相關作品…………………………………………94 (二)文藝控管與文化清潔運動相關篇章…………………………100 二、負面批判-關於國民黨官員、外省人和台灣人的內部反省…103 (一)失去神州的內部真相-國民黨官員在大陸的作為…………103 (二)安逸豪奢冠一時-外省人在台灣的生活狀態………………105 (三)台灣人的崇美心態-美援和資本主義在台灣………………108 三、族群融合的新氣象/假象?………………………………………110 第二節 被收編的女性聲音?-《文藝創作》作品中的女性議題111 一、保守/激進—張誦聖、范銘如與邱貴芬的觀點與省思…………111 二、空間性的關照—《文藝創作》女性作品中的性別觀點………115 三、場域中的性別角力—以潘人木《蓮漪表妹》為例……………122 小結……………………………………………………………………124 第五章 國家圖發達種族圖生存的寶貝—《文藝創作》中的文藝論述與民族文化論述的關係 第一節 道統的建立與自我定位-一九四五年之前國民黨的文藝論述………………………………………………………………………126 一、近代中國與民族主義……………………………………………127 二、孫中山《三民主義》中〈民族主義〉的要義…………………129 三、三○年代初期—上海「前鋒社」與〈民族主義文藝運動宣言〉…………………………………………………………………………131 四、南京「中國文藝社」、「開展文藝社」和杭州的《黃鐘》…134 五、一九三五年〈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134 六、一九四二年張道藩〈我們所需要的文藝政策〉………………136 第二節 文藝論述的提倡與實踐-民族主義到三民主義思想的過渡………………………………………………………………………141 一、蔣介石〈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及其要點…………………141 二、張道藩〈三民主義文藝論〉和《文藝創作》第三十七期「紀念中國文藝協會成立四週年文藝評論專號」……………………………143 三、文協和「文化清潔運動」………………………………………147 第三節 文藝的再復興—戰鬥文藝與官方文藝論述………………149 第四節 密不可分的文藝與政治-改良型宣傳文藝的誕生和國民黨文藝體系的總體縮影……………………………………………………153 一、中共的宣傳文藝…………………………………………………153 二、改良型的文藝論述—國民黨文藝論述的內涵初探……………155 三、文藝與政治的關係—國民黨思想體系的總體表現……………158 小結……………………………………………………………………161 第六章 封閉/開放?!─《文藝創作》中的外來理論與本土創作 第一節 《文藝創作》中文藝思潮的提倡與相關論述的探討……163 一、張道藩〈我們所需要的文藝政策〉和中國式寫實主義的初步提出………………………………………………………………………164 二、五○年代「中國式寫實主義-三民主義文藝新形式」的擴充與轉變………………………………………………………………………167 三、形式與內容的關係-反共文藝八股化的主要癥結……………173 第二節 滲透與過渡-《文藝創作》中外來理論的分析…………177 一、系統性的翻譯引進-第一到六十期的翻譯文章………………179 二、翻譯文章題材的全面擴大-第六十一到六十八期的翻譯文章188 三、理論與實際的距離-張道藩等人的理念與實際翻譯文章方向的對照………………………………………………………………………189 第三節 夾縫中求生存-《文藝創作》中的本土作家及其創作…190 一、複雜的權力迴圈-省籍作家的活動與五○年代文壇…………191 二、別有深意的省籍文本-《恩仇血淚記》、《笠山農場》和其他短篇………………………………………………………………………197 小結……………………………………………………………………203 第七章 結論-《文藝創作》與自由中國文藝體制的關係………205 附錄 附錄一 《文藝創作》總目錄………………………………………208 附錄二 關於第二章各分表 一、《文藝創作》各文類數量分佈總表……………………………263 二、《文藝創作》創作數量高低分佈圖……………………………267 三、《文藝創作》理論、評介數量高低分佈圖……………………268 四、《文藝創作》外來翻譯、譯介數量高低分佈圖………………269 附錄三 關於第三章各分表 一、《文藝創作》創作題材分佈總表………………………………270 二、創作題材數量表…………………………………………………276 三、美術作品數量表…………………………………………………278 四、文字作品類型數量分佈圖………………………………………280 五、各分期文字作品數量高低分佈圖………………………………281 六、《文藝創作》中女作家作品一覽表……………………………282 附錄四 關於第五章各分表 一、翻譯理論總表……………………………………………………284 二、作家、文學流派譯介總表………………………………………285 三、文壇報導相關文章總表…………………………………………287 四、翻譯文學作品總表………………………………………………288 五、省籍作家於《文藝創作》上發表文章總表……………………288 附錄五 穆中南〈夢魔〉全文………………………………………289 參考書目………………………………………………………………291

    參考書目

    【文獻史料】
    •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文藝創作》,第1期(1951.5)∼第68期(1956.12)。典藏地:台灣大學總圖書館二樓密集書庫、國民黨黨史館、文訊雜誌社。

    【專書】
    •不詳,《自由中國創作小說選集》,台北:新創出版社,1955.11。
    •王集叢,《三民主義文學論》,台北:帕米爾書局,1943.2。
    •王集叢,《三民主義與文藝》,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1.3。
    •王集叢,《中共文藝析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79.11.1。
    •王集叢,《中國文藝問題》,台北:帕米爾書局,1954.5。
    •王集叢,《文藝新論》,台北:帕米爾書局,1965.5。
    •王集叢,《文藝思想、問題與創作》,台北:黎明出版社,1974.4。
    •王集叢,《民族文學與時代精神》,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1。
    •王集叢,《戰鬥文藝論》,台北:國防部總政治部,1955.10。
    •王夢鷗編選,《當代新文學大系:文學評論集》,台北:天視出版社,1980.2。
    •王得勝編,《台北蔣總統年表》,台北:世界書局,1982.2。
    •王慶麟(瘂弦),《青年筆陣》,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83.2。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10。
    •中央委員會,《總統言論選輯(一)哲學》,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2。
    •中央委員會,《總統言論選輯(二)黨務》,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2。
    •中央委員會,《總統言論選輯(三)政治》,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2。
    •中央委員會,《總統言論選輯 續編》,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6。
    •中國文藝協會編,《作家作品工作》,台北:中國文藝協會,1950.5.4。
    •中國文藝協會編,《自由中國文藝創作集》,台北:正中書局,1954.5。
    •中國文藝協會,《文協十年》,台北:中國文藝協會,1960。
    •中國文藝協會編,《十年》,台北:文壇社,1960.5。
    •中國文藝協會編,《中國文藝協會創立三十週年紀念文集》(上輯),台北:中國文藝協會,1970。
    •中華文物社,《反共抗俄詩選》,台北:中華文物出版社,1952.9。
    •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編,《文藝評論集》,台北:正中書局,1955.12。
    •中國文藝年鑑編輯委員會編(郭衣洞等),《中國文藝年鑑一九六六》,台北:平原出版社,1966。
    •文壇出版社,《十年》,台北:文壇出版社,1960.5。
    •尹雪曼主編,《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書店,1975.6。
    •司徒衛,《五○年代文學論評》,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7。
    •朱自清,《朱自清說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
    •朱自清,《新詩雜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12。
    •朱自清,《標準與尺度》,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12。
    •朱自清,《論雅俗共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12。
    •江濤,《民族主義實踐論》,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61.3。
    •江濤,《總統的民族思想與實踐》,台北:三民主義研究所,1966.10。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出版社,2000.4。
    •任卓宣,《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台北:帕米爾書局,1979.11。
    •任卓宣,《三民主義優於社會主義》,台北:帕米爾書局,1983.2。
    •阪口直樹,《十五年戰爭期的中國文學》,宋宜靜譯,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2。
    •吳原編選,《民族文藝論文集》,杭州:正中書局,1934.8。
    •林桂圃,《總統的民族論》,台北:三民主義研究所,1966.10。
    •青年戰士報,《我對推行新文藝運動之意見》,台北:青年戰士報,1965.10。
    •邵玉銘,《中美關係研究論文集》,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11。
    •花見、于沛,《文藝消費學》,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89.4。
    •邱貴芬,《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台北:女書文化事業,2001.7.9。
    •紀弦,《在飛揚的時代》,台北:寶島文藝出版社,1951.5.4。
    •紀弦,《紀弦回憶錄》,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12。
    •紀乘之,《小說寫作的技巧》,台中:光啟出版社,1961.11。
    •范小方,《蔣家天下陳家黨》,台北:周知文化,1994.7。
    •孫中山╱蔣介石,《三民主義(增錄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台北:三民書局,1965.1。
    •馬芳若編,《民國叢書第一編(43):中國文化建設討論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
    •夏志清著╱劉紹銘譯,《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11。
    •秦賢次編,《抗戰時期文學史料》,台北:文訊雜誌社,1987.7。
    •倪偉,《「民族」想像與國家統制—1928∼1949年南京政府的文藝政策及文學運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9。
    •陳紀瀅,《白霜湧路》,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58.12。
    •陳紀瀅,《文藝運動二十五年》,台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77.3。
    •陳紀瀅,《百年來中國文藝的發展》,台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77.3。
    •陳紀瀅,《抗戰時期的大公報》,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1.12。
    •陳少廷,《五四新文學運動的評價》,台北:寰宇出版社,1974.3。
    •陳少廷,《五四運動與知識青年》,台北:寰宇出版社,1974.4。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4。
    •張道藩,《張道藩先生文集》,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10。
    •張道藩先生治喪委員會,《中國文藝鬥士張道藩先生哀思錄》,1968。
    •張其昀,《民族思想》,台北:正中書局,1951.1。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6。
    •郭緒印,《國民黨派系鬥爭史》(上),台北:桂冠出版社,1993.3。
    •郭緒印,《國民黨派系鬥爭史》(下),台北:桂冠出版社,1993.3。
    •許志英,《五四文學精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
    •莫瑜,《梵樂希詩文集》,高雄:大舞台書苑出版社,1977.12.31。
    •莫瑜,《走在文學邊緣》,台北:商務出版社,1981.8。
    •莫瑜,《彩筆傳華彩──台灣譯詩二十家》,台北:河童出版社,1997.6。
    •程榕寧,《文藝鬥士--張道藩傳》,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5.3。
    •彭瑞金,《鍾理和傳》,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6。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8。
    •虞君質,《現代戰鬥文藝選集》,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6。
    •葛賢寧等,《反共抗俄詩選》,台北:中華文物出版社,1952。
    •葛賢寧,《現代小說》,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2.8。
    •葛賢寧,《論戰鬥的文學》,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7。
    •葛賢寧、上官予編,《五十年來的中國詩歌》,台北:正中書局,1965.3。
    •葛賢寧,《民族復興與文藝復興》,台北:正中書局,1965.6。
    •趙友培,《文壇先進張道藩》,台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75。
    •蔣介石,《為何漢奸必亡侵略必敗》,台北:正中書局,1951.2。
    •蔣介石,《解決共產主義思想與方法的根本問題》,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5.1。
    •蔣介石,《反共抗俄基本論》,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5.5。
    •蔣介石,《先總統 蔣公言論選集—對文藝界的期勉》,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1。
    •蔣君章,《民族精神在台灣》,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9.2。
    •劉心皇,《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5。
    •劉心皇,《當代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台北:天視,1981.8。
    •劉心皇,《抗戰時期淪陷區地下文學》,台北:正中書局,1985.5。
    •劉心皇,《抗戰時期的文學》,台北:國立編譯館,1995.5。
    •劉進慶,《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1993。
    •潘人木,《蓮漪表妹》,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
    •鄭明娳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
    •鄭永年,《中國民族主義的復興—民族國家向何處去?》,香港:三聯書店,1998.8。
    •謝冰瑩,《作家印象記》,台北:三民書局,1967。
    •應鳳凰編,《光復後臺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5。
    •鍾理和,《鍾理和全集》,高雄:鍾理和文教基金會,1997.10。
    •鍾肇政,《鍾肇政全集》,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2.11。
    •鍾肇政,《鍾肇政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戴超武,《敵對與危機的年代——1954~1958年的中美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10。
    •蕭瓊瑞,〈第五章 「五月」「東方」引發之質疑與回應〉,《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1945-1970)》,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簡後聰,《美國對華政策的演變與研析》,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85.12。
    •羅剛,《中國民族主義運動在台灣》,台北:國民圖書,1957.3。

    【外文翻譯專書】
    •Anthony Giddens著/胡宗澤、趙力濤譯,《民族-國家與暴力》,台北:左岸文化,2002.3。
    •Arendt, Hannah.(漢娜.卾蘭),《極權主義的起源》,林驤華譯,台北:時報文化,1995.4。
    •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1999.4。
    •Christopher Lupke,〈五○年代台灣文學的初步分析〉,《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0。
    •Ernest Gellner著/韓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1。
    •Giddens, Anthony(安東尼.吉登斯),《民族-國家與暴力》,胡宗澤、趙力濤譯,北京:三聯書店,1998.5。
    •Louis Althusser著╱杜章智譯,《列寧與哲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
    •Pierre Bourdieu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3。
    •凱度里著/張明明譯,《民族主義》,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2002.1。

    【單篇論文、文字論述】
    •上官予,〈五十年代的新詩〉,《文訊》9,1984.3。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著作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2。
    •王集叢,〈戰鬥文藝提出的意義〉,《幼獅文藝》2:1,1955.1。
    •王集叢,〈十部小說評介〉,《幼獅文藝》4:2,1956.2。
    •王集叢,〈與「自由中國」論文清運動〉,《國魂》13:10,1956.9.25。
    •王德威,〈漣漪表妹--兼論三○到五○年代的政治小說〉,《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6。
    •王德威,〈一種逝去的文學?--反共小說新論〉,《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10。
    •尹雪曼,〈談近三十年來的國民黨文藝運動〉,《新文藝》319,1982.9。
    •司徒衛,〈五十年代自由中國的文學〉,《文訊》9,1984.3。
    •朱西甯,〈論反共文學〉,《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0:9,1977.6.16。
    •朱雙一,〈《自由中國》與台灣自由人文主義文學流派〉,《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0.6。
    •江寶釵,〈重省五○年代台灣文學史的詮釋問題──一個奠基於「場域」的思考〉,《東華漢學》3,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5.5。
    •李瑞騰,〈張道藩先生「我們所需要的文藝政策」試論〉,《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6:1,1988.9。
    •李瑞騰,〈什麼是「文學雜誌學」?〉,《南投縣文學家作品集十五—文化理想的追尋》,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1995.6。
    •李麗玲,〈真實與虛構--從人物論李榮春的文學世界〉,《李榮春的文學世界》,彭瑞金編,台中:晨星出版公司,2002.12。
    •安克強,〈以文藝喚醒國魂,為大時代畫群像:專訪劉心皇先生〉,《文訊》79,1992.5。
    •林淇瀁,〈五○年代台灣現代詩風潮試論〉,《靜宜人文學報》11,1999.7。
    •林佳龍,〈地方選舉與國民黨政權的市場化∼從威權鞏固到民主轉型(1946-94)〉,《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1998。
    •林麗如,〈時代的顯影--專訪童真女士〉,《文訊》244,台北:文訊雜誌社,2006.2。
    •吳興文,〈五○、六○年代文學、文化、出版大事記〉,《聯合文學》115,1994.5。
    •吳東權,〈國軍文藝運動三十年〉,《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劉心皇編,台北:天視,1980。
    •胡一貫,〈敬悼張道藩先生〉,《文訊》17,台北:文訊月刊社,1985.4。
    •封德屏,〈穆中南與《文壇》雜誌〉,「台灣文學傳播全國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主辦,2006.5.12-13。
    •范銘如,〈台灣新故鄉--五十年代女性小說〉,《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3。
    •桂文亞,〈文藝創作〉,《聯合報》8版,1979.10.25。
    •陳紀瀅,〈感慨而不悲哀—祝中國文藝協會成立〉,《中央日報》6版,1950.5.4。
    •陳紀瀅,〈文學再革命〉,《自由青年》5:8,1952.5。
    •陳紀瀅,〈論自由中國文藝趨勢〉,《自由人》266,1953.9。
    •陳紀瀅,〈為什麼要發起文化清潔運動〉,《自由人》367,1954.9。
    •陳紀瀅,〈文清運動觸及的問題〉,《自由人》371,1954.9。
    •陳紀瀅,〈十年文藝工作透視〉,《中央日報》5版,1960.5.4。
    •陳紀瀅,〈關於文藝輔導機構〉,《自由報》183,1961.11。
    •陳芳明,〈第十一章 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199,2001.5。
    •陳芳明,〈第十二章 五○年代文學的侷限與突破〉,《聯合文學》200,2001.6。
    •陳芳明,〈第十三章 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202,2001.8。
    •陳芳明,〈第十四章 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聯合文學》207,2002.1。
    •陳芳明,〈台灣現代文學與五○年代自由主義傳統的關係:以《文學雜誌》為中心〉,「現代主義與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2001.6。
    •陳芳明,〈在母性與女性之間:五○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散文的流變〉,「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大學中文系承辦,2002.11.30-12.1。
    •陳芳明,〈現代詩與早期現代詩學的引進:紀弦詩論的再閱讀〉,「文學傳媒與文化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中正中文系主辦,2003.11.8-9。
    •陳建忠,〈國共鬥爭與歷史再現:姜貴《旋風》與楊沫《青春之歌》的比較研究〉,《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2005.10。
    •陳明台,〈戰前和戰後台灣國策文學之比較研究〉,《文學台灣》29,1999.1。
    •陳秀美,〈五○年代的穆中南與文壇〉,《空大人文學報》11,2002.12。
    •陳明成,〈反共與反攻:關鍵年代的關鍵年份—台灣文壇「一九五六」的再考察〉,《文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2004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12。
    •陳如音,〈威權政體的代議選舉-中國人大代表產生方式的探討〉,《展望與探索》月刊2:5,台北:展望與探索雜誌社,2004.5。
    •張道藩,〈略述民生主義社會的文藝政策〉,《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評卷》,劉心皇編,台北:天視,1980。
    •張道藩,〈三民主義文藝論〉,《張道藩先生文集》,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10。
    •張誦聖,〈「文學體制」、「場域觀」、「文學生態」--台灣文學史書寫的幾個新觀念架構〉,「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成大中文系主辦,2002.11.22-24。
    •張誦聖,〈台灣女作家與當代主導文化〉,《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9。
    •張素貞,〈五、六○年代潘人木小說面面觀〉,《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1。
    •張素貞,〈五十年代小說管窺〉,《文訊》9,1984.3。
    •張素貞,〈五○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中外文學》14:1,1985.6。
    •張雙英,〈戰後台灣文學界的第一波西方文學思潮--現代主義與新批評〉,《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1。
    •馮放民,〈我與葛賢寧〉,《文訊》17,1985.4。
    •梅家玲,〈性別VS.家國:五○年代的台灣小說--以《文藝創作》與文獎會得獎小說為例〉,《台大文史哲學報》55,2001.11。
    •梅家玲,〈五○年代國家論述/文藝創作中的「家國想像」--以陳紀瀅反共小說為例的探討〉,《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上)》,彭小妍編,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12。
    •楊照,〈文學的神話•神話的文學--論五○、六○年代的台灣文學〉,《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10。
    •楊照,〈末世情緒下的多重時間--再論五○、六○年代的台灣文學〉,《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10。
    •鳳兮,〈戰鬥過來的日子〉,《文訊》9,1984.3。
    •廖清秀,〈「五○年代國家文藝體制」質疑〉,《文學台灣》29,1999.1。
    •廖清秀,〈「《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代台灣文學史」一文讀後〉,《文學台灣》27,1998.7。
    •廖清秀,〈懷念張道藩先生—並憶文協小說研究組〉,《文訊》37,1988.8。
    •廖清秀,〈文友之友〉,《中央日報》,資料來源:http://www.cdn.com.tw/daily/2005/12/31/text/941231e4.htm。
    •齊邦媛,〈千年之淚--反共懷鄉文學是傷痕文學的序曲〉,《千年之淚》,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7。
    •葛賢寧,〈現階段新文藝的三種任務〉,《革命文藝》26:5,1958.5。
    •劉心皇,〈第七章 張道藩與文化運動委員會〉,《抗戰時期的文學》,台北:國立編譯館,1995.5。
    •劉瑞華,〈土地改革與政府收入〉,「台灣1950-1960年代的歷史省思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國史館主辦,2005.11.24-25。
    •鄭明娳,〈當代台灣文藝政策現象〉,《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
    •穆中南,〈關於文藝政策〉,《文壇》2,1958.6。
    •澤井律之,〈台灣作家鍾理和的民族意識〉,《台灣文學研究在日本》,黃英哲編,涂翠花譯,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12。
    •應鳳凰,〈人與雜誌的故事──文藝雜誌與臺灣文學主潮〉,《聯合文學》200,2001.6。
    •應鳳凰,〈十五年來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再評價〉,《文學台灣》21,1997。
    •應鳳凰,〈五○年代女性小說與台灣文學場域──從「市場性」到「政治性」的小說光譜〉,「台灣女性小說史論壇論文發表會」論文, 靜宜大學台文系/中文系主辦,2004.5.21。
    •應鳳凰,〈五○年代文藝雜誌與台灣文學主潮〉,「文學傳媒與文化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文建會/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主辦,2003.11.8-9。
    •應鳳凰,〈五○年代的台灣小說「反共美學」初探〉,「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研討會」論文,文建會/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辦,2002。
    •應鳳凰,〈五十年代台灣文藝雜誌與文化資本〉,《台灣文學出版現象》,台北:文建會,1996。
    •應鳳凰,〈台灣五十年代詩壇與現代詩運動(上)(下)〉,《台灣詩學季刊》38、39,2002.3、2002.6。
    •應鳳凰,〈《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代台灣文學史〉,《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9。
    •應鳳凰,〈朱西寧的反共文學論述〉,《紀念朱西甯先生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應鳳凰,〈林海音與台灣文壇──文學文本與文化生產場域〉,刊台北:《自由時報》35版,2001.1.7。
    •應鳳凰,〈林海音編輯生涯與台灣文壇〉,「林海音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主辦,2000.10。
    •應鳳凰,〈林海音的女性小說與台灣文學史〉,《中國女性書寫》,台北:學生書局,1999。
    •應鳳凰,〈重新閱讀鍾理和──並探勘其文學發展史〉,《淡水牛津文藝》2,1999.1.15。
    •應鳳凰,〈張道藩《文藝創作》與五○年代台灣文壇〉,《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1。
    •應鳳凰,〈勤寫譯、多參賽──鍾肇政與五0年代台灣文學運動〉,「鍾肇政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桃園縣文化局/清華大學台文所主辦,2003.11.22-23。
    •應鳳凰,〈鍾肇政與五、六十年代台灣文化生產場域──論戰後初期本土文學位置的形成〉,「葉石濤及其同時代作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文學台灣基金會主辦,2002.2。
    •應鳳凰,〈鍾理和文學發展史及其後殖民論述〉,《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周英雄╱劉紀蕙編,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4。
    •薛茂松,〈五十年代文學大事紀要〉,《文訊》9,1984.3。(作者同期尚編有〈五十年代文藝作品書目初編〉、〈五十年代文學雜誌〉、〈五十年代文藝作家名錄〉)
    •鍾肇政,〈那一段青春歲月--記《文友通訊》的青春群像〉,《鍾肇政回憶錄(二):文壇交遊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4。
    •鍾肇政,〈艱困孤寂的足跡:簡述四十年代本省鄉土文學〉,《文訊》9,1984.3。

    【學位論文】
    •王淳美,《台灣戒嚴前期的《中華戲劇集》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
    •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6。
    •李麗玲,《五○年代國家文藝體制下台籍作家的處境及其創作初探》,清華大學文學所中文組碩士論文,1995.7。
    •李雅婷,《建構台灣藝術主體性的困境—戰後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台灣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2003。
    •林佳惠,《《野風》文藝雜誌研究》,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97。
    •侯作珍,《自由主義傳統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文化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3.1。
    •施君蘭,《荒野的春風:五○年代《野風》雜誌的故事》,政治大學新聞系碩士論文,2001。
    •徐筱薇,《戰後台灣現代主義思潮之出發──以《自由中國》、《文學雜誌》為分析場域》,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唐玉純,《反共時期的女性書寫策略──以「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為中心》,暨南國際大學中語系碩士論文,2003。
    •秦慧珠,《台灣反共小說研究(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九年)》,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4。
    •郭淑雅,《國族的魅影,自由的天梯─《自由中國》與聶華苓文學》,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
    •曾薰慧,《台灣五○年代國族想像中「共匪/匪諜」的建構》,東海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2000.7。
    •黃玉蘭,《台灣五○年代長篇小說的禁制與想像—以文化清潔運動與禁書的探討主軸》,台北師範學院台文所碩士論文,2005.7。
    •廖淑儀,《被強暴的文本——論「《心鎖》事件」中父權對女性的侵害》,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4。
    •蔡其昌,《戰後(1945-1959)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1.31。
    •戴美慧,《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與文化發展關係之研究—以文化多元主義為觀點》,台灣師範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2002。
    •簡弘毅,《陳紀瀅文學與五○年代反共文藝體制》,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3.7。
    •顏安秀,《《自由中國》文學性研究:以「文藝欄」小說為討論對象》,台北師範學院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6。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