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簡巧紋
Chien Chiao-Wen
論文名稱: 臺灣北區公共藝術從創作者角度探討民眾參與
Research Study on Public Participation of Public Art in Northern Taiw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ists
指導教授: 張婉真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1
中文關鍵詞: 公共藝術民眾參與公共藝術創作者
外文關鍵詞: public art, public participation, artists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公共藝術創作者於公共藝術設置過程與民眾參與的關係。研究方法包含文獻探討以及質性訪談兩個部份。首先,文獻蒐集可以了解臺灣公共藝術與民眾參與發展之間的背景、觀念之間的關係。其次再以既有文獻為基礎,針對公共藝術的民眾參與相關問題做訪談,透過質性訪談瞭解創作者在公共藝術設置過程中與民眾的關係,檢視公共藝術形成的繁複體系中如何納入民眾參與,從最早的構思、委託設計、製作、終至完成的過程探討,聚焦於公共藝術設置過程之民眾參與層面,目的對公共藝術設置之民眾參與的現況有更深入的瞭解。
    從文獻及公共藝術創作者訪談中獲下列結論:
    一、 臺灣公共藝術之公共性意義仍須建構:臺灣對於公共性定義仍是參酌國外的定義,我們是需要「美化性質」或是「與社區結合」的公共藝術,影響創作者執行民眾參與的態度。
    二、 臺灣公共藝術的民眾參與定義不明,2002年納入的民眾參與未發展出適合國情的執行方式。
    三、 臺灣執行民眾參與模式已有僵化的警訊。
    依據上述之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對創作者、興辦機關、公部門以及後續研究等方面之建議。
    關鍵字:公共藝術、民眾參與、公共藝術創作者


    This research aim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art artists and people, and the purpose is to understand the artists’ relationships with people during the public art installation process.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documents and references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interviews. First of all, collecting documents and references has helped to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art and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aiwan, as well as the concept within this relationship. Furthermore, based on the collected documents and references, an interview including questionnaires related to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art was given. Through those qualitative interviews it is easier to understand the artis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public in the public art installing process, and to examine how to include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from the early planning, commissioned designing, installing to finally finishing in the complex forming system of public art. This is concentrated on the level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public art installing process.
    The conclusion was made from the collected documents and references, and the interviews with the public art artists:
    1. The meaning of “publicity” in public art in Taiwan still requires to be constructed: The definition of “publicity” in Taiwan is still adapted from western countries. Whether we need a “beautified” or “community combined” public art will affect the attitude of the artists to carry out the idea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2. The defini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s unclear. The enactment of bring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to public art which was instituted in 2002 in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Public Art Installation has not been executed fittingly to our national condition.
    3. To execute the idea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aiwan has gradually become a ossified mode which brings out a latent warning.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stated above, the researcher has made suggestions to the artists, institutes,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and the follow-up research.
    Keywords: public art, public participation, artis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界說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臺灣公共藝術的意涵 10 一、 臺灣公共藝術的緣起 10 二、 臺灣公共藝術的發展 12 第二節 臺灣公共藝術的公共性特質 22 一、 公共性的意涵 22 二、 公共領域的討論 23 三、 公共藝術的公共領域再思考 24 第三節 臺灣公共藝術與民眾參與之相關研究 28 一、 臺灣公共藝術民眾參與意涵 28 二、 臺灣公共藝術民眾參與的模式 30 三、 公共藝術創作者與民眾參與的關係 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53 第三節 實施程序 58 第四節 實施步驟 65 第四章 訪談分析與討論 67 第一節 創作者對民眾參與的認知與理解 67 第二節 創作過程對民眾參與的需求程度 77 第三節 創作者對民眾參與法令需求的建議 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6 第一節 結論 96 第二節 建議 99 參考書目 一、 中文部分 102 二、 英文部分 109 附錄 附錄一:文化藝術獎助條例 110 附錄二:文化藝術獎助條例施行細則 117 附錄三:公共藝術設置辦法 121 附錄四:「公共藝術創作者個人基本資料」問卷 131 附錄五:「公共藝術創作者訪談表」之專家效度問卷 132 附錄六:公共藝術創作者訪談表(正式) 135 附錄七:公共藝術創作者訪談逐字稿 137 附圖目錄 表1-3-1研究流程圖 9 表2-1-1專家學者公共藝術論述彙整表 18 表2-3-1民眾參與計劃過程模式 36 表2-3-2公共藝術過程的民眾參與 40 表2-3-3民眾參與限制 49 表3-2-1公共藝術創作者訪談對象一覽表 56 表3-3-1訪談實施程序表 58 表3-3-2訪談問題整體架構表 60 表3-3-3信度評估依據表 62 表3-3-4質性效度測試檢核表 63 表3-4-1實施步驟表 66 表4-1-1問題訪談整理 68 表4-1-2問題訪談整理 71 表4-2-1問題訪談整理 78 表4-2-2問題訪談整理 84 表4-2-3問題訪談整理 87 表4-3-1問題訪談整理 91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王橫生主編(2004)。無牆的美術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王菁雲(2001)。議題導向之最適民眾參與技術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
    丘昌泰(1995)。臺灣環境管制政策。臺北:淑馨。
    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
    江洋輝(2004)。資源整合、簡易發包,93公共藝術研習活動課程教材。臺北:臺北市政府。
    文建會(1998a)。公共藝術設置作業參考手冊。臺北市:文建會。
    文建會(1998b)。民國八十九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執行。
    文建會(2002)。大家一起來創作-公共藝術設置案民眾參與探討。臺北:文建會。
    文建會(2004)。文化白皮書。臺北市:文建會。
    文建會(2005)。公共藝術年鑑。臺北市:文建會。
    朱惠芬(2002)。各國性公共藝術計畫案例—專題報告。空間,141/142期。頁29-33。
    汪暉、陳燕谷(2005)。文化與公共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呂清夫(1998)。取高和眾的公共藝術。臺灣建築報雜誌,34期。頁34-41。
    呂清夫(2001)。藝術史的軌跡(上冊)。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何春寰(2003)。是誰在挑戰「公共藝術」的定義與認知。社教雙月刊,118期。頁52-56。
    何佩穎(1993)。政策運作過程中的公民參與-以臺北市政府為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吳定(1991)。公共行政論叢。臺北:天一圖書公司。
    吳思慧(1998)。公共藝術生產的公共過程與「公共性」建構─以臺北市東區捷運通風口公共藝術案為例,臺灣大學都市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思慧(n.d)。公共性之論述與實踐評論。2005.7.1引自http://www.culture.gov.tw/culture/art/study/feedback/002.htm
    吳思慧(2002)。公共藝術十年總體檢––關於「民眾參與」與「公共化過程」。空間雜誌,141/142期。頁166-171。
    空間雜誌(2002)。「公共藝術:大眾美感提升的歷程」專題報告。空間雜誌,141/142期。頁136-139。
    吳瑪悧等譯(2004)。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臺北:遠流。
    吳瑪悧、謝明學、梁錦鋆(2006)。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臺北:遠流。
    吳嘉陵(2002)。臺灣「公共藝術法規」之研究。德育學報,17期。頁33-42。
    李麗霞(1987)。政策過程中民眾參與之角色--以杜邦事件個案分析。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林平(2004)。臺灣公共藝術的建置機制。典藏今藝術,136期。頁72-75。
    林水波、王崇斌(1999)。公共參與有效的政策執行。公共行政學報,3期。頁175-202。
    林志明(2003)。什麼是好的公共藝術。典藏今藝術,135期。頁111-113。
    林志銘、胡寶林(2003)公私部門執行公共藝術的社會推廣意義。2003年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學術研討會---「多樣‧參與」設計與建造的文化探討。頁41-55。
    林金龍(2002)。「公共藝術」:空間、文化與實踐-融合生態與文化視野思維的人文觀照。建築師,329期。頁96-101。
    林金龍。公共藝術-空間、文化與實踐。引自http://www.culture.gov.tw/culture/art/study/007.htm
    林保堯(1997)。公共藝術的文化觀。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林蕙苓(2002)。民眾參與社區環境營造合作關係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熺俊(2001)。公共藝術的執行與理論的差距。美育,120期。頁34-38。
    空間雜誌(2002)。「公共藝術:大眾美感提升的歷程」專題報告。空間雜誌,141/142期。頁136-139。
    邱惠儀(2005)。編輯手札--公民美學的交替世代。公共藝術簡訊,67期。頁2。
    洪致美(2003)。雕塑與公共藝術。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臺北:藝術家。
    施植明譯(1995)。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胡寶林(2001a)。焦點話題:公共藝術。美育,120期。頁5。
    胡寶林(2001b)。邁向非傳統美學和生態文化遠景的公共藝術。美育,120期。頁6-14。
    胡寶林(2002)。臺灣推動公共藝術「新」課題。空間,141/142期。頁8-13。
    胡寶林等(2002)。本質與省思 公共藝術與本土城市藝術的遇合。建築師,335期。頁72-77。
    姚孟吟譯(2003)。藝術介入空間 都會裡的藝術創作。臺北:遠流。
    倪再沁(1997)。臺灣公共藝術的探索。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倪再沁(2003)。十年磨劍─台灣公共藝術的荊棘之路。藝術家,333期。頁138-139。
    倪再沁(2005a)。藝術反轉:公民美學與公共藝術。臺北:文建會。
    倪再沁(2005b)。公共藝術的「公民」論述。藝術家,358期。頁183-185。
    財團法人臺北市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2004)。桃園角板山國際雕塑公園公共藝術設置導覽志工培訓課程活動測寫。公共藝術簡訊,59期。頁3。
    高薰芳、林盈助與王向葵(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高子衿(2000)。從「公共藝術」看藝術的大眾性。藝術觀點,5期。頁19-29。
    曹衛東等譯(1999)。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上海:學林出版社。
    陸蓉之(1994)。公共藝術的方位。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陳其南(1992)公共藝術的公共性。聯合報。1999年2月2日載。
    陳其南(2000)。全民藝術品味的學習成果--對公共藝術在臺灣的幾點省思。典藏今藝術,98期。頁142-144。
    陳其南(2004)。公民美學在臺灣。典藏今藝術,146期。頁97。
    陳建北(2004)。公共藝術政策的現況與未來-座談會記錄。九十二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市:文建會。
    陳郁秀主持(2003)。「公共藝術在臺灣面面觀」座談會。藝術家,338期。頁144-153。
    陳惠婷(1997)。公共藝術在臺灣。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陳惠婷(2004)。與場域對話的公共藝術。九十二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市:文建會。
    陳惠婷(2005)。一個勇於參與及實踐的社區 記「臺北市迪化街污水處理廠公共藝術」案。今藝術,151期。頁154-157。
    陳瑞文(1991)。當代藝術的雙重性格。雄獅美術,242期。頁134-140。
    陳金貴(1993)。公民參與的研究(上)(下)。人事月刊,1/2期。頁11-25。
    陳建、蔡淑瑩(2002)。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建築師「可以」創作公共藝術。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335期。頁100-105。
    陳碧琳(2001)。九○年代臺灣公共藝術之研究。國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琳(2001)。空間再生!臺灣公共藝術的市民美學建構。公共藝術簡訊,26期。頁1-2。
    張潤書(2002)。行政學。臺北:三民書局。
    夏鑄久(1994)。公共空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夏鑄九、吳思慧(2002)。創作者如何讓使用者表達意見?--公共藝術生產的使用者參與操作模式及心法。美育,120期。頁25-33。
    曾華璧(2000)。人與環境:台灣現代環境史論。臺北:正中。
    黃才郎(1994)。公共藝術與社會的互動。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黃承令(2003)。作品自明性—議題、基地、場域的公共藝術。藝術家,340期。頁192-196。
    黃承令(2005)。感人的紀念性公共藝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黃健敏(1992)。美國公眾藝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黃健敏(1994)。百分比藝術─美國環境藝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黃健敏(2002)。有關「天賦藝權」公共藝術十年修法芻議。建築師,335期。頁106-109。
    黃麗絹(1996)。藝術開講。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葉依菁(2003)。從公共藝術形式探討人、作品、環境之互動關係-以臺北地區為例。臺中市: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振平(2004)。公共藝術不是工程的創作觀。美育,137期。頁14-19。
    楊福銘(2003)。從公共利益觀點探討都市計劃之民眾參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廖炳惠(2003)。關鍵詞200:文學與批判研究的通用詞彙篇。臺北市:麥田出版。
    潘小雪整理(2002)。公共藝術:大眾美感提升的歷程。空間,141/142期。
    賴綉妮(2002)。政策制定過程中公民參與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賴新龍(2005)。從「多」與「少」的概念中看公共藝術在程式空閒的地圖。文化生活,39期。61-63頁。
    顏名宏(2005)。場域游走─互動公共藝術。臺北市:文建會。
    鍾怡樺策劃、採訪(2005)。文化進站:文化公民的十二堂課。臺北市:威秀資訊科技。
    簡丹主編(2002)。2002年臺北公共藝術節—內湖污水處理廠公共藝術設置活動成果專輯。臺北市北市文化局。
    劉瑞如(2001.3)。當藝術走向公眾-談公共藝術「公共性之落實。美育,137期。頁40-47。
    蘇怡如整理(2004)。公民美學論壇之四-從公共藝術到公民美學。典藏今藝術,頁142-144。
    蕭淑文(2005)。誰攪亂一池春水。藝術家,358期。頁186-189。
    臺北市文化局(2004)。解放公共藝術:破與立之間。臺北市:臺北市文化局。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1998)。捷運公共藝術(一)【淡水線及南港線】。臺北: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慕心等譯(1999)。美國公共藝術評論。臺北:遠流。
    鄭水萍(2002)。「公共藝術創作的區域性質」專題報告。空間,141/142期。頁98-108。
    鐘靜雯(2003)。捷運搭乘者對於台北捷運公共藝術設置之認知探討。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嘉真(2003)。公共藝術在捷運地下站場室內空間設置位置與形式多元性新探 從乘客感官焦點之習慣出發。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玉霖(2004)。臺灣陶瓷公共藝術表現形式之研究。屏東師院視覺與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郭木蒼(2003)。學校公共藝術設置之研究:以臺北市福星國小公共藝術設置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英文部分
    Malcolm Miles(1997)。Art,Space and the City。London:Routledge。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